1、2013 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二零一四年九月目 录1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1.1 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 .11.2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11.3 学科与专业设置 .21.4 学生规模和生师比 .31.5 生源质量 .32 师资队伍建设 .42.1 师资队伍结构 .42.2 青年教师培训 .43 教学条件建设 .53.1 经费资源投入 .53.2 实验教学资源建设 .53.3 图书文献资源建设 .53.4 信息资源建设 .54 教学建设与改革 .64.1 专业内涵建设 .64.2 课程与教材建设 .64.3 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 .84.4 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95 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 .95.
2、1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 .95.2 加强学风建设 .106 学生学习效果 .106.1 学生学业成绩表现优秀 .106.2 毕业生广受好评 .117 特色发展 .117.1 多元化分类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 .117.2 行业特色高校实践教学体系 .127.3 教学可视化录播系统 .128 需要解决的问题 .128.1 进一步推进专业均衡发展 .128.2 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128.3 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13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前身是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美誉的南京气象学院,2004 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和中国气象局三方共建的全国重点高校,是教育
3、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江苏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人才强校首批试点单位,首届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学校具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教育培养体系,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长期以来,学校秉承“艰苦朴素、勤奋好学、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优良校风,恪守“明德格物、立己达人”的校训,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建校以来,已培养各类毕业生 6 万多人,众多校友成为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学者和高级管理者,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中央部委领导以及世界气象组织高级官员等。学校学历得到了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许多国家的广泛认可。1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1.1
4、 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学校遵循“开放发展、联合发展”的教育理念,坚持“面向中国气象事业发展、面向江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拓宽办学空间,拓展人才培养思路。通过不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学校进一步巩固了应用型、精英型和国际型“三个导向”的分类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巩固应用型人才培养,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通过改进实践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借助电子信息工程、雷电防护以及环境工程3 个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和江苏省服务外包试点专业等改革项目探索工科类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强化精英型人才培养,在“长望实验班”的基础上,组建“长望国际班” 、 “长望
5、基础班”等,探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新模式;拓展国际型人才培养,在大气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等 10 个专业试点国际化人才培养,开设了大气科学、应用化学等 8 个中外合作办学或国际课程实验班项目,与美国、英国等国外知名高校开展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人才。1.2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 2009、2011 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 2013 版人才培养方案,新版培养方案参考了国内外一流高校相关专业课程2设置和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注重学科交叉融合,优化课程体系,进一步推进数学、物理和英语三大基础课程分类分层次教学改革,统一了相同专业类的各专业学科基础课程,推行课程负责人制度,完善试
6、题库建设,学科基础课和部分专业主干课试行教考分离,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研学一体化,实践教学比重进一步提升,理学类实践教学比例达 24%,工学类实践教学比例达 26%,文管类实践教学比例达 27%。1.3 学科与专业设置按照教育部 2012 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学校目前共设有 55 个本科专业,覆盖理、工、管、文、经、法、农、艺八大学科门类,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基本涵盖本科专业。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列教育部学科评估全国排名第一,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学校拥有一批国家级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卓越工程师
7、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及重点专业,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传感网与现代气象装备等学科获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立项,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物联网技术与装备等学科获二期项目立项,雾霾监测预警与防控列入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名单。学校初步形成了大气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管理科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表 1.2013 年本科专业设置情况表学科门类 专业名称专业数量比例理 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海洋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
8、统计学、应用统计学15 27.2%工 学测控技术与仪器、材料物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自动化、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20 36.3%3程、物联网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工程、安全工程农 学 农业资源与环境 1 2.0%管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8 14.5%经济学 经济统计学、金融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 3 5.4%文 学 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英语、日语、翻译 5 9.1%
9、法 学 法学 1 2.0%艺术学 动画、数字媒体艺术 2 3.5%合 计 55 100%1.4 学生规模和生师比2013 年,学校本部共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 17824 人,其中本科生 15158 人,占在校生总数的 85.0%,本科生和教师的生师比为 16.8:1。表 2.各类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统计表学生类别 人数 占全日制在校生数的比例普通本科生 15158 85.0%硕士生 2030 11.4%博士生 387 2.2%留学生、预科生 249 1.4%合 计 17824 100%1.5 生源质量2013 年,学校本科招生专业 58 个(含 8 个专业方向) ,招收学生 3761 人,实际报到新
10、生 3711 人,实际报到率为 98.7%。生源质量稳步提升,主要表现为:艺术类招生各省线上报考人数大幅提高,省内分数线创新高,在全省排名位居前列。江苏省外本一批次一志愿录取基本达到 100%。江苏省内本一批次生源充足、生源质量稳中有升,录取排名连续三年保持稳定,文科 331 分,理科 343分。气象类专业高分考生集中,大气科学专业均分 368 分,生源质量优秀。江4苏省内本二文理科投档线排名依然前茅,文科 324 分,理科 333 分,生源质量持续保持在本一水平。自主招生工作试点平稳,入围考生人数、填报志愿数和最终录取数较去年有较大提高。2 师资队伍建设2.1 师资队伍结构截至 2013 年
11、底,学校共有教职工 1808 人,其中专任教师 1193 人,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 66.0%。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教师 187 人,副高级职称教师346 人,中级及以下职称教师 660 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44.7%;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732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61.36%。表 3.师资队伍结构情况表本科及以下 硕士 博士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专任教师学历结构 90 7.54% 371 31.10% 732 61.36%中级及以下职称 副高职称 正高职称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专任教师职称结构 660 55.32% 346 29.00% 187 15
12、.67%35 岁及以下 36-45 岁 46-55 岁 56 岁以上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专任教师年龄结构 535 44.84% 440 36.88% 179 15.00% 39 3.27%学校在职教师中,有中科院院士 1 人,江苏省“双创人才”7 人,江苏省特聘教授 10 人,61 人次入选江苏省“333 工程”第二、三层次培养对象,33人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资助计划,2 个科研团队获得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五年建设优秀人才集体称号,2 人获得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五年建设优秀人才称号,37 人次入选江苏省普通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64
13、人次入选“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人选,3 人入选“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对象,33 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5 名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2 青年教师培训学校严把主讲教师上岗关,重视主讲教师的资格审查和培训,全年对 65 名新进教师进行了培训,其中 49 人获得主讲教师资格。学校规定教授、副教授应承担本科教学工作,原则上每学年至少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尤其鼓励知名教5授担任本科新生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工作。2013 年,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达 85.0%,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数的 18.0%。此外,学校还先后聘请了 34 名兼职教师参与本
14、科生课程教学和实习指导,其中24 名直接参与了本科生课程教学,担任了学校部分特色专业课、基础理论课等总计近 40 门课程的授课教学。为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学校加强评优与奖励,2013 年先后组织教师参加省级微课、数学基础课等各类教学竞赛,共 8 人次获奖;开展了校级教学竞赛、教学优秀奖和“十佳教师”的评选,总计 139 名教师获奖。大力支持教师出国合作科研和进修,提升教师队伍国际化,截至 2013年,学校教师队伍中具有 3 个月以上境外培训进修经历的教师 447 人,占专任教师的 37.47%。3 教学条件建设3.1 经费资源投入学校多渠道筹集资金,优先保证本科教学投入,积极改善教学条件。20
15、13年,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 1.80 万元,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2340.12 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 2465.87 万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 337.02 元、实习经费 334.43 元。3.2 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学校生均教学行政用房 21.9 平方米,其中生均实验室面积 5.2 平方米,全校有实验仪器 7.3 万台(套) ,仪器设备总值 4.71 亿元,生均仪器设备值2.323 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8274 万元。2013 年,学校新增 1 个大气科学与环境气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 个大气科学与气象信息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 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
16、学校共有江苏省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 17 个,在省内高校中排名第三。3.3 图书文献资源建设截至 2013 年底,学校馆藏纸质图书总量为 193.93 万册,数据库总量为 34种 57 个子库,累计中外文电子图书总量为 201 万种册,电子期刊 3.6 万种,生均图书 179 册(生均纸质图书 96 册) 。3.4 信息资源建设62013 年,学校建有网络课程 59 门,学生访问人数共计 6000 余人,日均访问量 200 余次。建设可视化录播中心、高清录播教室,配置教学资源门户系统、录播系统、直播系统、精品课程制作工具、网络教学平台、联想传奇资源管理系统等软件,录制精品课程 100 多门,
17、总课时超过 600 学时,录制院士讲座、专家讲座、阅江论坛、博士讲座等精品讲座百余个,录制系列气象培训专业课程,设计制作精品课程网站 104 个。购买 60 多门网络课程,提供了几百门国内外优秀视频课程和网络课件的外部链接供学生学习。4 教学建设与改革4.1 专业内涵建设2013 年,学校继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在动画及数字媒体艺术两个艺术类专业的基础上,申报设置了艺术与科技专业;金融工程、动画、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3 个专业顺利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学士学位授予审核;大气科学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等 9 个重点专业类(30 个重点专业)建设进展顺利,年度报告评价良好,物联网和软件工程 2 个专业在江苏
18、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首轮检查中获得优秀。截至 2013 年底,学校共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5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2 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3 个,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5 个,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 12 个,重点专业类 9 个,涵盖学校近 60%的本科专业。4.2 课程与教材建设课程设置。学校围绕人才培养三个导向,搭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程平台,专业方向课程进行模块化设置,各个专业普遍设置两个以上模块课程供学生修读,并开设素质拓展特色课程,保障学生分流发展。2013年,学校共开设各类本科课程 2496 门,其中理论课
19、程 2129 门,实验实践类课程 367 门;实践教学学分所占总学分比例平均约为 26%,选修课所占总学分比例平均约为 27%。同时,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逐步推进小班化教学,2013 年,学校理论课程教学班级中,小于 90 人的中小型教学班数为 2520 个,占总开班数的 75.93%。表 4.课堂教学规模统计表7学生人数 0-30人 31-60人 61-90人 91-120人 121 人以上 合 计教学班个数 395 1355 770 487 312 3319总 计 11.90% 40.83% 23.20% 14.67% 9.40% 100.00%表 5.专业建设成效项目类别 专业名称国
20、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电子信息工程、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大气科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环境工程大气科学类: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海洋科学;数学类: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自动化类: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应用化学;电子信息类: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信息工程;工商管理类: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地理科学类:遥感科学与技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
21、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工程;江苏省重点专业(类)物理学类:应用物理、物理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江苏省品牌专业 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江苏省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物理学、生态学、会计学、应用化学、遥感科学与技术、自动化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自动化、物联网工程、信息工程8养计划课程建设。在加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学科特色优势,积极推进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建设,并积极申报和建设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录制了气象与生活 、 大气污染人类面临的挑战等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 气象与生活成功获批教育部第四批
22、精品视频公开课立项,并在中国大学精品开放课程专门网站“爱课程网” 、网易公开课等网站上线。 天气学原理 、 数值天气预报两门课程获批教育部第二批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2013 年,学校共有各类在建精品开放课程 30 门,60 门次课程开展了双语授课实践。教材建设与选用。通过设立教材建设基金项目和教育教学成果奖励金,加大对教师出版教材的支持力度,提高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鼓励高水平教师多出高质量教材,将其教学研究成果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2013 年,学校奖励教材 26 部,教材建设基金立项 37 部教材,正式出版 28 部;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建设 5 部,中国气象局局校共建教材 12 部。
23、学校严格执行教材选用制度,确保高水平教材及时、顺畅进课堂。4.3 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2013 年,学校成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1个,并与江苏省气象局正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获得 1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气科学与环境气象) ;1 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大气科学与气象信息) ,极大地丰富了实践教学平台资源。毕业设计(论文) 。学校启动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支持计划,对立项论文(设计)予以经费支持,并认真做好抄袭检测、抽检和评优工作,确保应届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在 2012 届省级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评优中,获得二等奖 3 项,三等奖 8 项,优秀团队 3 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2013 年,学校推荐了一批优秀项目参与省级和国家级项目遴选,共成功申报省级项目 96 项,国家级项目 46 项,2 个项目获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交流,获专家与兄弟高校好评。学生学科竞赛。2013 年,学校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学校 12 支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