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研究叶庆丰(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主任 教授)马克思列宁主义,从狭义上理解,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理解,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观点和学说,而且包括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它们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完整的理论形式体现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行动指南;它力求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地认识世界,成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以科学地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本质内容,归根到底建立在人民群众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的实践基础之上。因此,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教条
2、;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马列主义“老祖宗”哪些不能丢,哪些需要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实践证明,这一指导思想和2理论基础,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都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动摇,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邓小平曾指出: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没有丢毛泽东, “老祖宗不能丢” ,丢了就会丧失根本。 1同时,邓小平又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在实践中发展的,我们必须根据新的历史条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
3、问题,讲一些“老祖宗没有 讲过的新话” 。2也就是说,一要坚持,二要发展。那么,坚持马列主义“老祖宗” , 应当主要坚持什么?而“发 展” 马列主 义,又应该如何正确理解呢?我们认为,坚持马列主义,不是坚持它的个别词句和个别结论,而是它的科学思想体系,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说来,坚持马列主义,主要应当坚持:1、马列主义的政治立场,即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马列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想体系,它首先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公开申明自己的阶级立场,坚持批判一切剥削阶级的理论观点,自觉捍卫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以推翻一切剥削制度和社会不平等、争取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为己任。所以,马列主义
4、的全部理论都是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服务的,是他们根本利益的理论表现。因此。坚持马列主义,首先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369 页。2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91 页。3的根本宗旨,把“人民 拥护不拥护” 、“人民赞成不赞成”、 “人民高兴不高兴”、 “人民答 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制定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马列主义首先就是要坚持这一条,离开了这一条,就从根本上离开了马列主义。2、马列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总结人类实践经验、批判和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特别是德国哲学思想成果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
5、机地结合起来,并将这种辩证唯物主义彻底贯彻到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哲学的根本变革。这种新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构成了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的基础。在我国,毛泽东同志在实现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把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世界观方法论用中国的语言概括为“ 实事求是” 。邓小平同志曾多次强调:“实事求是是 马克思主义 的精髓” ,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 ”历史的经验证明,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最基础的东西,是贯穿一切的东西。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有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才能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各项正确的方针政策
6、。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观点会随着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而哲学世界观方法论是普遍管用、长期管用、根本管用的东西,是不能违背的。违背了就会出问题,而且出全局性、方向性的大问题。43、马列主义的社会理想,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马列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其起点和方法论,而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其理论终结,正如恩格斯所说:“现 代的唯物主义,它和 过去相比,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其理论终结的。 ”3马克思恩格斯通 过考 察 人 类 社 会 发 展 的 一 般规 律 、进 而 考 察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发 展 的 特 殊 规 律 ,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阐 明 了 社 会主
7、 义 代 替 资 本 主 义 的 历 史 必 然 性 ,证 明 了 社 会 主 义 不是 什 么 幻 想 家 的 主 观 臆 造 ,而 是 资 本 主 义 矛 盾 运 动 发展 的 必 然 结 果 ;论证了工人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条件、手段和途径。因 此 ,“实现物质财 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坚持 这一崇高社会理想,是我们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强大精神支柱。 “没有这样的理想、信念,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 ”5我 们应当始终牢牢把握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8、在任何困难、挫折面前,都不迷失方向,矢志不移地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在坚持马列主义的同时,还必须发展马列主义。因为马列主义始终严格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又是在不停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0 卷,第 673 页。4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2003 年 7 月 1 日) 。5江泽民:论党的建设 ,第 170 页。5的变化当中。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所以,马列主义必定要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我们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应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列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
9、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马列主义才是真正的坚持马列主义。基于这一认识,我们认为,马列主义“老祖宗” 的个别结论、思想和观点,今天看来有必要重新认识。有以下三种情况需要区别对待:第一种情况是,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个别论断在当时提出的时候,本身就存在错误,需要矫正。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对无产阶级革命形势的一些估计,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对资本主义生命力的预见,对未来社会“ 囿于历史条件仍然 带有空想因素” 的某些设想;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国家“ 整个社会是一个大工厂 ”的思想, 对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和共产主义很快就会到来的
10、预言,等等。第二种情况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原有的一些分析和结论已经过时,不再适用,必须有新的认识。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也都不否认。例如,1872 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一方面, “不管最近 25 年来的情况 发生了多大的变化,6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 ”另一方面, “这些原理的实际 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 ”“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6 第三种情况是
1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原有的一些思想和观点,当时是正确的,现在也没有过时,但由于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人们的认识深化了,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留在马恩列原有的基础上。例如,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等问题,都是一些全新的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本本里是找不到的。如果我们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照抄照搬,严格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本本”办事,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我们不能要求马克思恩格斯为解决他们去世上百年之后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方案。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新的情况,继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觉地把自己从教条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脱离实际的空谈中解放出来
12、。二、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1883 年 3 月 17 日,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l 卷,第 248249 页7出: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巨匠,他一生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 “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但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贡献,是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7唯物史观 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马克思的第一个发现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
13、在19 世纪 40 年代创立的。18451846 年马克思恩格斯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时,在研究黑格尔哲学的过程中,发现了它的“ 合理的内核 ”,即辩证法,将其吸 纳并发展了;与此同时,又看到了它“ 唯心主义的荒谬” ,即黑格 尔的辩证法是唯心辩证法,于是用费尔巴哈的唯物论代替了它,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又用他们的哲学世界观去研究历史,发现了唯物史观。这个发现,是唯物主义的最终完成,解开了人类历史之谜。唯物史观的意义在于:(1)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学说,证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
14、必然结果;(2)运用 阶级斗争是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学说,提出要从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中去寻求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776-724 页。8阶级冲突的途径,说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3)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学说,说明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解放自己,无产阶级必须从“自在阶级” 上升到 “自为阶级”, “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为政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马克思的第二个发现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从 19世纪 50 年代开始,用了近 20 年时间研究政治经济学得出的结果。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
15、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其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实际上,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学说的意义在于:(1) 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彻底弄清了资本与劳动的关系,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走向灭亡的历史规律;(2)揭示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矛盾和对立的经济根源,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真正地位,找到了变革
16、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不了解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缺陷;(3) 展示了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根本途径,证明了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革命建立自己的国家政权,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获得彻底解放,9从而为社会主义的实现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为科学。唯物史观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上,剩余价值学说是从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上,阐明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进而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随着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以及我们对它的理解,也需要与时俱进。过去,我们在唯物史观问题上,对社会历史规律的
17、理解,较死板和机械,缺乏辩证法思想,过分强调经济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忽视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过分强调历史的决定论、规律性方面,忽视历史的选择论、主体性方面。同样,对于剩余价值学说以及我们对它的理解,有些问题也要重新认识。例如,传统观点认为,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才创造价值,这种观点已不符合现代社会生产发展的客观实际。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固然是生产劳动,创造价值;但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特别是精神产品的劳动也同样创造价值,而且这种劳动多为复杂劳动与脑力劳动,因此在同样时间内创造的价值要大于物质生产劳动创造的价值。与此相联系的是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是否只有工人的劳动才创造剩余价值?资本家的管
18、理是否也是一种劳动?而这种劳动是否也参与了剩余价值的创造?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作深入的研究和思考。10三、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1、关 于 “两 个 必 然 ”“两个必然” ,即资本主 义必然灭亡、社会主 义必然胜利,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得出的基本结论。马克思恩格斯对“ 两个必然 ”的揭示是多 层面、多视 角的:一 是 从 唯 物 史 观 角 度 ,考 察 人 类 社 会 发 展 的 历 史 ,证 明 了 一 切 社 会 形 态 无 不 带 有 历 史 的 必 然 性 和 暂 时 性 ,资 本 主 义 不 可 避 免 地 要 被
19、 社 会 主 义 所 代 替 。马 克 思 认为 ,人 类 社 会 任 何 一 种 生 产 关 系 ,都 有 它 历 史 产 生 的充 分 依 据 ,同 时 又 都 不 可 避 免 地 要 被 新 的 、更 高 的 生产 关 系 所 替 代 ,因 而 一 切 生 产 关 系 都 必 然 经 历 历 史 的变 更 。引 起 这 种 变 更 的 根 本 动 因 不 是 什 么 永 恒 理 性 和绝 对 观 念 ,而 是 物 质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生 产 力 是 最 活 跃 、最 革 命 的 因 素 ,它 处 在 不 断 运 动 、变 化 和 发 展 过 程 中 。当 生 产 力 发 展 到 一 定 阶 段 ,原 有 的 生 产 关 系 容 纳 不 下它 的 发 展 时 ,生 产 关 系 就 一 定 会 发 生 变 革 。因 此 ,随 着生 产 力 的 发 展 ,人 类 社 会 注 定 要 从 资 本 主 义 走 向 社 会主 义 和 共 产 主 义 。这 是 生 产 力 和 生 产 关 系 矛 盾 运 动 的结 果 。二 是 从 阶 级 斗 争 角 度 ,考 察 无 产 阶 级 和 资 产 阶 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