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微课稿这首诗是杜甫人生中“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叙述了草屋被狂风吹破的事,在疾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亲身体验着困窘难熬的苦楚,脑海却翻腾的是战乱给天下寒士带来的不幸和荼毒,“古仁人”情怀的表露鲜明而强烈。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杜甫“穷年忧黎元”的诗中圣哲形象和忧国忧民、克己为人的博大胸襟就是我们本课学习的重点。读懂古诗文,往往需要“知人论世”。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用意和心理状态,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读懂诗人。760年春天,杜甫在饱经颠沛流离之苦后,来到了成都,在浣花溪畔搭起几间茅草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处。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继而雨脚如麻,床头屋漏,无法安居。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彻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这篇脍炙人口的诗歌。诗人由眼前的景联想到天下所有的寒士,强烈渴望“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人这种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表现了他阔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在了解了诗歌创作背景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地感知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这就需要我们捕捉诗歌的意象。因为诗歌中的情感往往是隐含而不显露的,诗人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