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選修部分單元一: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115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選修部分單元一: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116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導論: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從上一個學習重心的分析可以清楚看到,二十世紀初外來思想的傳入固然不斷衝擊着中國傳統文化,但它們自身如何被知識分子理解、吸收卻又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制約。民主如是,科學如是,馬克思主義亦如是。檢讀早期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的文字,我們可以發現他們確實在理論上不乏了解,並且緊握馬克思主義的階級鬥爭及行動性格等要旨,進而講求如何落實無產階級革命。儘管當時中國並不存在數目龐大的工人
2、階級,馬克思主義者卻瞬即清楚地研判形勢,分析中國社會的各階級,重新定位革命主體為廣大的農民。共產黨呼籲到農村去、在農村進行土地改革、確定以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等都是明證。從一方面看,馬克思主義的階級鬥爭學說本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固有觀念如和等不侔。李大釗便嘗援借歐洲無政府主義的互助觀念來舒緩階級鬥爭給人爭奪殘殺的印象。不過從另一方面看,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大大鼓舞中國知識分子,使他們深信馬克思主義不是空想的社會主義而是能落實的救國出路,卻完全迎合了中國傳統文化講求實用(或實踐)的深層心理。加之,馬克思主義所指向的理想的社會主義社會,也與中國傳統文化嚮往大同世界的烏托邦若合符節。必須注意的是,馬克思主義
3、在中國的發展後來有一道德轉向:即強調共產黨員最重要的不是在理論上認識馬克思主義,而是他們的修養。這些修養包括從實踐得來的階級覺悟、良好的品格、先公後私為黨犧牲的精神等。共產黨員的修養不僅凌駕於理論的認知,甚至被視為是獲得正確的理論認知的必要條件。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轉向清楚顯示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制約作用。毛澤東思想向被推崇為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因此,以之為一考查個案當更能透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晚近已有不少研究指出,毛澤東思想內有大量的中國文化基因。年青時毛澤東崇尚動 鬥 ,講求貴我 ,肯定求實與經世的重要性等,都是受傳統文化的熏陶與啟迪。後來中國傳統文化的養份也一直或明或顯地幫助着毛澤東吸收馬克
4、思主義;幫助他理解何謂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 、何謂矛盾鬥爭運動。仔細剖讀毛澤東的實踐論 、 矛盾論當能印證上述的分析。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選修部分單元一: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117其實,早期毛澤東從不諱言中國傳統文化對他思想的影響,好像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出:中國無產階級的科學思想應與中國還有進步性的資產階級的唯物論者建立統一戰線;應把古代文化中的封建糟粕與帶有民主性革命性的優秀的人民文化區別開來。然而到建國後,在接二連三的政治運動中,毛澤東卻把中國傳統文化妖魔化為封建遺毒,是支持資產階級復辟的舊思想而必須全面破除。 文化大革命的破四舊運動即是典例。平心而
5、論,當時妖魔化中國傳統文化是為了用來打擊政敵進行政治鬥爭的,這情況在文革後的批林批孔中尤其明顯。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選修部分單元一: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118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學習重心(三):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建議分析內容: 馬克思主義的三層涵義:社會科學理論、哲學理論及意識形態。 中國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的吸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制約。 二年代馬克思主義能在中國思想界廣泛傳播的原因。 毛澤東思想。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及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 文化大革命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摧殘。探討問題建議: 五四前後馬克思主義如何在中國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又怎樣制約着其傳播? 毛澤東思想中有
6、什麽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 文化大革命怎樣摧殘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選修部分單元一: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119探討問題建議(1):五四前後馬克思主義如何在中國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又怎樣制約着其傳播?理論的理解: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我們這幾天慶祝戰勝,實在是熱鬧的很。可是戰勝的,究竟是那一個?我們慶祝,究竟是為那個慶祝?我老老實實講一句話,這回戰勝的,不是聯合國的武力,是世界人類的真精神。不是那一國的軍閥或資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民主主義戰勝,就是庶民的勝利。社會的結果,是資本主義失敗,勞工主義戰勝。原來這回戰爭的真因,乃在資本主義的發展。國
7、家的界限以內,不能涵容他的生產力,所以資本家的政府想靠着大戰,把國家界限打破,拿自己的國家做中心,建一世界的大帝國,成一個經濟組織,為自己國內資本家一階級謀利益。俄、德等國的勞工社會,首先看破他們的野心,不惜在大戰的時候,起了社會革命,防遏這資本家政府的戰爭。聯合國的勞工社會,也都要求平和,漸有和他們的異國的同胞取同一行動的趨勢。這恆古未有的大戰,就是這樣告終。這新紀元的世界改造,就是這樣開始。資本主義就是這樣失敗,勞工主義就是這樣戰勝。世間資本家佔最少數,從事勞工的人口佔最多數。因為資本家的資產,不是靠着家族制度的繼襲,就是靠着資本主義經濟組織的壟斷,才能據有。這勞工的能力,是人人都有的,勞
8、工的事情,是人人都可以作的,所以勞工主義的戰勝,也是庶民的勝利。 資料來源:李大釗:庶民的勝利 (1918.10,原載新青年5 卷 5 號) ,收蔡尚思主編:中國現代思想史資料簡編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年) ,第一卷,頁 152、153。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選修部分單元一: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120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馬氏社會主義 註 的理論,可大別為三部:一為關於過去的理論,就是他的歷史論,也稱社會組織進化論;二為關於現在的理論,就是他的經濟論,也稱資本主義的經濟論;三為關於將來的理論,就是他的政策論,也稱社會主義運動論,就是社會民主主義。離了他的特有的史
9、觀,去考他的社會主義,簡直的不可能。因為他根據他的史觀,確定社會組織是由如何的根本原因變化而來的;然後根據這個確定的原理,以觀察現在的經濟狀態,就是把資本主義的經濟組織,為分析的、解剖的研究,預言現在資本主義的組織不久必移入社會主義的組織,是必然的命運;然後更根據這個預見,斷定實現社會主義的手段,方法仍在最後的階級鬥爭。他這三部理論,都有不可分的關係,而階段鬥爭說恰如一條金線,把這三大原理從根本上聯絡起來。所以他的唯物史觀說:既往的歷史都是階級競爭的歷史。 他的資本論也是首尾一貫的根據那在今日社會組織下的資本階級與工人階級,被放在不得不仇視、不得不衝突的關係上的思想立論。關於實際運動的手段,他
10、也是主張除了訴於最後的階級競爭,沒有第二個再好的方法。 註:要理解馬克思主義(Marxism) ,必先認識它的三重身份:即作為社會科學理論、作為哲學理論與作為政治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作為社會科學理論的馬克思主義,是由學者馬克思(Karl Marx,1813-1883)提出的。扼要而言,馬氏認為一切社會發展與變革的最根本的決定因素為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與生產關係) ,他稱之為社會的下層建築 。由此,社會將進一步發展出政治制度、法律系統、價值觀念等,他稱之為上層建築 。馬氏更指出過去社會的生產方式均存在着階級的剝削,例如封建社會中地主對佃農的剝削、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結果,生產力的
11、改變,連帶階級鬥爭帶來的生產關係的改變,將造成社會的不同型態的演進。他嘗總結歐洲歷史的經驗,提出歷史發展的五大階段: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必須指出,社會主義社會是馬克思憧憬無產階級革命推翻資本主義的結果,也是人類最理想的社會型態(沒有階級剝削) 。所以馬克思的理論,確有行動、實踐的訴求,觀乎他 1848 年的共產黨宣言 (Communist Manifesto)可知。至於作為哲學理論的馬克思主義,是經過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 、列寧(Vladimir Ilich Lenin,1870-1924)及斯太林(Joseph
12、Stalin,1879-1953)等俄國官方哲學的形塑而成的,其主要內容有辯證法唯物論及歷史唯物論。最後,作為政治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則是把馬克思的理論提昇為一種政治宗教、一種獨斷的教條以支持共產黨(無產階級)專政。資料來源:李大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1919.6,原載每周評論24 號) ,收蔡尚思主編:中國現代思想史資料簡編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年) ,第一卷,頁 165-166。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選修部分單元一: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121馬克思主義在德國變為國家社會主義 註 ,因為它的精神它的實質都是社會民主黨,所以也叫做社會民
13、主主義;因為它主張利用有產階級底議會來進行社會主義,所以也叫做議會派;在俄國才還了馬克思底本來面目叫做共產主義,共產主義和國家社會主義雖同出於馬克思,而兩派底主張彼此却正相反對如下表:共產主義底主張 國家社會主義底主張階級戰爭 勞資携手直接行動 議會政策無產階級專政 民主政治國際運動 國家主義我們中國人對於這兩種社會主義,究竟應該採用那一種呢?國內的資本階級雖尚幼稚,而外國資本主義底壓迫是人人都知道的,因此階級戰爭的觀念確是中國人應該發達的了;再睜開眼睛看看我們有產階級的政治家政客底腐敗而且無能和代議制度底信用,民主政治及議會政策在中國比在歐美更格外破產了;所以中國若是採用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國家
14、社會主義,不過多多加給腐敗貪污的官僚政客以作惡的機會罷了。 註:國家社會主義(national socialism)是指把民族、國家與社會主義三者結合而成的政治型態,興起於二十世紀上半期的歐洲,特別是德國,因此後來則有把這名詞視為納綷主義(Nazism)的同義語。資料來源:陳獨秀:社會主義批評 (1921.7,原載新青年9 卷 3 號) ,收蔡尚思主編:中國現代思想史資料簡編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年) ,第二卷,頁 12-13、15。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選修部分單元一: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122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有許多人聽見這階級競爭說,很覺可怕,以為人類
15、的生活,若是常此爭奪強掠殘殺,必沒有光明的希望,拿着階級競爭作改造社會的手段,結果怕造不出光明社會來,所以對於此說,很抱疑慮。但是 Marx 明明的說: 所有從來的歷史,都是階級競爭的歷史。 又說:資本家的生產關係,是社會的生產方法採敵對形態者的最後。 又說:人類歷史的前史,以今日的社會組織終。 可見他並不是承認人類的全歷史,通過去未來都是階級競爭的歷史。他的階級競爭說,不過是把他的經濟史觀應用於人類歷史的前一段,不是通用於人類歷史的全體。他是確信人類真歷史的第一頁當與互助的經濟組織同時肇啓。他是確信繼人類歷史的前史,應該闢一個真歷史的新紀元。總結一句話:我信人類不是爭鬥着掠奪着生活的,總應該
16、是互助 註 着友愛着生活的。階級的競爭,快要息了。互助的光明,快要現了。我們可以覺悟了。 註:互助觀念,源自俄國無政府主義者克魯泡特金(Peter Kropotkin,1842-1921) 。克氏於 1902 年出版互助論進化的一種因素 (Mutual Aid: A Factor of Evolution) ,指出物種在進化過程中除了服膺於相互競爭的法則以求存外,亦發展出相互合作的法則;能相互合作的物種更不容易滅亡。顯然, 互助的觀念較階級鬥爭的觀念,更契合於中國傳統文化,例如儒家便主張推己及人、成己成物。資料來源:李大釗:階級競爭與互助 (1919.7,原載每周評論29 號) ,收蔡尚思主編
17、:中國現代思想史資料簡編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年) ,第一卷,頁 187-188、188。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選修部分單元一: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123但是,中國知識分子有着自己的長久的文化傳統和觀念遺產,這些傳統和遺產與唯物史觀、與階級鬥爭學說不但毫不相侔,甚至相互衝突;那麼,這種對於他們是全新的觀念、思想的馬克思主義,為什麼會如此迅速地被他們所接受呢?除了救亡這一現實急需外,有沒有什麽文化心理結構上的依據或條件呢?儘管近現代傳來的好些西方學說,在某些具體內容、觀念上與儒、道、墨、法的中國傳統相背離、矛盾甚至相衝突,例如上述的進化論與歷
18、史循環論、退化論的背離, 弱肉強食 生存競爭與和為貴 (儒) 弱者道之用 (道)的矛盾,卻可以在更深一層的文化心理結構(民族精神 、 國民性 )上接受和融會它們。這所謂更深一層的文化心理結構的一些基本特質,便是求現實生存、肯定世俗生活並服務於它的實用理性。唯物史觀之所以能代替進化論,它優越於後者之所在,對當時先進知識群說,至少有突出的兩點。第一,它更為具體地實在地解釋了人類歷史,不再是一個相當簡單的生存競爭原則或比較空泛的社會有機體觀念,而是以經濟發展作為基礎來解釋社會的存在和各種社會上層建築、意識形態、觀念體系以至風習民情,具有很大的理性說服力。其次,就具體內容說,中國社會中一直有烏托邦的傳
19、統。儒家治國平天下是希望復三代之治 ,道、墨甚至佛教也各有其不同的烏托邦或極樂世界。到近代,洪秀全、康有為和孫中山更分別構造了他們的新天新地新人新世界的大同遠景。以空想社會主義為自己現實奮鬥的最終目標和遠大理想,是這些志士仁人進行實踐鬥爭的一種巨大的動力。因之,由空想社會主義到唯物史觀的科學社會主義 ,在思想進程上也有順水推舟易於接受的便利。 資料來源:李澤厚:試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 ,收氏著:中國現代思想史論 (台北:三民書局,2002 年) ,頁 157-158、159-160。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選修部分單元一: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124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建議討論問
20、題:1. 依資料一,李大釗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是什麼人的勝利?2. 依資料二,李大釗所理解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可分為哪三部分?另依他的理解,什麽是馬克思主義得以實現的手段?3. 依資料三,陳獨秀指出在二十世紀初,馬克思主義在德國與俄國有什麼不同的發展路線?陳氏認為哪一條發展路線才是馬克思主義的本來面目?哪一條發展路線才適合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4. 依資料四,李大釗怎樣以互助的觀念來緩和階級鬥爭給人爭奪殘殺的印象?互助的觀念雖是借用自歐洲的互助論 ,但此中是否有受中國傳統文化制約的影響?5. 根據資料五所述,作者認為馬克思主義有哪些觀念是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衝突?什麼是作者所謂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更深一層的心理結構?作者如何以之解釋馬克思主義能於二年代後期迅速在中國思想界傳播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