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献综述 服务外包产业园创新集群发展比较研究 1. 创新集群 研究现状 创新集群理论最早可以追溯至 阿尔弗雷德 马歇尔 ( 1890)的“产业区”理论一书中指出早在 19 世纪就发现一些主要依赖工匠技能的特定产业部门在特定地区集聚,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他将之成为“产业区”。这可以视为对产业集群作用的较早评价。 最早从技术的角度研究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人是著名经济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 1939)在其经济周期一书中把创兴视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并且把创新定义为新的体系中引入“新的组合”,是“生产函数的变动”, 并根据创新浪潮的起伏,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分为三个长波。在熊彼特经济模型中,能够成功
2、“创新”的人便能够摆脱利润递减的困境而生存下来,那些不能够成功地重新组合生产要素之人会最先被市场淘汰。 美国经济学家爱德温曼斯菲尔德 (Edwin Mansfield)将技术创新定义为“第一次引进一个新产品或新过程所包含的技术、设计、生产、财务、管理和市场诸步骤”。对技术创新与模仿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变动的速度作出了开创性研究,补充了熊彼特的企业技术创新理论。 70 年代美国学者纳尔逊 (R .Nelson)和温特 (S.Winter)在生物进化理论的启示和借鉴下,通过对创新过程机理的深入研究,创立了创新进化论这一独特新颖的理论分支,它推动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融合,使得人们对于创新理论的研究又
3、开始向熊彼特的初始定义回归,即认为创新是一个系统总体的概念,它包括生产、经营、管理、组织等方面的内容。 著名经济学家巴顿( 1976) 在其专著 城市经济理论与政策一书中对产业集群与创新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他认为, 产业集群具有“聚集经济效应”, 产业集群有利于刺激企业进行创新,并为创新带来便利条件。第一, 企业在 地理上的集中必然会带来竞争,竞争 有利于 促 进创新:第二,地理上的集中将有利于信息在 商品制造者、供给者与顾客之间 创造 一种更为自由的信息传播 方式 ,相当数量的创新正是 源于 正确了解顾客 的 需求 以及解决 供给上的特殊问题;第三, 集中区域发达的 通讯工具将有利于创新成果
4、以最快的速度 在集中 区域内 快速 传播 。 罗森博格 (Rosenberg, 1984)发现,创新的扩散将引致创新集群,创新扩散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复杂的副本式”的复制,而是围绕原始创新展开的一系列二次创新,来完善原初的创新,这将形成创新集群。他还将技术集群分 M 型和 T型, M 型指一大群不相关的创新因适宜的条件进行同 时性的扩散,在几条独立的产业轨道上造成赶潮流效应”。 T 型是指少量根本性创新的同时扩散引致大量渐进创新、二次创新,形成一个创新群。 哈佛商学院的大学教授 波特 ( 1990) 是商业管理界公认的 “竞争战略之父 “,他认为 一国的某产业能否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竞争力,取决于
5、该国的国家竞争优势。而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由四个基本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决定。四个基本因素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柱产业和企业战略、组织结构及竞争;两个辅助因素为:机会变数和政府。由这四个基本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组成一个菱形结构,被称之为“钻石”模型。 ( 见图一) 图 1 “钻石模型”示意图 资料来源: 迈克尔波特 国家竞争优势 。 1998 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将产业集群分为非正式集群、有组织集群、创新集群、科技园区、孵化器及出口加工区等五类。 根据实践证明 并非所有的科技园区都是产业集群,有的科技园区因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使经 济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而无法 形成产业 集群,如我国目前很多高
6、新技术学园、并发区就属于此种情形。 冼春孟( HsienChunMeng,2003)从动态性、国际化、科学与技术紧密联系、网络化、集群成员创新紧密联系等方面去界定创新集群创新集群的目标是在技术浪潮影响时期增强创新能力和推动技术成果商业化。 机遇 要素条件 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 需求条件 政府 相关及支持 产业 美国州长联盟竞争力委员会( 2007)在其研究报告基于集群的发展中的各州经济发展战略中对“知识集群”( Knowledge cluster)进行了界定,即一群相互关联的创新型厂商间的专业化网络。 波特( 2001)在创新集群:大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报 告中根据其“钻石模型”,强调创
7、新对发展经济的关键作用,创新能力决定着竞争优势。繁荣的基本源泉是创造出来的而不是依靠继承获得的;生产效率取决于如何发展产业,如何竞争而不是一个地区发展何种产业;地区的繁荣取决于所有产业的生产效率;创新对区域竞争优势的递增极为重要。 在 政策对创新集群形成的研究方面。 洛兰德斯 ( Roelandt, 2000)认为创新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所需要的条件与政府政策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即使是自下而上的自发型创新集群的出现也不是纯粹市场力量演变的结果。 而罗斯汉娜( Resnahan, 2002)认为“自上 而下模式强调政府在创新集群建设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但在在设置国家优先权和发起对话后,创新集聚的过程应该
8、是由市场主导。 在产业集群创新环境的研究方面。 卡洛斯( Carlos, 2000)认为,创新集群与网络合作 有利于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 产业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优势,是调节产业均衡发展的重要 工具。莫瑞森( Morosini, 2004)从集群的知识整合与竞争范围角度 对产业集群的绩效进行了深入研究 , 并 认为产业集群行为主体间的知识整合水平与经济活动范围是影响经济绩效的关键参数, 在此基础上构建模型并进行大量实证分析,表明知识整 合水平和竞争范围是相辅相成 的 两个 因素, 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 共同影响集群的绩效水平。 孔金李 (Kong Rae Lee, 2005)以韩国的创
9、新集群为案例,归纳出创新集群有三种形成路径 :第一种是以传统产业集群升级,第二种是以研发系统为基础,第三种是将生产体系植入其中。 汉姆道弛 ( Hamdouch, 2007)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结合技术创新经济学对创新集群展开实证性的研究。 2001 年, OECD 吸收了波特的思想,认为集群是企业通过相互作用逐步聚合以提高竞争力的经济现象。 OECD 彻底放弃早期创新的直线式概念,即 “创新是基础科学研究进步过程的结果”, 强调应从产业集群理论中培育创新理念,创新直接来源于科研商业、教育和公共管理机构不断的相互作用;创新集群可被视为一种简化的国家创新体系,其最关键和实用的系统要素有助于促进一个
10、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创新。 OECD 认为,集群是国家和部门间有效的分析层面,因为对大部分企业和其它相关者来说,集群在知识基础设施中被公认为“我们运营的空间”的一个层面。 OECD 在对“创新”和“集群”重新解释的基础上,对“创新集群”的理解,已超越传统概念关于“创新成群出现”或“创新集中分布”理解。 国内 创新集群研究早期主要集中在创新模式的研究。如 许庆瑞等学者将组织与文化因素纳入到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视野,提出了组合创新模式,并对它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在这一阶段的前期,重点研究的内容是:如何通过技术、组织和文化的组合创新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在这一阶段的后期,提出了基于核心能力的创新组
11、合模式,结合组织学习、知识管理等理论重点研究:如何通过技术、组织、文化和制度的组合创新培植和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 (许庆瑞、陈劲、郭斌, 1997;许庆瑞、刘景江、赵晓庆, 2002;郭斌、陈劲、许庆瑞, 1997;郭斌、许庆瑞 、陈劲等, 1997)。通过对国内外企业创新管理典型案例分析和理论研究,许庆瑞提出全面创新规律 (许庆瑞、陈重, 2001)。这一规律的中心任务是培育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最终形成核心技术能力,其目的是使企业能适应环境变化,满足用户需要;而要保证这个中心任务得以实现就必须持续地开展以技术创新为中心的全面创新。 国内学者一般强调创新是集群的本质功能,创新集群是产业集群
12、的升级和高端化,强调创新集群是区别于传统低成本的产业集群如 北京大学的王绍慈教授在创新的空间 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一书中对产业集群空间集聚优势进 行了比较详细的说明,他认为集群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低成本的集群,而另一类是基于创新的集群,创新性集群或创新集群 (Innovative Clusters)是区别于低成本的产业集群 (或低端道路的产业集群 )而言的,是指创新性的产业集群或基于创新的产业集群。王缉慈、王敬甯( 2007)将集群分为产业集群和高技术集群。产业集群又分为创新性集群和非创新性集群两类。并指出创新集群、创新性集群与非创新性产业集群的根本区别 在于 对企业互动、知识共享和互动的强调
13、 程度不同 。需要 注意的 是,王缉慈、王敬甯的分类与王缉慈的研究不相一致, 前者将Innovative Clusters 和 Innovation Clusters 视为两个概念,后者并没有这样加以区分,并指出有潜力的创新集群不仅包括高技术集群,还包括创新性的低技术集群 (Innovative Low-Tec cluster)。 钟书华( 2008)认为 创新集群是由企业、科研 机构、大学、风 投 机构、中介服务组织等构成 的 , 并 通过产业链、价值链和知识链 结成 战略联盟 从而开展各种形式的 合作 , 创新集群 具有经济集聚 效应 和知识 溢出特征的一种 经济网络。 虽然有部分学者开始
14、直接以创新集群为研究对象,但其研究内 容主要是围绕如何完善创新环境、建立创新体系与集群内部创新机制、增强产业集群内部的自我创新能力等问题而展开。有些学者强调创新集群的相对独立性及创新网络的重要性,如李玲( 2004)等。创新集群是高科技园高速发展的驱动器,是将资源变动而产生的以知识为纽带的创新系统。而产业集群为创新集群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而创新集群也创造了区域优势。张海生、林芸( 2007)认为,创新集群不同于企业集群,其表现形式从经济形态上看是一个经济复合体。在创新集群里,创新主体之间的关联、互动和竞合是创新体系的根本标志,国家高新区将是集群和创新 要素的集合。龙开元( 2009)认为创新集群
15、是产业集群未来的发展方向,区域创新网络是发展创新集群的基础。 2.服务外包产业园 研究现状 1998 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将产业集群分为非正式集群、有组织集群、创新集群、科技园区、孵化器及出口加工区等五类。 根据实践证明 并非所有的科技园区都是产业集群,有的科技园区因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使经 济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而无法 形成产业集群,如我国目前很多高新技术学园、并发区就属于此种情形。 格罗斯曼、赫尔普曼( Grossman、 Helpman, 2003)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外 包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对一个复杂的产品,单个厂商生产其所有部件的成本太过高昂。 曼恩( 2004)通过对美国信息技
16、术部门进行大量分析研究,指出经济全球化尤其是硬件国际服务外包,使硬件的价格下降了 10-30%,提高了所有运用硬件的部门的生产率,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他还指出,软件通过服务外包的形式,可以与硬件同样的方式使整体经济获益。最后,证明了外包有利于提高该部门的就业状况。 阿米蒂和魏尚进( 2006)在服务外包、生产率与就业基于美国的实证一文中利用美国的数据进行了研究,研究证实服务外包与美国的生产率 呈正相关关系,但是原料外包与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并不明显。 邵云飞 、 唐小 我、陈光 (2002)认为 随着服务外包的迅猛发展 ,我国开始重视服务外包产业的建设,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学
17、 术 界主要 对 技术创新的层次、机制与模式、扩散与转移、创新与企业家行为、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与组织创新等主题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 中国特色 的技术创新理论体系,从而直接推动了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 赵楠和李静( 2007)在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的路径选择一书中指出我国应该通过延长在华跨国公司的业务链,发展“全程式 ”服务外包。荆林波( 2007)在全球服务外包发展及风险规避一书中指出未来的主流服务外包方式是业务流程外包,服务外包的动机也由最初的降低成本转变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外包非战略业务,企业将拥有更多精力去发展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业务。 荣雪( 2009) 立
18、足于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现状,指出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来说是机遇大于挑战。中国必须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让服务外包产业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 新的增长极 。 白孝忠( 2008) , 吴勤学 、王晓芳 ( 2009) , 王仙婷( 2009)通过 深入分 析“后经济危机”时代 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 从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现状出发 对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优、劣势和发展策略进行了研究。他们 认为 发展服务外包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选择之一,是中国经济未来高速发展的 新引擎 。 并针 对当前中国发展服务外包中遇 到 的几点问题 进行了分析 , 认为 中国发展服务外包产
19、业 的最终目的是探索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外包产业的战略和路径选择。 3. 服务外包产业园创新集群研究现状 来贤哲、徐作圣( Hsien-Che Lai、 Joseph Z.Shyu, 2005) 通过比较 张江高科技园区 和 新竹科学工业园 区 的 创新能力 深入分析两个产业园的发展模式、策略以及政府政策支持在科技园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王刊良、王嵩( 2009)在综合比较城市竞争力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增强城市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并结合外部机遇、产业集群以及新贸易理论构建了面向外包的服务型城市竞争力的要素模型。以西安为例,从城市发展产业转型的角度,深入分析西安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
20、和各支持要素,最后阐述西安城市快速发展应依靠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外包基地,将西安打造成为全球服务外包基地的战略并给出对策。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 CSIP)、鼎韬外包服务公司(中国外包网)的 2009 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园区调研报告指出,服务外包产业的三重竞争结构已经形成,在外包产业园区竞争发展的 2.0 时代,外包园区应向集成物理园区,网络平台和服务体系等“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园区,园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是成为外包行业的集成式服务解决方案的提供商。 王缉慈( 2010)认为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在科技园基础上发展起创新集群。王缉慈、陈平、马铭波 (2010)认为中国发展科技
21、园的理想目标是形成创新集群,并分析了创新集群的形成对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并指出 国 内 目前距离大规模开展建设 高技术创新集群的 条件尚不充足 ,但目前几个有代表性的地区 ,例如深圳高新区、上海张江、北京中关村等已经初步具备了升级的条件。 大学科技园和高新区是培育创新集群的基地。 4. 研究发展随想 综 上所述 ,国内学者对创新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创新集群发生的时间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创新集群形成条件(滕伟堂, 2008)以及创新集群的特征和理论意义(钟书华, 2008)等方面, 并据此对创新集群发生的一般动因与过程机制进行分析。 对服务外包产业园区的研究还很少。 随着 2l 世纪
22、下半叶经济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以 及新技术革命的 推动 ,园区经济 和 集群经济 将引领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创新 集群将 日益 凸显出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优势 。在这样的经济 背景下,从地理空间上研究创新集群问题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采用模型对特定区域的创新集群进行比较研究并用严谨的理论进行实证性分析将是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K.J.Buaon城市经济学: 理论和政策 M北京:商务印书馆 , 1984. 2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3迈克尔 E波特国家竞争优势 M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2. 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创新集群
23、 国家创新体系的推动力 服务 产业 创业 M 辽宁: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4. 5厉无畏 , 王振创新型城市建设与管理研究 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 6王珺技术创新与集群发展 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7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9. 8刘新同等产业集群与科技工业园区发展 M 吉林: 吉林人民出版社 , 2009. 9王洛林中国服务业开放与发展:特点 与区域分析 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9. 10郑堤 , 许勤彪宁波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M 浙江: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11中国统计局中国科技统计
24、年鉴 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12邵云飞、唐小我、陈光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聚类实证分析 J中国软科学, 2003( 5) 13肖广岭 .创新集群及其政策涵义 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3( 10) 14李琳 .创新集群、合作网络与地区竞争力 J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4( 5) 15阿米蒂, 魏尚进 , 刘晓萍 . 服务外包、生产率与就业基于美国的实证 J 经济资料译丛, 2006( 4) 16赵新刚,郭树东,闫耀民 .美国圣地亚哥的创新集群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J 生产力研究,2006( 8) 17王缉慈 .创新集群 高新区未来之愿景与目标 J 中国高新区, 200
25、6( 10) 18钟书华 .创新集群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J 科学管理研究, 2007( 6) 19荆林波 .全球服务外包发展与风险规避 J 中国科技投资, 2007( 1) 20戴卫 . 以产业联盟促进中关村创新集群的发展 J 中国高新区 , 2007( 3) 21赵楠, 李静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的路径选择 J经济学家, 2007( 3) 22綦良群 , 李楠 .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及集聚效应分析 J 工业技术经济 , 2007( 2) 23锦英创新文化理论的研究领域探析 J 统计与决策, 2008( 1) 24钟书华 .创新集群:概念、特征及理论意义 J 科学学研究, 2008( 1) 25
26、白孝忠 .服务外包发展趋势与我国服务外包的优劣势分析 J 商业时代, 2008( 25) 26刘媛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 “钻石模型”分析 J 中国科技论坛, 2008( 12) 27吴勤学 , 王晓芳 .中国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路 J 商业研究, 2009( 3) 28魏琪汶 .对中国服务外包现状的思考 J 科技咨询, 2009( 31) 29王刊良, 王嵩 .面向外包的服务型城市发展转型 以西安为例 J 情报杂志, 2009( 10) 30吕波服务外包的兴起与天津建设服务外包基地问题研究 J 科学学研究, 2009( 5) 31高雪莲 , 翟启江基于钻石模型的集群竞争优势的比较研
27、究:张江、新竹与筑波的案例J 中国科技论坛, 2009( 11) 32荣雪 .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J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9( 12) 33龙开元创新集群: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 J中国科技论坛, 2009( 12) 34栗菲 , 叶娟 , 许锐城市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以宁波和十个试点城市为例 J 商场现代化, 2010( 3) 35马颂德 .转方式调结构高新区占据战略优势 J 硅谷, 2010( 11) 36王缉慈,陈平, 马铭波 从创新集群的视角略论中国科技园的发展 J 北京大 学学报,2010( 1) 37丁魁礼,钟书华创新集群的本质涵义及其与产业集
28、群的区分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 10) 38高雪莲上海张江与台湾新竹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比较研究 基于钻石模型的案例分析 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10) 39陈守明 , 王朝霞 刨新集群的混合型成长路径 圣地亚哥生物技术集群的案例 J 经济论坛 , 2010( 3) 40宋琦 , 韩伯棠、李燕 创新集群理论研究述评 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18) 41刘锦英 创新文化特征与企业创新绩效的 实证研究 基于我国光电子产业的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13) 42黄栋 低碳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 J.中国科技论坛, 2010( 2) 43范轶琳 , 吴晓波 二次创新视
29、角下的产业集群演进:诸暨山下湖珍珠产业集群案例 J 科学管理研究, 2010( 1) 44曾祥效 基于创新集群构建的广东高新区和专业镇提升策略 J 科学管理研究, 2010( 14) 45赖红清 集群创新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实证研究 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例 J 中国集体经济, 2010( 21) 46王炳富, 刘芳 创新集群内知识转移的模式与特点研究 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16) 47李刚, 吴昀桥 生产性服务业创新集群内企业间关系结构研究 J 商场现代化, 2010( 15) 48米建华 , 谢富纪 , 蔡宁 创业投资促进技术创新集群的机制及路劲研究 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30、( 8) 49张永安, 李成光 创新网络结构对创新资源利用率的影响研究 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0( 1) 50丁明磊 , 刘秉镰 基于创新型集群与知识创业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 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1) 51吴友军 集群学习与产业集群创新 J 科技管理研究, 2010( 8) 52李扬 , 沈志渔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规律研究 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0( 10) 53刘颖天津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对策研究 D中国优秀硕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 54刘国柱 创新集群建构的理论、路径和方法研究 以南京军民两用科技示范园为例D 中国优秀硕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
31、 2010. 55刘云中国工业园区发展策略及对策研究 基于新加坡与苏州工业园区的视角D中国优秀博 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 56蔚鹏应用钻石模型理论提升苏州工业园竞争力的战略对策研究 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5 57谢钦宁天津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D天津: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8. 58万琼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以苏州信息产业为例 D江苏: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2008 59江国成苏州工业园区将建成四大示范区 P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2008-01-05. 60李鹏 中国离岸软件开发外 包市场规模预测EB/OL.h
32、ttp:/ 61Schumpeter, J.A.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US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translated from 1919 German edition),1934. 62M.E.Porter. 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63Hsien-Che Lai, Joseph Z.Shyu. A Comparison of innovation capacity at scienc
33、e park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the case of Zhangjiang High-Tech Park And Hsinchu Science-based Industrial ParkJ.Technovation,2005(25). 64Dr Steven Windmill, Science&Business Park DevelopmentJ.Policy&Help from the Government,2005. 65Chiaroni D, Chiesa V. Forms of Cre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n Biotechnology J. Technovation,2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