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际分工视角的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研究【文献综述】.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74050 上传时间:2018-06-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国际分工视角的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基于国际分工视角的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基于国际分工视角的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基于国际分工视角的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基于国际分工视角的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文献综述 基于国际分工视角的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国际分工是世界秩序的基础,一个国家在经济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地位和影响。产业结构一方面是一国国际分工的一面镜子,显示了一国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处于哪一环节,另一方面,通过探究分析国际分工和产业结构的内在联系,为 产业结构的 优化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也是一国国际分工地位提升的必由之路。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国际分工和产业结构优化的 众多 研究,可以看出这一课题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其中国外学者的纯理论性研究居多, 关于国际分工从产业间 分工到产业内、产品内,再到要素和价值链的分工 ,文献主要列述了跨国公司为主

2、体的新国际分工,而产业结构的相关经典理论,则着重 在 产业结构 的演变趋势 ,主要是从 “ 一二三 ” 产业向 “ 二三一 ” 最后到 “ 三二一 ” 的比例变动 。文献还大量陈列了 相关的实证研究,分析了国际分工的趋势和中国及浙江省参与国际分工的现状,重点是关于浙江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最后列述的是 几位学者对 国际分工格局下 产业结构优化的策略分析。 1 关于国际分工的发展及趋势研究 1.1 理论发展 亚当 斯密首先提出了分工理论,后来马克思、马歇尔、萨伊、穆勒 、弗朗西斯、杨格、杨小凯等众多学者对分工理论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国际分工从部门间分工到产业间分工,再到产品内分工,继

3、而向按生产要素分工逐渐深化。 Frobel( 1978) 提出先前形成的极少数工业化国家从事工业生产,其他绝大多数欠发达国家则为前者提供原材料,并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国际分工格局正在打破,跨国公司开始将一批批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线从工业国家向欠发达国家转移,随之欠发达国家涌现出众多与世界经济体系相关联的生产部门。这一理论的提出,将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从贸易引入了生产,提出了新的国际分工格局,对世界经济的发 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孟庆民, 李国平 , 杨开忠 ( 2000) 认为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的新国际分工的基本内涵是跨国公司成为新国际分工的主角 , 推动跨国公司促进新国际分工格局的动力

4、是市场需求、契约转让、生产一体化以及降低成本的要素构成和生产组织的改革 , 新国际分工的直接动力是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生产。新国际分2 工促使企业国际化、区域一体化,竞争成为了新国际分工的基本机制。他们的研究,进一步剖析了国际分工的促成动力,各个实体,如企业、地方、国家在国际分工格局下的角色转换以及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之间的分工规律,是对国际分工 更深入的研究。 Luthje(2002)将网络时代的新国际分工称为 “ 订单制造 ” 或 “ 外包 ” ,即大型公司把部分 (或全部 )零件设计、程序工艺、装配设备、后勤、营销渠道、仓储、售后服务等环节用合同的方式外包给其他企业 ,产品和服务贴发包公司的

5、品牌 ,承包企业则一般没有品牌。 订单制造业开始成为行业的基础设施,继而订单企业也成为跨国分工网络的载体。 Luthje 的研究很好地诠释了在产品内分工的这种新模式下,以大型公司为分工主体的具体分工环节和整个分工网络。 以上是不同的学者对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分工模式的研究, Frobel 首先提出跨国公司主导产品内分工,孟庆民、李国平、杨开忠则深入研究了这一分工模式的推动力,而 Luthje 细致分析了新模式下分工的具体环节和整个分工网络。 1.2 实证分析 易锐,何晖( 2008)从国际分工萌芽开始大致描述了其演化过程,揭示出在生产力水平作用下,分工形式由单一垂直型发展为垂直、水平、混合型并

6、存,分工深度由产业到产品再到要素,分工范围上由发达国家扩展到以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广大落后国家。要素分工作为国际分工新的趋势,一方面有助于在世界范围刺激各类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但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凭借其绝对的生产力水平优势,在分工中占据主导地位,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所以,发展中国家不能被动地去适应全球化,就中国而言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以技术创新为核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入国际分工的核心区。作者理性地阐述了国际分工的经济利益不平等性,这的确是客观存在的,需要我们在参与分工过程中准确地找到有利于并适合自己的位置。但文章对如何积极应对这一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太过笼统,实质性意义不大。 冯雷, 张宁(

7、 2009)研究了一国参与国际供应链环节和分享贸易利益的状况,用出口数据从定量角度分析我国产业竞争力,进而引入各类指标(国际 市场占有率 MS、贸易竞争力 TC、显性比较优势 RCA)研究我国的国际分工地位。通过分析,可以得出我国主要是以人工成本为优势参与国际供应链中的生产制造环节,而全球供应链主要由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建立、运作并管理,我国只是参与者,虽然付出了高昂的环境和资源成本,但利益微薄。对于我国参3 与国际分工的现状,作者相应地提出了几点建议,主要为创造自主品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鼓励发展优势产业集群,积极承接服务外包,引导企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技术改造等。该文尝试着结合我国实际状况,

8、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思路进行了多个角度的探索, 不仅用传统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我国的产业竞争力,还从一个新的角度,即在国际供应链与价值链中的地位来进一步分析,使得结论更加准确,更具现实意义。 李生明, 王岳平( 2010)将国家分为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其它发展中国家,从产品的技术层次及价值链等方面,分析不同类型国家的贸易结构、贸易竞争力指数 (TC)、显示性比较优势( RAC)及其变化特征来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型的国家在国际分工地位及变化特征。得出的结论是:在 “ 三重国际分工 ”格局下发达国家依然起着主导作用,且主要生产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最大优势 在低技术产品生产中,而

9、在中高技术产品的优势多为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最终消费品的组装环节,但是,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生产今年来有所提高,通过模仿和学习提高技术水平,其分工地位不断提升,中国就属于这一类;其它发展中国家仍主要为另两类国家提供初级产品,但低技术产品的生产有了一定的提高,分工地位有所提高。该文从动态上利用数据显示了不同类型国家分工地位的变化,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以上三篇文章研究主体不同,但都是就国际分工展开的。易锐、何晖从简单的文字性叙述展示了国际分工的演化历程,就现在要素分工的新趋势做了具体分析,警 示发展中国家在分工中不可盲目追随。冯雷和张宁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了新的分析产业竞争力的方法来研究我国的国际

10、分工地位,且对如何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对策建议很详尽,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李生明、王岳平从宏观角度将国家分为三种类型,并运用传统的数据分析法对这三种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进行了详细解析。 2 关于产业结构的相关研究 2.1 产业结构的经典理论研究 克拉克( 1940)在配第的研究成果之上,通过对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三次产业劳动投入和总产出资料的整理和比较,指出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结构变化与人均国 民收入的提高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即配第 -克拉克定理。该定理揭示了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次产业占有绝大多数劳动力且人均国民收入低的情况会逐步转移到第二次产业占主导,人

11、均4 国民收入增加,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第三词产业将占最大比重,人均国民收入大大提高,劳动力从第一次产业主要向第三次产业转移。根据我们现代经济的发展轨迹,三大产业的发展规律,可以初步证明配第 -克拉克定理正确揭示出了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趋势,具有很强的前瞻性。 霍夫曼( 1958)根据工业化实践资料,选择了 8 类产品分别为消费品工业和资本品工业,统计出霍夫曼比率,即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根据比重变化情况,将工业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消费品工业为主;资本品工业快于消费品工业增长,达后者的一半左右;资本品工业继续快速增长,几乎和消费品工业持平;资本品工业占主导,这也就是霍夫曼工

12、业化经验法则。霍夫曼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但他的研究仅从工业内部比例关系来分析工业化过程,具有不全面性。 库兹涅茨( 1985)通过对大量历史经济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研究得出了库兹涅茨法则,这一法则说明了产业结构演变过程是一个阶 段发展的有序过程,受人均国民收入的影响,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动的总方向。这一研究进一步验证了配第 -克拉克定理,而且更精确地说明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 克拉克的研究是从整个产业视角入手,预示了三大产业的结构演变,而库兹涅茨的研究细化到了国民收入与劳动力结构上,更具有实践意义,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虽存在很多的不足,但也将工业结构演变

13、规律的研究推向新的水平。 2.2 关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研究 陈静, 叶文振( 2003)首先回顾和评价我国学者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问题的研究成果,接着利用不同省份的产 业结构系数及各种影响因素的数据具体描述我国各产业结构的现状和相关决定变量的分布情况,后又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比较各个解释变量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力。研究证实了劳动力素质、外资规模、劳动生产率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着重大的影响,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作用比较小,而政府的财政支持对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几乎没有什么作用。此研究不仅有利于加深对我国产业结构问题的理解,而且还为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选择提供了有利的参考。 方雯, 郭文豪( 20

14、09)基于国际产业转移结构高度化、规模扩大化、周期缩短化和方式多样化这四个新的发展趋势,提 出了针对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农业基础薄弱、工业技术开发能力不足、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5 和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的调整措施,即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相结合以提高承接转移产业的技术层次,进一步扩大服务业的承接规模,以及加快发展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实现产业接纳方式多样化。该文从宏观发展的国际产业转移提出了应对我国自身的产业结构问题的对策,具有可实践意义。 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命题,陈静和叶文振重点阐述的是对于产业结构相关的测量和评价,提出了相关的 影响因素,而方雯和郭文豪则是侧重在对中国

15、自身的问题所提出的相关建议和解决对策。 2.3 关于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研究 刘桂菊( 2005)着重研究了浙江省产业结构历史演变、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就结构调整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采用定性方法研究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问题和调整对策,用定量分析研究其历史演变和结构现状,其中穿插了纵向分析和比较分析法来考察,使得结果更加直观和立体。该文的亮点是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很好地揭示出浙江的产业结构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其经济具有区域特色,但结构层次较低,传统支柱产业比例过 大。文章总体以定性为主,缺乏足够的定量分析,读来有些赘述之感。 孔刘柳,谢乔昕 ( 2009) 通过对近年浙江省各产业部门影

16、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的比较计算,把产业分为四类,第一类有强影响力也容易被拉动,通常是经济体系中的支柱产业,第二类影响力大而感应度小,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具主导产业的特性,第三类影响力系数低而感应度系数高,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第四类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较低,是关联效果最低的产业。他们指出,浙江省产业结构虽然经历了频繁的变动,但基于资源条件,市场需求,产业政策,市场主体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其 基本面貌变化并不明显,仍以轻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支柱产业也未发生根本变化。该文引进两个系数来分析浙江省产业结构是一个创新,但只列出了 2002 年和 2005 年的数据,显然有些不足,说服力也不够。

17、林珊珊( 2009)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了浙江省近年来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总量及人均 GDP、人口等因素,得出浙江的产业结构转换滞后于总量增长,现在应该致力于第二产业的质的飞跃及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该文的特点在于模型的构建,作者非常细致地将数据从整体及分阶段式两方面进行分析,使得结果的可比性更强,但是分析过程 有些简单化,让读者难以从更深层次领悟其中的内涵。 6 卓勇良( 2010)指出张培刚教授的一个产业结构的判断标准,即纺织、服装、食品等比重较高表明产业层次低,反之则产业层次较高,并从浙江省这几个行业的比重及与日本相比较得出的数据说明浙江还处于工业化中前期,第二产业较快发展压低了

18、第三产业份额,而不应看做浙江第三产业的滞后,且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程度最深,市场也是全球性的,服务业市场相对来说是区域性的,短期内很难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该文眼界开阔思路新颖,对浙江省产业结构分析很具有前瞻性。 以上是几位学者用不同方法细致地研 究了浙江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刘桂菊用定性和定量法相结合,孔刘柳、谢乔昕采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林珊珊建立了计量经济模型,卓勇良则通过用浙江和日本相比较,他们得出的结论都很相似,即浙江省的产业结构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传统的支柱产业并未发生大的改变。 3 基于国际分工视角的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大,分工体系从一国一地区不断地向外延伸,为了

19、获得更多的利益,生产要素随之重组,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承接上层产业转移、优化本国产业结构成为了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许多学者对如何顺应国际分工从而推进国家 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自身的地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袁奇( 2006)试图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等全新的环境下,将国际贸易理论、国际投资理论和产业结构演进理论融合起来,对当代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中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战略进行探索。 汪斌( 2006)从全球时空一体化视角出发,首先考察了新一轮国际分工格局的特点及成因,然后,研究了中国在新一轮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施战略性调整的主要思路和措施。 唐志红( 2007)以经济全球化

20、为背景来研究一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意在通过分析影响一国产业结构形成及优化的因 素,提出中国在这一大背景下应该如何实现优化并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他们的研究基本都是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格局中对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及结构升级优化的思路探索,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4 简要的评述 以上文献首先列述了国际分工趋势的发展研究,基本得出现在国际分工形7 式为混合型,向着要素分工 和价值链分工 发展,跨国公司主导的产业链分工成为新的趋势,接着衔接到学者对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研究,接着重点分析了几位学者关于浙江省产业结构现状及问题的文章,虽然他们分析的角度有所不同,但结论相似,即浙江省产业结 构

21、还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传统支柱产业比例过大,第二产业发展快于第三产业,最后一部分是几位学者基于国际分工视角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方面的实证研究和相关对策,很具有现实意义,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方向,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分工日益深化,而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浙江省更好地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提升经济实力最有效的方法。 8 参考文献 1Frobel F, Heinrichs J, Kreye, O. The New International Divisions of LaborJ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1978,17(1), pp. 123-142. 2L

22、uthje, Boy. Electronics Contract manufacturing: Global Produc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JIndustry and Innovation, 2002(12),Vol.3-227-247. 3陈静,叶文振 .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的度量及其影响因素 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1) 4程如轩,卢二坡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统计指标体系初探 J.中国统计, 2001(7) 5冯雷,张宁 .全面认识产业国际竞争力 调整我国国际

23、分工的地位 J.国际经贸探索,2009(5) 6方雯,郭文豪 .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 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9(5). 7黄晓莉 .促进浙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J.经济论坛, 2008(20) 8金芳 .中国 国际分工地位的变化、内在矛盾及其走向 J.世界经济研究 , 2008(5). 9孔刘柳,谢乔昕 .基于投入产出视角的浙江省产业结构分析 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7) 10李金昌,虞明娟 .浙江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 J.浙江经济, 2005(17) 11李生明,王岳平 .新国际分工格局下不同类型国家国际分工地位 J.国际贸易, 2010(6) 12李淑

24、华,生厚良 .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 J.中国经贸导刊, 2008(2) 13梁霞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分工理论对中国的意义 D.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 2005 14林珊珊 .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分析 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20) 15孟庆民,李国平,杨开忠 .新国际分工的动态:概念与机制 J.中国软科学, 2009(9). 16祁国志 .浙江省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 D.杭州:浙江大学, 2008 17宋国宇,刘文宗 .产业结构优化的经济学分析及测度指标体系研究 J.科技和产业,2005(5) 18汪靓 .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实现路径 D.杭州: 浙江工商大学,

25、 2006 19王涛 .我 国高技术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探讨与分析 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 2000 20吴进红 .开发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 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 , 2007 21吴智儒 .中国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途径分析 D.济南:山东大学, 2007 22杨国亮,张元虹 .论当代分工的深化及其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J.当代经济研究,2007(7) 23易锐,何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分工问题探析 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2008(2) 24卓勇良 .如何解读浙江省的产业结构 J.区域经济 , 2010(6) 25Colin Clark, The Condition

26、s of Economic Progress M.London: Macmillan, 1940. 9 26W. G. Hoffmann. Industrial Economics M. Manchester: Manchesters University Press, 1958. 27库兹涅茨 .各国的经济增长 总产值和生产结构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 28林吕建 .2009 年浙江发展报告 M.杭州 :杭州出版社, 2010 29唐志红 .经济全球化下一国产业结构优化 一般理论及在中国的应用 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30汪斌 .中国产业:国际分工地位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31杨德勇,张宏艳 .产业结构研究导论 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 32杨小凯 , 黄有光 .专业化与经济组织 一种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33袁奇 .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下中国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M.成都:西南财经大 学出版社,2006 34张苏 .论新国际分工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35张宇,柳欣 .政治经济学评论 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36赵伟 .浙江经济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构想 EB/OL.http:/www tt91 com, 20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文献综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