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文献综述 宁波市鄞州区发展外向型总部经济对策研究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 , 发达国家和地区就已经出现了总部经济现象 , 它的深刻背景就是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发展。 近年来,国内大型企业集团特别是一些知名民营企业,纷纷出现将企业总部迁往国内中心城市及省会城市的现象。进入 21 世纪 , 总部经济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目前 , 纽约总部经济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截至 2004 年底 , 被中国商务部认定的在北京设立地区总部的跨国公司达 24 家 , 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数量达到 41 家。经商务部批准 , 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投资性公司有 220 多家 , 其中 120 家
2、位居世界 500 强行列。部分规模较大的投资性公司正计划向地区总部过渡。总之 , 现今总部经济如火如荼的发展 , 确实为各地区和中心城市经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 显著地提升了它们的竞争能力。 目前 , 总部经济已经出现并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掀起了一股浪潮,总部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 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思考与论证。 1 国内研究现状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赵弘 ( 2004) 认为 , 所谓总部经济 ,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 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 , 形成企业总部在本区域集群布局 , 企业 生产加工基地则通过各种其他形式安排在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
3、或外地 , 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的经济活动的总称。 广东商学院金融学院教授 林文俏 ( 2003) 认为,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总部入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总部经济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其经济效益的集聚性、扩延性、示范性、辐射性、吸引性。 北京总部基地董事长许为平( 2005)认为 , 内涵丰富的总部经济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总部经济是由企业总部积聚而成的 一个市场 , 其影响力远远超过类似于房地产市场的地产经济 , 总部经济是一种高端经济 , 就像美国曼哈顿一样 , 高楼大厦
4、在许多年之前就建造、销售完毕 , 但企业资源整合之后沉淀为一个良性的区域经济环境。 北京市委研究室副主任余钟夫( 2005)认为 ,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已经成为国外企业投资的一片热土 , 跨国公司大规模地涌入中国开拓市场 ,2 这是中国产生总部经济的一个外部因素 ; 另一方面 , 中国本土企业也在快速成长 , 企业的规模和业务范围迅速扩大 , 这为总部经济准备了丰厚的企业资源。 综合赵弘、雷万蓉 ( 2006)、王超( 2005)等人 的观点,我国总部经济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 一是对“总部经济”认识存在某些误区。二是政府对总部经济发展 的宏观指导和空间规划有待加强。
5、三是总部经济发展存在产业定位和功能定位趋同现象。四是企业迁移总部面临着“退出”和“进入”两大障碍。 杨宜勇 ( 2006) 、严莉 ( 2005) 等人对总部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建议进行了探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 一是用两个产业集聚来指导区域经济发展。二是注意“因城而宜”,找准城市定位。三是规划好、建设好中心城市的 CBD 和金融区。四是明确政府在发展总部经济的角色和作用边界。五是注 重发展总部经济具体措施的落实。 江西财经大学史忠良教授( 2005)提出发展中国总部经济的政策建议 :( 1)拓宽经济发展视野和思路 , 用集群经济的思路指导政策制定 、 规划编制和开发工作 ; ( 2) 形
6、成不同城市等级差异化的总部定位 ; ( 3) 规划、建设好中心城市的 CBD 和金融区 , 作为集聚总部和发展总部经济的平台 ; ( 4) 明确政府在发展总部经济的角色和作用边界 ; ( 5) 注重发展总部经济具体措施的落实。 2 国外研究现状 迈克尔波特 ( Michael.E.Porter, 1998) 用区域集群理论对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 。他指出企业应该在一国之中慎选地点从事各项活动与设立总部;企业所选择的地点应该聚集挑剔的客户、重要的供货商、各种竞争对手,尤其要具备生产要素的创造机制,例如拥有可以提供智力支持的大学或是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实验室。目前多数形成产业集群的
7、地域多属于中心城市或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因此,基于区域集群的分析本质上是一种基于中心城市区域经济理论的延伸。 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 ( Francois Per-roux, 1955) 提出的增长极理论,以中心 -外围模型分析总部地区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在人类经济活动 中,“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按照佩鲁的理论观点,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8、”,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经3 济发展。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会导致人口和活动过于集中,产生交通堵塞、环境污染、地价上涨等,极化效应削弱,企业、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向 增长极周边转移扩散,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这时“扩散效应”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玛丽 洛弗尔 ( Mary E.Lovelyetal, 2004) 将总部经济在城市集聚这一问题的分析归结为信息,他们认为对信息的需求成为制造业总部在空间上区域集聚的首要原因。在城市里集聚可以使总部获得高质量的信息(来自高素质劳动力、来自政府、来自当地科研院所)的同时,获得知识溢出效应。 詹姆斯 大卫( J
9、ames C.Davi, 2008)补充了上述成果,他们利用城市集聚系统模型找出影响当地总部集聚的核心要素,结果显示:当地服务供应商 的充沛程度和当地现有总部的规模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蒂娜 ( Tina, 2005) 细致分析了总部和分厂在研发和管理方面的感知隔阂( perception gaps),并称这种隔阂的加剧将对公司运营形成严重威胁。其他学者进一步指出,考虑到总部与分厂的信息流问题,特定地区的战略环境将是形成此种感知隔阂的首要原因,跨国公司在与其战略单元沟通时要注意尽量避免。 波 多 ( Bodo, 2006) 运用计量模型分析了总部和分厂在知识转换方面的变化,传统的观点认为总部仅
10、仅是一个主要的信息发布源,但是目前的实践表明,总部同时也是散布于世 界各地的分厂的知识接收器。研究结果表明,总部能否从知识转化中获益,主要取决于一些重要影响因素:分厂的战略使命、总部的吸收能力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3 外向型总部经济的研究 有学者认为那些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容易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他们提出总部经济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其经济效益的集聚性、扩延性、示范性、辐射性、吸引性。 史忠良和沈红兵 ( 2005)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总部经济的形成机理: ( 1)总部独立为企业的一个部门并发挥特殊的价值;( 2)“总部 +生产制造基地”空间组织模式实现的两种地域要素优势在一个企业内的优化 配置
11、;( 3)地价竟租机制驱使企业总部向城市中心区聚集; ( 4) 产业进步推动城市职能由生产性职能向控制性职能转变;( 5)城市演化为总部聚集形态的生产力。这些研究从各个方面阐述了总部经济的 形成机制,角度不同,可以互 相补充。 有学者指出 企业总部在 地理空间上聚集可以产生许多经 济效益。张建( 2004)强调了总部经济的内聚效应和扩散效应。赵弘、高洪深、王超等多位4 学者一致认为,总部经济至少能够产生五大经济 效应。其中,赵 弘( 2004)的研究最要突出,他将总部经济的效应概括为税收贡献效应、产业乘数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劳动就业效 应、社 会资本效应等五大效应。另外,任 永菊( 2005)
12、等学者则突出税收供应效应、产业聚集效应、产业关联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就业乘数效应以及资本放大效应等六大效应,而黄育华 ( 2007) 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聚集辐射效应。 马丁 佩里 ( Martin Perry, 2005) 利用对新加坡、香港、悉尼等地不同产业的样本跨国公司的管理访问资料,勾画了生产者服务业在亚太地区内地区功能的区位动态学。事实上,他从地区总部的角度解释了影响有关地区功能的各种因素,以及由地区总部的建立而引起的聚集效应相对于新市场和生产场所的竞争性拉力所创 造的惯性。东道国吸引地区总部最大的原因就是地区总部带来的各种效应,其中聚集效应只是其中之一,其它诸如税收效应、产业联运效应、
13、就业乘数效应等也都可以由地区总部在某个城市或地区的大量聚集而产生, 马丁 佩里 的研究尽管没有完全涵盖上述各种效应,但是它却给后人的研究指明了一个方向。 4 总结 基于上述国内外对总部经济理论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我国对总部经济的研究,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证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拓宽了该领域的研究思路,而且为该领域提供了有效的分析工 具。然而,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学者对总部经济的研究仍停留在简单描述和单纯政策建议的阶段,还没有完全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总部经济发展理论和研究方法。目前很多相关成果多是从本地区的具体情况谈起,国内主要集中在广州、上海、北京几个城市,对其他二线城市的可借鉴
14、性较差,而且这些研究中鲜有对总部经济的贡献率、总部经济的演进规律、总部经济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等深层次问题的剖析,未来总部经济的研究可从以上角度进行深入挖掘。基于上述原因,本人在论文中将重点针对目前我国总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并从跨国 公司、城市等多方面探讨我国发展总部经济的对策。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总部经济发展的对策,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总部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更有利于提升我国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因此,本人将结合 宁波市的实际情况,对城市总部经济进行应用性分析,重点分析宁波市 鄞州区发展 外向型总部经济的必要性、优劣势条件、发展现状及问题、企业总部类型的选择等问题,并针对
15、政府部门、企业提出促进宁波市 鄞州区 总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对5 策建议和选择路径。 6 参考文献 1赵弘总部经济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2赵弘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 告( 2009 2010) 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3吴艳 , 高汝熹,陈跃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特征及空间布局研究 J经济体制改革, 2007( 1) . 4林文俏发展总部经济阔步走向国际 N南方日报, 2003.07.22. 5许为平 总部基地由来 , 总部经济发轫 N经济日报, 2005.08.19. 6陈容霞总部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 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10) . 7薛求知 ,
16、 孙蛟 .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区位选择研究 D上海:复旦大学, 2006. 8郑京淑 . 现代跨国公司的区位体系与世界经济 M 广东: 中山大学出版社 , 2002. 9史忠良 , 沈红兵 中国总部经济的形成及其发展研究 J 中国工业经济, 2005( 5) . 10郑晓红,杨海霞论中国总部基地的发展 D北京:经济研究, 2006. 11肖永芹,董路宁 .上海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现状及对策 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 2006( 6) . 12张键 .“总部经济热”中的“冷”思考 M北京:中国投资, 2004. 13任永菊 , 张岩贵 中国总部经济的形成及其发展研究 M福建:世界经济出
17、版社,2005. 14王征 以总部经济消除中心城市产业空心化 J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 2007(8) 15雷万蓉 发展总部经济让城市和企业双赢 N证券日报, 2006.07.24. 16陈正伟 . 企业集团总部入驻条件综合评价分析 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3) . 17何骏上海发展总部经济的现状、重点和模式与对策 J区域经济, 2009( 2) . 18王超 总部经济及对其发展的思考 J当代财经, 2005( 9) . 19张晓磊以总部经济促进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4) . 20陈建成,田新豹高新区发展总部经济的
18、思考 J科技与管理, 2006( 4) . 21任永菊,张岩贵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特征、类型及其来华情况分析 N世界经 济, 2005( 1) . 22李善同 总部经济现象潮起潮动 N经济日报, 2005.09.26. 23杨宜勇总部经济的终极目标是经济共同体 N人民日报, 2006.07.10. 24严莉关于发展总部经济的战略思考 J社科纵横, 2005( 3) . 25王志乐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报告( 2002-2003)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3. 7 26左京生加深对发展总部经济的认识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D北京: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04. 27陈文科当前我国“总部经济”发展的几
19、个问题 D湖北: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 , 2006. 28Michael Porter. Competitive AdvantageM.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85. 29Tina Chini, Bjorn Ambos, Katrin Wehle. The headquarters-subsidiaries trench: tracing perception gaps within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5(2). 30Lutz Kaufmann, Soenke
20、Roessing. Managing conflict of interests between headquarters and their subsidiaries regarding technology transfer to emerging markets-a framework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05(5). 31Chao Ming,Joseph Yu, Huang Che Wong, Yu Ching Chao. Local linkages and their effects on headquarters use of process
21、 control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6(6). 32Mary E Lovelyetal. Information, agglomeration and the headquarters of US exportersC.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004:167-191. 33Mori,T.The Roleand Funetion of EuroPean Regional Headquarters in JapaneseM.EIBA, 2002. 34EdwardJ.Fese,Edward.B
22、ergman.National Industry Cluster TemplatesM.Arame workfplied Regional Cluster Analysis.RegionalStudies,2000. 35Franeeseo Briosehi,MariaSoleBriosehi,GiulioCainelli.From the Industrial District to the District GrouPC.An Insight into the Evolution of Local apitalism in Italy.Regional Studies, 2002:1037-1052. 36Glaeser,E.L.&Laibson,D.&Sacerdote,B.“AnEeonomieApproaehtoSoeial CapitalJ.The Eeonomie Jomal,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