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一、商鞅变法1背景(1)时代特征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商业日益活跃。政治: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封建专制统治。军事:由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到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文化: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出现“百家争鸣” 。(2)各国改革春秋:齐国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鲁国实行“初税亩” 。战国:魏国李悝改革,楚国吴起变法。2措施(1)政治: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郡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 ”;制定秦律。(2)经济:废除井田制度,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3)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二十等爵制。(4)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 。(5)风俗:强制推行一
2、夫一妻制。3特点(1)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 (2)彻底性: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 (3)长期性:先后两次改革,持续 18 年。(4)严厉性:采取了严厉手段,打击旧贵族,加强思想控制,保证新法得以推行。 4影响(1)进步性:对秦国而言,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对后世而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2)局限性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存在旧制度、旧文化和习俗的残余。二、孝文帝改革1背景(1)必要性:北魏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2)可能性北魏
3、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冯太后和孝文帝的个人作用。2内容(1)制度创新:俸禄制、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2)迁都洛阳:设巧计减少阻力,体现政治家的谋略。(3)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改籍贯。(4)加速政权封建化:尊儒办学,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政治制度。3作用(1)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2)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3)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4)为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三、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改革背景(1)地主与农奴的矛盾尖锐,农民骚动此起彼伏。(2)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新思潮的涌动,社会各阶层展开激烈争论
4、。(4)克里米亚战争使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2 “二一九法令”(1)内容:政治: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并享有一系列公民权利。经济: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交付赎金购买份地。组织:农民仍然受到村社的严格管理。(2)进步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使农奴成为自由人,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3)局限性:不彻底性;掠夺性;欺骗性。3改革影响(1)实现由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成为俄国历史的转折点。(2)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俄国的近代化。(3)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四、日本明治维新1历史条件(1)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起义不断。(2)工商业者不满幕府的严
5、格限制和肆意掠夺。(3)统治阶级内部中下级武士产生了反抗思想。(4)“黑船事件”使日本面临严峻的民族危机。(5)倒幕派推翻幕府体制,建立并巩固了明治政府。2主要内容(1)政治上:“废藩置县” ;实行“四民平等” ;颁布日本帝国宪法 ,建立近代天皇制。(2)经济上:改革币制;实行土地私有制;推行“殖产兴业 ”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3)文化上:倡导“文明开化” ,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生活习俗倡导西化。(4)军事上:建立近代军事体制并辅以武士道教育。3历史影响(1)进步性:加速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其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局
6、限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踏上了对外扩张之路。五、戊戌变法1历史背景(1)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峻。(2)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4)康、梁维新思想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2百日维新(1)政治: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减冗员。(2)经济: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3)文教:改革科举制度;鼓励私人办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4)军事: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兵器,按新法练兵。3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2)主观原
7、因: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4历史影响(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六、17 世纪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1 大抗议书(1)背景:查理一世实行无议会统治,巧立名目搜刮钱财,国王与议会矛盾激化。(2) 时间:1641 年议会通过。(3)内容:历数国王弊政;重申议会税收、拨款等财政决定权;限制国王人事任免权。(4)结果:查理一世拒不接受,导致议会反对派与国王决裂。
8、2内战(1)时间:1642 年 8 月1648 年。(2)原因:查理一世对大抗议书拒不接受,镇压议会反对派。(3)双方:议会军与王军。(4)结果:1648 年底内战结束,1649 年处死查理一世,英国宣布为共和国。七、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文献 背景 内容 影响独立宣言欧洲启蒙思想在北美的传播;英国的殖民统治激起北美人民的反抗提出平等与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利等理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人权宣言法国大革命爆发,推翻了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提出“自然权利”说;认为“最高权力属于人民”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推动了世界资产阶级民主化的进程主题
9、一 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1看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2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3看改革者的个人素质。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政治魅力。4看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5看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例 1 (2013全国新课标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
10、“有田则有租(田租) ,有家则有调( 纳绢布等) ,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 。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 780 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 。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分夏秋两季征收, “不居处而行
11、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 。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 “天下便之” 。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答案 (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2)简化了税制,扩大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解析 本题选取课外史料,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概括、分析、评述历史问
12、题的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等方面分析归纳。第(2)问可依据材料信息 “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 、 “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并结合两税法实施的时代背景来分析两税法的积极作用。主题二 工业文明冲击下三次改革的不同点1俄国 1861 年改革: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是以沙皇为代表的统治集团迫于形势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继彼得一世改革后,俄国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步骤。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特别是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俄国改革后,步履艰难
13、,矛盾重重。2日本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力量的改革派进行的武装倒幕运动。是在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府的前提下进行的,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并迅速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3中国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救亡图存的改革运动。改革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自上而下进行。由于民族危机严重和资产阶级力量的相对薄弱,改革昙花一现。但改革所起的社会启蒙作用是深刻的,戊戌文化遗产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例 2 (2011江苏高考)19 世纪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4、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材料二 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材料三 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 年) 发表评论说:“ 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务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
15、政府自身为之?”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2)19 世纪 80 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二、三,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3)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了监管。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答案 (1)方式:官营。原因:民间缺乏创办企业的意愿;发挥官营企业的示范效应。(2)变化:由官营转变为政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原因:官营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官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妨碍;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竞争力增强;经济学界对政府官
16、营政策的不满。(3)认识:政府有必要对经济实行干预;政府干预的方式要因势而变。解析 第(1)问中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中“创办官立事业”可知殖产兴业的方式应为官营;第二小问从材料中“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 “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可归纳殖产兴业的原因。第(2)问中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三中“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 日本人民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可推断得出答案;第二小问从材料二中“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可断定原因之一是官营企业的弊端,从材料三中“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兴起”可断定官营企业的阻碍也应为原因之一,从材料三中“日本人民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断定民营企业迅速
17、发展,竞争力增强是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之一,从材料三中“何须政府自身为之”可判断,经济学界对政府官营政策的不满也属原因之一。第(3)问应从政府干预经济的角度考虑。主题三 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1评价改革的原则(1)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
18、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2规律性认识(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者有敢于改革的勇气,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3)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政治魄力。(4)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5)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要积极面对改革。例 3 (2013江苏单科)孝文帝改革就其深
19、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马非百秦集史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
20、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 “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答案 (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特点:
21、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 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解析 第(1)问的“有利条件”根据“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 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 “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等信息概括;“特点”根据“种种之创新” “结果则后来居上” “新制度为最有功”等信息分析。第(2)问的“作用”从减少改革阻力的角度分析;“原因”根据材料“魏初风俗至陋” “孝文
22、以仰慕中国文化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三第一句话中提炼;第二小问可从改革者的目的、勇气与信心等角度概括归纳。主题四 归纳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基本特点1旧的封建专制集权势力强大且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争取民主和自由的斗争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2法律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斗争的重要武器,也是用来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工具。在英、法、美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中, 权利法案 、1787 年宪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3资产阶级民主有一个从一国到多国的渐进的发展过程。英、法、美是世界上最早确立资产阶级民主的国家,在它们的影响下,欧美其他各国资本主义制度相继确立。4各国的资产阶
23、级民主运动经历了不同的道路,大致分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改革运动。5在人民运动的推动下,资产阶级的政治民主在调整和完善中走向成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例 4 (2012福建高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享受英国习惯法的保护,包括由附近地区陪审团审讯的权利、举行公开集会以讨论群众疾苦的权利、向英王请愿的权利,是殖民地人民的天赋权利。第一届大陆会议 殖民地权利宣言(1774 年)材料二 13 个主权国家既彼此争斗,又一起同联邦首脑斗,必然会很快地同归于尽。可是,如果我们能制定出一部充满活力的开明的宪法,实行严格的相互钳制和相互监督,我们就完全有可能一定程度上恢复我们的尊严和举足轻重的地
24、位。华盛顿欧文华盛顿传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所述宣言与独立宣言对美洲政治属性认识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上述差异的原因。(2)材料二所述独立后的美国政治局面,是如何通过“充满活力的开明的宪法 ”改变的?答案 (1)差异:前者是殖民地;后者是独立国家。原因:前者对宗主国英国存在幻想;后者幻想破灭,走上独立战争道路。(2)改变:改邦联制为联邦制;确立三权分立体制。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将信息与所学知识进行联系。第(1)问的第一小问从政治地位上去分析;第二小问从对英国的不同态度方面分析。第(2)问结合美国独立后在国家结构形式和权力架构上的措施分析。一、多角度对比理解商鞅变
25、法、孝文帝改革1条件(1)商鞅变法:经济基础的变化;地主阶级开始掌权;理论依据形成;最高统治者支持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黄河流域已有的文明基础;冯太后推动学习汉文化。2目的(1)商鞅变法:富国强兵,使秦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2)北魏孝文帝改革: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3性质(1)商鞅变法:汉族封建地主阶级改革。(2)北魏孝文帝改革:少数民族贵族的封建化改革。4内容(1)商鞅变法: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奖励军功、加强集权;改革社会风俗。(2)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阶段改革重点是建立新制度;第二阶段迁都、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移风易俗。5结果(1)商鞅变法:成
26、功。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开始确立中央集权制,推动历史前进。但是带有局限性。(2)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发展了北方经济,巩固了统治,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6对文明发展的作用(1)商鞅变法: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新的封建生产关系。(2)北魏孝文帝改革:实现鲜卑族的汉化,促进民族融合与共同繁荣。7以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例,说明改革的成功与改革家的政治智慧密不可分。(1)商鞅变法:利用“南门徙木”宣传改革的决心和诚意,为各种措施的实施铺垫舆论基础;采用分步实施的策略,循序渐进地进行多项改革。(2)北魏孝文帝改革:利用迁都巧妙地摆脱顽固势力对改革的阻挠和破坏
27、。二、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日本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社会背景(1)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中国;(2)封建统治相对薄弱(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2)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使封建统治势力强大国际环境 (1)自由资本主义时期(2)列强侵略亚洲 (1)帝国主义时期;(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思想文化 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 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领导力量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的拥护和部分大名的支持,建立武装倒幕基地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力量小政策措施实施情况 强制推行,大刀阔斧 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 ,各地阳奉
28、阴违三、改革中的土地政策改革 土地政策商鞅变法 废除井田制,以法律的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北魏孝文帝改革 推行均田制俄国 1861 年改革 土地仍归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明治维新 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材料二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余尝读商君开塞 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29、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请回答:(1)三则材料中哪一则对商鞅变法完全持肯定态度?(2)材料二中作者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错在哪里?(3)材料三中“务本”是指什么?答案 (1)材料一完全肯定商鞅变法。(2)认为商鞅为“刻薄人也” ,其“变法”为“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指责变法。仅从商鞅个人品德方面评价,没有认识到其变法的历史进步性。(3)重视农业生产。解析 材料一主要强调了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即富国强兵,对外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对后世影响深远。但材料一中“民以殷盛”不符合历史事实,即使在商鞅
30、变法时期,人民的负担和所受的政治、经济压迫仍然非常沉重。材料二主要从道德角度评价商鞅,很明显,材料二对商鞅的认识非常片面。材料三主要从商鞅变法起到富国强兵的作用的角度去评论,认为商鞅变法造成贫富差距过大、国力强盛、兼并邻国等,此认识基本正确。2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孝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 魏文物 (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根据 1907 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材料二 孝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