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论文(设计)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人力资源管理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II 目 录1 绪论 .11.1 研究背景 .11.1.1 我国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11.1.2 第三产业发展对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21.3.1 国外研究现状 .21.3.2 国内研究现状 .31.3.3 研究现状述评 .41.4 研究重点和方法 .42 第三产业及内部新兴行业发展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分析 .52.1 就业弹性系数 .52.2 三次产业发展对劳动力吸纳能力的比较分析 .52
2、.3 第三产业内部新兴行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分析 .62.3.1 第三产业内部新兴行业 .72.3.2 第三产业内部新兴行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分析 .73 第三产业发展与劳动力就业关联度的格兰杰因果分析 .93.1 指标选取 .93.2 单位根检验 .103.3 协整检验 .113.4 格兰杰因果检验 .113.5 第三产业内部新兴行业及其相应就业人数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123.5.1 房地产业与就业人数的格兰杰因果分析 .133.5.2 金融业与就业人数的格兰杰因果分析 .144 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 .154.1 实证结果分析 .154.2 房地产业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154.3
3、金融业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164.4 其他新兴第三产业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165 政策建议 .175.1 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第三产业 .175.2 改革高校教育体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175.3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186 结论 .18参考文献: .19致谢 .20I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摘要:本文使用就业弹性分析法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对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与其就业人数变化的关联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得出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远超过第一产业,新兴第三产业中房地产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居于首位,金融业次之。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证明了第三产业发展能够
4、显著地影响就业人数变化;新兴第三产业中,金融业发展是其就业人数变化的格兰杰原因,房地产业就业人数变化则有其内在规律,受房地产业发展影响较小。结合行业特点分析,第三产业尤其是新兴第三产业对从业者素质要求较高,专业性较强,将成为吸纳大学生劳动力的主要渠道。综合研究成果,本文最后从产业发展、高校教育体系改革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三个角度入手,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关键词:第三产业;新兴第三产业;大学生;就业弹性;格兰杰因果检验II An Empirical Study on Effect of the Thir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on
5、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Abstract:This paper uses the employment elasticity analysis method and granger casualty test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hinas thir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the change of employment. The third industry has stronger employment absorption capacity than the first
6、industry. Among emerging service industry, real estate industry has the strongest ability to absorb labor and the financial industry takes the second place. Using the granger causality test, it is prov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ird industry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quantity of employment. Amo
7、ng the emerging service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is the granger reason of its changes in employment while the changes of employment in real estate industry have its inherent laws, less affec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real estate industry.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
8、f each industry, the third industry, especially the emerging service industry is the main channel to absorb college graduates.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from three aspects of industrial
9、development, the reform of college education system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Key words:the third industry;emerging service industry;college graduates;elasticity of employment;granger causality test1 1 绪论1.1 研究背景1.1.1 我国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高校扩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但这也同时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压力激增。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显示,到 2013 年,大学
10、毕业生人数为 638.7 万人,是1978 年毕业生人数的近 38 倍。近十年来,平均每年大学毕业生都在以近 30 万人的速度递增。如此形势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据2013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统计,2012 届大学毕业生中仍有近 53 万人处于失业状态,考虑到往届积淀下来待业的大学毕业生,加上 2013 年的新毕业生,大学生的就业负担愈加沉重。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持续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此外,根据网络调查,随着经济的增长,2013 年第三产业的职位数量远远高于第一、第二产业,服务性人才需求急剧扩张。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未来第三产业将成为吸纳
11、新生劳动力的主要领域 1。1.1.2 第三产业发展对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第三产业,又称第三次产业、服务业,是指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第三产业主要分为流通类和服务类。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度发展,依照行业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程度,第三产业又可分为传统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如今,第三产业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其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据中国统计年鉴 ,到 2012 年,我国第三产业产值达 231934.48 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44.64%,比 1978 年的 23.93%上升了近一倍。然
12、而在西方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一般占到 GDP 的 60%2,可见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还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间。01002003004005006007001983年 1987年 1991年 1995年 1999年 2003年 2007年 2011年单 位 : 万 人图 1.1.1-1 19832012 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走势图2 从三次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基本在 35%上下浮动。到2012 年,第二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为 48.7%,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达到了 45.6%,而第一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有 5.7%。可见第三产业正逐渐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并且
13、其贡献率仍呈上升趋势。预计在将来,第三产业将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柱。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扩大就业,成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010203040506070801990年 1993年 1996年 1999年 2002年 2005年 2008年 2011年单 位 : %第 一 产 业 对 GDP的 贡 献 率 (%)第 二 产 业 对 GDP的 贡 献 率 (%)第 三 产 业 对 GDP的 贡 献 率 (%)图 1.1.2-1 19902012 我国三次产业贡献率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大学生就业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目前的高校扩招形势下,每年大学
14、毕业生数量都在大量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与此同时,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期,对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特别是需要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第三产业。然而,实际的劳动力市场上却又面临着人才短缺问题。这种“大学生就业难”和“人才短缺”的矛盾体现了我国人力资源供需的结构性失衡。当前,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方针下,我国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拉动转变,注重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服务业全面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第三产业势必需要大量的人才,是扩大大学生就业的契机。研究第三产业发展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本文的主要目的是
15、通过实证分析研究第三产业及其内部新兴行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以及其在解决大学生就业中所起的作用,为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议。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1.3.1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对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就业关联性的研究相对国内来说要早得多,并提出了许多著名的定理,其中较为著名的是配第-克拉克定理。20 世纪 50 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 31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012 。三次产业贡献率是指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等于各产业增加值增量与 GDP 增量之比。3 把整个国民经济划分为三个主要部门,并得出经济发展中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变
16、化规律,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随着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近期国外学者的研究情况来看,威廉贝尔(2010)利用一种新的行业分类方法对第三产业进行了分类,并在美国各地区发展的基础上比较了各行业劳动力的转移效应 4。在大学生就业问题层面上,梅森杰夫(2002)探讨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零售业、计算机行业、交通通讯业的从业人员使用高级技能的影响。他认为高校毕业生增加所带来的就业负担和调整更多地落在这些年轻的求职者身上,而不是雇主身上。从长远来说,这将导致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的薪酬和职业前景出现越来越
17、大的分歧 5。保罗佩特斯蒂(2011)研究了欧洲 6 国的失业率与参与率的相对重要性及其与大学生就业的相对影响,他认为欧洲劳动力市场的异质性对年轻大学毕业生来说仍然很重要,例如高等教育改革、经济危机、性别歧视等都影响了各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6。1.3.2 国内研究现状在研究第三产业发展和就业关系的诸多文献中,大致可以从地区、全国的第三产业发展角度进行分类,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理论研究,就业吸纳能力比较或是实证统计分析。我国较早关注第三产业发展的学者是李江帆(2004) 。他认为在现代化进程中,科学技术以及新的管理方法的广泛应用可以推动新产业部门的形成,从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因此,解决就业问题
18、的主要途径应该是开辟新的就业领域,即大力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7。在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层面上,韩汉君、黄复兴(2007)比较了江浙两省、上海的第三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增长效应,发现各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程度不同,不同地区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也不同,但从整体上而言,第三产业的吸纳能力都要强于第一、第二产业 8。从全国层面来看,王春枝、吴静(2005)指出,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远大于第一、第二产业,将是今后吸纳劳动力的主要渠道。通过发展第三产业可以促进就业,就业的扩大又可以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发展第三产业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9。付春光(2011)利用实证分析方法,提出了具体发展大三产业以扩大
19、就业的思路,如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增强劳动力流动性等 10。在产业内部行业的研究上,孔令锋(2011)指出,生产性服务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非常明显,但是内部各行业的贡献程度不同,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这 3 个子行业的就业弹性高于平均水平,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这 3 个子行业的就业弹性低于平均水平 11。这对本文进行新兴第三产业的吸纳能力研究提供了启发。董明月(2011)进一步对新兴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政策和趋势进行了比较和阐述 12。另一些学者则从大学生自身角度出发来研究就业与产
20、业发展。谢作诗、杨克瑞(2007)认为经济生活中人力资源供求结构不均衡,必须促进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完善办学体制 13。姚裕群(2008)认为我国大学生的供给与社会需求在质量、结构方面都存4 在着巨大的矛盾,就业供求比最大的职业基本都属于第三产业,这说明第三产业对高素质人才具有很大的需求 14。1.3.3 研究现状述评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发展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必然趋势。抓住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全面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契机来促进劳动力就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重要举措。综合以上研究可以发现,在已有文献的研究点上,结合大学生
21、就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大部分研究或是偏向于第三产业整体情况,或是针对内部行业单独分析;在研究方法上,偏向于单一使用就业吸纳能力分析或是实证检验分析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第三产业及其内部新兴行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大小进行了比较分析,为进一步的探索建立初步的理论依据。在这个基础上,探讨产业发展与就业人数变化的因果关系,以确定两者是否可以互相解释,或者在怎样的程度上可以互相解释,而利用统计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是较为有效的方式。因此,本文将综合采用就业吸纳能力分析和实证检验分析,运用最新的统计数据,结合第三产业发展、尤其是对高素质人才有大量需求的新兴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来对大学生就
22、业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做出补充。1.4 研究重点和方法本文结合文献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方法,以现有的文献资料为借鉴,重点通过数据实证研究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又重点针对近十年来第三产业内部的新兴行业,即新兴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与劳动力就业的关联度进行探讨。综合产业整体和行业内部的情况进行分析,有利于全面透视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就业增长的关系。本文主要采用的实证分析方法包括就业弹性分析法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法,所采用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2012 ,并利用 Eviews6.0 和 Excel 等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就业弹性分析法是
23、指分析产业及其内部行业对劳动力就业的吸纳能力,一般包括建模法和直接法。建模法即通过计量模型来测算就业弹性系数;直接法则根据公式直接计算就业弹性系数,优点在于可以计算出每一年各个行业的具体系数,便于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考虑到本文的研究目的,选择直接法来进行就业弹性系数的测算。在衡量第三产业及其内部新兴行业对大学生就业的吸纳能力的基础上,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来探究第三产业及其内部新兴行业的发展与促进就业的因果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由英国经济学家格兰杰提出,经常用于考察时间序列数据间的因果关系。在模型构建上,本文选择半对数模型 15来考察产业增加值和相应就业人数间的关系: 其中,Y 表示相应就业人数
24、, X 表示相应产业增加值,lnX 表示相应产业增加值的自然对数uXYln21)(1*)(1*)(l*)(ln2 XdYddd 5 值, 表示 X 的单位绝对变化量导致 Y 的相对变化量。半对数模型更适合解释 GDP 与就业增长的关系,模型的实际解释表示 GDP 每增长 1%,导致就业平均增加 个单位。2 第三产业及内部新兴行业发展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分析2.1 就业弹性系数就业弹性系数是衡量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就业拉动的一个常用指标,可以直接反映出在某段时期内某产业或产业内部行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从而体现出产业随经济发展吸纳就业能力的趋势。其计算公式为:就业弹性系数=就业人数增长率/产业产值增长
25、率 16当就业弹性系数为正值时,其值越大,表明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力越强,该产业能够有效地吸纳劳动力就业;反之则表明该产业吸纳能力越弱。当就业弹性系数为负值时,则表明该产业的劳动力已经达到饱和,即使经济再增长也无法吸纳新的劳动力就业。相反,该产业会挤出劳动力。2.2 三次产业发展对劳动力吸纳能力的比较分析本文选取中国统计年鉴20042012 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以及相应就业人数进行比较分析,计算各自的就业弹性系数,研究三大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重点分析第三产业的吸纳能力。根据就业弹性计算公式,首先计算出产业增长率和就业人数增长率,见表 2.2-2。表 2.2-1 三次产业 20042
26、012 年产业增加值和相应就业人数产业生产总值(亿元) 产业就业人数(万人)年份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2004 年 21412.73 73904.31 64561.29 34829.8 16709.4 22724.82005 年 22420 87598.09 74919.28 33441.9 17766 23439.22006 年 24040 103719.54 88554.88 31940.6 18894.5 24142.92007 年 28627 125831.36 111351.95 30731 20186 244042008 年 33702 1490
27、03.44 131339.99 29923.3 20553.4 25087.22009 年 35226 157638.78 148038.04 28890.5 21080.2 25857.32010 年 40533.6 187383.21 173595.98 27930.5 21842.1 26332.32011 年 47486.21 220412.81 205205.02 26594 22544 272822012 年 52373.63 235161.99 231934.48 25773 23241 27690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012表 2.2-2 我国 20042012 年产值
28、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产值增长率(%) 产业就业人数增长率(%)年份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2004 年 23.19109 18.36752 15.27828 -3.79678 4.912413 5.1850072005 年 4.704071 18.52907 16.04365 -3.98481 6.323387 3.1437022006 年 7.225691 18.40388 18.20039 -4.48928 6.352021 3.0022362007 年 19.0807 21.31886 25.74344 -3.78703 6.835322 1.081477
29、6 -1-0.8-0.6-0.4-0.200.20.40.62004年 2006年 2008年 2010年 2012年第 一 产 业 第 二 产 业 第 三 产 业2008 年 17.72802 18.41519 17.95033 -2.62829 1.820073 2.7995412009 年 4.521987 5.795396 12.71361 -3.45149 2.56308 3.069693 续表 2.2-2产值增长率(%) 产业就业人数增长率(%)年份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2010 年 15.06728 18.86873 17.26444 -3.3
30、2289 3.614292 1.8370052011 年 17.15271 17.62677 18.20839 -4.78509 3.213519 3.6065972012 年 10.29229 6.691617 13.02573 -3.08716 3.091732 1.495492根据公式计算出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如表 2.2-3 所示。从图 2.2-1 中可以看出,从 2004 到 2012 近十年来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都是负数,说明第一产业在不断挤出劳动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均为正值,可见第二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领域。从整体趋势上看,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系
31、数波动较大,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则相对较为平稳,对新生劳动力的需求更加稳定。从图 2.2-1 中也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有下降趋势。考虑到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第三产业正逐渐由依靠传统行业向新兴行业过渡,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过渡,结构性的调整会带来短期的就业下降,但从长期看,通过产业结构改革,积极推动第三产业新兴行业的发展必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本文将在下一节进一步探究新兴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表 2.2-3 我国 20042012 年三次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2004 年 -0.16372 0.267451 0.3393712005 年 -0.8471 0.341268 0.1959472006 年 -0.62129 0.345146 0.1649542007 年 -0.19847 0.320623 0.042012008 年 -0.14826 0.098835 0.155962009 年 -0.76327 0.442261 0.2414492010 年 -0.22054 0.191549 0.1064042011 年 -0.27897 0.182309 0.1980732012 年 -0.29995 0.462031 0.114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