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中国学术-思想界出现了一些新的走向与趋势,其中之一是所谓现代性反思,它的核心或许可以概括为对于现代化理论的批判性审视。这一点形成了90年代中国思想状况与80年代(尤其80年代初、中期)的最鲜明对比,同时也对受现代化理论支配的中国文学研究提出了不可回避的严峻挑战。思考与回应这个挑战是文学研究工作者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不可回避的任务。现代化理论与国民性批判众所周知,80年代支配文学界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界的主导话语,无疑是50、6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现代化理论。这个理论在方法论上的两个最大特点是:1、在民族-国家的框架内部来探讨发展或现代化的问题。也就是说,它认为决定一个国家或社会能否发展(或进入现代社会)的最根本原因,是其内部是否具有现代化的社会-文化动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率先与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滞后,都是其内部因素决定的,与外部(国家之间)的环境没有根本的联系。这就是所谓社会发展的内因论(1);2、传统与现代的二分法。现代化理论继承了杜克海姆关于机械联系的社会(传统社会)与有机联系的社会(现代社会)的二分法,在传统/现代的二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