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与广东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开题报告】.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75159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与广东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浙江与广东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浙江与广东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浙江与广东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浙江与广东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开题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 开题报告 浙江与广东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1.1 研究意义 随着 21世纪的到来,人类能够更娴熟地利用科学技术创造出各类工具、产品为生活更多便利。与此同时,全球化的脚步也不停歇地越走越快,全球性贸易正逐步深化、广化,而高新技术产品的不断创新与普及正是两者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国是出口依赖性极高的贸易大国,出口所占 GDP的比例从 2000年的20.8%到目前已超过 30%并逐步接近 40%。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例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与研究开发能力 ,往往 贸易强国 在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例较高 ,如 ,美国 、 日本 、

2、新加坡 等 。 自 20世纪 9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经过了近 20年的发展 , 特别是 近些年来我 高新技术产业 的 迅猛发展,为国民经济的 飞速增长 做出了重大贡献 。 90年代末我国实施以科技促进贸易战略 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例仅占外贸出口的 11%, 到二十世纪初期也只停留在 15%,但随着国内科技水平、贸易开放度的提高及相关政策的扶持至 2009该项比例已超过 30%, 虽然与发达国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但是在可以预期的未来几年里,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仍会呈上升趋势。 从区域发展 看,高新技术 产品 生产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有广州、上海、江

3、苏、浙江等,其中广东省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力军。而 近年来,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也 增长迅猛,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一个 新的 “亮点” ,其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关注,但与广东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广东省与浙江省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方面存在许多相似点和不同点,也存在各自的出口优劣势,而恰恰是这些优劣导致两省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差异, 因此本文将从两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现状,及历年出口情况出发,通过定性及定量方法,比较研究两者的国际 竞争力,并分析导致国际竞争力差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2 预期目标 通过比较研究 可得出两省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存在的差距,同时通过比较各自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4、的优劣势得出两省存在差距的根本原因,从而归纳总结出两省可以借鉴的亮点,以提高本省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 2.1 国外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主要围绕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大多数学者都是在这两个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 2.11 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优势 角度 与国际竞争力相关的最早理论是来自亚当 斯密 (1776)的绝对优势论。大卫 李嘉图( 1871)进一步改进了绝对优势论提出了 比较成本理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提出之后,学者们从 多个 角度分析比较优势的源泉,不断扩张、充实比较优势理论。 赫克歇尔 -俄林( 1919,1933)以要

5、素禀赋角度为切入点进行分析,但它忽略了国内经济因素的动态变化。而里昂惕夫( 1947)通过对美国的研究,对要素禀赋论提出了质疑。 从规模经济角度研究的有哈伯勒( 1937)和托儿( 1947)等。前者引入机会成本的概念,后者对其假定进行了改进,从生产不同产品所耗费的要素不同质的角度分析了成本 的递增和递减的情形。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 1985)最先引入了规模经济来分析比较优势。 还有不少学者从其他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例如舒尔茨 (1961)强调的是人力资本在国际竞争优势中的作用;而波斯纳 (1961)则认为国际竞争力的来源是科学技术;维农 (1966)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动态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中

6、比较优势的来源及变化过程。 以上这些理论虽没有明确国际竞争力的具体内涵,却揭示了是国际分工和区际分工体系下国际贸易绝对和相对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从不同角度阐述国际竞争力的来源,也是国际竞争力理论的基础。 2.12 国际竞争力的竞争优势 角度 迈克尔波特( 1990)是最早从产业层次研究国际竞争力的学者,他所提出的“国家钻石模型”在我国学术界受到广泛的认同。但他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不能解释小国及发展中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问题。 英国学者邓宁 (1993)在“国家钻石模型”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完善,构建了新的“国际化钻石模型”,即“波特 -邓宁模型”。 其他学者也对该模型进行了完善,如乔东逊 (1994)提

7、出适合发展中国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九要素模型。 鲁格曼等 (1991, 1993)提出北美钻石模型。鲁格曼等 (1998)还提出一般双钻石模型 ,认为小国国家竞争优势部分依赖国内钻石体系,部分依赖与产业相关的全球钻石体系。 Alain Nurbel(2007)着重分析了国家竞争优势。 以上的理论大部分是以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为基础,从各个角度进行进一步研究完善,考虑不同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此解释国际竞争力。 2 2.13 国际竞争力的测度方法 角度 美国经济学家贝拉 巴拉萨 (1965)提出 RCA指数来评价国际竞争力。但它忽视了进口等因素的作用。之后( 1989)又提出了 NRCA指数

8、,但若考虑贸易壁垒的影响,这种比较优势与真实的比较优势可能出现一定的 差距。 沃尔拉斯等( 1988)提出了 CA指数。 CA指数只考虑了一个产业出口所占的相对比例,并没有考虑该产业进口的影响。 IMD与 WEF( 1992 2001)采用的指标共分为 8类 24项指标。 IMD (2001)提出了新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由 4个新的要素取代原有的 8个要素。 2.2 国内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2.21 国际竞争力理论及内涵的 角度 有 许多学者从产业角度对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 金碚等 (1997)从产业角度定义了国际竞争力 , 他 (2003)构建了工业品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任若恩等 (

9、1995)探索 了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他 (1996, 1998)在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相对价格水平成本三方面分析中美制造业的差距,他 (2005)又从相对价格水平、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成本和国际价格等方面研究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裴长洪博士( 1995)建立了行业分析、市场结构和价值链三种方法相结合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分析框架,裴长洪 博士 ( 2002)认为不同种类竞争力由于分类目的不同,对竞争力分析方式也不同;厉无畏( 2001)提出,产业的竞争力是由产业的竞争优势决定的,而产业的竞争优势又是由一系列因素决定的;严 伟良( 2002)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就是市场竞争力,并

10、为产业国际竞争力做了定义。陈卫平( 2002)提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本质是产业的比较生产率,同时也为产业国际竞争力做了定义 ;陈卫平( 2002)将产业国际竞争力定义为在自由和公平的市场条件下,一国产业以其相对于他国更高的产业生产率,生产出更多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并持续地获得盈利的能力。 其他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 狄昂照等( 1992)把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个国家 (地区 )所具有的某种能力,认为国际竞争力强弱是由国际市场占有率决定。他 (1995)认为国际 竞争力大小是基于世界市场和国内经济、资源、劳动力等因素。 闫小培( 2007) 认为 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必须调整和完善地区的

11、生产体系,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内生发展能力,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合作的层次;同时,通过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使用方式的改革,构筑高效的分工合作体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赵华,耿弘( 2008)认为政府干预效率低、行政壁垒高、政策法规不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是造成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3 国内学者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还处于不成熟阶段,不同学者只是从一个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对国际 竞争力内涵还没有标准的、统一的、被广泛接受的定义。国内学者对波特钻石模型不断修正,考虑因素不断增多,但不可能建立一个适用任何情况的模型。 2.22 国际竞争力的 测度方法 角度 国外学者对产业竞争力的

12、评价指标研究较少,而我国学者比较注重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其中裴长洪、张金昌等学者的成果最系统全面。 裴长洪( 1998)把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分显示性指标和分析性指标。显示性指标有:贸易专业化系数 (TSC);出口绩效相对系数;固定市场份额模型指标 (CMS);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 (RCA)。分析性指标可分为直 接原因指标和间接原因指标。 张金昌 (2001)认为可以用进出口指标来评价国际竞争力,并建立了用进出口数据评价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他认为产业竞争力 =优势 +能力 +吸引力=收益能力。 周星、付英( 2000)在 IMD和 WEF对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产业国际竞

13、争力从理论上应等于产业竞争力资产产业竞争力过程。 金碚 (2006)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个角度,构造包括三个层次、八个指标的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 由于考虑方面和侧重点不同,国内也没有形成统一评价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对已经建立的国际竞争力评价 体系中侧重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相对较少,对国际竞争力研究一般是在较广泛的领域,而对具体行业特别是具体企业研究较少,因此缺乏指导各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理论。 2.3 国内外关于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 2.31 高新技术产品基于理论的研究 Barro和 Sala-I-Martin(1995)研究发现 开放 程度越高 的国家有更大的能力去获取来自于世界上其他

14、发达国家的新思想和新技术 ,因此,他们认为 开放国家有更强的吸收先进国家技术进步的能力。 GriffithRedding和 VanReenen(2000)发现在低生产率工业国 家中 , 如果有重要的 R&D投入 ,那么 它们赶超的速度就明显 加快 。 BarbaraBreitschopf和 HariolfGrupp(2004)认为在市场上拥有相对价格或者绝对价格优势 就是 理想的竞争优势。大部分的技术创新会带来绝对价格的下降并引起高技术产品销售量的剧增 , 而且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同时可以 降低相对成本 ,进而 得 到 消费者 的 青睐。 我国国内也有学者对 高新技术产品的理论研究 进行

15、了研究,虽然与国外学者相比存在一些局限性,但对于国内的研究存在一定意义。 4 江小涓 (2002)提出 FDI有利于优化中国的出口商品结 构 ,提高出口商品 竞争力 的观点 。史中亮 (2003)认为虽然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 对国内企业的出口具有一定的“挤入”效应 , 但从总体上讲 , FDI对我国内资企业出口是有促进作用的。沈亚军 (2006)分析 了 FDI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程度 ,认为 FDI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王允贵 (2002)认为中国促进技术进步的方式 不应该过度 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外溢和技术扩散 ,而应该逐步 转变为自主创新 ,

16、而自主创的突破口 可以 集中在 中技术产业 。 高志前 (2004)认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主要靠外 资企业 , 高新技术产业与贸易发展 存在 缺少核心技术 和 营销网络、产品附加值低等深层次 的 问题。面对 内外存在的各类威胁, 我国必须进行战略 性 调整 , 加快发展自主知识产权 ,改变单纯加工发展模式。 沈亚军、王宁 (2006)认为技术创新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杨波 (2006)通过 分析 , 得出我国 R&D投入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余道先、刘海云 (2007)通过分析 中国自主创新中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适用性以及自主创新中战略

17、性产业的选择 , 得出在中国实施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中 ,营造以战略性 R&D投入政策为主的战略性政策环境 是 首要 任务 。 2.32 高新技术产品基于地区的研究 赵善华( 2008)通过研究,认为出广东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的发展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地理上的层次性,提出了加强和培育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发展的政策建议。杨叶( 2009)分析了广东高新技术产业的空间焦聚现象,认为存在以下特点:形成了网络化的创新簇群及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带,知识资源以引进为主的“高级要素”集聚。贺骁,宁军明( 2009)通过实证分析,得出:资本对广东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有限,而科技进步的作用仍需进一步加强 。刘照德,张卫

18、国 等 ( 2009)通过分析,认为目前广东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还处在初创期或成长期,模仿创新应是现阶段技术创新的现实选择;他们( 2009)还对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动态分析,认为广东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目前在国内处于前列,但存在发展后劲不足、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等影响到高新产业发展前景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张琳 等 ( 2009)得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赢得全球化科技竞争优势,政府必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激励企业自主研发的结论。贲友红( 2010)针对江苏省,提出了科技创新政策绩效评估指 标体系,分析指标体系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完善创新政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议

19、。 楼米阳( 2009)分析认为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在全国范围处于相对5 领先地位,但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处于相对落后水平。 尽管与区域高新技术产品相关的研究比较过,但大多数学者主要研究了相关地区出现的问题及相应对策,很少有进一步进行深入分析,而对地区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而言,恰恰需要更多深入实质的研究。 2.4 简要评述 由上述可见,研究者们对国际竞争力的定义是比较繁多的,也是比较零乱的。由于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观察 和定义国际竞争力,自然也就得出不同的结论。而不同的国际竞争力定义,会形成不同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 对于影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学者们也试图

20、从多个角度出发竞相研究,包括 FDI、自主创新、竞争力等,但目前还未形成统一的说法。 3.参考文献 1美 迈克尔 波特 .竞争优势 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 1997. 2美 迈克尔 波特 .国家竞争优势 M 北京: 华夏出版杜, 2002. 3狄昂照 .国际竞争力 M 北京: 改革出版杜, 1992. 4狄昂照 .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J系统 工程理论 与实践, 2005(5). 5任若恩 .关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初步研究 J中国软科学, 1996(9). 6任若恩 .关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研究 J经济研究, 1998(2). 7金碚 .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J 经济研究, 199

21、6(1). 8金碚 .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 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 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9金碚 .企业竞争力测评理论与方法 J中国工业经济, 2003(3). 10金碚 .竞争力经济学 M广东 : 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3 11金碚 .加入 WTO以来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J中国工业经济, 2006(10). 12周星 ,付英 .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探究 J科研管理, 2000(3). 13裴长洪 .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 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5 14裴长洪,王镭 .试论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概念与分析方法 J中国工业经济, 2002(4). 15张

22、金昌 .用出口数据评价国际竞争力的方法研究 J经济管理, 2001(20). 16张金昌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剖析 J中国工 业经济, 2001(9). 17厉无畏,王秀治 .产业竞争力论 J上海经济, 2001(11). 18严伟良 .国际竞争力及其要素分析 J上海综合经, 2002(5). 19陈卫平 .农业国际竞争力: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J上海经济研究, 2002(6). 20江小涓 .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 J中国社会科学,2002(6). 21史中亮 .FDI与中国区域出口互补性的实证分析 J国际技术贸易市场信息, 2003(1). 6 22沈亚军 .FDI对我

23、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 的影响 J商场现代化, 2006(5). 23王允贵 .产业政策中的中长期主题 :发展中技术产业 J管理世界, 2002(4). 24高志前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模式的战略调整 J中国科技论坛, 2004(l). 25沈亚军,王宁技术创新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J企业经济, 2006(5). 26杨波 .中国 R&D投入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相关性分析 J科学管理研究, 2006(8). 27余道先,刘海云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及其竞争力 J改革, 2007( 1) . 28张琳 , 王红梅 , 施建军 .江苏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J

24、南京社会科学, 2009(3). 29贲友红 .江苏省各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评价研究 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1). 30楼米阳 .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 以浙江为例 J 商场现代化, 2009(25). 31刘照德,张卫国 .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动态分析及对策研究 J 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30). 32赵华 ,耿弘 .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政府行为研究 J 中国科技论坛 ,2002(4). 33闫小培,林耿,普军, 周锐波 .大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升级与国际竞争力 J 经济地理,2007(6). 34赵善华 .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集聚态势研究 以广东为例 J 特区经济,2

25、008(10). 35杨叶 .广东高新技术产业空间集聚作用初探 J 职业时空, 2009(5). 36贺骁 , 宁军明 .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 J 商业时代, 2009(21). 37刘照德,张卫国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 以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 为例 J 科技管理研究, 2009(5). 38Barro, Sala-L-Martin. Economic Growth M.New York: Mc Craw Hill Inc,1995. 39BarbaraBreitschopf, Hariolf Grupp. Innovation Dynamics in OECD Coun

26、tries: Challenges for German Enterprises M.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Economic Policy, 2004. 40Griffith. R .S. Redding and J. Van Reenen. R&D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From Theory to Data mimeos J.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2000(11). 41Bela Balassa.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

27、vantage J.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 1965(33). 42Alain Nurbel.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Nation: A Conceptual Discussion J. 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s Research, 2007(10). 二、研究方案 1.主要研究内容(或预期章节安排) 1 高新技术产品 国际竞争力的 理论 基础 1.1 高新技术产品的定义 1.2 高新技术产品的特征 7 1.3 发展高新技术产

28、品出口 的意义 1.4 国际 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1.5 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2 浙江与广东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的比较分析 2.1 浙江与广东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整体的比较分析 2.2 浙江与广东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特点的比较分析 3 浙江与广东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要素禀赋的比较分析 3.1 自然资源 3.2 人力资源 3.3 知识资源 3.4 资本资源 4 浙江与广东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各类指数的比较分析 4.1 市场占有率指数(包括渗透率、产品进口份额、出口贡献率) 4.2 贸易竞争指数 4.3 MI指数 4.4 出口优势差指数 5 两省 高新技术 产品 国际竞争力存在差异的原因总结 6 浙江省可借鉴的经

29、验 2.实施方案和进度计划 实施方案: 本文主要通过 运用 学者们有关 高新技术产品 及国际竞争力理论与评价方法的 研究 成果进行整理分析 , 运用 比较 分析 法 以及归纳法 , 并通过 数据的采集和相关资料的搜集 对 浙江与广东两省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 。 进度计划: 第 7学期第 6-12周: 在 指导教师的 指导下 , 完成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撰写;参加开题答辩,进一步论证选题价值、确立主要研究内容,论证研究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 第 7学期第 13-14周:撰 写论文详细提纲,交给老师评阅、反复修改,保证论文结构的合理性 。 第 7学期第 15-20周: 开始写作毕业论文,完成初稿。 第 7学期 寒假:结合毕业论文选题开展调查研究。 第 8学期第 1-2周:在 导师 的指导下 进一步写作、完善毕业论文 。 第 8学期第 3-6周:在 导师 的指导下 ,充分利用毕业实习的机会,结合毕业论文内容展开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完成论文。 8 第 8学期第 7周:在 导师 的指导下 ,进一步修改、完善毕业论文;定稿并上交。 第 8学期第 9-11周 :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开题报告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