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实证研究一、选题的背景、意义(一)背景股权激励是一种通过经营者获得公司股权形式给予企业经营者一定的经济权利,使其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从而勤勉尽责地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服务的一种激励机制。股权激励通过股权这种价值纽带使企业高级人才的个人利益和企业整体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一种有效的降低代理成本的激励方式。在欧美等成熟资本市场,股权激励被视为解决现代企业委托代理关系的重要途径以及公司管理层与股东形成利益共同体的有效手段。从国际背景来看,管理层股权激励制度产生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20世纪50年代加利福尼亚硅谷的高新技
2、术公司进行了股权激励尝试,提出经理人股票期权。到了70年代末股权激励得到了迅速发展。针对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的以股票期权为代表的股权激励制度在90年代获得了普遍的认同。美国经验证明,股权激励在促进公司价值创造,推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90年代后期,美国公司高管薪酬中股票期权的滥用引发了对股权激励的广泛质疑和争议。2003年美国的微软公司和花旗集团宣布放弃股票期权制度将这股质疑推向高潮。这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对股权激励的作用、股权激励与公司治理关系的反思。因此,有必要借鉴股权激励制度在美国的发展,对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业绩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以指导股权激励在中国的实践。从国内背景
3、来看,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逐步引入股权激励制度。1992年前后,由于企业股份制改造而出现了内部职工股,是我国进行经营者员工持股的最先探索形式。在1992年到1999年期间股权激励的重点由前期带福利性的员工持股向激励性转移。2005年6月起实施的股权分置改革,明显改善了“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2005年12月31日中国证监会颁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并于2006年1月1日期施行,以鼓励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激励。2006年10月国资委出台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试行办法,管理层股权激励步入了正规发展阶段。同时新
4、的公司法和证券法在公司资本制度、回购公司股票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期内转让股票等方面均有所突破。这一系列相关法律的出台消除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的法律障碍,也标志着股权激励在国内资本市场终于修成正果,将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和改善公司治理上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二)意义随着有关政策法规的逐渐健全和公司治理结构体系的不断完善,结合中国国情,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进行实证研究,对企业来说有助于上市公司选择适合其发展的相应方式,改进公司绩效,避免管理层短期行为,达到长期激励并达到公司发展长远目标的目的;对高管个人来说,了解高管股权激励与企业业绩的关系以后,就可以清楚地衡量高管自身人力资本产权完整性,在现
5、有的经济制度环境下,可以创造的价值,即对企业绩效可以产生的作用,股权激励还可以使高管产生对企业的认同感,从工作及工作业绩中获得其需求,实现个人目标;同时也使我们能够根据国情和企业实际,探索能够有效调动管理层积极性的合理的薪酬制度,规范引入高管股权激励机制,尽早使我国的高管薪酬制度与国际接轨。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在企业的一切竞争中,人才的竞争是排在第一位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管理层的作用在一个企业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人力资本在管理层对企业的作用体现得更为明显,同时人力资本价值的发挥又需要对企业管理层进行有效的激励与约束。当前,管理层股
6、权激励机制正受到国内外理论界、政府和公司的高度关注。(一)国外研究成果1、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呈弱相关或不存在相关关系JENSEN和MURPHY(1990)用实证的方法估计公司CEO的报酬(包括工资、奖金、期权、股票增值及解聘引起的损失)与公司绩效(公司市场价值的变化,即股东财富变化)之间的关系是CEO报酬或财富每变动325美元,则股东财富将会变动1000美元,指出CEO报酬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微弱。LODERER和MARTIN(1997)以1978到1988年美国国内发生购并(除去公用与金融行业)的867家企业为样本,采用购并数据估计托宾Q值与管理层持股比例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说明管理层持
7、有较大股份并没有改善企业的业绩。HIMMELBERG,HUBBARD和PALIA(1999)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与资本销售收入、研发费用、销售收人成反比,而与广告费用、净利润成正比。控制这些变量后,管理层持股比例并不显著影响公司的绩效。以上研究表明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呈弱相关或不存在相关关系,管理层持股对公司业绩几乎没有影响。2、公司业绩是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单调增函数自1980年经管人员所持有股票期权大幅度增加后,企业业绩对企业家报酬的敏感程度明显增大。JENSEN和MECKLING(1976),LELAND和PLYE(1977)通过理论分析得出结论,更高的管理层所有权有助于提高公司价值,管
8、理层的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即管理层持股的激励相容效应。MEHRAN(1995)利用19791980年美国资本市场随机抽样的153家制造业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对CEO的激励报酬是CEO提高公司绩效的动力,而且CEO持股比例与企业业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KELOHARJU和KULP(1996)选取芬兰资本市场19841993年间94家IPO公司中60家公司为样本,在验证JENSEN和MECKLING(1976)提出的代理假设时发现,当管理层低持股比例时,公司绩效与管理层持股比例显著正相关,而当管理层高持股比例时,两者也呈正相关但不显著。CARLRCHEN等(2003)分别
9、采用日本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他们也证实了管理层的股权激励和公司业绩之间存在着正向线性关系。以上研究表明公司业绩是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单调增函数,公司业绩随着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增长。3、公司业绩是的管理层股权激励的非单调函数这类学者研究认为随着高管人员的持股比例的提高,会对公司业绩产生两种完全相反的效应,即利益趋同效应和防御效应。前者是指由于持股会使高管人员的利益与股东趋于一致,在一定的持股比例之内董事股权与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之间存在着一种持续的正相关关系,后者是指如果此比例超出一定的范围,则公司业绩与持股比例之间就会呈负相关。即两者之间存在区间效应,代表性的研究如下HERMALIN和W
10、EISBACH在1991年采用滞后公司绩效一期的管理层股权数据研究两者的关系,发现两者之间呈M形。临界点为1,5和20。CHEN,HEXTER和HU在1993年研究发现托宾Q是经理股权的函数当持股比例在05之间时,托宾Q值上升;当处于512时,Q值下降;当超过12时,结果则随着样本年度不同而有所变化。MOROK,HLEIFER和VISHNY(1988),MCCONNELL和SERVAES(1990)的研究结果发现高管的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两者之间呈倒U形。MYEONGHYEONCHO(1998)研究了管理层股权、投资水平及公司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财富500杂志中制造业公司为
11、样本,在采用单方程模型下,重复MOROK等(1988)的研究,发现了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的非单调关系,即管理层拥有的股权在07、738、38100三个区间上,公司价值分别随管理层拥有的股权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减少和增加。以上研究表明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非线性相关,随着持股比例的变化,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呈M形、U形等关系。4、公司经营业绩与管理层持股之间相互决定ANDERSONETAL(2001)认为,以前的相关经验研究中都忽视了经理人业绩与报酬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即业绩会影响报酬,报酬也会影响业绩。CHUNG和PRUITT(1996)采用联立方程模型来考察管理层持股与绩效的关系,在联立
12、方程中,管理层持股与公司业绩分别作为自变量和因变量,发现两者是双向影响的当管理层持股增加1,公司的托宾Q值增加0997,而当托宾Q值增加1,管理层股权增加1003。AGARVAL和KNOEBER(1996)的研究也得出管理层股权与公司绩效相互影响的结论。以上研究表明公司经营业绩与管理层持股之间相互决定,公司业绩影响管理层持股比例,持股比例也影响公司业绩。除上述四种结论外,ALESSANDROZATTONI和ALESSANDROMINICHILLI(2009),通过研究股权激励在意大利上市公司扩散发现,股权激励能获得税收优惠,为企业获得更多利益。MARKOSIMONETI和ALEKSANDRAG
13、REGORIC(2004)通过对斯洛文尼亚后私有化时代的管理层持股与公司业绩的研究,发现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具有长远积极地影响,但是经理层不透明持股的增加对公司绩效有负面影响。(二)国内研究成果上世纪末以来,伴随着我国公司治理研究的兴起,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的关系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国内不少研究人员就我国这一领域的问题作了不少探讨。总体上看,国内对高管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主要借鉴了国外的研究方法,研究的还不够深入,他们的研究结论主要集中在高管的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是否相关的问题上,结论主要有三种。1、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弱相关或不存在相关关系王战强(1998)利用1997年底我国上
14、市公司管理层持股和公司业绩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1997年底我国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平均拥有公司股权00488,二者的相关系数仅为00052,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相关性。魏刚(2000)对816家上市公司在1998年年报公布的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情况与以资产收益率为代表的公司绩效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李增泉(2000)对1998年度所有上市公司绩效与薪酬、持股的研究,得出上市公司经理人员的年度报酬、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并不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袁国良,王怀芳,刘明(2000)以公司管理层(指董事、监事、经理人员)的持股比例为解释变量,净资产收益率ROE为被解释变量研究得
15、出,目前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与公司管理层的持股比例之间基本不相关,而且,即使非国家控股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持股多少和企业经营业绩之间的相关性也非常低。以上研究表明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呈弱相关或不存在相关关系,管理层持股对公司业绩几乎没有影响。2、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刘国亮,王加胜(2000)以沪深两市公司1999年年报数据为基础,以国有股比重作为解释变量,使用总资产收益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每股收益(EPS)三个指标反映公司经营绩效,通过线性回归研究发现公司经营绩效高管人员拥有的公司股权大小成正相关。周建波,孙菊生(2003)在国内对管理层股权激励做了
16、有关实证研究。通过考察实施经营者股权激励公司的治理特征、股权结构也得出了成长性较高的公司,公司经营业绩的提高与经营者因股权激励增加的持股数显著正相关。陈志广等(2002)运用593家沪市上市公司年的2000年的年报数据,发现企业绩效特别是以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表现的企业绩效与高管报酬和持股比例显著正相关。于东智(2003)发现董事持股比例之和、董事人均持股比例都未与企业绩效(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表现出统计意义上的曲线关系,而表现出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以上研究表明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公司业绩随着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增长。3、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之间
17、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刘剑(2005)的实证研究得出管理层持股比例在0至01376内,公司绩效随着管理层持股比例提高而下降,管理层持股比例处于01376至07462这一区间内,随着持股比例的不断增加,两者又趋向正相关,当管理层持股比例超过07462,两者又负相关。徐大伟等(2005)以我国上市公司中25家管理层收购企业为样本,就我国管理层收购与上市公司治理绩效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这25家管理层收购企业中公司绩效与管理层持股呈非线性的三次方程关系,即当管理者持股比例在0750的范围内,上市公司经营绩效ROE值与管理层持股比例正相关;在7503335之间时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增加会导致管
18、理层对外部股东的利益侵占,增加公司的代理成本,从而表现为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与管理层持股比例负相关;大于3335又恢复为正相关,持股比例的增加又会刺激管理者的经营行为,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绩效。这一结果证明我国上市公司中实施管理层收购的企业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呈非单一性关系,对于我国有效地开展上市公司治理、合理地实施管理层收购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以上研究表明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非线性相关,随着持股比例的变化,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呈U形、区间等关系。(三)总结从上述国内外的文献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管理层持股与企业业绩的关系进行众多的实证研究,但尚未达成一致的结论。主要的结论有两个管理层持股与
19、公司业绩不相关或弱相关;管理层持股与公司业绩相关。其中,得出管理层持股与公司业绩相关的有众多情形(1)两存在正相关关系;(2)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倒U型、M型、区间相应等;(3)两者之间存在一种方向的关系,即公司经营业绩与管理层持股之间相互决定。从国内外研究成果来看,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问题的研究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差异和不足(1)是选用数据、统计方法的差异;(2)研究过程中采用的业绩指标测度的不同;(3)未全面考虑公司业绩的影响因素。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研究难点及预期达到的目标(一)课题的研究内容本文内容共分为五部分1、引言。主要描述了上市公司股
20、权激励的实施背景和本文的研究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对本文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进行阐述,指出本文的创新点和难点。2、理论基础。阐述了股权激励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对国内外学者对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和公司业绩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述,总结以往的研究成果和不足,进而提出了本文的探索方向。3、实证研究设计。首先根据第二章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提出本文的假设,选取衡量股权激励和公司业绩的测量指标,同时,选择合适的控制变量,构建一元回归模型,确定研究对象,选择研究样本。4、实证分析及结果。利用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最后,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的关系进行回归检验,得出结果并加以分析。5、研究结论
21、、建议和展望。总结本文主要研究结论,然后就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同时指出本文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1、文献研究法,用于阐述股权激励相关理论和总结国内外学者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成果中。通过文献分析法收集大量的与管理层股权激励和公司业绩的相关性研究有关的资料,在参考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找到本文研究的着力点。并通过文献的查找找出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历史源头和制度的演进脉络。系统性的分析有助于提升对问题各方面的认识。2、实证研究法,用于做出研究假设,选取合适的变量构建回归模型的实证部分。主要采用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所有的统计分析均用SPSS13
22、0和EXCEL2003完成。技术路线(三)研究难点(1)根据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等理论及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做出研究假设,选取合适的变量构建回归模型;(2)针对实证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四)预期达到的目标论文的主要目标是要在阐明股权激励相关理论和概念的基础上,研究股改前后特定的背景下,通过总结国内外众多学者相关理论基础以及研究成果,做出研究假设,选取合适的变量构建回归模型,并提针对实证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四、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和安排2010100820101122完成毕业论文选题引言背景意义研究方法基本内容框架结构股权激励理论基础股权激励相关概念阐述及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股权激励
23、与公司业绩实证研究设计研究假设变量测定实证分析及结果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研究结论、建议和展望研究结论与建议研究局限性和未来展望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实证研究2010112320110110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及外文翻译2011011120110311完成毕业论文初稿2011031220110503毕业实习,修改论文2011050420110512毕业论文定稿五、主要参考文献1王战强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持股状况研究及政策建议证券市场导报,19989P42482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经济研究,20003P32393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一项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
24、20001P24304袁国良,王怀芳,刘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实证分析及相关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P37425刘国亮,王加胜,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激励制度及绩效的实证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05P40456周建波,孙菊生经营者股权治理结构效应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20035P74827陈志广高级管理人员报酬的实证研究当代经济科学,20025P32388于东智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的激励效用及影响因素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9P24309曾纪发我国股权激励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基本对策研究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723P202610刘剑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经验证
25、据及我国未来研究方向管理现代化,20065P212411徐大伟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MBO管理科学,20055P404712张仰进我国股权激励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山东统计,20074P363713王克敏,陈井勇股权结构投资与公司绩效管理世界,20047P12713314崔明会,张兵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短期财富效应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075P959815王海萍美国股权激励的发展趋势及股票期权制度的客观评价分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9P9116刘永春,赵亮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研究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16P232717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
26、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P25025418JENSEN,MCANDKEVINJMURPHY,1990“PERFORMANCEPAYANDTOPMANAGEMENTINCENTIVES”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98,PP22526519LODERER,C,MARTIN,K,1997“EXECUTIVESTOCKOWNERSHIPANDPERFORMANCETRACKINGFAINTTRACES”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VOL45,PP22325520HIMMELBERG,RGHUBBARD,ANDDPALIA1999“UND
27、ERSTANDINGTHEDETERMINANTSOFMANAGERIALOWNERSHIPANDTHELINKBETWEENOWNERSHIPANDPERFORMANCE”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VOL53,PP35338421JENSENMC,MECKLINGWH,1976“THEORYOFTHEFIRMMANAGERIALBEHAVIORAGENCYCOSTANDOWNERSHIPSTRUCTURE”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VOL35,PP22124922LELANDHE,DHPYLE,1997“INFORMATIONASY
28、MMETRIES,FINANCIALSTRUCTUREANDFINANCIALINTERMEDIATE”JOURNALOFFINANCE,VOL32,PP37138123MEHRAN,1995“EXECUTIVECOMPENSATIONSTRUCTURE,OWNERSHIPANDFIRMPERFORMANCE”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VOL38,PP16318424KELOHARJU,MANDKULP,K,1996“MARKETTOBOOKRATION,EQUITYRETENTION,ANDMANAGEMENTOWNERSHIPINFINNISHINITIALP
29、UBLICOFFERING”JOURNALOFTHEAMERICANSTATISTICALASSOCIATION,VOL66,PP37338425CARLRCHEN,WEIYUGUOB,VIVEKMANDE,2003“MANAGERIALOWNERSHIPANDFIRMVALUATIONEVIDENCEFROMJAPANESEFIRMS”PACIFICBASINFINANCEJOURNAL,NOVEMBER,PP26728326HMALIN,BANDWEISBACH,1991“THEEFFECTSOFBOARDCOMPOSITIONANDDIRECTINCENTIVEONFIRMPERFORM
30、ANCE”FINANCIALMANAGEMENT,VOL20,PP10111227MORKE,ASHLEIFERANDVISHNYRW,1998“MANAGEMENTOWNERSHIPANDMARKETVALUATION”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VOL20,PP29331528MCCONNELLJ,ANDHSERVAES,1990“ADDITIONALEVIDENCEONEQUITYOWNERSHIPANDCORPORATEVALUE”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VOL27,PP59561229HAIYANGCHEN,JLAWRENC
31、E,HEXTERANDMICHAELYHU,1993“MANAGEMENTOWNERSHIPANDCORPORATEVALUE”MANAGERIALANDDECISIONECONOMICS,VOL14,PP33534630MYEONGHYEONCHO,1998“OWNERSHIPSTRUCTURE,INVESTMENT,ANDTHECORPORATEVALUEANEMPIRICALANALYSIS”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VOL47,PP10312131RONALDCANDERSONJOHNMBIZJAK,2003“ANEMPIRICALEXAMINATIONO
32、FTHEROLETHECEOANDTHECOMPENSATIONCOMMITTEEINSTRUCTURINGEXECUTIVEPAY”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VOL27,PP1323134832CHUNG,KHANDPRUITT,W,1996“EXECUTIVEOWNERSHIP,CORPORATEVALUEANDEXECUTIVECOMPENSATIONAUNIFYINGFRAMEWORK”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VOL30,PP1135115933AGARAVAL,AANDKNOEBERCHR,1996“FIRMPERFORMAN
33、CEANDMECHANISMSTOCONTROLAGENCYPROBLEMSBETWEENMANAGERSANDSHAREHOLDERS”JOURNALOFFINANCIALANDQUANTITATIVEANALYSIS,VOL31,NO3,PP37739434ALESSANDROZATTONIANDALESSANDROMINICHILLI,2009“THEDIFFUSIONOFEQUITYINCENTIVEPLANSINITALIANLISTEDCOMPANIESWHATISTHETRIGGER”CORPORATEGOVERNANCEANINTERNATIONALREVIEW,VOL17,PP22122335MARKOSIMONETIANDALEKSANDRAGREGORIC,2004“MANAGERIALOWNERSHIPANDCORPORATEPERFORMANCEINSLOVENIANPOSTPRIVATIZATIONPERIOD”FINANCEWORKINGPAPERAPRIL,P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