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题报告 宁波利用 FDI 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1.1 研究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资本跨国流动的速度加快、作用凸现。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FDI)对经济发展中资本形成、技术进步、科学管理、机制转换、资源开发、产业优化和综合竞争力提高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宁波作为一个现代化开放城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是宁波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 1980 年兴办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起,目前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据统计,截止 2004 年底,宁波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 9153 个,总投资 371.60 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 211.89 亿
2、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99.61 亿美元。外商投资成为宁波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但是宁波在利用 外商直接投资 时,也有不少要面临的问题。如:一, 配套条件不够强 , 宁波生产力布局比较分散,生产要素积聚程度较低。 二, 工作体制不够顺 , 宁波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翼,包含在上海经济圈范围内,但是长期以来没有做好接轨上海的文章。 三, 舆论宣传效果不够明显与沿海其它省市相比,广东的招商重点为港澳,福建为台湾,上海为欧美大公司,江苏为新加坡,山东为日本、韩国,目标均比 较明确。而宁波始终没有在招商的重点国别上有明确的定位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本文将 探索 宁波 如何进一步扩大利用 FDI 促
3、进本市经济的更快发展,从而使本 论 文对于利用 FDI 的研究更富有现实意义 。 1.2 预期目标 本 论 文试图在对所掌握的文献资料综合研究、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根据 宁波 市的具体情况,定量和定性分析如何进一步发挥 FDI 促进经济的最大效果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国际市场进入方式以及跨国经营的区位选择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 美国 学者海默( 1960)首先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后由其导师金德尔伯格进行阐述和补充,形成了研究国际直接投资最早和最有影响力的理论。 美国学者弗农( 1966)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Th
4、e 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 ),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1 它的特点在于将垄断优势与区位选择结合起来,较全面阐释了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时机与区位选择之间的动态关系;也说明了企业的比较优势会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性发展而发生动态变化。但不足则是理论的出发点是“二战 ”后美国跨国公司在西欧的直接投资,因此难以解释后起投资国,也无法说明非替代出口的投资增加以及跨国公司海外生产非标准化产品的现象。 1970 年代中期,以英国学者 Buckley, Casson 与加拿大学者 Rugman 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建立了内部化理论。该
5、理论认为,由于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使得企业将中间产品在内部进行生产和交易,当这种行为跨越了国界,就表现为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 Rugman 将企业或厂商的优势作为产生内部化的动因,其中包括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要素市场和运输成本等。 小岛清( 1978)通过对比日本与美 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不同,形成了比较优势投资理论。其核心内容是:一,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己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开始;二,企业和东道国的技术差距越小越好,这有利于当地比较优势产业的建立。它的不足在于忽略了企业技术优势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该理论仅仅根据日本在 20 世纪 60-70 年代某些产业的对外
6、直接投资实践总结而成,因而缺乏普遍性和说服力。 2.2 国内研究现状 宋艳艳( 2008)对 FDI 在华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实证分析归纳出以下结论 : 1996 年影响 FDI 在华区位选择的影 响因素主要有基础设施因素、劳动力成本、市场规模、政府素质和对外开放度 ; 2004 年影响 FDI 在华区位选择的因素主要是政府素质和市场规模 ; 随着时间的发展,基础设施因素、劳动力成本、对外开放度对 FDI 在华区位选择的影响作用大大减弱,而政府素质和市场规模对 FDI 的影响日益重要。 梁琦和施晓苏 ( 2004) 利用 1980-2001 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数据、初级产品和制成
7、品进出口贸易总额数据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的折旧存量数据,较为全面的研究了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的贸易关系。她们运用 Granger 等计量检验方法发现,中国对外贸 易与 FDI 之间的互补作用远大于替代作用 ; FDI 与中国制成品出口之间具有双向因果关系 ; 而 FDI 对制成品进口在长期具有促进作用,在短期二者则是相互替代的。 周爱农、韩金红、王怒立 ( 2003) 进行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成长的实证分析指出 : 尽管外资带来的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产业的成长,但是这些技术基本上是二二流的技术,并目使我国对外资产生了技术依赖,没有形成自主研发能力,因此又降低了我国产业结构尤其是工业
8、结构的整体效益。 孙斐,陈静 ( 2007) 利用 FDI 对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相关性研究,通过产业高级化的 相关理论分析,结合 FDI 对我国就业结构影响的物理学模型,提2 出了用以 FDI 解释三大产业就业结构转变化度的计量分析模型,来论证 FDI 对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促进作用,并目最后得出了结论 : FDI 引起了第一产业就业百分比变小,第二产业就业百分比增多。而在第二产业方面,通过就业结构的数据和模型分析, FDI 促进了我国第二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发展的趋势,即 FDI 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 汪婷,汪琦,余新平( 2009),以宁波地区为视角,通过 Feder( 1982
9、)模型和宁波地区 1998 年至 2007 年间的有关数据,实证分析了 FDI 对我国,尤其是宁波地区制造业部门内资企业技术外溢效应的方向、力度以及传导机制。结果表明, FDI 对宁波制造业部门中的内资企业产生了微弱的负向竞争效应,对内资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压力。 滕帆,荆娴( 2006)认为 FDI(外国直接投资)对宁波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与全国和浙江省相比,宁波市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效率还有待提高。 徐赛颖,黄乐丹( 2006)在其文章中介绍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宁波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第一,外商直接投资是宁波的外生性经济动力源,极大地推动了宁波的出口贸易。
10、第二,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宁波工业发展的进程。第三,外商在宁波的独资、合资企业在带来资金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第四,外商直接投资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第五,外商直接投资为地方税收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姒依萍( 2005)通过宁波与苏州利用外资的比较,探讨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宁波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面临的重重困难及有关对策。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相对落后,这有 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错综复杂的主、客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思想认识不够高;(二)配套条件不够强;(三)工作体制不够顺;(四)投资环境不够优;(五)舆论宣传效果不够明显。也提出了些对策建议:(一)宽领域有重点地利用国
11、际资本;(二)做好跨国大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工作;(三)加快引进国外先进适用技术;(四)加速建设“以民引外、以外引外”双百工程以存量带增量,扩大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五)大力改善投资软环境。 3.参考文献 1J.H.Dunning,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M.London:George Allen and Unwin,1981. 2Buckley. Peter J. and Mark C. Casson. The Futur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M.London.Ma
12、crnillan.1978. 3滕帆,荆娴 . 宁波利用 FDI 的效率分析及其政策建议 J. 商场现代化, 2006( 13) . 4姒依萍 . 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面临的困难及主要对 策 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53 ( 3) . 5许继琴,杨琳琳, . 宁波外商直接投资的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分析 J. 国际贸易问题,2005( 11) . 6梁琦,施晓苏 .中国对外贸易和 FDI 相互关系的研究 J.经济学(季刊), 2004( 7) 7小岛清 .对外贸易论 M.周宝廉译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4 . 8梁琦 .跨国公司海外投资与产业集聚 J.世界经济, 2003( 9)
13、. 9周爱农,韩金红,土怒立 .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成长的实效分析 J.现代经济探讨 .2003( 7) . 10孙斐,陈静 . FDI 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相关性研究 J.浙江金融 . 2007( 8) . 二、研究方案 1.主要研究内容(或预期章节安排) 1 FDI 理论评述及国际资本流动趋势 1.1 FDI 的内涵和方式 1.2 FDI 理论的发展 1.3 FDI 的流动趋势 1.4 国际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出现的新特点 2 宁波 利用 FDI 的区位优势和劣势 2.1 宁波利用 FDI 的 区位优势 2.2 宁波利用 FDI 的区位劣势 3 宁波 利用 FDI 的 作用 4 宁波利用
14、FDI 的问题 5 进一步完善宁波利用 FDI 的对策 2.实 施方案和进度计划 实施方案 首先要进行文献调研, 查阅代表性的文献,进行梳理,引以写作参考。二是在实习期间要进行实地调研,走访政府、了解有关政策,走访 企业 ,为写作获取第一手资料。 进度计划 第 6 学期第 19-20 周至第 7 学期 1-5 周: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广泛搜集、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完成毕业论文选题。 第 7 学期第 6-12 周: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撰写;参加开题答辩,进一步论证选题价值、确立主要研究内容,论证研究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第 7 学期第 13-14 周:撰写论文详细提纲,交指导老 师批阅,反复修改,4 保证论文结构的合理性。 第 7 学期第 15-20 周:开始写作毕业论文,完成初稿。 第 7 学期寒假:结合毕业论文选题开展调查研究。 第 8 学期第 1-2 周: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写作、完善毕业论文。 第 8 学期第 3-6 周: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毕业实习的机会,结合毕业论文内容开展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完成论文。 第 8 学期第 7 周: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修改、完善毕业论文;定稿并上交。 第 8 学期第 9-11 周:参加毕业论文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