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题报告 宁波市发展国际物流业策略研究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宁波作为一个港口城市,港口优势得天独厚,发展迅速。 2009 年 全年全市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 3.8 亿吨,比上年增长 6.1%,继续居中国大陆港口第二位,全球第四位,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 1.8 亿吨,增长 7.6%。集装箱吞吐量再次跨上 1000 万标准箱大关,完成 1042.3 万标准箱, 居 全国大陆沿海港口第四位 。今年来陆续 推进重大交通基础建设 , 舟山跨海大桥宁波连接线主线、北仑集装箱货运第二通道等建成通车,奉化三高连接线基本完成 ; 甬台温铁路宁波段建成通 车 , 杭甬客专宁波段完成。 但是同时也要看
2、到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中小物流企业林立,竞争力缺乏企业自办物流模式造成物流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物流配套服务存在不协调,标准化未能统一;物流业服务贸易辐射的地域不足,腹地范围乃需拓展;港后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物流业的服务活动中的诸多环节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危害等等。 通过对宁波市物流业的现状的研究,找出其发展的成功经验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相关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分析它在国际竞争中拥有的优势和存在的劣势,以及目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此为指导借鉴 迅速壮大物流龙头企业及 物流基地的, 加快 运输结构的调整, 使得 传统货运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推进宁波市 打造 成为 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进入新阶段。
3、 2.国内外研究现状 亚当斯密( 1773),在批驳重商主义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生产分工的理论、绝对成本说的古典贸易理论。他认为一国要专注于生产本国绝对成本低于他国绝对成本的产品 ,用来交换本国自己生产所需绝对成本绝对高的产品 ,使得各国的资源得到充分高效的利用 ,从而规模生产,增加总产量 , 提高消费水平,获得最大利益。 我认为绝对成本说具有局限性,一个国家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与不具备的国家交换 就产生了贸易,就可以获得利润。 大卫李嘉图( 1817)对古典贸易理论进一步改进和补充提出比较成本说。认为 ,各国开展贸易基础在于它们所生产的同一产品或同质产品存在价格差 ,这种价格差主要
4、石油是各国生产该商品时劳动生产率造成的,表现为各国劳动力熟练程度和技术差异。生产者对同质低价产品的追求驱动国际贸易产生 ,这使得各个国家专注于生产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然后根据对产品的需要进行交1 换。我认为比较成本说也不够全面,现在是买方市场,买家购买货物不一定只追求低价,还有质量、功能等。 泊尔蒂尔俄林( 1933)提出了生产 要素禀赋理论。在赫克歇尔和俄林看来 ,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 劳动力 ,而是多种。在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 ,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 ,这种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 ,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
5、别则取决于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 ,即相对禀赋差异。由于各种产品生产所要求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同 ,一国在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 ,成本比较低 ,而生产密集使用别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 ,成本就比较高 ,从而形成各国生产和交换产品的价 格优势 ,进而形成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要素并非是在“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这两个前提下提出来的,忽略国际国际经济、政治因素的动态变化,使理论难免存在缺陷。 迈克 波特 ( 1985)提出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必须从全局考虑,根据一国范围内调度资源,最终确立以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为目的的竞争能力,如企业、行业的竞争力,它的高低
6、取决于其产业发展和创新能力,包括 :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行业竞争等四个基本因素以及机遇和政府两个辅助因素。其次,指出国家需要从四个阶段提升经济竞争力。第一阶段 为生产要素主导阶段,依赖于基本生产要素 ;第二阶段为投资因素主导阶段,政府和企业充分发挥投资的积极性,在生产因素、厂商决策和竞争环境方面进行持续改善 ;第三阶段为创新主导阶段,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创新向着国际化和全球化方向发展 ;第四 ,阶段为财富主导阶段,该阶段的竞争来自之前阶段的财富与创新技能的积累。 波特竞争战略理论产生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成熟的、结构化的市场环境。但是 如今 中国新兴市场不断涌现、产业结构变
7、化迅速,这直接决定了波特竞争理论存局限性。 保罗克鲁格曼( 1996)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来解释随后国际贸易 过程中产生的新现象 ,在这过程中采用了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等假设性的概念和思想来构造新贸易理论模型。认为:相异产品的存在是产生产业内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开展 ,使得调和规模经济和变体种类这对矛盾的空间变大 ,从而产生了要素密集度相似的产品间的贸易。规模经济效应和垄断因素的存在 ,使得要素差异不再是商品价格差异的唯一决定因素。因此 ,可能出现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的商品和劳务 ,而劳动力丰裕的国家出口资本相对密集的商品和劳务多商品多要素模型。当贸易商品种类大于要素种类
8、时 ,即使不因为规模经济和市场结构 ,两 国在生产和贸易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多个生产和贸易的均衡点,从而导致商品生产和贸易的不确定性 ,也就是 ,在不完全竞2 争下 ,不可能完全达到完全竞争市场下资源的最佳配置状况 ,只能在次优状态下 ,对一个国家来说贸易可能导致其福利下降。当递增规模生产和高度垄断的行业收缩带来损失时,这种情况就会发生。因此 ,自由贸易政策未必是最好的。一国政府应进行适当的干预和扶持 ,就是必须的了。 马林( 2005)指出宁波市的物流业人才缺乏。如 :既无成熟的实践经验、典型示范,又缺乏有理论、会经营、懂管理和现代物流理念的物流管理人才。有现代物流理念和 能现代化物流管理的高管
9、人才稀缺;教育方面投资少,专业水平低; 复合人才缺,配套增值服务少。要使宁波物流业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培养复合型人是一个关键。因此要积极引进海外人才、采用柔性用人机制、建立起人才培养基地等。我认为宁波是物流人才缺乏只是众多问题之一,不够全面。 李传志( 2007)认为宁波总体来说运输能力强,运力大;运输方式多样,但航空和管道运量较小;配送、货代、仓储等物流服务企业进一步发展;建立起的电子信息系统小有名气。但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基础建设以国有资产为主;物流企业小、少、弱、散;物流资源全市 内不平衡;成本高 ,整个行业效益低下;物流标准化和信息化程度低 ,;物流人员素质低 ,企业人才匮乏。最后
10、他提出 了以下措施:加快第三方物流发展,提升作业的自动化、物流配送中心多样化;加快转型步伐、扩建国家干线交通网络;修改不适的产业政策、制定物流成本核算的统一基准、资助建设资金、实行减免税、加强环境控制、鼓励发展多式联运。 胡兴龙( 2007) 提出 :宁波物流业的管理体制不顺畅,尚处于卖方市场;企业管理能力弱 ,服务水平低;缺乏战略规划 ,合力不足;基建不足和技术装备落后。认为商业银行应为物流业发展提供融资等服务,最终实现 银行与物流企业双赢。具体的:针对资金需求量大的特点提供资金信贷支持;根据资金流量大和布点的多元化、网络化,提供多种资金结算方法;针对涉及空间广泛、资金分散 ,提供电子银行产
11、品 ,保证资金的及时和安全;针对使用频繁的特点 ,推出银行票据业务。我认为银行对物流企业提供融资最终实现双赢的策略很新颖。但靠商业银行和物流企业是不够的,措施应该更加多样化。 吕振凤,郑秧军( 2008)指出宁波是一个重化工业的港口城市,但交通堵塞、废气物增加、空气质量下降等环境问题不利于吸引物流巨头落户,也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政府应执行“以港 兴市、以市促港”的战略,加快建设港口,提升港口战略地位。把“绿色物流”作为宁波市物流发展的新方向。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施行“绿色补贴与税收”;开展思想大运动,转变观念;加强基建,引入民间资金;加强对复合型物流人才培养。我认为发展宁波市绿色物流是符合可
12、持续发展战略,是时代主流。应该预防控制在先,以牺牲环境为代3 价发展必定会遇到发展的瓶颈,最终阻碍物流业服务贸易的发展。 陶明 ; 邓竞魁( 2009)利用 比较优势 ( RCA) 指数,分析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 2001 到 2007 年间各国服务贸易整体和主要领域的竞争力及相对比较优势情况。发现印度在 RCA 指数上的表现异常突出( RCA1.25),而其他三国均处于较弱水平( RCA0.8)。特别同发达国家美国比较来看,中、俄、巴三国还存在较大差距。其中中国的服务贸易行业 RCA 数值低但大体上分布较平均, 对外贸易主要依赖的依然是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并未表现出逐渐增强的竞争力,反而逐
13、渐丧失原有的竞争力。提出中国应 寻找导致这种弱势的原因并加以解决,创造新的对外贸易增长点。我认为用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更能发现问题,依据更可靠。 孙战伟( 2009)提出 我国物流产业的界定、物流产业特征还比较模糊,制约我国物流研究的发展,同时也使物流产业政策缺乏基础理论。他归纳了物流产业的九大特征: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和可适度分离性;流通加工服务性;衍生性 (市场根植性 );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物流服务不可贸易性;对人力资本要求高;空间集聚性;服务消费对不同性;生产过程的非连续性。最后他提出了发展中国物流业的对策:深化理论研究,确立物流产业的地位;加快物流业的结构调整;处理好物流产业前台和后台活
14、动;加强服务流通管理,吸收外资和加强对外投资,重视人才培养等等。我认为吸收外资发展物流 是可以壮大物流业发展,同时也产生阻碍一些民营物流企业的发展,所以同时也要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其次物流产业的界定、特征归纳并不会使得缺乏基础理论。 邹德玲 ;林杰( 2009)认为宁波集群物流发展状况有以下特征:物流活动分散;需求旺盛 ,对象集中;具有方向性和网络性。他们进一步分析到宁波市制造业存在集群发展现状: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初级要素禀赋优势难以维持;拥挤效应将遏制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链尚未成形 ,运作成本过高;鉴于此,他们认为保持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竞争力提升的需要 ,与
15、物流业联动 发展将成为制造业集群发展的一条出路。最后他们提出了以下建议:积极引导制造企业物流的社会化;整合物流资源;实施财政资助政策;科技贡奖励补助政策。 高晓红;俞海宏( 2010)在宁波民营物流企业开展增值服务的研究一文中,分析到宁波物流业的现状,即物流服务贸易的需求旺盛;具备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企业存在数量多、规模小、服务差异小的特点;民营物流企业盈利能力低下,忽视增值服务。所以应开展增值服务,提高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化物流业的市场结构。这可以采用常规业务延伸;金融与物流融合;利用内部动力,员工以及创新部门的协 同创新;利用外部动力,通过政府改善经营环境,促进创新等。 4 关于中国的
16、物流业的现状研究比较多,多从规模大小、发展水平高低、与发达国家的物流的差距运用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等国际贸易理论来分析的,未来的研究趋势在于物流业的现代化、标准化、技术化、绿色化、可持续发展化等方面。 3.参考文献 1 A.Deardorf.Trade and Investment in Sevrices M . Toronto:ntario Economies Couneil.1985. 2 Michcael Porter.竞争优势 M . 北京:华夏出版社出版 .2005. 3 马林 . 构筑物流人才高地提升宁波物流业的国际竞争力 J .现代物流 .2005(1). 4 周梅妮 .
17、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简述 J .甘肃农业 .2005(6). 5 李传志 .宁波市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及国外物流业发展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J . 交通标准化 .2007(7). 6 胡兴龙 .宁波物流业发展与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研究 J .当代经济 .2007(12) 7 吕振凤,郑秧军 . 关于宁波发展绿色物流的探讨 J .物流与采购研究 .2008 (49). 8 Evert-Jan Visser. Logistic innovation in global supply chains: an empirical test of dynamic transaction-cost theory M
18、. Geography: GeoJournal.2008 9 刘鹏 .我国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J.统计与决策 .2008( 18) . 10 孙战伟 .物流产业的边界及特征研究 D .大连 :大连交通大学 .2009. 11 钟利军 .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D .江西: 江西财经大学 .2009. 12 陶明 ; 邓竞魁 .在新兴市场服务贸易比较研究 J . 中国产业的科学发展与自主创新 .2009(6). 13 邹德玲;林杰 . 宁波市物流业与制造业集群联动发展研究 J .企业活力 .2009(12). 14 中国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 2008 年 Z .中国统计出版社 , 2009
19、 15 高晓红,俞海宏 .宁波民营物流企业开展增值服务的研究 J . 科技与管理 .2010(1). 16 中国统计局 .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 2009 Z .中国统计出版社 , 2010 17 吴志惠 .2008 年全球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9( 10) . 二、研究方案 1.主要研究内容(或预期章节安排) 1 物流业概念和国际贸易理论 2 宁波市国际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2.1 宁波市发展国际物流的成就 2.2 宁波市发展国际物流存在的问题 5 3 宁波市物流业发展服务贸易的 SWOT 分析 3.1 宁波市发展国际物流业的优势 3.2 宁波市发展国际物流业的劣势 3.3
20、 宁波市发展国际物流的机遇 4 宁波与上海发展国际物流业的比较分析 5 宁波发展国际物流业的启示 6 给政府关于促进 宁波市国际物流业发展的建议 2.实施方案和进度计划 实施方案: 建议 通过中国期刊网等 数字学术资源和各种纸质学术文献, 查找 充足的 文献 资料 ; 对于宁波物流业服务贸易的各种 数据 和 资料 ,一方面通过统计年鉴、相关政府部门 和行业协会 网站 等公开途径 获得 ;对尚未主动公开的各种数据和资料 , 应该联系相关政府部门向其查询; 有必要时 应开展 实地 调研,以获取第一手 数据资料 。应该在全面掌握行业发展过程和现状的基础上,开展扎实深入的分析,从而提出切实、有效、可行
21、的 对策 建议 。 进度计划: 第 6 学期第 19-20 周至第 7 学期第 1-5 周:在指导老 师的指导下, 广泛搜集、研究相关文献资料 ,完成毕业论文选题。 第 7 学期第 6-12 周: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撰写;参加开题答辩,进一步论证选题价值、确立主要研究内容,论证研究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第 7 学期第 13-14 周:撰写论文详细提纲,交给导师批阅,反复修改,保证论文结构的合理性。 第 7 学期第 15-20 周:开始写作毕业论文,完成初稿。 第 7 学期寒假:结合毕业论文选题开展调查研究。 第 8 学期第 1-2 周:在导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写作、完善毕业论文。 第 8 学期第 3-6 周:在导师的知道下,充分 利用毕业学习的机会,结合毕业论文内容开展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完成论文。 第 8 学期第 7 周:在导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修改、完善毕业论文;定稿并上交。 第 8 学期第 9-11 周:参加毕业论文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