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浙江外向型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文献综述】.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75650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善浙江外向型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完善浙江外向型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完善浙江外向型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完善浙江外向型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完善浙江外向型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文献综述 完善浙江外向型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 1 外向型农业经济的理论基础 为了更好地研究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我们首先需要研究其理论依据,主要有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要素禀赋理论。 1.1 比较优势理论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 李嘉图( David Ricardo) ( 1817) 在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了比较优势论。他指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 际贸易成为可能。每个国家都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 “ 比较优势 ” 的产品,进口

2、其具有 “ 比较劣势 ” 的产品,从而获得 “ 比较利益 ” 。 通过自由贸易,各国的生产资源得到了最充分、最有效的利用,促进了各自的经济发展;世界的产出也将达到最高水平。比较利益理论作为贸易与发展问题研究的核心理论,不仅在理论上论证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而且在实践上也较好地解释了广泛存在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的原因。但该理论也有局限性:它解释的是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对所有产品成本都不具有比较优势能否开展贸易以及是否有利没有做出 回答。 1.2 规模经济理论 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 马歇尔( AlfredMarshall)( 1890)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把分工及

3、生产专业化与规模经济联系起来,提出了大规模生产的好处,他指出: “ 大规模生产的主要利益,是技术的经济、机械的经济和原料的经济,但最后一项与其他两项相比,正在迅速失去重要性 ” 。换言之,经济规模主要是生产规模,核心内容是技术设备的经济规模。这一思想,后来成为新古典经济学谈论规模经济理论的主要依据。根据该理论,马歇尔把规模经济归结为两类,即内在规模经济和外在规模经济。他认为企业 集群是基于外部规模经济而形成的。 2 1.3 要素禀赋理论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 EliF.Heckscher)和俄林( Bertil G.Ohlin)( 1919)提出了“要素禀赋论”。根据该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各

4、地区要素禀赋的不同是各地区(国家)开展国际贸易的前提,各地区要素禀赋不同决定了各地区要素价格不同,要素价格不同,决定了各地生产成本的不同,生产成本所决定的商品价格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因此结论为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即一国的出口产品是其比 较优势产品,它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而进口的产品是它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 综上所述,要素禀赋理论的进步性有:从一国基本经济资源优势揭示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从实际优势出发决定贸易模式,即使两国不存在技术差异仍能够进行国际贸易,它是现代国际贸易理

5、论的开端。要素禀赋理论的局限性是:资源禀赋并非国际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强调要素禀赋的静态结果,忽视了技术进步和一国的政策等对静态要素的影响许多实际情况,对需求因素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 2 外向型农业概念的研究 2.1 国外对于外向型农业概念的认识 外向型经济的概念是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中提出的,较早提出“外向型经济”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 Bela-Balassa)( 1988)。美国学者阿尔伯特费萨罗认为外向型经济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出口与内需兼顾的发展战略。美国经济学家萨布雷特嘎塔克( Subrate Ghatek)( 1986)在农业与经济发展

6、一书中提出了内向型农业的定义,即农产品流向是内向的,农业生产的目的是获得本国所需要的主要农产品。在外向型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产 业化成为外向型农业发展的主要途径,随之外向型农业产业化就被提出来以区别于内向型农业产业化,于是就有了外向型农业产业化的提法。瑞典经济学家克利斯特冈纳森( 2001)认为外向型经济就是出口导向型经济。美国耶鲁大学教授 T H斯里尼瓦森( 2004)则认为外向型经济就是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并存的发展战略。 从上述有关外向型农业概念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统称“外向型农业”为“市场农业”,即以国际、国内农业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经济体系。 3 2.2 国内关于外向型农业概

7、念的认识 我国首次提出外向型农业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当时普遍所认为的外向型农业主要是指农产品外销,是指通过输出农副产品、农业劳动力和农业资本,实现创汇,因此,也被称为“创汇农业”。然而,进入 21 世纪,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对于外向型农业的概念理解已经不仅仅是创汇农业,而是包括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进口、农业利用外资、农业对外交流合作、农业对外经贸等。 彭瑞玲( 1999)认为,外向型农业具有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为核心的高国际竞争力、高辐射力、高增值力的特点;王汉斌( 1999)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国内市场也是国际市场

8、,面向国内外市场的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都是外向型农业;周国富( 2001)认为,外向型农业是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国际市场的需求和标准,把农业生产纳入到国际经济轨道之中,要求具备较为健全的市场经济秩序和农业经济组织结构体系,同时外向型农业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以产品品质和技术密集程度作为区分标志,以发达的商品经济为基础,以销定产,以市场需要来定科研攻关和技术开发的方向;熊望高( 2002)认为,外向型农业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国际间生产要素及生产成果相交流、开放的农业系统; 朱洪敏( 2004)认为,外向型农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中狭义是指创汇农业,广义是指“两个层次”和“两个

9、方面”,两个层次指国外市场和埠外市场,两个方面指“引进来”、“走出去”。孙加力( 2009)在相关论文中提出理解外向型农业应从总体经济关系入手,其内涵包括以下几点:( 1) 外向型农业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外向型农业以国际市场为目标,直接参与国际市场,以国际市场农产品需求结构的发展和变化作为企业生产的依据。( 2)外向型农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 3)外向型农业具备较为健全的市场经济秩序和农业经济组织结构体系 。合理的组织结构,自由经济环境,拥有企业自主权,农业产业化和对外贸易政策一起构成了外向型农业的基本框架。( 4)外向型农业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农村发展战略的根本转

10、变。 3. 关于中国发展外向型农业的研究成果 发展外向型农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自从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贸易活动日益活跃,因此,对于外向型农业发展的研究也显得愈加重要。 张永山( 2005)认为,发展外向型农业是应对加人世贸组织挑战、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是农业产业化深人发展的新阶段,是实现农业现代4 化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以加人世 贸组织为契机,结合我国国情,合理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设备、人才,借鉴国际经验,发展外向型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强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现代化。我国外向型农业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2000 年一 2002 年年均增长速度近 10%。如果今后 4 一

11、5 年保持这种增长势头,在 2003 年出口 200 亿美元的基础上,到 2007 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将达到 300 亿美元 也就是说只需要四五年时间,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就可以增长 100 亿美元。而根据美国、巴西等出口条件相对较好的国家经验,达到这一水平一般需要 10 年时间。这意味着 5 年后,中 国有可能成为继美国、欧盟、加拿大之后的世界第四大产品出口国家。但发展外向型农业还有诸多问题,农业企业所具有四个主要特征:( 1) 自身利益的保护性;( 2) 产业本身的弱质性;( 3) 企业要素的弱质性;( 4) 配套服务的低效性。这些特征成为了中国农业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 “ 瓶颈 ” 。 陈其

12、国( 2008)认为,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和外向型农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这是搞好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点突破口,必须在战略指导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为了发展外向型农业,必须了解和掌握国际市场农产品的新变化。在这些变化中,产品结构换代、品质要求渐高是 一个十分重要的大趋势, 21 世纪的国际农产品市场将是高品质、高安全性的市场, “ 以质取胜 ” 已成为许多农产品出口大国的发展战略。因此,应立足现有基础,发展 “ 高产、优质、特色、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王昌林( 2009)指出,中国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效益严重下滑,农业产业转型和农民增收放缓。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外市场需求趋淡,竞争加剧,导致农产品

13、加工企业产品销售价格持续走低,经营风险加大,发展受阻,部分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效益大幅下降。据统计,到 2009 年 5 月,企业产品销售收入下降到 9454.2 亿元,增速回落到 13.7%;同期,企业利润总额由 622.92 亿元下降到 386.9 亿元,降幅达 37.9%,亏损企业数增加了 387 个,企业资产增速也明显放缓。同时资金短缺也是外向性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面临的“瓶颈”。由于产品销售困难,资金回笼周期延长,企业库存积压增加,资金占用量明显增加,企业生产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同时,由于企业效益下滑,信贷部门出于放贷风险的考虑,进一步缩小贷款额度,严格贷款标准,导致企业贷款周期延长,融

14、资的难度明显加大。 卢肖平( 2010)指出,从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的需求看,统筹国内国 际两个大局,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克服中国资源短缺的问题,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另外,国际政治和国家外交也同样需要加强农业对外合作,尤其是与广大非洲国家开展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可以帮助这些国家改善粮食供给状况,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中国国际发展经验,在为中国增添农5 业资源选择机会的同时也可以增强国家地位和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文中总结了山西省推广 “ 超市农业 ” 的经验,它是按照绿色安全农产品标准建设生产基地,根据超市经营业态的要求进行分级、整理、包装、储运、配送,以品牌经营方式进入超市销售

15、。 4. 关于浙江发展外向型农业的研究成果 许关桐( 2002)分析了浙江省外向型农业的发展现状,他指出浙江已基本上形成了多样化、规模化、区域特色化。农产品出口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我省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香港、欧盟和美国 。他认为 要不失时机抓住机遇,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到省外、境外合作开发重要资源和到发展中国家去援建、承建包括农机、农村能源在内的农业合作项目,投资兴办农业企业和承包土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只有走出去,才能更好地开阔视野、了解国际、国内农业。实施 “ 走出去 ” 战略,是扩大对外开放的迫切需 要,也有助于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我省地处沿海的区位优势,丰富的

16、名特优品种资源优势,较强的技术、人才和浓厚的企业 ( 民间 ) 资金的优势,这对推进我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王伟( 2006)指出,应从浙江省不同地区的条件和优势出发,按 “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 的原则对农产品利用外资项目进行统筹安排优化区域布局。浙江东部地区要实现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浙江西部地区要发挥本地区劳动力和资源丰富的特点,提高劳动密集型项目引进的规模和速度,进而从总体上扩大浙江省农农产品利用外资的规模,提高农产品利用外资的质量。 聂宣勇( 2007)对浙江农产品出口的规模结构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浙江农产品出口总量不断增长,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其增

17、长势头更是迅猛;农副产品加工品出口量远高于初级农产品和水产品,但相对于工业制成品而言,农副产品加工品的出口竞争力仍有限;其农产品主要出口地为亚洲、欧洲、和北美国家和地区,出口的地区分布不均,特色分明。从总体看,浙江出口农业已形成一个比较良好的发展基础,建立比较市场化和初步与国际接轨的出口机制,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较好的政策环境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先发优势,多方经济涉足农业和企 业外向性明显提高的主体优势,但当前也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制约着浙江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竞争优势和有效增长。 姜励卿( 2008)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农业市场化的加剧,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

18、置,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农业企业赖以6 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对其他省市,农业资源禀赋短缺的浙江,人地矛盾日益突显,资源和市场的压力更大。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是浙江农业现代化和发挥浙江省农业比较优势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减轻有限土地的承载压力,扩大农业发展空间;有利于发挥浙江省农业比较优势 ,支持西部农业发展;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我省劳动力基础和结构;有利于稳定农产品货源,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省跨区域经营的农业企业有 1121 家、农民 34万余户。在外承包或租赁经营土地 1045.4 万亩 ( 其中水面 259.9 万亩 ) ,种植食用菌 2.8 亿袋,养殖牲畜

19、21.7 万头、家禽 1502 万羽,放养蜜蜂 25.5 万群,外建农产品加工企业 442 家、农产品销售窗口 3531 个。浙江省外向型农业已经涉及到了国内 30 个省市自治区和五大洲的 31 个国家和地区,充分发挥了浙江农业的比较优势,拓展了浙江农业发展的空间。 卫新 ,王美青,徐萍( 2009)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浙江农业区域重新定位为五大功能区,即浙东北都市型、外向型农业区,浙东南沿海城郊型、外向型农业区,浙中盆地丘陵综合型农业区,浙西南、浙西北生态型绿色农业区和沿海岛屿蓝色渔 ( 农 ) 业区。在发展外向型农业的过程中,应选择适宜区域农业发展模式;建立区域分工与写作机制;合理布局农业

20、生产基地。同时应确立“ 以接轨长三角,参与国际竞争,服务城市 ” 为目标,依托区内大中城市的 “ 城市圈 ” 效应,扩大外向联系,有选择地主动承接上海大都市圈农业转移,着重发展绿色蔬菜、特种水产品、生态畜禽、蚕 桑、花卉苗木等具有较高成长性和发展潜力的产业,抓好农产品保鲜、精细加工、品种改良和引进等关键环节,积极建立面向国际市场和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都市型农业,把该区建成全省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与龙头。 5. 对以上研究成果的简要点评 上述学者从较为全面的角度分析研究了我国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可行性,这些研究对于我们以后更好地发展外向型农业有着重大的作用。同时,对浙江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模式、存在

21、问题、政策方针,经验教训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是,对于浙江外向型农业的研究到目前为止还比较少,并且涉及深度也不是很大。同时, 这些研究成果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不足之处,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浙江发展外向型农业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我们需要实时实地对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做更为准确的研究,已明确其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有利于更好地发展外向型农业。 7 参考文献 1鲁丹萍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钟复台等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6. 3陶涛国际经济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4Alfred Marshall. Princi

22、ples of economicsM. London: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38. 5Subrate Ghatek. Agricul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M. Leicester: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1986. 6赵喜臣,张卫华外向型经济法律环境研究 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 7田应斌,陈静秋试论我国外向型农业发展 J农村财政与财务, 2000(12). 8卢少辉,蔡国栋外向型经济 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 9王培志国际经济学 高等财经院校系列教材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

23、004. 10彭瑞玲论外向型农业产业化基地及其功能 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1999(2). 11王汉斌发展外向型农业是农业超常发展战略 J黑龙江财专学报, 1999(4). 12周国富 .我国发展外向型农业的重要意义 J.经济研究参考, 2001(3). 13熊望高 WTO 框架下我国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J价格月刊, 2002(2). 14朱洪敏浅谈发展外向型农业 J农业经济问题, 2004(3). 15孙加力 .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研究 D.北京: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2009. 16张永山 .外向型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论山东省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D.北京: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24、, 2005. 17陈其国 .推进新形势下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几点思考 J.湖南经济, 2009(4). 18王昌林 .中国产业发展报告( 2009) 国际经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产业发展研究 M.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0. 19卢肖平 . 抓住机遇 积极探索深化中非 农业合作 J.农业经济问题, 2010(1). 20许关桐 . 浅谈我省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EB/OL. http:/ 2006.01.26 21王伟 .利用外资提高浙江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思考 J.经济论坛, 2006(11). 22聂宣勇 . 浙江农产品出口贸易规模结构与经济贡献分析 D. 北京: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2007. 23姜励卿 .浙江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研究 J.财经论丛, 2006(5). 24卫新,王美青,徐萍 .浙江省农业功能分区与区域农业发展研究 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文献综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