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文献综述 余姚市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策略研究 摘要:塑料制品出口是余姚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国际金融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经济增长模式深度调整,对余姚市塑料制品业的外贸发展战略提出了严峻挑战。文献内容部分涉及国内外学者对转变 外贸发展方式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的整理、归纳、分析和述评,以期于对余姚市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这一问题进行 深入研究。归纳发现,国外学者主要从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影响因素角度进行研究;国内学者主要是运用国外已有的模型,从区域的产业角度进行研究,主要探讨我国外贸发展的困难与问题以及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如何 促进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最后对现有的研究加以评价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
2、:外贸发展方式;建议 ;研究评述 1 国内的 研究 状况 国内对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并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日益上升而日渐增多。归纳起来,国内有关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1 理论 研究 金碚( 1997)把波特的国家竞争力模型应用于分析中国产业竞争力。他认为研究产业竞争力的视野应该集中于经济分析较易把握的领域以及因果性比较清晰的关系。 在承袭过去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思路的基础上,金碚领 导的课题组对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的情况进行了跟踪研究,分析了中国工业品的整体出口竞争力、国际市场占有率、制成品相对出口优势、工业制成品的贸
3、易结构,计算了中国工业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竞争指数。 这个研究 从工业品国际关系的分析入手,建立适合 中国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并易于进行更深入国际比较研究的经济分析模型, 王佃凯( 2002)提出发展中国家实行比较优势战略发展国际贸易,不仅没有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反而陷入了比较优势陷阱。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比较优势战略忽略了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等动态 贸易利益。由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一国的比较优势战略呈现出不适性,那2 么其贸易发展战略必须进行调整,由比较优势战略转变为竞争优势战略。 林毅夫( 2003)认为,如果一个企业通过正常的经营管理预期,能够在自由、开放
4、和竞争的市场中赚取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那么这个企业就是有自生能力的。否则,这个企业就没有自生能力。一个经济中的多数企业是否具有自生能力,关键取决于该经济中的企业在行业和技术上的选择是否与经济的资源禀赋结构相一致。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就是指要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选择符合自己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结 构和生产技术。只有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选择符合自己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经济中的多数企业才会具有自生能力,从而能够促进经济体的资本积累、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禹智谭和吴爱祥( 2004)在综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合有色金属工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的计量模型,并利用
5、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通过对指标进行无纲量化处理,并进行多元回归,得出了基本生产要素、高等生产要素、上一年需求增长、相关产业竞争力对有色金属工业国际竞争力有正面影响,当年的需求量、产业集中度对其有负的影响的结论。 何立胜和 汪桂霞( 2008)提出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想在世界的范围内具有国际的竞争力,从宏观上看要有产业发展的支撑力;从微观上看要有企业的竞争力;中观上看要有合理的产业结构。当前产业转移已经由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过渡到资本密集型和技术蜜集型的产业转移。产业转移过程中的转入方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来迎接产业转移的大趋势,利用产业转移所产生的管理技术溢出效应、资金要素注入效应、关联带动效应、结
6、构优化效应等实现后发优势,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1.2 实证 研究 ( 1)关于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的研究上,童书兴( 1999)指出现行的外贸增长付出的代价过大,经济效益过低;高投入造成资金、基础设施和原材料供应紧张 ;粗放型增长带来严重的污染:高投入引起高需求,加剧通货膨胀。柴海涛( 2004)认为,由于单纯依靠数量规模和价格优势的增长方式弊端日见,因此必须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杨正位( 2005)从四大不够协调和四个不可持续,即速度与效益不够协调、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不够协调、贸易和产业不够协调、东部和中西部外贸不够协调、贸易摩擦增多导致外贸发展不可持续、低成本不可持续、高资源消耗不
7、可持续和缺乏核心竞争力不可持续论证了外贸增长方式转变 的必要性。李玉举( 2005)从我国外贸步入高成本期这3 一方面入手,揭示了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势在必行。李军杰( 2006)认为低成本的出口竞争战略造成国民福利的净损失、国际贸易摩擦、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高额的外汇储备等,这些问题都给原有的粗放型外贸增长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 2)关于我国外贸增长方式转变途径的研究上,许建平( 1998)提出粗放经营是我国外贸贫困化增长的根源,而不适当的经济体制和落后的生产力是我国外贸粗放经营形成的根源,认为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创新是实现我国外贸增长方式转 变和外贸发展与国民经
8、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根本途径。刘新民( 2006)主张采取推进体制改革,优化出口结构、提高进口质量、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等四大措施实现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单宝( 2007)提出通过实施标准化战略可以转变我国的外贸增长方式,并提出了标准化战略的基本模式 。 ( 3) 孙彦平( 2006)指出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陷阱的内涵和形成,应以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等带来的动态贸易利益。杨少锋( 2007)提出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出口贸易不能停留在现有的比较优势上,需要将这种比较优势转化 为竞争优势,才是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方向。张松涛( 2008)指出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发展绿色
9、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节能降耗,减少对污染的排放,控制大气污染。马晓河( 2009)认为要为高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一个公平、和谐的环境,首先要进行体制创新,并制订鼓励和支持高端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土地、人才和产业等政策;其次要支持高端产业技术创新,设立创新基金。支持高端产业企业发展,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并积极推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三是搞好软硬环境建设,为高端产 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四是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高端产业。引导民营资本进人高端产业领域;五是实施引智育才战略,高端产业发展需要高智人才的集聚,必须在吸引高智人才和培育人才上制
10、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曹冬梅( 2010)分析了绍兴市近年来贸易摩擦频频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和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以及成熟的品牌战略运营体系包含品牌设计、品牌选择、品牌注册,到品牌经营、品牌管理和品牌保护等多方面内容。 2 国外的研究状况 关于余姚市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问题, 国外学者少有作专门研究的,但是4 哪些因素会对外贸发展方式产生影响,以及如何促进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的相关研究给予我们较大的启发。 大卫李嘉图( 1817)提出“相对优势理论”,揭示了一国即使在任何产品生产方面与他国相比都没有绝对优势,但只要本国一种产品生产比
11、另一种产品生产具有相对优势,仍然可以通过与他国进行贸易获得利益。 弗农( 1966)通过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研究,提出产品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 亚当斯密( 1972) 的 绝对优势学说认为,各国间存在的生产技术上的差别,会造成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贸易各方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 贝蒂尔( 2001)通过要素禀赋理论,提出各国在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禀赋方面存在的差异 ,是最终导致
12、各国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的根源。因此,各国应出口利用本国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而进口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 波特( 2003)认为国内同行业中的激烈竞争是该行业产生竞争优势并强劲不衰的重要条件 , 他反对传统理论有关国内竞争是一种资源浪费的观念,并且明确反对政府提供特殊关照来扶持国内少数企业成长的政策。否则,企业将走不出政府保护、不思创新、竞争无力、进一步保护的怪圈。同时也对产业的结构,以及产业间如何选择最有力的竞争地位进行研究,提出了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三种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差别 化战略、目标集聚战略。波特认为,在竞争作用力抗争中,这三种提供成功机会的基本战略方法,可使公司
13、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 格雷厄姆琼斯( 2009)对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市场进行研究,他提出尽管中国制造企业进入国际商品市场比较晚,他们已经经历了一系列的产业升级,从初始设备制造(代工生产),原创设计生产(原始设计制造商)到自主品牌生产(自有品牌生产商)。 3 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均从不同角度对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做了许多开创性的探讨,现有专家和学者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有着极大 的借鉴和参考价值。然而,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角度,5 同时受 限于其课题研究背景,许多研究主要针对中国外贸方式的转变的一个或几 个方面,而没有专门对余姚市塑料制品业的外贸
14、发展做出研究,因此对于余姚市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还存在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6 参考文献 1 亚当 斯密 .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2. 2 童书兴 . 中国外贸发展与改革 第 8 集 M. 北京:中国国际贸易学会, 1992. 3 金碚 . 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 :理论 ,方法与实证研究 M. 北 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7. 4 贝蒂尔 奥林 . 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 (修订版 )M.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 2001. 5 波特 . 国际竞争 优势 M.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 6 柴海涛 . 世界贸易组织与外贸政策 M.
15、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7 大卫 李嘉图 .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M.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5. 8 许建平 . 浅谈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J. 经济问题 , 1998 (12). 9 王佃凯 . 比较优势陷阱与中国贸易战略 选择 J. 经济评论, 2002 (2). 10 林毅夫 .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J. 管理世界, 2003 (7). 11 禹智谭,吴爱祥 . 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国际竞争力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 J. 国际贸易问题 , 2004 (10). 12 李玉举 . 加快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 J. 对外经贸实务 , 2005 (5).
16、 13 杨正位 . 加快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探讨 J. 经济前沿, 2005 (7). 14 何立胜,汪桂霞 . 产业转移 -产业承接 -产业升级 J. 当代 经济, 2006 (6). 15 李军杰 .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迫在眉睫 J. 中国物, 2006 (7). 16 刘新民 . 四大措施实现外贸增长方式转变 J. 中国经济周刊, 2006 (8). 17 单宝 . 基于标准化战略的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 J. 科学经济社会, 2007 (3). 18 盛水源 . 转变我国外贸发展方式,促进外贸稳定健康发展 J. 对外经贸统计, 2007 (6). 19 杨少锋 .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
17、贸易模式在我国的适应性研究 J. 集团经济研究, 2007 (6). 20 张松涛 . 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机遇与挑战 J. 国际贸易, 2008 (11). 21 马晓河 .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端产业 J. 改革与开放, 2009 (10). 22 曹冬梅 . 外需下降背景下绍兴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研究 -基于品牌战略的视角 J. 中国商贸, 2010 (1). 23 孙彦平 . 中国制造业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转变的研究 D. 上海海事大学, 2006. 24 耿协威 .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 J. 国际经贸探索, 2005 (6). 25 杨圣明 .
18、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难点与对策 J. 时代经贸, 2010 (8). 26 王晓红 . 关于浙江省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调查 J. 中国经贸导刊, 2010 (16). 27 陈国强 .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贸易强国建设 -记全国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报告会 J. 7 中国对外贸易, 2010 (5). 28 顾惠娟,卢玲明 . 出口品牌建设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J. 中国科技信息杂志, 2010 (3). 29 罗书宏 . 中国外贸形势回暖发展方式仍需转变: 记第 107 届广交会 J. 中国对外贸易,2010 (5). 30 杨圣明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难点与对策 J. 时代经贸,
19、2010 (8). 31 R.Vemo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M. America: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66. 32Teck-Yong Eng a, J. Graham Spickett-Jones , An investigation of marketing capabilities and upgrading performance of manufacturers in mainland China and Hong KongJ. Source: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2009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