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及应对策略-以苏州为例报告人:*导 师:*教授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一)选题的背景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出现大规模农民工进城的浪潮,农民工的大批涌入,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在农民工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庞大群体,它与社会上提及的“富二代”相对,人们将这一特殊群体称之为“二代农民工” (“农民工第二代” )或者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以出生在 80 后、90 后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工,他们在 1.5亿外出农民工中约占 60%,人数近亿。随着第一代农民工年
2、龄的增大和逐步返回农村,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陆续进入城市并成为农民工的主体。然而,由于成长环境、接受教育的状况以及文化、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与老一代的农民工相比,他们在价值追求、行为方式、消费观念、就业观念、家庭观念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特点使新一代农民工更加难以融入城市社会,而游离在城市和农村的边缘成为“边缘人” 。除了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原因之外,城市居民对他们的不准确认识甚至歧视、排斥观念,政府的相关政策缺乏和各类保障制度中存在的不完善,以及企业等单位实际工资等各类待遇的不到位等也加剧了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困难。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已经成为推动城市化进程
3、中必须面对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2010 年 3 月 1 日,国务院发布的 2010 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作为这一新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融入也同样存在着各种困难,同时,界于其性别的特殊性以及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新生代女性农民工面临着性别和阶层的双重压力,她们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融入问题更值得关注。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同时也向思想政治教育提
4、出了新的挑战。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2001 年,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页)它是推动人的社会化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是其向城市居民转变,实现自身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因此,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必然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同样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予以重视和研究。其次,从目前对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的研究状况来看,大多数
5、学者们还没有把关注点放到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之上,研究的比较少,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由此导致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缺乏足够的可资借鉴的材料,这更加加剧了研究的难度,因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这又是一个新的挑战。(二)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以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假设和实证分析来研究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在社会融入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导致其难以融入城市社会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可行性的应对策略,为解决女性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对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的研究,不仅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而且充实了对农民工问题以及女性教育的研究内容,补
6、充了目前对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城市化的理论研究。2、现实意义对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融入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和探讨对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对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研究有利于为城市的各项社会管理提供一定的指导,有利于实现家庭的和谐,有利于促进女性农民工自身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企业的科学化、人性化管理,有利于社会公平、平等的实现。二、文献综述搜索时间 2010 年 6 月 7 日。通过在百度上搜索“社会融入” ,共找到相关网页约 10,200,000 篇,搜索“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 ,约 454,000 篇;搜索“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社会融入” ,约 338,000 篇。搜狐网
7、上对应的数据是 1,225,845 篇、36,233 篇,11,592 篇。在“读秀学术搜索”中搜索“社会融入” ,找到相关的条目约 893 条,词条相关 1 条,图书相关 22 种,期刊相关 11440 篇,报纸相关 485 篇; 搜索“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共找到相关期刊 25 篇,相关词条、图书、报纸均为零;搜索“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社会融入”相关条目零篇,相关期刊 1 篇。在中国期刊网上,模糊搜索主题为“社会融入” ,相关文章 8824 篇;模糊搜索主题“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 ,共 26 篇,其中核心期刊 2 篇;模糊搜索“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社会融入”共 1 篇;精确搜索“新生代女性农民工
8、社会融入”共零篇。由此可见,目前对于“社会融入”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更多的是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关注,尚未形成系统、全面的理论研究成果,而对“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的研究,除了一篇探究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社区融入的文章之外,并没有专门性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社会融入”的研究尚处于阶段空白。目前学术界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研究从不同视角展开,比如从对其进行现代性培育、 “参政”诉求、社会认同、犯罪现象、社会支持系统、城市管理、社会距离、社会资本、社区建设、市民化、义工服务、心理困境等各角度进行,研究的内容主要涵盖了新生代农民工
9、的概念、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社会融入困难的表现、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困难的原因分析以及应对策略的探究等。下面,文章将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能够有一个相对清晰的了解和把握。1、对新生代农民工及社会融入的概念研究目前的研究中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尽管具体表述存在差异,但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认识。中国社科院王春光研究员曾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了界定,他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含义有二:一是他们的年龄在 25 岁以下,于 20 世纪 90 年代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流动人口,与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在社会阅历上有着明显差别;其二是与第一代流动人口相比,他们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务农
10、经历较少,而外出动机发生了根本性转向。(王春光,2001)新生代农民工又称第二代农民工或 80 后农民工,指在 20 世纪 80年代以后出生的、户籍在农村,于 90 年代后期或 21 世纪初进入城市务工或经商的流动人口。 (韩雪松,2009)或 1980 年代以后出生的,年龄在 16 周岁以上,受过初高中和中专教育的青年农民工。 (廖海敏,2007)可见,对于这一群体的界定主要是以出生年份和受教育程度为主要依据。“社会融入”则指的是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心理与价值观上整体融入城市并认同自身新的身份。 (魏晨,2007)也有人认为农民工融入城市,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更重要的是
11、他们逐渐适应城市生活、从心理上认同城市的过程。主要表现为生活空间的扩大,交往范围的拓展。 (王君健,井凤,2007)社会融入的概念与判断社会融入的标准有着密切关联,目前学术界对指标或标准有着不同的认识,将在下面的部分里有所论述。推进新生代农民工顺利融入城市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 (廖海敏,2007)2、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点研究目前学界一般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具有“三高一低”的群体特点: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职业期望较高、物质和生活享受要求较高、劳动耐受能力较低。 (钟玉明,2005)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最根本的区别是“
12、想学习” 。 (郭华,2009)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融合进程中已经形成了与老一代农民工截然不同的特点。首先,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主动性更强、可能性更高。从经济基础上来看更易于融入城市社会;从价值观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城市性。其次,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融入仍然只是“嵌入”而非融入,融入呈现马赛克化。第三,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是“失范”性的融入。 (魏晨,2007)也有学者认为有五个方面:文化综合素质普遍提高、乡土依念情结逐渐淡化、转移行为动因突显发展理性、社会支持网络不断丰富、城市社会认同日渐形成。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这五个基本特征,都从不同的角度透显着其现代性的萌芽。 (姚上海,2008)新生
13、代农民工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择业标准、生活方式乃至人生态度等方面都显示出完全不同的社会特征。一是年轻朝气、整体素质较高,二是进城的动机更多地表现为社会理性的选择,三是从事的工种不再局限于卖苦力,四是融入城市社会的心态诉求强烈。 (朱建中,2007)还有人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具有以下特征:受教育程度和个人素质较高,基本没务农经历,是农民工群体中的精英;绝大多数未婚,没有或较少家庭负担;外出动机上由生存理性转向发展理性,将流动视为改变生活方式和寻求发展的契机。显而易见,他们充满活力,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强,渴望积极主动地融入城市的主流社会,这使他们在对社会资本的利用方面与以往的农民工群体有
14、所差异。这些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也是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动力。 (王学梦,2008)该群体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年龄轻,未婚率高。其次是受教育程度高。第三是务农经历短第四,从外出动机看,他们基本上不是基于“生存理性”外出,而是更多地将流动视为改变生活方式和寻求更好发展机会的契机。 (孟小妹,2008)3、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研究“两因素”说。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留城意愿的因素分析,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城市生活时间、收入、在当地的人际关系状况等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受教育程度以及人际关系是两个主要因素。 (周莹,2009)还有学者从社会支持的两个系统的角度对影响融
15、入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社会支持系统既包括建立在血缘、地缘等关系上的先赋支持系统, 家人、亲戚、朋友也包括政府、城市社区、城市用工单位、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等农民工流入城市后才出现的后生支持系统。后生支持系统分析后生支持系统建立在先赋支持系统基础之上, 是农民工进入城市后借助的外在支持力量, 主要包括政府、城市社区、城市用工单位、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 (王君健,井凤,2007)“三因素”说。就社会学的视角而言,新生代农民工要想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成为一个真正的城市人,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基本条件。城市社会融入的经济基础生产方式的融入,社会融合的社会基础生活方式的融入,社会融合的最终体现价值观、身份的认同
16、。 (魏晨,2007)“四因素”说。城市居民社会距离影响因素;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社会特征, 城市生活状况、社区参与程度,相对剥夺感。 (许传新,2007)4、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困难的表现研究有学者从新生代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进行分析。包括面临着住房困境、受到户籍制度制约、面对子女教育困扰、社会保障缺失,基本权益被漠视、存在价值冲突与社会歧视等五个方面挑战。 (廖海敏,2007)另外,由于某些制度性和非制度性因素,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障碍。首先是农民工在进城前后的“文化震惊”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原有价值观、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与城市社会的格格不入, 从心理上制
17、约着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其次是农民在进城后身份与角色的冲突。尽管他们扮演着工人的角色,但他们的户口仍在农村,在身份上仍是农民, 这意味着他们无法享受到政府或单位给城市居民的福利待遇和优惠政策, 无形中降低了农民工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最后是社会支持系统对农民工在融入城市过程中的影响。 (王君健,井凤,2007)新生代农民工犯罪行为的出现,也是难以融入城市的一个重要表现。 (尹华飞,2008)工作上的不平等、社会地位的不平等、生态群落的不平等(朱建中,2007) ;二元结构下,农民工政治权利“悬空” ;“话语权”缺失加剧城市对农民工的排斥(谭剑,2009)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在人际交往、社会认同、情
18、感支持方面的明显内卷化的表现(李鑫健,2009)和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心理困境如相对剥夺感和不满情绪强烈、过客心态和抵触情绪蔓延、自卑心理和孤独情绪明显等,也都是新生代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社会的表现之一。5、阻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原因分析有学者从三个层面进行了原因分析。社会层面,包括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公共福利;经济层面包括职业、消费;社会心理层面,包括对农民工的社会歧视、农民工自身交往的特性等。 (李小贞,栾明梅,2009)也有学者从政府体制、地域活动范围狭窄、心理自卑三方面论述融入困难的原因。 (李鑫健,2009)有学者从四个层面进行了分析。文章从社会支持系统中分析难以融入的原因:
19、一些政府部门重管理轻服务及各种歧视性政策、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农民工被排除在社区服务体系和救助网络之外、各种民间组织和社区团体的支持力度不够。 (王君健,井凤,2007)另外还有人从经济方面的因素、政治方面的因素、社会方面的因素、文化方面的因素四个方面论述。 (姚上海,2008)6、推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对策研究学术界对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对策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从总体上来探究推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对策研究有很多,如努力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教育水平、提高他们工作的稳定度和在城市的时间,相应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倡导城市社区和群体的接纳,给予农民工市民
20、身份认同(周莹,2009) 。再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高度重视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深化体制改革,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提供体制保证;完善现有法律,加大执法力度,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提供法制保障;切实保障各项权益,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提供平等的权益平台;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提供素质和精神准备;积极进行舆论引导,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创造良好的社会的氛围。 (廖海敏,2007)同时,也有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视角和角度来探寻推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对策。从完善就业保障制度角度进行的研究。首先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农民工是推动城镇化、工业化的重要力量,是衔接农村和城镇的
21、枢纽。其次,建立适合农民工实际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要按照普遍性原则确立针对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二是建立农民工的疾病医疗保障尤其是大病保障制度三是把农民工的养老保险纳入有别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三是逐步建立面向农民工的最低生活保障以及社会救助制度。 (郭华,2009)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现代性培育与全面发展角度。一是创新农民工相关政策、法规,为新生代农民工现代性培育和全面发展提供制度支撑;二是创建公平合理的农民工报酬、就业、培训、社会保障机制,为新生代农民工现代性培育和全面发展提供物质保证和基本渠道;三是健全城乡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建设服务型政府,为新生代农民工现代性培育和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服务。
22、(姚上海,2008)从实现新生代犯罪农民工再社会化角度,探索建构新生代农民工罪犯社会化模式。从社会学视角,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再社会化,开展心理矫治,合理调整监狱布局,扩大社会力量参与。从文化学视角,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罪犯的文化认同。从监狱学的视角,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罪犯的顺利回归。 (尹华飞,2008)从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参政”诉求角度。拓宽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渠道,防范极端性抗争。首先应扫清制度障碍,其次,应纠正社会偏见,营造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社会和文化氛围。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和组织化程度,是拓宽农民工政治参与途径的关键。让农民工获得政治信任感和认同感,是实现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突破口” 。 (谭
23、剑,2009)从防止新生代农民工的“内卷化”分析的角度。至少在一些方面政府和社会都应有所作为,减弱“内卷化”的负面影响,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做一些努力和尝试。首先,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生活和文化参与度。其次,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要给予新生代农民工足够的关心和支持。最后,创造温馨宽容的社会环境,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 (李鑫健,2009)从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管理与和谐城市建设角度。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管理:尊重农民工群体分群的事实,共同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尊重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使他们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尊重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心理需求,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尊重新生代农民工个体发展社
24、会化的需要,共建和谐社会。 (朱建中,2007)从重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资本的角度。有学者从神会资本构建角度探寻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策略。通过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资本重构的必要性及局限性,指出新生代农民工要努力构建私人关系型社会资本,为此要努力提升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教育和培训上、加强农民工的组织化建设、制定公正的政策法规。 (王艳华,2007)从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角度。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在对原来的社会认同模糊化的过程中能否重新建构超越城乡之上的社会认同,取决于我国城乡社会结构变迁的情况。根据目前农村流动人口特别是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状况,加快城乡社会结构变革,逐渐地满
25、足通过外出务工经商离开农村的要求,在城镇社会留出一定的社会空间让他们立身落脚,改变他们长期“居无定所”的流动局面,使他们成为城镇社会新的居民,这才符合我国城市化发展趋势。(王春光,2001)从参与义工服务的角度。文章主张在积极的参与意识和行动、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就业组织的动员基础上,参与义工服务,融入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在做义工的过程中,既直接感受了奉献的乐趣,体悟到了自身的价值,也拓展了社会支持网络,增强了社会信任;既有助于较快地融入城市社会,也有助于改善我国义工队伍的构成,壮大义工服务队伍,而且,通过义工服务的草根效应,营造、培育出浓郁的义工文化氛围。 (赵宝爱,2008)从联系新生代农民
26、工与社区建设的角度。(一)给新生代农民工和流动儿童应有的公民权和国民待遇(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把农民工聚居区纳入城市社区建设(三)构建和谐社区必须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引导和教育(四)改善城市下岗和失业工人以及贫困群体聚居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聂洪辉,2007)从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角度。首先,深化制度改革,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制度保;其次,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提供素质支撑;再次,加强城乡居民的互动,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孟小妹,2008)另外有学者主张通过利用电子网络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 (王学梦
27、,2008)从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困境的角度。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困境的问题第一,实施有利于改变新生代农民工境遇的政策措施,化解其抵触情绪,增强其对城市的归属感;第二,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增强其价值感;第三、注重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增强其认同感和自信心。 (韩雪松,2009)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学术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让人们看到了这一特殊群体渴望融入城市社会的愿望以及其自身所具有的一定的有利条件,同时也看到了这一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需要政府、企业、社区、社会共同关注和帮助。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其
28、一,把新生代农民工看成了一个充满问题的群体,从而忽视了问题产生的社会发展因素,过度强调外部因素的强势效应,淡化了对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解决问题的思想、能力的培养。新生代农民工并非既有研究之刻板印象中的“问题群体” ,不会动辄转向“问题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社会扎根的过程,就是一个“为承认而斗争”的过程;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关注和研究,不能过于“问题化” ,要有冷静的心和善待的心,万万不可简单地将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个问题群体或异常群体来研究;过程性的理解范式而非结构化的问题范式,应成为当下新生代农民工研究的主导范式,群体资格路径是达成此范式转向的一种切实可行的研究路径。 (何绍辉,2009)这一群
29、体内部素质和能力的强大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其二,判断社会融入的指标不明确。尽管目前的研究中有对于这一指标的论述,但是都是执各家之言,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指标体系。目前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研究的成果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同时,研究中存在的欠缺之处也给本文提供了发挥和创新的空间。三、研究方法(一)文献研究法占有大量而丰富的文献材料是论文写作的重要基础。目前学术界对于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工方面、社会融入方面以及女性教育方面已经分别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论文写作中,通过各种方式查阅了相关的论文、书籍、杂志等,并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分析、综合,以期能够全面地、正确地
30、了解和掌握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社会融合方面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并为进一步的研究做好材料和理论准备。 (二)问卷调查法对苏州市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题的设计以及对调查数据进行各种量化的统计分析,以期反应出女性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社会融入问题,进而对论文的假设进行验证,并为原因的分析和应对策略的思考提供实际的真实资料。(三)访谈法除了对大量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问卷调查之外,还对少量企业和政府管理者,以及城市居民进行了个别访谈,通过这种深入的交流,对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中的存在的社会融入困难问题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四)实证分析法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主要目的
31、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笔者通过多种形式的调查和资料收集,以及对调查统计数据的量化分析,最终的目的就是能够尽可能准确的找出影响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融入社会的各种变量,找出导致这一问题的症结,进而为解决这种社会融入问题提供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应对策略。四、研究内容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对在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的研究,本文从以下四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假设,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了判断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社会融入的指标体系,论述了理论假设的理论和实践依据;第二部分是设定进行实证分析的工具,结合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形成的材料,利用这些工具对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结合理论假设得出分析结论;第三部分是对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的原因考察,从多角度展开论述;第四部分是探究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的应对策略,以便真正有效的推动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步伐。五、创新之处与研究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