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新的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下.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768878 上传时间:2018-10-3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确立新的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确立新的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确立新的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确立新的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确立新的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确立新的办学理念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下)刘振洪 内蒙古科技大学摘要:面对新形势,高校要确立新的大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全面发展的人才质量观,服务社会的学校职能观,适度规模扩张、以内涵发展为主、以质取胜的学校发展观。高师院校的发展趋向体现为:教师职业专业化、教师学习终身化、教师教育多元化、教师素质综合化。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思想,确立并探索现代办学理念。与时俱进、变革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先导,机制和体制改革是关键,学科建设是龙头,专业调整是主线,课程改革是核心,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性转变是根本,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目标。教育教学改革要总体规则,分步实施

2、,重点突破。关键词:高等教育;师范院校;办学理念;改革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869(2004)03010306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1、与时俱进,变革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先导。新世纪高校的教学工作,面临许多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用旧的传统思维模式根本无法应对。因此,启动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是教育思想的变革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没有广大管理干部和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教育教学改革必定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低水平重复。从目前来看,这方面的任务十分艰巨,距离时代与形势的要求,人们的思想认识还有不小差距。囿于计划经济

3、的传统思维,满足于现状的惰性,僵化保守的思想观念,都在影响和制约着我们事业的发展。不做脱胎换骨式的思想观念的转变,难以统一思想与认识,难以集聚改革创新的要求与意志,难以确立新的教育观念,难有改革实践的深入,从而,最终难有事业的跨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四个转变” 和 “四个树立”。(1)转变单纯传授知识的旧观念,树立知识、能力、情感协调发展的新思想;(2)转变只注重学生学会的旧观念,树立教学生会学,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学能力的新思想;(3) 转变以“教”为中心的旧观念,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思想;(4)转变 只重视统一要求和同化 训练的旧观念 ,树立在统一要求的前

4、提下,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新思想。2、机制和体制改革是关键。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遵循高等教育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在改革学校内部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精简和调整学校内部党政管理机构,改革和调整教学、科研组织形式,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以转换机制为核心,通过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和理顺管理体制,强化岗位,打破“铁饭碗” 和平均主 义“大锅饭”,破除职务“ 终身制”和人才 “单位所有制 ”,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激励 竞争机制。努力建设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发挥才干的制度环境,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一支高效廉洁的管理队伍

5、,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新一轮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我院已经启动,在诸如改革内部管理模式,实行事企分离;精简党政管理机构和人员;加快编制制度改革,建立宏观调控机制和学校自我约束机制;深化用人制度改革,积极推行教师聘任制和全 员聘用合同制; 改革并建立适合我院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积 极推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建立新型的学校后勤服务体系;改革教师管理模式,理顺 管理体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等方面,我们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有必要指出的是,我们的改革才刚刚起步,改革的任务远未完成,上述方面的改革我们还将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直至取得预期的效果,达到改革的

6、目标,从而全面并加速推进我院各项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在这里,我将着重谈谈以前我们未曾涉及而形势与事业发展又迫切需要我们提到日程上的一项改革,这就是改革和调整教学科研管理的组织形式。作为学术、专业、行政 组织的高等教育系 统,只有不断对组织形式进行调整乃至重新构建,才能保持组织的活力。组织变 革与创新过程,同时也是不断超越常识的过程。从系统论的观点看,组织的变革与创新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极其复杂的过程,而变革与创新的目的在于形成外部适应、内部和谐的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组织变革与创新的动因在于:(1)组织决策困难,信息不畅或对信息判断失准;(2) 组织内协调性差 ,沟通不良,对质量问题 互相推卸

7、责任;(3) 系统内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缺乏开阔的视野和正确的价值观;(4) 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5) 责、权、利不明。结构与组织形式的变革是以功能的选择为前提的,为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组织结构的变革有时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具体到我院来说,我们要本着有利于促进学科发展,提高教学科研的整体实力水平,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增强学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原则,择时进行院、二级学院、系管理体制改革。以 图改变目前以行政手段配置教育资源而形成的“小而全” 和各自封 闭的现状。按照校内教学科研组织的内在联系和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进行教育资源的重组,从而形成科学合理和高效的管理模式。改革和调整教学科研管理组织形式,

8、今后主要抓好以下工作:(1)以学科建设为 核心组建二级学院。按照学科建设的要求,重组相近的教育资源,深化专业意识,打破专业界限,融通相近资源,实现共享共建。选择学科条件较好、较 成熟的几个系,组 建二级学院,进行试点,总结与完善后,加快改革进程。(2)根据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实际情况,明确院、二级学院、系的管理职能,降低管理重心,调整管理跨度,规范管理行为,激发各级组织的活力。(3)要通过理顺 校内管理组织的关系,形成科学决策、自主管理、有效监督的机制,提高学校教学科研组织的规范效益和整体管理效益,从组织上确保学校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和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3、学科建设是龙头。学科是人类在认识和研究活

9、动中针对认识对象,而将自己划分出来的集合,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学科的基本特征是学术性,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元素,学科发展水平是评价学校水平的主要标志。科学研究的水平取决于学科发展的水平,科学研究中重大问题的解决要靠强大的学术实力,只有高水平的学科才能聚集高水平的教授,才能建设高水平的基地,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只有高水平的学科,社会才能对其产生认同感、信任感,才能在学术界、教育界以至全社会取得应有的地位。因此 ,没有一流的学科,就不可能建成一流的大学。学科建设涵盖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为社会服务三大领 域,也即高校的三大职能。学科专业对人的发展还起着定向和规范的作用。抓学科建设可以推动教师开展科学

10、研究,而科学研究的进展又极大地提高了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考察中外著名学府的发展,几乎无一例外地可以印证这样一个结论: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核心,高校发展的落脚点应在学科建设上,只有抓住了学科建设这个“中枢”,才能带动其它各项 工作。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下大气力抓学科建设,以带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深化和教育教学水平、学术水平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加强学科建设,首先必须明确其基本内容和主要环节。(1)学科方向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学科体系结构,大体包括学科门类(11门类) 、一级学科 (74 个)、二 级学科(即本科专业 249

11、 个)和学科方向。一级学科由若干二级学科组成,二级学科又由若干学科方向组成。学科建设的基础应该选择在学科方向上。在选择和调 整学科方向时,要注意选择学科的本体部分,要确立有特色的学科方向,要不断寻找和培养新的生长点。(2)学科梯队建 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对一所大学而言,是实力的象征、地位的象征、声望的象征。学科建设的关键靠教师,特别是大师级的学者。在学科梯队建设中,应注重解决好三个问题。首先,要建立合理的学科梯队结构。在学科梯队中要确定一位在本学科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教授为学科 带头人。每个学科方向,要有一至二位在本学科方向上学术地位比较

12、高的教授为学术带头人。每个学术带头人下面,再配备职务、年龄、学术水平等结构合理的若干名助手。其次,要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学术带头人要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相关学科的知识面,很强的研究能力。要有开阔的视野,善于把握学科前沿,带领本学科始终走在学科建设的前列。学术带头人还要有宽阔的胸怀和气度,善于团结和带领学术梯队的成员一同工作。第三 ,要处理好学科带头人和学科负责人的关系。学科建设的重点是学术水平的提高,要加强学术管理。同时,学科建设又涉及人、财、物等方面的管理。因此,一个学科 ,既要有学科带头人,又要有学科建设负责人,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既加强学术管理,又

13、加强行政管理,密切团结协作是搞好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条件。(3)基地是学科建设的依托。现代学科建设离不开基地,学科建设要求十分重视和花大气力投资建设一定水准的实验基地。在基地建设中,要解决好集中财力重点建设问题,避免小而全、重复建设和设备使用率低的问题。同时,要注重采取措施稳定队伍,建设一支少而精、高素质的实验室队伍。(4)项目是学科建 设的载体。现代科学研究,首先要立项。通过立项,明确研究的目的、内容和重点创新之 处,筹集资金,组织队伍,集体攻关。项目建设是学科建设十分重要的环节。实践证 明,只有通过大的项目的研究,才能出高水平的成果,培养和锻炼高水平的学者,从而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在这方面,

14、我们要着重做好集中学科优势人力资源,将学者组织起来,将院系领导和学科带头人三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共同做好项目的设计、争取和研究工作。多争取项目,争取大项目,加强支持与管理,协同攻关,多出成果,出大成果是我们今后努力的重点。(5)专业调整是主 线。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主线是学科专业的调整。这种调整要着眼于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着眼于科技发展的时代需要,着眼于高教大众化发展趋势的要求,着眼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从全国高教来说,学科专业调整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设置和专业发展带有盲目性;二是专业设置存在随意性;三是促进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的制度和机制尚未形成;四是适应和紧贴市场需求

15、的一批 专业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具体到我院在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则主要表现在:(1)专业建设发 展起步较晚,旧的师范教育格局没有更新。我院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工作,严格地说,只有 2000 年我院升本以后才起步,而且仅仅局限在传统的师范专业专升本上面,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急缺的新兴专业、学科交叉专业和高职专业建设十分薄弱,几乎没有增加或突破,完完全全是一个旧的师范教育的专业格局。(2)师范专业一 统天下,非师范专业几近全无。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院的师范专业比较齐全,设置也较合理,基本涵盖了基础教育的各个学科,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应予继承发展。今后的主要任务是专业建设质量的提高。由于众所

16、周知的原因,我们非师范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受到不适宜的政策限制,准确地说,是几近全无。致使我们十分落后,与区外同类院校的差距越来越大。因应高等教育的国 际化、大众化 ,以及适 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师教育时代的到来,我们应在这方面有大的突破,加快发展,跨越式发展,迅速抢占这个新的制高点。(3)传统专业较多,新型专业较少。(4)基础学科专业较 多,应用专业较少。学科专业调整是一个事关我院全局、长远的战略性任务。我们一定要集中优势资源抓紧抓好。学科专业调整工作做得好坏与快慢,直接关系到我院的学科建设水平、办学水准、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社会的适应能力、长远发展的后劲,一句话,事关我院

17、今后的生存与发展。在学科专业调整上,我们应持的总的指导思想是:以质量为中心,做到“规模、结构、质 量、效益” 协调发 展。具体思路和做法可按照“ 保特、 扬优、扶新、改老”的原则进行。调整的重点是在稳步发展师范专业的基础上,优先发展、快速发展高新技术类、技术应 用类、新兴类、交叉类非师范专业。同 时,适应社会需求,注意适当发展高职类教育。学科专业调整应遵循的六个原则:(1)主动适应的原则;(2)科学运用市场规律和市场调节机制的原则;(3)人才培养种类和质量规 格多样化的原则;(4)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改革为先导的原则;(5)处理好各学科专业 之间分工协调的整体性原则;(6) 着眼于建立一种主动

18、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专业结构调整的运行机制的原则。学科专业调整应强化的五个意识:(1)精英意识。在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面需要树立培养精英人才的意识,比如,立足我们的优势和特色,追求卓越,在高层次教育人才、教育学科研究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多出精品,在自治区起到示范作用。(2)特色和品牌意识。教育质量是生命线,而特色和品牌则是生命力所在。特色和品牌是无形资本,它能够使我们赢得无限的声誉和发展机遇。任何一所大学都应格外重视特色和品牌的打造。建设特色和品牌不求面面俱到,要紧的是在有基础、有 办学实力的学科专业 中,尽快形成特色和品牌的学科专业。我们要通过不懈努力,建设人无我有,人

19、有我强,在全区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特色和品牌专业,以此带动整个学科专业的发展和提高。(3)市场意识。市场意识,一方面要强调贴近市场,走进社会中心,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不要把自己囿于“象牙塔” 中,与社会隔绝开来 ;另一方面就是竞争,要通过合理竞争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赢得发展优势,赢得资源。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规律,主动改革教育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摒弃等、靠、要思想和行政命令的管理方式,增强主动适应与自我发展的能力。(4)创新意识。学科专业建设和调整,必须遵循规律办事,同时,必须考虑自身的基础与条件,要反对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但是,也不要因此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观 能动性,

20、就是创新 ,就是要不断打破业已形成的传统落后的思想模式。创新主要体现在机制或制度上。我们要探索这样一种机制,即学科专业能敏锐地反映经济与社会发展变革的需要,能够灵活地调节学科专业以适应这种变化的需要,从而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能力。(5)素质意识。高等学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的殿堂,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实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不能仅仅满足于谋生的需要,高校要在提高人的精神、品位、格调和生命质量方面负起责任。从 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既要教给学生专业知识,训练他们的专业技能,又要使他们受到人类全部优秀文化遗产的陶冶,养成全面的素质。要克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浮躁情绪和短期行为。在新形势下,高校学科

21、专业设置与调整要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既要强调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更要通过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为学生全面素质的形成奠定宽厚的基础。4、课程改革是核心。课程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知识、能力、素 质培养的重要载体,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专业教育必然要落实到课程建设和课程发展上来。从学科建 设到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最关键的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学科发 展为专业建设提供的是理论基础和知识体系,而合理的课程体系,尤其是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课程建设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课程改革与建设在我们这次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中处于一个核心的地位。我们 要在

22、课程建设上,按照培养知识经济时代各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建立起全新的课程体系。就现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而言,还存在不少问题。重专业,轻基础,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计划,刚性过强,弹性不足;传统课程多,新兴课程少 ;专业课程多,通识课程少;知识老化,教学内容陈旧;知识传授多,课程评价与管理弱 ;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和制约着我院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与素质教育的思想不相适应。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石,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则是对学生知识、能力以及素质结构的总体设计。注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强化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学科间的交

23、叉融合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应该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导思想和我们努力的方向。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基本原则应为:(1)根据办学定位 ,确定培养目标;(2) 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3) 整合课程内容,注重整体优化;(4) 改革 实践模式,强调实习效果 ;(5)面向社会需要,保留我院特色;(6)强化素 质教育,注重 创新能力培养。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具体方向应为:(1)加强基础, 拓宽口径,推进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通过课程重组,以基础、重点课程建设为龙头,以综合系列课程为主导,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的整合与优化;(2)压缩总课时 数(将总课时 数控制在全国同类院校的中下水平 ),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

24、间;(3) 浓缩专业必修 课,增加选修课,重新确定教学基本内容,构建新的知识体系;(4)拓 宽文化课程,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淡化专业 界限,进行文理渗透,逐步强化融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为一体的通识教育 ;(5)加强师范教育,提高教师教育课程比例,实现教师教育专业化;(6)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7) 积极探索学制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诸如,弹性学制、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科双专业制等都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比较前沿和呈现方向趋势的东西,自然也是我们应该积极思考、探索,并创造条件努力建设的内容。弹性学习,也叫弹性教育,它是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教育终身化的大背景下,顺应当代社会的最新发展而出现的一种高度灵活自主的新型学习方式。“弹性学习制度 ”强调的重心和出 发点是在“学习”。 “弹性”是指多种的可能性、不确定性、可选择性;“制度”是指它的系统性和其所具有的整合功能。一方面可以变通,可以选择,另一方面有序而不乱。这种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的统一就是“ 弹性学习制度”。弹性学习制度应包括以下七个系统:弹性的课程系统;弹性的学生组织和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