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1)起始和发展脉络:中国的新闻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十分原始的,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传播活动中的特殊媒介木铎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等。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两汉时期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传播媒介是露布和布告。作为社会上传播手段被普遍采用的主要是童谣和谣言。三国魏晋时代传播信息的载体是多元化的,既包括木简、竹简和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2)古代报纸的诞生:新闻传播活动是随着人
2、类的出现,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条件下,人们为了生存,需要一种手段来进行信息的沟通,互动有无,交流情况,判断敌情和获取生产物资,甲骨卜辞、情报信、烽火狼烟等都算是传播的手段。则中原始的新闻活动缺乏一定的目标、规模和体系。直到报纸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的形成。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 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种机构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藩镇长官呈递奏章,下达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
3、,有称“进奏院状报”,也有称“ 状报”或“ 报状”的。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3,唐代官报新闻发行工作通过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 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种机构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藩镇长官呈递奏章,下达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也有称“ 状报”或“ 报状”的。4,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的性质如何?为什么称他们是最早的报纸?(1)开元杂报和
4、敦煌进奏院状的性质:它们是一种从官文书中游离出来的传播媒体,是一种和后来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它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由地方一级军政单位在首都的派驻机构向地方传法,因而带有一定的官方性质,但还不是中央政府统一审定发布的正式官报,与宋以后的邸报有很大的差别。这些报状还残留有某些官文书的痕迹,但已不同于官文书,而属于一种由官文书向官报转化过程中的传播工具。(2)最早的报纸: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与 16C 诞生于欧洲的新闻信相似,但比作为西方近代报纸远祖的“新闻信 ”早诞生大约 800 年。5,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有那些特点?进奏官在邸报编发过程中处于什么地位?(1)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
5、特点:首先,它已经不像唐代进奏院那样,只是一种由派驻首都的进奏官们向自己的藩镇长官们报告朝廷信息的新闻信,而是一种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统一编发给诸路州郡,向地方官员们传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其次,它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了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信息传播工具,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再次,它已经由不定期发行转发为定期发行。这种官报从它问世的第一天起,就是为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传播经主管部门核定允许传播的信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1(2)进奏官的地位:“邸报”的稿件,大部分是进奏官从门下省的韺门司等政府部门抄录下来的。抄录过程也是选
6、择和采集的过程。就这一部分工作来说,进奏官带有官报记者的性质。6,宋代小报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屡禁不绝?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特点:小报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固定的名称。“ 小报” 和 “新闻”都是当时读者对它的习惯性称呼,用以区别于正式的官报。小报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北宋以前,还没有专业化,徽宗时期以后,才逐渐形成唯一种职业,社会上开始有了一些“专以探报此事为生”的人。小报的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 书肆之家”。“小报”的主要内容是:官吏任免消息;皇帝的谕旨
7、诏令等时事性政治材料。小报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小报的读者范围很广泛。小报本身并没有言论,只是通过它所选刊的文件和消息来表示它的倾向。小报的出版,触犯了封建统治者的议论朝政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屡禁不绝的原因:宋代封建统治者为了查禁“小报”,曾颁布过很多谕旨和法令。北宋时期还没有制定出专门的条例,但是已经有了不少限制“小报”出版和查缉惩治小报发行人的规定。南宋以后,由于小报发展迅速,社会上以小报为先,以朝报为常,引起了当局的注意,这才加强了对“小报”的限制,并陆续颁布了对小报的禁令。但是终宋之世,小报始终没有被完全禁绝,这说明小报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它的发行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因而是有一定的生
8、命力的。7,明代官报的发行制度和宋代比较起来有哪些不同?明代邸报继续发行,不同的是内容的提供者由进奏院变成了通政司和六科,之后,由各省派驻京师的提塘官按照各自所需,加工复制后发到本省。明代邸报内容更加丰富,上到皇帝谕旨,下到天象农事,采用书册式发行,逐日抄发,每日一册。明代出现了报房,尤其是民间报房的出现,使抄报行和送报人等相关职业随之星期,使得报业初步呈现出了独立的社会行业特征。明代后期,伴随着频繁的农民起义,出现了许多新闻传播样式,主要有旗报、牌报和揭贴。8,急选报和天变邸钞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新闻传播媒体?天变邸是一份专门报道发生在北京的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纸。天变就是指发生在北京内城西南,
9、以王恭厂火药库附近一带为中心,波及到周围近百里地区的特大灾异事件。报道这次事件的邸报,当时曾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不少京内外人士都是通过阅读这份报纸才了解到这次事件的详细情况。这段文字对于这次事件所谓的“天变”的面上做了概括性的描述,有些像一般的新闻导语。写作有些类似今天常用的“倒金字塔”写法。这篇报道涉及的时间跨度近一个月,可见编写者在编写前,曾经做了大量的采访和情况汇集方面的工作,下了番功夫。天变邸钞关于北京这次灾异事件的报道,并非官方发布,而是抄报人自己编写的。从这点看,它出于官方的提塘报房的可能性比较小,出于民间报房的可能性比较大。它属于临时发刊、大量复印出售、广为传播的那一类民间报房出版
10、的报纸。急选报是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纸张和印刷的质量都不高,说明是为了抢时间草草印出来的。这份急选报没有注明出版单位和编辑发行人的姓名,但估计很可能是民间报房的产物。是民间报房所出的“邸报”之外的众多“报儿”中的一种。有可能单独发行,也有可能作为附件随“邸报”一并发行,它的被发现,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八年就已经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的报纸了。9,清代官报的发行制度有哪些特点?清朝入关之后,参考明代官报发行体制,集训在全国范围内发行邸报,即经由通政史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通政史司是收受臣僚章奏的机关。六科是发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的机关。提塘主要负责管保的抄传发行工作。清代皇权高度集中,
11、官报的抄传发行工作,包括谕旨和章奏哪些应发,哪些不宜发抄,往往由皇帝作最后决定。清代的官报发抄活动是逐日进行的,官报的发行活动也是逐日进行的。清代官报的内容,基本上由宫门抄,上谕、臣僚章奏三部分组成。清代官报的读者主要是各级政府官员。10,清代的提塘和提塘报房和民间报房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说报房办的“ 京报”不是政府官报 清代的提塘分为:京塘和省塘两种京塘指的是设在北京的提塘。主要特点是:收受和传呈地方上报中央的各类公文,包括地方政府上报中央各部院的文书和地方大员写给皇帝的奏折;收受和下达中央各部院发给本省的一般公文,皇帝发给本省官员的一般谕旨和赏赐品;发行邸报。在提塘的各项日常工作中,抄传
12、发行官报即邸报占有重要地位。从清初到清末,驻京提塘向基层官员发行“邸报”这一体制没有变化。为了及时处理邸报的誊录发行等项工作,从清代初年起,就出现了提塘自设的报房。说它具有半官方的性质,属于般官方机构,也许更加符合它的实际。提塘所办的这些报房,有时也被称为抄房。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清代的民间报房主要集中在北京。清代的民家包房有的说法是认为,民间报房是从提塘报房中分离出来的,是由提塘及其所设报房垄断“邸报”的抄录坎坷发行活动,到一部分人分离出来。以刻报为生,进而设立自办的报房,刊刻抄报,这也许就是清代民间报房诞生的历史轨迹。北京民间报房所处的报纸,通称京报。这些报房因而也被称为京报房。他们所出的
13、京报,在部分读者中有时候也被混称为邸抄报或者邸报。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京报的全部稿件都来自内阁和科抄,没有报房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任何评论。编辑工作很简单,把收到的宫门抄,上谕,章奏大体分一下类,照发就行了。无须标点,也不加任何标题,各报房所出的京报因而大同小异。所异的,仅在上谕和章奏的选择上,选哪些,不选哪些,各报房不尽一致,因而各家报房京报的内容稍有所不同。这也是那么多报房京报能够并存的一个原因。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中国近代报刊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诞生的?1、社会方面一方面,国内自然经济发展缓慢。闭关锁国。鸦片战争前,中国仍然停留在封建
14、社会阶段,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继续在全国占据统治地位。城乡闭塞,变化滞缓,群众文化水平低下,人们都是按古老的方式生活着,和外部世界很少接触。在政治上,清朝政府实行严厉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奉行“庶人不议 ”、“民可使由(自由、随意)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没有言论出版自由。就是说,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出现出版近代报刊的条件。另一方面,欧美各国建立的资本主义制度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实行对外扩张,迫切需要抢占中国市场,首先借助传教进入中国。西方资本主义在 18 世纪有了迅速发展,对海外市场的急切需求,推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争夺殖民地的新热潮。刚刚经历工业革命的英国,在
15、这场斗争中很快压倒了老牌的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等国家,成为头等海上强国。它野心勃勃,不断把势力伸向全球。不过它的主要目标却是亚洲。到了 18 世纪末和 19 世纪初,它统治了印度,部分侵占了缅甸,并进入印度支那地区(主要是马来亚)。侵略的势头有增无已。地大物博、尚未被开拓的中国,自然引起它巨大的兴趣。到 19 世纪 30 年代初英国对华贸易比重占到了 75%以上,这种特殊地位,使得它更迫切地要求扩大中国市场。然而,英国向中国扩张势力的道路上,却遇到了巨大障碍。当时清朝政府,对外实行闭关政策,对中外贸易限制甚焉。自 1787 年起,只准广州一地作为通商口岸,还对外国商人在广州的活动作了很多限制规
16、定,严重束缚了中外贸易的发展,据说广州有一条街叫做“十三洋行” ,不知道有没有去过广州的同学知道它,指的就是当时在我国仅存的十三家外国人开办的公司。如何打破清政府的闭关政策,抢占中国广大的市场,是当时英国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在武力攻击条件尚不成熟的时候,先进行文化渗透,也就是传教,不失为一个良策。2、新闻事业发展方面在社会这个大的背景中,我国的新闻事业在当时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在上一节课中了解到,在清代时,我国的新闻传播渠道以京报为主,京报是一种由民间报房自行刊印的合法民报,但是,京报虽然作为民报,内容却仍以宫门抄、上谕、章奏为主,很少有自行采集的关乎民众的社会新闻,更没有能够表达民众意见的
17、言论,所以,它仍然是古代报纸,依附于朝廷,并没有做到完全意义上的独立。这里同学们要注意“独立”这个词。什么是独立?我们说,一个人在 18 岁以后,就应该独立了,这是什么意思呢?首先,是经济上不再依靠父母,而能够用自己的能力来养活自己。但是仅有经济独立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也能够独立。也就是说,能够自己支配自己。我们已经具备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哪些应该去做,哪些不应该去做,已经不再需要父母的支配与管理,我们完全有能力作出这样的判断。自主行事,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自由,显然,自有不同于放任,如果我们达到无法控制自己、随波逐流的放任自己的地步,这就不再是独立和自由了。因此,独立,关键的就是自我
18、意识,是拥有了自己支配自己行为的力量。同样,在新闻事业中就表现在,在报纸上可以发表自己想说的话,利用报纸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们说,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同样,一份独立的报纸也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报格” 。追求自由与独立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新闻事业发展、进步的过程。因为,新闻事业,它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独立的社会事业,独立于政治、经济之外。由此看来,我国的古代报纸并没有达到这样一种境界,也就是说,在清朝末年,我国并没有出现一种能够发表自己的、而非官方的意见的媒介,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的近代报纸。与此同时,在西方,近代报纸却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早在 18 世纪,随着英、法、美资产阶级革
19、命的发展,一种代表资产阶级意见的报纸也就应运而生,它们与封建统治势力相对,自由地发表自己的主张,这种报纸叫做政党报纸,也就是早期的近代报纸。所谓政党报纸,实际上是政党的机关报,在经济上依附政党津贴,内容上也主要是政治新闻与政治评论。到了 19世纪,开始出现了大众化的商业报纸,又叫做廉价报纸。这种报纸价格低廉,面向大众,靠发行和广告来维持生计,而不再依附任何政党、政府。相对来说,已经是比较完备的独立的近代报纸。比如说,美国第一个成功的廉价报纸1833 年本杰明创办的太阳报,就曾宣称:我们决定创办一个独立的报纸,我们采取独立的方针真理是我们的格言,我们不怕掠夺者控告本报诽谤,也不接受谋求官职者的钱
20、财。只要有一个人或一伙人的恶行应当揭露,我们就要让他们在光天化日之下受到伐挞。在这里,我们先撇开这些言论是否是资产阶级的自我标榜不说,单就这些作为、这些理念,就已经是较同时期的我国的新闻事业先进多了的,因此,西方人一来我国,就创办起近代报纸的行为,并不是他们有意要开创的一种新的新闻事业,实在不过是他们把自己早已运用自如的东西拿到中国继续使用罢了。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不如说手机,作为一种通讯媒介,已经成为我们习惯了的一种似乎无法离开的东西,而假如我们现在要去一个落后的农村长期生活,手机一定是必带之物,这样,你的手机就有可能成了这个原本没有手机的农村的第一,具有了开创性。而实际上,你的手机可能只不
21、过是个诺基亚 3110 之类的老型号,是个在城市中快要被淘汰的东西。而对于没有手机的农村来说,它就是先进。同样,在我国出现的那些由传教士创办的宗教月刊,与同期的西方报纸相比,也已经不是先进的东西了,但拿到我国,在我国那种环境中,它就成为第一份近代报刊。这一时期,由传教士创办的近代报刊有哪些特色呢?要想搞清楚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先来认识几位传教士。3、传教士从 19 世纪 40 年代到 90 年代,以教会或传教士个人名义创办的中外文报刊多达 170 种,约占同时期我国报刊总数的 95%,几乎垄断了我国的新闻事业。那么,这些传教士为什么会来我国创办报刊呢? 下面我们就现认识几位主要的传教士,了解了
22、他们的身份与想法,我们自然就会理解他们在我国的办报目的。不知大家对于传教士有没有了解,也许我们在中学的历史课本中曾经读到过一些关于他们的说法:比如说传教士搜集情报,有助他们本国的侵略行动;传教士参与随军活动;传教士参与订立不平等条约;传教士进行文化侵略等等,我们在头脑里会形成一种“传教士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帮凶”这样的认识,实际上,这种认识是非常片面的。(1)、马礼逊马礼逊出身于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的家庭,22 岁加入伦敦布道会,成为一名传教士,传教士们的工作就是到世界各地区传教。布道传教,就成为他一生的事业。当时有一个看法, 需要有一个在中国工作的传教士, 以当地的语文翻译圣经。在那一个年代,
23、 中文对西方人来说几乎是无法学会的文字。但是马礼逊接受了这个挑战。首先遇到的一个难题是“如何来到中国?”我们知道,当时的交通条件很有限,不像我们现在,坐飞机几个小时就来了,大家可以猜猜,马礼逊来中国用了多久的时间?9 个月。由于当时, 中英贸易是由东印度公司专利, 因利益关系, 该公司绝不愿意用旗下船只 , 接载宣教士到中国, 因为中国不欢迎宣教士, 也不许洋人在中国传教。马礼逊唯有取道美国,转乘中立国船只,环绕大半个地球才能到达中国。他于 1807 年 9 月扺达广州 , 时为清嘉庆十二年,当时马礼逊只有 25 岁。来到广州后遇到的第二个难题是当时的清政府对外国人有许多苛刻的规定,比如说,不
24、允许外国人学习中文,不允许把家眷带到广州,更不允许进行传教活动。比如说当时受聘教授他华文的老师,常身怀毒药,预备被察觉时,即服毒自尽,免得身受酷刑。因此,马礼逊在中国的最初一段日子里,生活是非常隐秘的,其始,他吃中国饭菜,与他的中文教师并食。他的生活方式异常检朴。晚上所用的灯祇是一盏瓦制的油灯,而另以一本厚书树立灯旁藉以遮风他留长指甲,一如中国人。他脑后垂辫,每食则用筷子。他穿上中国式的长袍和厚鞋底,在洋行区街道上行走。这种局面维持了两年多,到了 1809 年,马礼逊的生活出现了转折。他与一位东印度公司高级职员的女儿结婚,他本人也开始担任东印度公司的翻译。有了这样的身份,就意味着他可以名正言顺
25、地居住在广州了。但是,一个传教士,本隶属于英国伦敦布道会,这时却加入了东印度公司,马礼逊的行为受到了伦敦布道会的质疑,他为此还做过一番解释,以显示他纯正的传教动机:“我曾经将我受聘的种种理由奉告: (一) 令我可以安全留居此地 (得公司名义之掩护 );(二) 此职务大有助益于学习中文;(三) 所得薪金可以减轻英国教会关于我们传教工作之经济负担;(四 ) 也许可以令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们不再仇视传教士, 因为传教士现正为公司服务。” 从此,马礼逊在东印度公司的掩盖下,开始翻译圣经、编撰英汉词典。这两项工作在当时也是秘密进行的,清政府曾经明令禁止刻印基督教书籍,违反者一律被处死。马礼逊雇用的工人们因为
26、害怕被受到牵连,就曾经发生过把印刷用的刻板都烧毁的事件,给马礼逊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这两项工作虽然困难重重,但马礼逊还是坚持完成了。在工作中,马礼逊发现,我们汉语,在各地的方言差异很大,所以用以往的口头宣传显然达不到他的目的,但是文字却是统一的,印刷书籍、小册子,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但是中国当时的条件却不允许这样做,多年的经验和考察,马礼逊发现,在离中国大陆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叫做马六甲的华人聚居地,既不受清政府的管辖,又可以达到向中国百姓传教的目的,因此,马礼逊就在马六甲出版了一份叫做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的小册子,使他没想到的是,这份按照他们西方报纸方式出版发行的中文小册子,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份
27、近代报刊。在这里我们要提到另一个传教士,叫做“米怜”,他是马礼逊的助手,也是察世俗的撰稿人,这份刊物从外表的设计、到内容的选择,都是米怜亲自完成的,我们一会儿在详细介绍察世俗的时候,会再次提到他。这里我们要说的,是这个人体弱多病,在 1821 年的时候,就因为米怜的去世,察世俗停刊。协助马礼逊出版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的人中,还有一个叫做“梁发” 的中国人,这个人受到基督教的感染,写了一本叫做劝世良言的著作,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其中一份到了屡次落第的洪秀全手上。后来,到 1843 年,第四次赴试失败,他才拿来细读,加上自己的意见,用来倡导太平天国革命。(2)、郭士立(郭实腊)与其他传教士相比,德国传教
28、士郭实腊(CharlesGutzlaff, 18031851)是面目最复杂,涉足领域最广泛的一个;无论从宗教角度还是政治、经济、中西关系史角度考量,他都不可被忽略。各种差会、各个国家传教士、各种形态的传教活动,如办报、翻译、著述、办学、军事,他全部实践过,而且常领风气之先。如 1834 年,他的英国籍妻子温施娣(MaryWanstall)在澳门开办了一所女子私塾,这被认为是中国女子教育的开端。另外,他 1842 年在中国丛报上撰文介绍红楼梦,是最早将这部中国经典小说介绍给西方读者的人。又有学者认为,西方经济学的最早传入,是从 1840 年郭实腊编译的贸易通志开始的,他在其中介绍了西方的商业制度
29、和贸易情况。我们先从他的名字开始说起,郭士立曾经拜一个福建人做干爸爸,为此他加入了福建同安的郭氏宗祠,从而得名“郭士立”。他在当时堪称“中国通”,不仅懂中文,而且能讲普通话、闽、粤方言,他善于交际,与广州的清政府地方官吏和士绅都有良好的关系。他经常穿着中国服装,吊着一条假辫子,把自己打扮成一个中国人的模样。他还懂医术,曾给中国人免费治病。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就是博得中国人的好感。但是,郭士立的外表能够迷惑当时的老百姓,却没有迷惑后来的历史学者们。郭士立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已经超出了一个传教士的范围。他的传教目的并不像办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的马礼逊那样单纯了,而是开始逐渐勾结官商,成为鸦片
30、贸易和外国侵略中国的帮凶。我们可以通过他的一个细节来看。郭士立最初来中国,在传教之外还做了一项规模巨大的工作,那就是搜集情报。在 1831年至 1838 年间,郭士立曾经到中国沿海侦察至少有十次。其中,在第二次中,他在上海停留了 19 天,详细的察看了中国的军事情况。郭士立的这些航海报告对当时的英国人来说是非常震惊的。因为他们当时只知道中国还在实施彻底的锁国与严教政策,没想到郭士立会如此深入地进入中国。通过郭士立的这些报告,清政府当局的腐败无能也进一步暴露无遗。在上述最新情报的刺激下,原本对中国兴趣甚浓的东印度公司的商人们当然感到十分兴奋。与此同时,由于摸清了清政府腐败及军事上毫无防备的底细,
31、英国人开始策划战争,决心通过武力迫使中国签署通商条约。另外,郭士立还直接参与了鸦片贸易。鸦片战争爆发后,他以翻译的身份积极参与了全过程,并且还参与了南京条约谈判和签订全过程。(3)、麦都思1817 年被伦敦布道会派遣到马六甲负责印刷工作,在新教对东方传教的开拓性事业(尤其是“文字播道” )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是米怜编辑察世俗的得力助手。米怜病逝后,麦都思曾经延续察世俗,办了一份叫做特选撮要每月纪传的报刊,形式和内容都继承了察世俗。另外,麦都思还在上海开设了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化印务馆墨海书馆。完成了出版新约全书、旧约全书这两部书的完整中文译本。后来在马礼逊教育协会的指派下,在香港成功地创办了
32、一份报纸遐迩贯珍。(4)、伟烈亚力伦敦布道会的传教士。经历与麦都思十分相似,都是印刷工出身。由来由于精通中文,而成为当时屈指可数的中国问题专家。当时在上海等地的英文报刊的中国问题论坛上,非常活跃。伟烈亚力非常重视通过科学知识的方式传教,曾翻译过代数学、天文学等重要的自然科学著作。他的代表成就是在上海创办的六合丛谈。(5)、林乐知美国传教士,1858 年美国埃默里大学毕业后,立志当传教士。1860 年带着妻子和女儿来到上海。曾访问过太平天国的干王洪仁玕。1868 年,一个人操办、自筹资金、自己编辑、自己发行,创办了中国教会新报,后改为万国公报,林乐知因此而知名。(6)、李提摩太英国传教士,与万国
33、公报有密切关系。1870 年来华,在山东、山西进行了多年传教、赈灾活动。山西大学,就是由他创办的,山大校园里有他的塑像,是在山大校庆一百周年的时候立起来的。李提摩太主张变法、改革,同康有为、梁启超有密切的来往,光绪皇帝还曾想把他任命为皇帝顾问,但是因为戊戌政变,而没有实现。李提摩太在中国呆了四十多年,病逝的前三年才返回故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传教士们的身份往往是“教”、“官”、“ 商” 一体的。尤其是郭士立。他们身份的复杂性,就决定了他们所办的报纸的性质的复杂性,以上我们所提到的这些报纸,各自都有各自甲作为传教基地。1815 年,马礼逊带领助手传教士米怜和来自大清国刻字工人梁发等来到华人聚居的
34、英属殖民地马六甲。1815 年 8 月 5 日,“ 立义馆”免费学校开学;同一天,米怜筹办的中文定期刊物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刊。1821 年,因为米怜病重,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停刊,历时年,共出卷。宗旨特点:马礼逊和米怜受英国基督教新教布道会指令在马六甲设立传教播道基地,其中创办中文刊物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在大清国播道创造条件。 传播基督教的教义普及一般知识 传播足以促使人们反思及激发其觉悟的公众事物与时事(另:1813 年应马礼逊请求英国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工作,经考察他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于 1815 年 1 月 15 日创办了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该刊为免费赠送宗教月刊,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
35、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3,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怎样办起来的?它的宗旨特点?创办经过:郭立士创办、主编,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与察的继承关系,在业务上初具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但宗教以不再是最最重要部分,大量篇幅用于宣讲伦理道德及宣扬西方科学文化(亦不再仅限于天文,而是扩展到机械、医学、地理等实用知识)。该刊 1835 年由“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 续办,1838 年停刊。郭立士曾说:“ 这个月刊是为了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
36、办的。它的出版意图, 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楚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中文近代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论文:新闻纸略论。该刊宗旨特点:1.,虽然是宗教性报刊,但是刊载内容已经包括宗教、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和杂俎等各个方面,并且以时事为主,宗教已经退居次要地位。除了介绍西方情况之外,还大量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2 就新闻信息传播而言,该报刊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绝大部分翻译自外报,少数为广州、澳门的地方新闻,后期也摘录一些京报上的材料。3,在编辑业务上,该报文字通俗,文风简短,长文分期连载,每期还有目录,便
37、于阅读,栏目也比较固定。4,在宣传策略上,该报刊也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5,封面上印有中国传统格言,多录自四书。6该报创办的背景是资本主义爆发的经济危机,使其迫切需要对外扩张,传教士职能也从单纯传教,发展成为兼有在华刺探情报的作用。东旨在消除中国人狂妄自大的心理,重视言论,首先使用了编者按,也是首先向国人介绍西方报业情况和新闻自由的专论报刊。东在性质上已经完全脱离宗教报刊,成为外国人进行扩张的工具。针对上述的小结:自 1815 年之后,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和南洋出版的中文报刊共 6 种,出版时间最长的是 6 年,即察 。中国境内出版的中文报刊时间最长是两年,即东西洋考每月统
38、计传,这些报刊,本质上都是宗教性报刊,其创办人都与伦敦布道会有一定关系,其基本内容是阐发教义,宣传西方文化。后来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这些报刊的宗教色彩渐趋淡薄,而政治、经济色彩日益浓厚,特别是对新闻信息传播的日益重视,使得这些报刊的新闻传播性质日益凸显。4,简述鸦片战争后,外报在香港发展的情况?I、英文报纸的纷纷兴起1841 年,由于政治的因素,香港被英国侵略者所侵占。此后,由于大量英国移民进入香港,该地区的外国侨民居全国首位,为报刊发展创造了条件,为报刊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率先勃兴,并成为外国人在华办报的一个重要基地。1841-1860年,据初步统计,香港先后
39、出版的英文报刊有 17 种,加上中文报刊的数目,超过同时期包括上海在内的全国其他地区出版报刊的总和。但是 1861 年后,香港报刊发展开始日趋落后,香港不及上海。当时影响较大的报纸有: 香港钞报于 1841 年创刊,为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纸。 中国之友于 1842 年创刊,自第二期与香港钞报合并,改名为中国之友与香港钞报,1844 年,恢复本名单独发行。该报最初支持香港政府的立场,同时,特别注重中国新闻,尤其对太平天国做过较为系统的报道,并对太平天国持同情态度,这在香港的外文报刊中是比较少见的,曾经引起舆论界的注意。 广州记录报由澳门迁至香港,更名为香港记录报,该保持反对香港政府的态度,十
40、分重视刊登有关中国的材料。 1845 年,德臣报创刊,该报又名德臣西报、中国邮报,初为周刊,1862年起改为日报。一直到 1974 年,才停刊,这是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政治上,该报持亲政府态度,曾获得刊印香港政府公报的合同,成为官方的出版机构。 孖剌报Daily Press 是香港早期的英文报纸,1857 年 10 月 1 日创刊,最初报章头版有中文名称每日杂报,但约一年后这个名称已从报章上消失不见。俗称孖剌报、孖剌西报、孖剌沙西报,“孖剌”二字来自主编 Yorick Jones Murrow 的姓氏。它发行了约八十年。 1857 年 11 月 3 日开始随报附送香港船
41、头货价纸。香港船头货价纸最初逢星期一、三、五出版,刊载船期。香港船头货价纸在日本被官方翻印,命名为香港新闻,另外有已译成日文的版本,称为香港新闻纸。 其后逢星期二、四、六附送香港中外新报,该报后来独立经营。II、遐迩贯珍的问世19 世纪 50 年代,近代中文报业开始在香港出现,最早问世的是英国传教士创办的遐迩贯珍。1853 年, 遐创刊,每月 1 日出版,它不仅是香港最早的中文刊物,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 虽然该报为传教士所办,但实际上是以新闻为主的刊物,在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所占篇幅最多的是反映当前实施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既有报道中国和外国关系的新闻,也有反映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的新闻
42、。1854 年 12 月出版的遐迩贯珍第一次刊出时论,评论清军攻打上海小刀会的时间,对清军将领的谎报军情和夸大战功做了揭露。值得进一步说明的是,遐刊登的副刊是率先在我国中文报刊上推出广告收费举措的。III、中文商业报纸的崛起5,简述鸦片战争后,外报在上海的发展情况?上海外文报刊的发展鸦片战争后,上海等五个沿海城市被迫对外开放。由于上海地理位置的优越,坐落在东海之滨,地处全国最富庶的江浙地区,又有广阔的长江流域腹地,因而立即成为外国侵略者的青睐之地。直至 1865 年,全国对外贸易商品的一半通过上海集散,使上海逐步取代香港而成为全国的外贸中心。随着上海地位的日渐上升,上海的报业开始崛起并迅速发展
43、成为全国的报业中心。与香港一样,上海也是先出现外文报纸,但是比香港晚了八年,且发展程度低于香港。但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之后,发生了变化,上海后来居上,直至 19C90s,上海成为全国最繁荣的报业中心。其中比较有名的报纸: 北华捷报:创刊时间是 1850 年,上海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刊,周刊,由英商字林洋行出版发行。该报初创时主要以广告、行情、船期等商业性材料。该报创刊号不仅刊有大量广告,还将当时侨居上海的 59 个西方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名字全部刊诸报端。1856 年之后,随着商业广告的日益增多,北华捷报馆开始增出英文广告日刊每日航运新闻(后更名为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 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1864
44、年,报馆改组为字林洋行,因此,该报改组为综合性日报独立出版,故名曰字林西报,之后,北华成为其副刊,继续出版,地位日趋下降,1867 年增加商情,改为北华捷报与市场报道继续出字林西报在创刊后虽然大量刊载航务、商业等方面的文字,但开始注重并日益加强新闻报道工作,该报在中国偏远地区都聘有自己的通讯员,还曾一度独享刊登 RRAUTER 的特权;对言论也十分重视,经常对中国政局与中外关系发表意见,但是其基本态度是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反对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事业。总体上说字林西报因为其报道面广,信息及时,内容丰富而受到中外人士的重视,社会影响也日渐扩大,后发展成为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其他报
45、刊:中国之友1866 从广州迁至上海,并改为晚报,为上海第一份晚报;文汇报,1879 创刊,上海的主要晚报之一,也是国内最先使用煤气引擎轮转机印刷的报纸。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法国在 70s 也开始在上海办报,法文报刊在上海的影响与势力仅次于英文报刊,但是各报刊之间态度对立,斗争激烈,出版时间一般都不长。19C80s 中期,德国人在上海办报。 日本人在上海办报的活动较晚,始于 19C90s,在中日甲午战争前,日本人在上海一共办过三种日文报刊和一种华文报刊,但是这些出版的时间一般都不长。 葡萄牙人在上海出版的葡文报刊,早在 19C60s 就在上海出现,但主要为该国内部政治派系斗争作宣传,寿命很短,影响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