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总论:第一章:发展史1、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臼的手法整复方法。2、 蘭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3、 宋宋慈洗冤集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法医学专著。4、 元李仲南永类欽方首创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脊柱屈曲型骨折,书中记载:“凡腰骨损断,先用门扉一片,放斜一头,令患人覆眠,以手悍止,下用三人拽伸,医以手按损处三时久。:5、 元危宜林世医得效方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6、 清吴谦医宗金鉴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第二章、损伤的分类与病因病机1、新伤:是指 23 周内的损伤,或发病后立即就诊者;旧伤:宿伤,是指新
2、伤失治,日久不愈,或愈后因某些诱因,隔一段时间又在原受伤部位复发者。2、损伤病机: 明薛己正体类要:“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第三章、临床诊查1、行痹:表现为游走性关节疼痛;痛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着痹:关节酸痛,重着,痛有定处;热痹:患部灼痛,得冷稍舒,痛不可触。2、肌力的测定标准:(6 级)0 级:肌肉无收缩(完全瘫痪) ;级:肌肉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够移动关节(接近完全瘫痪) ;级:肌肉收缩可带动关节水平方向运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吸引力(重度瘫痪) ;级:能抗地心吸引力移动关节,但不能抵抗阻力(轻度瘫痪) ;级:能抗地心引力运动肢体,
3、且能抵抗一定的强度的阻力(接近正常) ;级:能抵抗强大的阻力运动肢体(正常) 。3、臂丛神经牵拉试验(Eaten test) (做法、临床意义)患者坐位,头微屈,检查者立于被检查侧,一手推头部向对侧,同时另一手握该侧腕部做相对牵引,此时臂丛神经受牵拉,若患肢出现放射痛、麻木为阳性。多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4、直腿抬高试验(Laseques sign)患者仰卧位,两下肢伸直靠拢,检查者用一手握住患者踝部,一手扶膝保持下肢伸直,逐渐抬高患者下肢,正常者可抬高 7090而无任何不适;若小于以上角度即感觉该下肢有传导性疼痛麻木者为阳性。多见于坐骨神经痛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另:直腿抬高踝背伸试验,即
4、加强试验)5、骨盆挤压试验(Pelvic compression test)患者仰卧位,检查者用双手分别于髂骨翼两侧同时向中线挤压骨盆;或患者侧卧,检查者挤压其上方的髂嵴。如果该处出现疼痛,即为骨盆挤压试验阳性,提示骨盆骨折或骶髂关节病变。6、撘肩试验(Dugassign)患者端坐位或卧位,肘关节取屈曲位,将手搭于对侧肩部,如果能搭于对侧肩部,但肘部不能贴近胸壁,或肘部能贴近胸壁,但手不能搭于对侧肩部,即为撘肩试验阳性。提示肩关节脱位。7、疼痛弧试验(Painful arc test)患者肩外展或 被动外展其上肢,当肩外展到 60!20范围时,肩部出现疼痛为阳性。这一特定的外展痛称为疼痛弧,由
5、冈上肌腱在肩峰下摩擦、撞击所致,说明肩峰下的肩袖有病变。8、回旋挤压试验( McMurraytest)又称为回旋研磨试验。取仰卧位,使患侧髋关节和膝关节充分屈曲,尽量使足跟碰触臀部。检查内侧半月板时,检查者一手握住膝部以稳定大腿及注意膝关节内的感觉,另一手握足部使小腿在充分外旋、外展位伸直膝关节,在伸直过程中,股骨髁经过半月板损伤部位时,因产生摩擦髁感触到或听到弹响声,同时患者感觉膝关节内侧有弹响和疼痛。检查外侧半月板时,在使小腿充分内收、内旋位伸直膝关节时,出现膝关节外侧有弹响和疼痛。用于检查膝关节半月板有无裂伤。9、抽屉试验(Drawer test)又称前后运动试验,推拉试验,患者 qu5
6、 坐位或卧位,双膝屈曲 90,检者一手固定踝部,另一手推拉小腿上段,如能明显拉向前方约 1cm,即前抽屉试验阳性,提示前交叉韧带损伤;若能明显向后推 1cm 即后抽屉试验阳性,则为后交叉韧带损伤,若前后均能推拉 1cm,即前后抽屉试验阳性,说明前后交叉韧带损伤。第四章、治疗方法1、损伤散气辨证及其代表方:1)初期:伤后 2 周内,以活血化瘀为主,如攻下逐瘀之桃核承气汤;2)中期:伤后 36 周,以活血化瘀,和营生新、接骨续筋为主,如和营止痛汤;3)后期:伤后 7 周以上,以坚骨壮筋、补养气血、肝肾、脾胃,如补中益气汤。2、分骨手法操作要领:用于矫正两骨并列骨折部位的骨折,如尺桡骨双骨折、胫腓骨
7、、掌骨、跖骨骨折等骨折段因受骨间膜或骨间肌的牵拉而呈相互靠拢的侧方移位。整复骨折时,可用两手拇指及食、中、无名三指由掌背侧对向夹挤两骨间隙,使骨间膜紧张,靠拢的骨折段分开,远近骨折段相对稳定,并列双骨折就像单骨折一样复位。3、折顶横断或锯齿型骨折,如患者肌肉发达,单靠牵引力量不能完全矫正重叠移位时,可用折顶法。术者两手拇指抵于突出的骨折一端,其他四指重叠环抱于下陷的骨折另一端,在牵引下两拇指用力向下挤压突出的骨折端,加大成角,依靠拇指的感觉,估计骨折的远近段骨皮质已经相顶时,而后骤然反折。反折时环抱于骨折另一端的四指将下陷的骨折段猛力向上提起,而拇指仍用力将突出的骨折段继续下压,这样比较容易矫
8、正重叠移位畸形。用力大小,依原来重叠移位的多少而定。通过这以手法不但可解决重叠移位,也可以矫正侧方移位。此手法多用于前臂骨折。4. 夹板固定:用系带扎缚夹板,以固定垫配合保持复位后的位置。原理:扎带、夹板、压垫的外部作用力;sa 肌肉收缩的内在动力;伤肢置于与移位倾向相反的位置。优点:可防止骨折发生成角、侧方移位;可加强骨折端紧密接触,增加稳定性;可起矫正骨折端残余移位的作用。夹板固定的适应症与禁忌症:1)适应症:四肢闭合性骨折;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小或经处理伤口闭合者;陈旧性四肢骨折运用手法整复者。2)禁忌症:较严重的开放性骨折;难以整复的关节内骨折;难以固定的骨折,如髌骨、股骨颈、骨盆骨折
9、等;肿胀严重伴有水泡者;伤肢远端脉搏微弱,末梢血循环较差,或伴有动脉、静脉损伤者3)注意事项:抬高患肢,以利肿胀消退;密切观察伤肢的血运情况;注意询问骨骼突出处有无灼痛感;注意经常调节扎带的松紧度;定期检查 X 线检查;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5、扎带捆扎后要求能提起扎带在夹板上下移动 1cm,即扎带的拉力为 800g 左右,此松紧度最适宜。1. 石膏外固定的特点:塑形好、固定确实可靠、无弹性、不能随时调整松紧度、固定范围大。6、股骨下端牵引的适应症与进针方向:1)适应症:股骨干骨折、粗隆间骨折、髋关节脱位、骶髂关节脱位、骨盆骨折向上移位、髋关节手术前需要松解粘连者。2)进针方向:与股骨中
10、轴成直角。7、跟骨牵引适应症与进针方向:1)适应症:胫骨髁部骨折、胫腓骨不稳定性骨折、踝部粉碎性骨折、跟骨骨折向后上移位、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等。2)进针方向:胫腓骨骨折时,针与踝关节面呈 15,即进针处低,出针处高,有利于恢复骨的正常生理弧度。8、骨盆悬吊牵引(骨盆布兜悬吊固定)的适应症:耻骨联合分裂、骨盆环骨折分离、髂骨翼骨折向外移位、骶髂关节分离。第五章、创伤急救1、 现场急救五大技术:保持呼吸道通畅;止血、包扎、固定、搬运。2、 创伤急救的原则:先抢后救,检查分类,先急后缓,先重后轻,先近后远,连续监护,救治同步,整体治疗。3、 清创术时机:伤后 68 小时内的伤口经彻底清创后可一期缝合
11、战伤及火器伤除外;伤后 824(或超过 24 消失)的伤口,如果尚未感染,配合抗生素有效使用仍可清创4、 创伤性休克的定义:机体遭受严重的创伤,导致出血和体液渗出,使有效循环量锐减,激发疼痛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反应,影响心血管功能,引起组织器官灌流不足,微循环衰竭、急性氧代谢障碍和内脏损害为特征的全身反应综合征。5、 创伤性休克的诊断要点:1) 病史:明显和较重的外伤史,如撞击、高处坠落、机器绞伤、重物打击、挤压和火器伤。2) 症状体征: 意识与表情; 皮肤:苍白湿冷口唇紫绀; 脉搏:100120 次每分,心力衰竭时脉微欲绝; 血压降低; 呼吸困难或发绀; 尿量减少 中心静脉压(CVP)降低6、
12、 创伤性休克的治疗原则:积极抢救生命与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补充血容量与调整机体生理功能,防治创伤及其并发症,纠正体液电解质和酸碱度的紊乱。7、 血管损伤的类型:血管断裂,血管痉挛,血管内膜损伤,血管受压,创伤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8、 桡神经损伤出现腕下垂,尺神经损伤出现爪形指,正中神经损伤出现“猿手”腓总神经损伤出现足下垂6、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定义: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又称为骨筋膜室综合征、筋膜间室综合征等,是因各种原因造成筋膜间隔区内组织压升高致使血管受压,血循环障碍,肌肉和神经组织血供不足,甚至缺血性坏死,最后产生一系列的症状、体征,统称为筋膜间隔区综合征。7、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局部症状:疼痛
13、: 初期以疼痛麻木与异样感为主,疼痛为深肢伤部广泛而剧烈的进行性灼痛,晚期因因植物神经功能丧失而无疼痛。皮温升高:潮红肤温升高; 肿胀: 早起不显著,但局部压重;感觉异常: 感觉过敏或迟钝,晚期消失;肌力变化: 肌力进行性减弱至消失,被动屈伸患肢可引起受累肌肉疼痛;患肢远端脉搏和毛细血管充盈时间: 因肿胀或主干动静脉损伤可引起无脉搏。(本病症状体征可归纳为:疼痛转无痛;苍白或紫绀,大理石花纹;感觉异常;肌肉瘫痪;无脉。7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治疗原则:早诊早治,减压彻底,减少伤残率,避免并发症。8 挤压综合征:是指四肢或躯干的丰厚部位,遭受重物长时间挤压,解除压迫后,出现的肢体肿胀,肌红蛋白血症
14、,肌红蛋白尿,高血钾,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低血容量性休克等症候群。病理变化(肌肉缺血坏死,肾功能障碍)各论第六章、骨折1、骨折的定义: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遭到破坏者,称为骨折。2、疲劳骨折多发生于长途跋涉后或行军途中,以第二、三跖骨及腓骨干下 1/3 疲劳骨折多见。3、根据骨折整复后的稳定程度分为稳定骨折和不稳定骨折:1)稳定骨折:复位后经过适当固定不容易发生再移位者,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横断骨折等。2)不稳定骨折:复位后易于发生再移位者,如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骨折等。3)骨折的移位:成角,侧方,缩短,分离,旋转。4、骨折的局部情况:1)一般情况:疼痛、肿胀、活动功能障碍。2)骨折
15、特征:畸形:骨折时常因暴力作用、肌肉或韧带牵拉、搬运不当而使断端移位,出现肢体形状改变而产生畸形;骨擦音:由于骨折断端相互碰触或摩擦而产生,一般在局部检查时用手触摸骨折处而感觉到;异常活动:骨干部无嵌插的完全骨折,可出现如同关节一样能屈曲旋转的不正常活动,又称为假关节活动。骨折的并发症:外伤性休克、感染、内脏损伤、重要血管损伤、缺血性肌挛缩、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脂肪栓塞、坠积性肺炎、褥疮、尿路感染及结石、损伤性骨化(骨化性肌炎) 、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缺血性骨坏死、迟发性畸形。5、骨折并发症中的缺血性肌挛缩的发病原因和好发部位:是筋膜间隔区综合征产生的严重后果,上肢多见于肱骨髁上骨折或
16、前臂双骨折,下肢多见于股骨髁上或胫骨上端骨折。6、骨折并发症之周围神经损伤:肱骨髁上骨折可合并桡神经、正中神经损伤; 腓骨小头上端骨折可合并腓总神经损伤。 (桡神经损伤出现腕下垂;尺神经损伤出现爪形手;正中神经损伤拇指不能对掌;腓总神经损伤出现足下垂)7、骨折并发症之损伤性骨化的好发部位:关节内或关节附近骨折脱位。骨折的治疗原则: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8、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与骨性愈合标准:1)临床愈合标准: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局部无异常活动;x 线照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功能测定:在解除外固定情况下,上肢能平举 1kg 达 1 分钟,下肢能连续徒手步行 3 分钟,并不少于 30 歩。连续观察 2 周骨折处不变形,则观察的第一天即为临床愈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