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再论同族词语义关系验证的重要性及验证重点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 张 博2010-8-18同族词 一种语言内部由源词及其孳生词、或同一来源的若干个孳生词构成的词语类聚。词汇特征:单语素 单音节性研究传统:重音义条件、轻关系验证凡 音义皆近,音近义同 ,或 义近音同 的字,叫做同源字。这些字都有 同一来源 。 王力( 1978)同源词是词汇中 音义相关 ,由 同一语源 孳生的词。 辞海 ( 1979)同源字,是指 音义俱近或音近义同 的字。 朱星 古代汉语所谓同源词,是指 音近义通或音同义近 ,可以认为 同一词源 ,即表示相关意义的音素所派生出来的词。 张世禄( 1980)在汉字里有很多 音
2、同义近,或义近音同 的字。这类字往往是 语出一源 。 所以称之为同源字。 中国大百科全书 语言文字分册 汉语同族词验证机制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999) 汉语同族词的系统性与验证方法 (商务印书馆, 2003)历史比较语言学理论与汉语同族词族属关系的验证方法研究(沈阳、冯胜利主编 当代语言学和汉语研究 ,商务印书馆, 2008)一 、 为什么要格外重视同族词语义关系的验证?同族词语音关系和语义关系的验证是不是同等重要?义通规律 由于意义研究的薄弱、演变轨迹的难以把握、偶然因素的存在, 比音近更容易有例外,探讨起来更容易带随意性。 (王宁, 2001)同族词系联必须用语音的相近与词
3、源意义的相通两方面来控制,语音作为语言的外在形式,似乎比较容易把握;但是,汉语的语素和承负它的汉字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音节的数量有限,音近未必有同源关系,音远却未必不同源。因此, 意义关系的探求就显得分外重要。 词汇意义已经是内在的,词源意义更处于深层,难以进行形式化的处理, 论证意义的相通, 比论证语音关系的相近,更容易犯主观的任意牵合的毛病。 (王宁, 2003)1词义的演变灵动不居,来源不同的意义可以形成同义近义关系世界上的语言,凡是已经研究过的,它的语音演变都是有规律的。(帕默尔, 1936/1983: 34)对意义变迁作出纯逻辑的分类是徒劳无功的,因为两种或更多的不同过程可以得到完全
4、相同的语义结果。(帕默尔, 1936/1983: )徒1) 徒、但、特、直2) 徒、党“ 但 ” 的本义是袒露。 说文 : “ 但,裼也。 ” 段注: “ 古但裼字如此。今之经典,凡但裼字皆改为袒裼矣。 袒裼,肉袒也。肉袒者,肉外见无衣也。引申为徒也。凡曰但、曰徒、曰唐,皆一声之转,空也。 ” 段玉裁的意见是对的: “ 但 ”和 “ 徒 ” 虽然本义不同,但再往上推,还应该认为是同出一源。而 “ 特 ” 的情况就有所不同了。 “ 特 ” 的本义是公牛。 说文 : “ 特,牛父也。 ” 引申为特出的。 诗经 秦风 黄鸟 : “ 维此奄息,百夫之特。 ” 这个引申过程和 “ 雄 ” (鸟父也)引申为 “ 雄杰 ” 的过程是一样的。然后又引申为独特。 礼记 儒行 : “ 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 ” 再引申为单独。 仪礼 大射 : “ 特升,饮。 ” 注: “ 特,犹独也。 ”然后虚化为副词,表 “ 仅仅 ” 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