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用吟诵感受汉诗文广博悠远的韵味 自古读书皆吟诵。鲁迅“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这句诗文中说得非常清楚,诗文首先是声音的作品,而非文字。古人不是“写诗”,而是“作诗”。李白写道:“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杜甫诗云:“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百年前有人学西方诵读法发明了汉诗文的新式读法。因这种读书方式首先用于话剧,需要大声,故称“朗读”“朗诵”。近百年来,我们一直运用西方的读书方式来诵读、理解古诗文,只从字面上解释汉诗文,把诗文只当大白话;我们忽略了汉诗文是“先吟后录”的创作,完全抛弃了汉文字声音的意义,诵读古诗文又怎能不苍白无力呢? 一、汉诗文具有声音的意义 “吟”的总体特征是拖长腔,即“歌咏言”,吟诵的独特性几乎都来自这一点。因为有的音可以拖长,有的音拖不长,所以长的就更长,短的就愈显得短。同理,高低、缓急、轻重,都被放大了。汉语的语音本就有意义,一旦拖长,声音的意义又被放大了,它就承载了作品更多的意义。因为汉诗文是声音的作品,是“先吟后录”的创作。离开了声音的阐释,对汉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