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 年 1 月份宏观劳动力配置自考复习资料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宏观劳动力配置的研究意义、研究对象P1 宏劳动力配置的研究意义(一)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属于自然规律1、不管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客观上都存在劳动力资源按一定比例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间的分配现象。2、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就越少,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就越多。3、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社会劳动力集中在城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是配置的方法不同(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首要的经济规律1、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是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首要因素2、合理配置劳动力实质就是合理分配社会劳动时间P3 研究劳动力资源
2、的意义:通过分析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变化 ,研究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变化与劳动力资源配置关系和特点,分析何种劳动力配置制度有利于实现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P2 劳动力配置的方式:1、按照计划式进行分配,通过行政手段来进行分配。2、按照市场的方式进行分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P3 宏观劳动力配置是劳动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主要来源于经济学及劳动社会学。P4 宏观劳支力配置研究内容:(1)不同制度下劳动力资源配置问题,配置特点及产业结构变化(2)根据一定价值尺度和福利目标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及决定性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提出改善建议。(3)历史地分析劳动力资源配置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动、制
3、度变迁的相互关系。P4 宏观劳动力配置问题的特殊性在于:(1)影响和决定宏观劳动力资源的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看劳动力在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微观:劳动力在企业中的配置(2)宏观劳动力配置要考虑两个方面:从经济和制度角度:从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的角度研究其在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从消费需求层面来看:消费需求决定生产,生产又决定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配从需求层面上来看:首先满足的是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其次是衣住行(3)在于劳动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劳动力的载体是人人,是体力和智力的综合体)(4)社会性。(5)经济性 (使用劳动力需要支付费用)(6)相对稳定性和变动性P6 宏观劳动力配置研
4、究的方法1、系统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方法特点:综合性、整体性、定量性、最优化、有效性、信息化、人机系统最佳处理问题方法2、实证分析方法3、规范分析方法P7-8 宏观劳动力配置研究的主要内容:(1)研究通过何种方式或机制将社会劳动力资源有效地配置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地区。(2)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要的劳动量问题,实际上是研究劳动力的社会分工问题(3)研究在不同的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方式,即研究市场机制如何作用于劳动力配置。(4)研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时期,劳动力配置的特点(5)研究城乡劳动力流动机制及特点(6)研究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劳动力配置特点及变化P8 学习宏观劳动力配置的目的:
5、总结出我国宏观劳动力配置的规律第二章P9 劳动力:(1)指人的劳动力(2)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即劳动者(3)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事社会劳动的全部人口(4)马克思: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会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P9 对劳动力的正确理解(1)人的劳动能力,是人所特有的体力和智力(2)劳动力存在于人体之中,不能脱离人体而单独存在。(3)劳动能力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4)劳动力和劳动不同P10 资源:指可以被人们掌握,支配和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料来源。主要包括:劳动力和物质资源两大类。P10 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定时点上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人口总称。
6、主要包括:现实劳动力资源和潜在劳动力资源(在校学生,现役军人,自愿业者)P10 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相比,劳动力资源的特点:(1)具有能动性(2)具有资本和自然资源的双重性(3)具有价值与使用价值两重性(4)具有时效性4、劳动力资源包括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内容,劳动力资源总量=数量*质量P11 劳动力配置的含义1、资源配置:社会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按照一定的方式或依靠某种机制,合理地分配到不同的部门,地区及企业。使它们在生产过程中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达到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财富增长的目的。2、资源配置:一是物质资源的配置 二劳动力的配置3、劳动力配置:是指社会经济中全部劳动力资源在社会生活
7、的各方面,经济生活的各部门中的分配比例及使用情况。4、劳动力配置:宏观看:表现为劳动力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产业之间的配置微观看:表现在不同企业之间的配置或同一企业内部不同工作岗位的配置P17 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配置的前提条件。1、在市场条件下,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优化结合关键在于劳动力的个人所有,原因在于:(1)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基本要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过程。劳动力配置对提高生产资料的利用率具有重要作用。(2)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是劳动力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前提。(3)劳动力的个人所有体现了价值的客观作用。P20 劳动生产率的计量方法:第一:以单位时间内所能生
8、产的产品数量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关系。这种表示方法是劳动生产效率的正指标第二:以单位时间内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来表示,产品的劳动消耗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关系,这种表示是劳动生产率的反指标。P2 1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1、物质因素(1)劳动手段: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造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2)能源。能源和种类与利用率(3)劳动对象。(4)生产工艺(5)生产力布局2、社会因素(1)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化程度,技术水平和经验(2)劳动者的态度(3)劳动组织(4)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5)劳动者的生活条件3、自然条件
9、和社会条件(1)自然条件:水气,土壤,天然资源,(2)社会关系,分配制度P23 制度的特点:(1)制度与人的动机,行为有着内在的联系,一方面制约人的行为,人的选择需要在制度的框架下进行,人的行为要服从制度,另一方面制度又是在人们相互博弈的过程中产生的规则和规范(2)制度具有公共 品的特点,不是针对某一人,而是要求所有人或部分体群(3)制度与组织不同,制度是一种规则,而组织是参与这个规则的角色P24 制度对经济和社会的作用:(1)降低交易成本(2)为实现合作提供必要前提条件(3)提供了激励(4)制度的供给者:主要是政府,(5)制度的需求者:是个人,组织,企业及其它经济组织P24-25 产权结构的
10、特点:(明确的产权是交易的前提和基础)(1)排他性(2)可转让性-可在不同所有者之间转让(3)强制性-受法律保护不受侵犯(4)产权包括: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P28 劳动力市场中的主要制度1、户籍制度(1)1958 年以前,自由迁徒期(2)1958-1978 年,严格管控期(3)1978 年以后,半开放期2、劳动制度3、社会保险制度P29 判断社会劳动力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的标准1、劳动力是否得到了充分利用2、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是否得到节约3、自然资源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利用4、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得到了提高5、劳动生产效率是否得到了提高第三章 我国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的历史变革(由行政手段经济手段)P
11、30 传统体制下的劳动力配置方式特点:1、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对促进就业,对企业的雇佣实行干预的政策如下:(1)对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公教人员采取包下来的政策,政府统一安排就业(2)对工商企业雇佣进行直接干预。(3)城镇企业不能到农村随便招工(4)政府设劳动介绍所,对失业人员进行登记,统计,有组织安排就业(5)采取以工代赈,生产自救措施P31 统包统配的具体内容和特点:(1)对社会范围内的劳动力进行统分统配(政府包下来,一次分配定终身)(2)单一化的企业用工形式(3)劳动力的统一调配和调剂(4)低工资高福利的僵化工资制度(5)劳动力配置的城乡分割(6)劳动力没有流动的自由(7)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土
12、地上P33 传统的劳动力配置制度:(1)劳动力行政调配制度原则 :统筹兼顾 区别轻重缓急 坚持自力更生 力求转业对口 以地区为主(2)统包统配制度弊端:待业人员对国家过分依赖 不利于计划生育 束缚了就业者努力 单位不能根据自身需要决定劳动者P34 传统体制下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配置1、1950-1957这一时期,农村劳动力有一定的择业自主权,如果有条件可以到城市中就业2、1958-1978国家在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上采取计划的分配方式,劳动力资源采取统包配的方式,劳动能力没有择业和选择工作地点的自由。3、1979 至现在农村实行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劳动力开始在家庭内部配置P37 传统劳动力配置
13、方式的弊端(1)导致用人单位人浮于事,和企业富余人员的产生(2)劳动效率低下(3)阻碍了劳动者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P38 与市场配置的方式相比,计划配置的特点:(1)劳动力不表现为商品,劳动者不拥有自已的劳动力,实际支配权在政府手中。(2)劳动力要素分配由计划部门统一安排,企业和个人没有分配权(3)工资不能起到调节供求作用,只是消费凭证P40 新的就业管理体制主表现:(1)市场机制已成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主要力量(2)劳动力市场中介机构发展迅速(3)劳动力的流动范围明显加大P41 劳动力配置二元结构的特征:1、劳动力配置的二元性:非国有经济的劳动力配置以市场为导向,国有企业以政府主导2、工资收入
14、调节双轨运行:非国有经济工资市场化,国有经济尽管已经突破了传统模式,但与市场化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1)政府直接管理企业工资的体制仍然存在(2)国有经济部门的职工工资明显高于市场所决定的工资水平(3)企业内部工资差别过小(4)行业之间收差别过大3、城乡户籍制度的壁垒4、劳动力产业分布 (人民共社把劳动力限制在了农业部门)5、城市化与劳动力配置 (重工业发展优先战略使城市化后于经济发展水平)P47 劳动力二元存在的原因:1、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劳动力退出障碍互为结果2、体制内劳动力配置者的既得利益刚性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严重滞后4、劳动力供求在总量和结构上都严重失衡P48 劳动力资源
15、市场化配置:1、市场配置劳动力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2、培育劳动力市场是实现劳动力市场配置的必然途径3、市场配置仍需要宏观调控(市场配置主导,国家宏观调控从市场配置要求出发)P52 国有企业内部群体的品质特征:1、岗位长期固定,专业技能差,业务能力来自于经验2、工资水平低助刚化,主要依靠企业福利3、职人对企业依附加深对市场风险厌恶P53 农村工具有的品质牲:1、劳动强度大,环境差 技术底2、除了取得劳动收入外,没有福利3、对于工作机会的失去表现为更多的适应性和承受力P54 我国劳动力就业机制转换过程:1、传统机制:国家作为劳动力配置的主体,代替企业行驶配置权2、转轨是期:企业开始取得有人自主权,
16、自主权逐步扩大3、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最终走向统一。第四章 劳动力流动与配置P58 劳动力流动定义一般具有双重含义:地域性迁移或行业性迁移概括的讲:劳动力流动指以寻找新的就业机会为主要动机而产生的移动通俗的讲:劳动力流动就是因变换工作岗位,职业或工作区域而产生的移动。劳动力迁移主要有三种形式:一、劳动力在本地更换行业二、劳动力地域性迁移三、劳动力行业性迁移劳动力流动分类:1、岗位之间的流动2、职业之间的流动3、单位之间的流动4、产业之间的流动5、地区之间的流动6、国际之间的流动P59 按照劳动力的主观能动性把劳动力流动分类:1、自愿流动2、非自愿流动P59-60 根据流动决策主体的不同,把劳动力流动方式分为:1、自由流动(以个人决策为基础,根据个人意愿)2、计划流动(以政府决策为基础,根据政府的意愿)3、混合流动(行政方式与市场方式共同起作用)P60 实际研究中,为了统计的需要劳动力流动概念分为:1、个人在不同组织、不同的职业、行业之间的流动(人们常说的工作变动)2、个人在不同的地域之间的流动(人们常说的农村向城镇的流动)3、个人在不同就业状态之间的流动(人们常说的就业,下岗,失业,再就业)P60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类型:1、就地向非农业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