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现代文学史 (刘勇、邹红)复习笔记绪 论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进程及主要特征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那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中国现代文学是指 1919 年五四运动发生前后至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包括在此期间发生的文学运动、文学论争、文艺思潮和在此期间出现的文学社团、文学流派以及所有不同类型作家的创作。中国现代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三个 10 年:(一)第一个十年(1917-1927) ,是现代文学开拓和奠基阶段,通常称这十年为五四时期文学。这一时期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即由文
2、学形式的内在改革逐渐转向思想内涵的深刻变化。1、文学革命的开端、发展、高潮2、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的作家创作的新文学作品。小说方面:鲁迅的狂人日记 ,叶绍钧、冰心、郁达夫等新文学作家创作了内容形式全新的小说。诗歌方面:出现了白话新诗人如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刘大白。尤其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开创了自由体白话新诗的一代诗风。散文方面:鲁迅、李大钊等人的文艺短论(即随感录和杂文) ,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许地山等人的抒情叙事散文(即“美文” ) ,瞿秋白的饿乡纪程 、 赤都新史等通讯报道是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最初萌芽。话剧方面:胡适、洪深、田汉、欧阳予倩等人的白话剧本。这一时期文学创作最突出的主题是反封
3、建(农民及其命运成为许多作品的主人公和素材,描写知识分子对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的高度敏感,摆脱封建道德舒束缚、争取婚恋自主、追求个性解放的奋斗和抗争,对妇女地位的思考以及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3、1921 年后出现许多文学社团如文学研究会(标榜为人生的写实主义) 、创造2社(鼓吹重艺术的浪漫主义) 、语丝社、新月社以及风格接近文学研究会的未名社、莽原社,接近创造社的南国社、浅草社和沉钟社等。还有“问题小说” 、“身边小说” 、 “乡土文学” 、 “语丝文体” “象征派”诗歌等风格和流派4、新文学作家们通过各种渠道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5、这一时期文学局限是:作家视野狭窄,多是小知识分子自我表
4、现的情绪,有些作品带有感伤颓废情调,甚至有宿命论倾向;译者缺乏分析批判能力,对外国文学作品未能区分精华和糟粕;对待民族文学存在形而上学、虚无主义倾向。(二)第二个十年(1928-1937) ,是现代文学发展成熟阶段,通常被称为左翼时期的文学。开始的标志是革命文学运动开始。这一时期文学特点是从思想到艺术都进入成熟阶段,整个文学创作呈现繁荣、复杂、多元的格局。1、这一时期左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辉煌:创造社、太阳社于 1928 年正式发起革命文学运动,30 年代初成立的左联等左翼文学团体将革命文学运动推向高潮。这一时期文学作品反帝反封建主题进一步深化,革命者形象和底层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形象塑造受到
5、普遍重视。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蒋光慈、叶紫、丁玲、张天翼、洪灵菲、茅盾前期创作林家铺子 农村三部曲 子夜 、鲁迅后期创作。2、这一时期重要现实主义、民主主义作家作品:巴金激流三部曲 、老舍骆驼祥子 、曹禺雷雨 、 日出 ,以及沈从文的边城、李劼人的死水微澜 暴风雨前 大波等“大河小说” ,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歌和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等3、这一时期文学局限:有些作品生活实感较弱,革命者和劳动群众形象塑造存在着概念化的弊病,缺乏精细的艺术磨练,显得较为粗糙,影响审美价值。(三)第三个十年(1938-1949)通常被称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开端是抗战爆发。这一时
6、期文学特点是: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产生影响。抗战爆发,形成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抗日救亡成为这一时期主题。由于政治变化,出现国统区和解放区。这一时期又以 1942 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前一阶段是抗战初期文学,文艺界出现通俗明快、短小精悍的作品如街头诗、3独幕剧等,出现集体创作和一系列历史剧,以郭沫若的屈原 虎符最为成功。2、后一阶段文学分为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上海孤岛等区域。在解放区: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阶段,出现具有典型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作家作品如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以及白毛女 王贵和李香香 。在国统区和沦陷
7、区:围绕反侵略、反压迫的民主革命运动,出现具有讽刺性、揭露性批判国统区黑暗现实的作品如茅盾腐蚀 、巴金寒夜 、袁水柏马凡陀的山歌 、陈白尘岁寒图 升官图 ,钱钟书围城 。此外还有张爱玲、徐訏、无名氏等作家作品。国统区作家努力向民族形式和大众化方向发展。中国现代文学 30 年的发展伴随着同守旧势力和各种思想派别的斗争。如20 世纪 20 年代的“国粹派” “学衡派” “甲寅派” “鸳鸯蝴蝶派” “现代评论派”等,30 年代国民党政府的“文化围剿” “法西斯民族主义文学”以及“新月派”“论语派” “自由人” “第三种人” ,40 年代的“战国策派” “戡乱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30 年是和新民主
8、主义革命斗争相辅相成的,又具有相对独立的鲜明特性。虽然出现了多样的创作方法,但是以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为主流,为人生、为革命的现实主义基本精神贯穿整个现代文学各个层面。中国现代文学具有纵横交叉、承前启后的历史特质,是整个中国文学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点,显示出新文化与传统旧文化的“断裂” ,体现出中外文化的“碰撞”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特征中国现代文学带有承前启后的性质,其特征如下:(一)新旧文学的冲突和承传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五四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体现出新的现代社会、现代人生的精神风貌和新的文学表述方式,体现了现代新文学、新文化与传统旧文学、旧文化的根本冲突和根本转折。但是,同
9、时也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学发展演进的必然结果。鲁迅代表的五四那代人,最注重开放,又最讲究立本,他们既读过经,又留过洋,是难以超越的一代人。 (二)中外文学的碰撞与交融4晚晴翻译文学繁荣,新文学作家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现代新诗对外国批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吸收借鉴。(三)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时代历史赋予现代文学特殊使命,整体上形成根本特质: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艺术境界的不懈追寻。(四)对个性和人性的追求及对自身的剖析和批判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作家,他们最犀利地批判社会的黑暗,又最无情地解剖自身的弱点,最无情地揭露人性的弊病,又最深情地关注着整个人类的命运,他们的作品往往蕴藉着一种对整
10、个人类的大关怀。5第一章 从晚清到五四: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第一节 晚晴启蒙运动与文学变革一、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的第一次“改革开放” ,是清政府在军事、外交和内政危机重重的情况下被迫实行的自强运动。但洋务运动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不触动封建专制制度的仅限于“器物”层面的改革。1894 年至 1895 年甲午战争的惨败成为晚清洋务运动失败的象征。二、维新运动甲午战争惨败,以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力主实行君主立宪。中国思想史因此进入一个新的时-启蒙的时代。维新派知识分子认识到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向西方看齐。严复、梁启超等意识到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本” ,
11、改造国民精神的新民运动成为思想启蒙的重心。一系列以传播西学、讨论变革、倡导启蒙为宗旨的思想文化阵地涌现,如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上海创办的时务报等。西方现代化、思想及其价值观,作为“文明”即现代性的范本,被介绍都中国;输入新学、开启民智,成为维新思想界寻求的中国社会救亡图存的前提。三、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维新派倡导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目的是让文学成为承载政治革新理念、促进思想启蒙的利器。从“诗界革命” “文界革命”到“小说界革命” ,形成一种直面危机、书写真情、表现现实、促进改革的风尚。(一)诗界革命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黄遵宪、谭嗣同、夏曾佑,一方面力求打破传统诗歌规范,另一面尝试以全新思想表现政治革新的追
12、求。其实验的新诗又叫“新学诗” ,将“新学(西学) ”作为诗歌阐发内容,但会流于新名词的堆砌。成就最大的是黄遵宪。他的诗一般采用五言古诗体,语言通俗、流畅,情6感自然。其诗具有宏阔的境界,遵循“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二)文界革命在文界革命之前,讲究义法、雅洁等规范的桐城派和崇尚骈文的文选派被视为中国散文的正宗。散文的革新,以梁启超多产而激情澎湃的“新文体”为代表。他一列有关中国国民性的文章,语言犀利,感情真挚,极具感染力。(三)小说界革命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中影响最大的是新小说运动。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小说只是不入流的旁门左道。而在晚清启蒙运动中,小说却因为 19 世纪欧洲小说的鼎盛及小说在社会
13、的崇高地位和在民间传播思想文化、道德教化的作用由“小道”擢升为“上乘” 。1902 年,梁启超创办了中国第一份小说杂志新小说 ,在创刊号上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提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并在新民丛报中提出“小说为文学最上乘” 。20 世纪初论及小说便是“开启民智” “裨国利民” “唤醒国魂” ,被视为政治启蒙、道德教化乃至学校教育的工具。第二节 报刊与新小说的繁荣晚清新小说繁荣与报刊杂志兴起关系密切。最初有关小说开民智的言论及少量翻译小说是在维新派办的时事政论性报纸杂志上出现的。1902 年专门的小说杂志出现。一、 新民丛报首次提出了“历史小说”等新小说概念,并对新小说分
14、类如政治小说、哲理小说、科学小说、侦探小说等,鼓出小说地位、探讨小说原理、翻译介绍西方文学。二、 新小说是中国第一份小说杂志,1902 年在日本横滨创刊,梁启超任主编。聚集了当时几乎所有热衷新小说的文人,为小说创作开设了若干栏目。7三、 绣像小说是继新小说之后第二份小说杂志,于 1903 年 5 月上海创办。 绣像小说刊登了晚清许多著名长篇,如社会写实小说老残游记 (洪都百炼生) ,科学小说月球殖民地小说 (荒江钓叟) ,教育小说学究新谈 (吴蒙)及翻译小说司威夫脱汗漫录 ,每一期上插图,中西合璧,表现晚清求新思想。四、 月月小说于 1906 年 11 月上海创刊,吴趼人任主撰。其文学立场是启
15、蒙主义,将小说作为道德教化的手段,与其他人不同的是,所谓的“道德”是指正统儒家的道德。其栏目除了社会小说、历史小说还有冒险小说、侦探小说、滑稽小说。月月小说是较早大量刊登短篇小说的杂志之一,专门开设了“短篇小说”栏目。五、 小说林晚清新小说杂志中真正有意识的应用西方纯艺术论并在刊物宗旨和品格上具有更统一的现代性的,是由曾朴做总理,黄摩西、徐念慈任主编,1907 年 2月创刊、1908 年 10 月停刊的小说林 。其主要作者是曾朴、徐念慈、陈鸿璧、张瑛、包天笑等。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它对文学的自觉。抛弃“载道” “觉世” “唤醒”等观念,接受西方现代美学知识,用“美” “审美” “理性” “理想”等
16、概念阐述文学与小说的本质。作品有曾朴的孽海花 ,陈鸿璧译的科学小说电冠 、历史小说苏格兰独立记 ,张瑛译的侦探小说黑蛇奇谈 ,包天笑著的碧血幕 。第三节 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兴起在晚清启蒙运动中,白话文运动便已萌芽。一、 演义白话报1897 年 11 月,章伯和、章仲和兄弟在上海创办演义白话报 。二、 无锡白话报 (更名为中国官音白话报 )1898 年 5 月,由裘廷梁及其侄女裘毓芬发起。1898 年 8 月 27 日裘廷梁发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 ,首次明确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 。认为,文言之害在于言文分离,而言文分离,是造成愚民的根源。8从古今对比、中西比较、语言学角度,论证“白话胜于文言”的观
17、点。将“兴白话而废文言”提到民族、国家兴亡的地位上,这是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先声。三、陈荣衮裘廷梁之后的另一位白话文运动的先驱。在知新报上发表论报章宜改用浅说 ,提出报章文字应改用白话,认为改革文言实开启民智的必由之路。其对白话报刊的倡导,与对小学教育“宜用浅白新读本”的倡导成为白话文运动中的力作。裘廷梁和陈荣衮极大推动了晚清白话文运动,白话报刊自此开始出现。四、 京话报1901 年北京出现白话报京话报 。它是“帮闲”性质的白话报,只是为了沟通上下,消除义和团隐患。从京话报与无锡白话报相比,看出晚清南北政治文化开放与保守形成对比。五、 中国白话报1903 年创刊于上海,其发刊词指出中国人安于享乐,
18、不知天下大变。革命派发起的拒俄运动也被鲜明的体现。六、 安徽俗话报1904 年安徽芜湖创刊,陈独秀主编。其对象是底层百姓,宗旨是呼吁爱国救亡,揭露和批判旧伦理道德的罪恶,抨击中国“恶俗” ,主张普及教育,发展近代工矿业,练兵习武等。不仅发表白话文学作品,还开始提倡文学改革。如论戏曲论述改革中国戏曲。七、汉字拼音化晚清白话文运动中产生的。最初提出汉字拼音字母的是维新派人物王照(提出一套 60 个字母的拼音方案官话字母 ,专拼白话) 。其后,劳乃宣在其基础上增加江宁、苏州、闵广音谱合成简字全谱 。1910 年前后在张百熙、张之洞等努力下,官话拼音字母得到相当程度的普及。1928 年国语罗马字拼音法
19、式采用赵元任、钱玄同等的国语罗马字形成的现汉拼音方案。第四节 新青年与五四文学革命一、 “一刊一校”9一刊: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 ,1915 年 9 月 15 日创刊于上海,由陈独秀主办,1916 年 9 月 1 日改名为新青年 。1917 年 1 月陈独秀受蔡元培之邀任北大文科主任, 新青年编辑部从上海迁到北京。一校:蔡元培主持北大后,提倡“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在北大任教的胡适、钱玄同、沈尹默、李大钊、周作人、鲁迅、高一涵等参加了新青年的编辑。文学革命首先在新青年上展开。随着新潮创刊,文学革命蓬勃发展。五四新文学,是以白话文的提倡为开端的。二、胡适提倡白话文学1、1917 年 1 月日胡适
20、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是文学革命的发轫之作。认为,言文合一是新文学的方向,白话文学是拯救中国文学的活文学,是中国的“文学正宗” 。2、胡适在历史的文学观念论中运用历史进化观进一步阐释白话文学的合理性。3、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运用进化论又一次明确提出废除文言、改用白话的主张。4 胡适在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 国语的进化中继续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在胡适等五四新文化先驱的倡导下,语言的现代化变革与文学的现代性追求被置于同一地位这就是“文学的国语”与“国语的文学”三、傅斯年在怎样做白话文中将新文学倡导的白话称为“欧化的白话” “理想的白话” “精粹的国语”从口语中提炼的,吸收西方语法、句法、章法的
21、欧化白话。傅斯年认为欧化的白话文特点是:逻辑的、哲学的、美学的。五四白话文学就是从欧化的白话文起步,从西方化的文学表达开始,进而追求西方的文学形式。四、 新潮1919 年 1 月由北大一群受新青年启蒙而推崇新文化的学生创办,主编10者有傅斯年、罗家伦、毛子水等。 新潮的出现使新文学运动势头更劲。第五节 外国文艺思潮的引进胡适在小说理论文章论短篇小说中将现代短篇小说理念输入中国。对比中国传统短篇小说和五四新文学倡导的西方式短篇小说的不同:中国传统小说叙事基本是以时间为线索,依时间的先后顺序对故事进行从头到尾的叙述,讲究首位完美衔接,呈历时型结构,而结局往往是“大团圆”的。中国传统小说的长短篇之分仅是篇幅的长短差别,短篇小说往往是将不成长篇的,如笔记杂撰,或传统的“某生者“体,称为短篇小说。胡适及五四作家提倡的短篇小说强调短篇小说“横切面”写法, “经济的手段”和事实中“最精彩的片段”等。五四小说在创作上运用西方现代短篇小说技巧最成功的是鲁迅和郁达夫。而鲁迅在运用“心里时间”展开叙述方面胜郁达夫一筹。传统小说以故事为中心,以情节为叙述结构,但由于过分重视一波三折的情节设置会忽略对人心灵的表现。现代作家的小说创作,一开始便将传统小说赖以存在的支柱情节结构了,将人心即对心灵的表现放置在小说的中心位置,一时诗化叙事成为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