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第一节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一、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中华文明以农耕文化为主体1、时间早。早在四五千年前,兴起于黄河中游地域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已经展现了华夏民族的先从渔猎而向农耕生产过渡的历史风貌。神农氏,禹、公刘三代时期,农耕业已经成为中原华夏民族社会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古代诗歌的记载,反映了这一时期先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繁忙景象,所谓“同我妇子,磕彼南亩,田俊至喜”(诗豳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王世纪击壤之歌),即是其生动写照。2、地域广。黄河流域(粟作区)、长江流域(稻作区)3、生态适宜气候适宜、土壤肥沃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华夏民族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生产形态。论语宪问称“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史记称赞周人的先祖公刘“务耕种,行地宜,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 扁道之兴,自此始”。农耕与部族的兴衰紧密相连。 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