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孙培青考试重点.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791313 上传时间:2018-11-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考试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考试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考试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考试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考试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6 年长江大学中国教育史重点1.学校萌芽的传说(“成均” “庠”的功能)P9关于学校的传说,首先,氏族部落联盟时,凡宗教仪式和公众集会,必有音乐。音乐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显贵者重视音乐修养,他们的子弟均受乐教。乐师掌管音乐事务,日常演奏之地亦为实施乐教之地,这个场所称之为成均,成均并非劳动场所,所进行的教育不以生产劳动为内容,教育和学者已脱离生产劳动,成为专门从事学习的人。其次,古史中还有虞氏之学为“痒”的传说。孟轲说:“痒者,养也” ,在氏族公社中,教育年轻一代任务,有丰富生活经验的老人承担,这种活动就要老人方便,一般在养老地方进行,所以痒也为教育场所。由此可见,成均或痒是原始社会

2、末期开展的多种活动的机构,包括当时的教育活动在内,虽然不是正是学校,但它开始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活动,为以后专门教育机构产生奠定基础。2.夏、商、西周官学的基本特点。P11-P22夏代是奴隶社会教育形成时期,商代时得到进一步发展,至西周则达到鼎盛阶段。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没有分离独立,历史上称为“学在官府” 。教师由官吏兼任,即“官师合一” 。西周建立两大系统的学校,即国学和乡学,国学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3.六艺教育 P22六艺教育起源于夏代,商代有所发展,西周在继承商代六艺教

3、育的基础之上使它更为发展和充实。西周的教育内容可以总称为六艺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它既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也重视文化知识;既重视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既重视文用也重视武备;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六艺的内容:礼、乐、射、御、书、数“礼”的内容广泛,凡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皆为包括;“乐”受到高度重视,内容包括诗歌、音乐和舞蹈;“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书”指的是文字读写;“数”指的是算法。六艺的特色:文武兼备、知能兼求、教有所别六艺的历史影响:“六艺”不仅是教育内容,而且成为一种教育模式,成为后世儒家学者谈论教育改

4、革的范本。4孔子人性论 P301、孔子提倡:“性相近,习相远” ,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的差别。2、从“习相远”的观点出发,孔丘认为,人要发展,教育条件很重要, “烧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 ,人应当钟声不断受教育,这样才是知识的站我和道德的修养不至于停顿,倒退,还认为认得生活或经营当受到重视,应争取积极因素的影响,派出小计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强调居住环境的选择,另一方面强调社交的选择。3、把人性分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属于上智,二等是“学而知之者”与“困而学之” ,属于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学”属

5、于下愚。性相近,习相远,指的是中人的部分,中人是有条件接受教育,可以对他们谈高深的学问。 这也是孔子人性论的一个缺憾。教育的作用 P30 教育和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的关系。 (社会作用) 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为政以德” ,他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不一定直接去做官才算参与政治活动。 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有了众多的人口,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它富足起来,还要加强教育,提高文化。他还把“足食、足兵、民信”作为立国的基本要素,甚至认为在不得已时,食、兵都可去,民信不可失。 治理国家只靠政令、刑律,不如德治和礼教,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和有效。 历史影响 p47(1) 、积

6、极意义(1)首先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2)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3)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平民。(4)培养从政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 ,为封建官僚制的政治改革准备了条件。(5)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编撰诗 、 书 、 礼 、 乐 、 易 、 春秋作为教材,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6)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创新教学方法,强调学思行形结合。(7)首倡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8)实行因材施教,发挥个人专长,造就各类人才。(9)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的道德

7、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10)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方向。(11)力求走在中庸之道上,自觉进行思想检查,改过迁善。(12)要有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2) 、消极意义(1)过分太高教育的地位,夸大教育的作用,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在分析教育对个体发展作用时没有抛弃上智下愚的传统思想。(2)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也并不是主张人人平等的接受教育,他依然认为下等民众不必受教育,或不能受同等教育,仍然坚持教育等级的观念。(3)教育目的、内容和道德教育思想实际上是从维护统治阶级的立场出发的,本质上是为了造就不犯上作乱的顺民。(4)教育

8、与劳动相分离,教育内容轻视科技与生产,培养出来的结果,绝大多数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5) “学而优则仕”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读书开始就产生了严重的功名之心,造成了深远的历史影响。5.稷下学宫性质和特点 p55性质a.官学之下是私学,私学之上是官学,官私合办b.集教学、研究、育人、谘议为一体特点a.学术自由b.待遇优厚6.墨子、孟子、荀子教育的基本主张。 P59-p77孟子的教育思想 1、教育的作用 社会作用: 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 。 “得民心”是“仁政”的社会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 个人作用: 孟子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

9、的作用是“求放心” 。认为人虽有先天的善性,但只是一种端倪。如果不受教育,不肯学习就会成为与禽兽差不多的小人。 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2、教育目的.以明人伦为中心的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内容是以孝悌为主体的道德教育。 3、理想人格孟子在道德教育方面提出了下列原则:第一, 持志养气。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修养首先要注意“尚志” 、 “持志” 。与持志紧密相联的是“养气” ,既要“持志” ,又要“养气” 。理智与情感的统一。 第二,反求诸已。孟子从性善论出发,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中的自我修养。他认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原则是“反求诸已” 。就是要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第三, 动心忍性。意志锻炼,

10、在逆境中得到磨砺。 。 第四,存心养性。善端要成为实在的善行善性要靠存养和扩充。4、 关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他在教学方面提出的主要原则和方法有下列几点: 深造自得:深入的学习和钻研,必须有自己的收获和间接,如此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地智慧,遇事则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盈科而进:学习和教学工作的循序渐进;教亦多术:强调学习和教学过程循序渐进;专心致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荀况的教育思想(1) “性恶论”“性伪之分” ,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性” ,后天习得的是“伪” ,人的本性是恶的,而人的善德是后天习得的,说明教育的必要性;“性伪之合” ,性、伪是有区别甚至对立的,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

11、说明教育的可能性,通过“化性起伪”实现“性伪之合” ;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 ;伪:指一切通过人为努力而使人发生的变化;(2)以“大儒”为培养目标,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层次为“贤能之士” ,理想层次在于培养“圣人” ,把当时的儒者分为俗儒、雅儒、大儒三大层次。(3)以儒经为教学内容,以礼为重点。(4)提出“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和教学方法,提出“虚壹而静”的学习心理状态。(5)竭力提倡尊师,维护教师尊严和学术统一。墨家的教育思想(1)其思想以兼爱、非攻为核心,以尚贤、节用为基本点。(2) “素丝说”与教育作用:生来的人性如同待染的素丝,下什么染缸就成什么色,即有什么样的环境和教育就能造就什

12、么样的人。不同的人性全是因为后天不同的环境和教育造成的,而非先天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人都应该学习和接受教育。(3)以“兼士”为培养目标,兼士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4)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生产知识、军事知识、科技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认识方法、思想方法、形式逻辑能力;提倡科学技术和技能技巧的专门教育以及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5)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主动, “虽不扣必鸣人者”的“强说人”精神,主动、积极的宣传、推行自己的主张创造实践量力比较孟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不同点 孟子 荀子教育的作用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在于“得民心” ,教育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在于“

13、求放心”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找回丧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性的善端。荀子认为教育能够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使兵劲城固、国富民强。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教育内容是以孝悌为主体的道德教育。荀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由士到圣人等各种治术人才,教育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著作。人性观孟子强调“性相近”发展为“性善论”,他认为人性本善,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 。他认为君子和庶人的区别就在于保持还是丧失了这种“善性” 。荀子强调“习相远”发展为“性恶论” ,他认为人之所以能为善,全靠后天的努力。教学思想孟子把教育视为人的内在能力发

14、展过程,主张“内省” ,强调“思” ,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荀子认为教育是一个“起伪”的过程,是不断积累知识使人性得到改变,主张“外铄” ,强调“学”的重要性。教学过程孟子把教学过程看做“存养” 、 “自省”、 “自得”的过程。把学习解释为保存和发扬先天固有“善性”的过程。荀子则把教学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大环节,并把行看做是学习的最终目标。把学习解释为接触外界、掌握知识、见诸行为、以美其身。共同点1、二者都非常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的作用。2、关于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二者都把培养维护统治的治术人才作为重要的教育目的,并强调道德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的重要地位。7 学记的教育思想 p96

15、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社会政治作用:把教育视为政治的最佳手段,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 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制与学年。学制:提出了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 学年:把大学教育定为两段,五级,九年。七年谓之“小成” ,九年谓之“大成” 。视学与考试,其中一三五七九年都有考试,分别是“视离经辨志” 、 “视敬业乐群” 、 “视博习亲师” 、 “视论学取友” 、 “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 ,考察学生的德行和道艺。教育教学的原则: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

16、计学生可能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防范措施。适时施教原则:要求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循序渐进原则: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才会收到好的效果,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药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集体中学习。长善救失原则:要求教师善于因势利导,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化缺点为优点。启发诱导原则:教学要重视启发诱导。藏息相辅原则:既要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要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使学习成为一种内在的需要。教学相长原则: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学”因“教”而日进, “教”因“学”而益深。 尊师重

17、道原则:认为尊师必先重道,要重道必先尊师,一方面高度评价教师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8.汉代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 p116“三大文教政策”是西汉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文教政策建议,包括:“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兴太学以养士” ;“重视选举,任贤使能”三个方面。思想统一: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培养人才、推行教化加强选举管理: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9汉代太学的基本特点。P105太学是世界教育史上有明确文字记载的由统一的中央政府设立的第一所官方大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前 124 年)汉代太学建立,汉代太学教师称为博士,博士的首领西汉时称仆射,东汉时称祭酒。初为个别教学,后因人数增多改为

18、集体授课,称“大都授” ,主讲教师称“都讲” ,考核方式称为“设科射策” ,太学的教学内容是单一的儒家经典。10.汉代鸿都门学的基本特点。P105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 年) ,因校址位于洛阳的鸿都门而得名。鸿都门学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实际上是宦官为对抗太学生的反抗而另立的一所太学。学生由地方长官或朝中三公举荐,专供尺牍、字画,意在对抗太学经学,投汉灵帝所好,毕业后多封以高官厚禄。它打破了儒学独尊的教育传统,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为后代专门学校发展提供了经验。11.颜之推的教育主张。P150关于家庭教育 颜之推极为重视家庭教育,这是因为,当时官学衰

19、落,家庭教育成为士族教育的重要方式。为维护士族的社会地位和儒学传统,他总结了自己一生关于士大夫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丰富经验,以教育子孙,形成了他的教育主张。 (一)实施早期教育 他认为家庭对儿童的教育应及早进行,最好从胎教开始。纵然做不到胎教,也要及早从幼儿教起。幼年时期,性情纯洁,未染恶习,比较容易接受影响,可塑性大,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免去以体罚纠正恶习的工夫。(二)把爱子和教子结合起来,反对溺爱,偏爱 他认为疼爱孩子是人之常情,但如何正确处理爱与教的关系却无共同认识。偏爱子女也是溺爱的表现,除对被偏爱的子女会产生上述溺爱的各种恶果外,还会引起不被偏爱的子女的强烈反感和抵触情绪,还会

20、造成子女间的矛盾,甚至导致骨肉相残的悲剧。颜之推这种强调爱与教结合的主张是正确的,但用体罚以教子的方式,则是不可取的。(三)父母应以身作则,注意环境习染对子女的影响 他认为父母应善于以身作则,作出榜样,供子女仿效,这非常重要。要求必须审慎地看待子女左右的人,以防导入歧途。慎重地选择师友,发挥教育的积极影响,潜移默化,是家庭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关于士大夫教育 (一)揭露士大夫教育的腐朽空泛他认为当时士大夫教育严重脱离实际,培养的人缺乏任事的实际能力。他对这种腐朽空泛的士大夫教育和浮伪之弊,揭露犀利,批判深刻,切中要害,垂戒后世,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很有影响。(二)培养“德艺周厚”的专门人才 颜之推

21、认为教育要为国家培养实际有用的人才。他经长期观察,认为国家政事需要六种人才:一是朝廷之臣,二是文史之臣,三是军旅之臣,四是藩屏之臣,五是使命之臣,六是兴造之臣。对个人来说,要成为六方面全才是困难的,那就应受专才教育,将来专搞一职。但不论哪一类人才的培养,全要做到“德艺周厚” ,这是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他的这种士大夫教育主张与当时士大夫教育现实形成鲜明对立,表现了他的独到见解,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12.韩愈的教育目的 p188教育目的主要指培养目标,即人才的规格。教育家的政治主张规定着培养人才的标准和要求,政治主张往往就是他的教育目的。 韩愈的政治主张就是儒家的仁义之道以及“三纲” “六纪”之说。

22、他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是:忠君、清政、兼理法、继传统几个要点。忠群是核心内容,清政、兼礼法、重传统都是培养忠君,实行忠群思想的必然要求,儒生具备了这些品德,就可齐家治国平天下了。 按着教育目的的要求,教育内容基本上是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即一是道德教育,包括仁义道德的整套儒家论理;二是知识教育,包括书、易、春秋;三是政治教育,包括礼乐刑政。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师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教师问题。提出了卓越的见解。其主要见解:由“人非生而知之者”出发,肯定“学者必有师”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任务,他认为教师的三大任务为:传递儒家道

23、统,传授古文六艺之业,解决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在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的反映了教师的工作基本职责。提倡“相师” ,建立民主性的师生关系,其中“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含有“能者为师“和“教学相长“的意思,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以“道”为求师标准,主张“学无常师” 。教师的选择不受年龄、地位和资格等限制,主要用道和术业来衡量。总之,韩愈的师说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系统,有创见地阐述了教师问题,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13.宋朝书院兴起的原因及特点(P218)书院始于唐代,宋以后书院教育兴起最主要的原因为:官学低迷不振私人讲学的传统源远流长佛教禅林讲学制度的影响印刷术的应用使书籍变得极为便

24、利特点: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经确立书院促进了南宋理学的发展和学术文化的繁荣书院官学化倾向已经出现北宋的著名书院(六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 石鼓书院 岳麓书院 应天府书院 嵩阳书院 茅山书院 书院的组织、教学和教规 书院形成许多显著特点: 第一、书院是教学机构,同时又是学术研究机构。 第二、书院允许不同学派学者蒞院讲学,重视学术交流,开展争辩。 第三、书院讲学可自由听讲,不受地域限制。 第四、书院教学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书院教学多采用问难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 第五、书院内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师生间的感情相当深厚。 14. 北

25、宋的三次兴学运动有哪些主要内容?p200(1) “庆历兴学”: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普遍设立地方学校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去掉帖经和墨义,着重策论和经学。振兴太学,将胡瑗的“苏湖教法”引进太学,创立了分科教学以及学科的必修与选修的制度。苏湖教法: 改变当时崇尚辞赋的学风,而重经义及时务,在学中设经义斋和治学斋,根据学生专长和爱好分斋而教。 教学方法也与传统的死记硬背不同,而是以明体达用,培养有实际才干的人为目标。他在教学中循循善诱,讲习解经 “至有要义 ”,能联系实际,或利用直观。他还提倡实地考察,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 (2) “熙宁兴学”: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扩

26、建和整顿地方官学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以培养具备一技之长的人才。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3) “崇宁兴学”: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建立县、州、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新建辟雍,发展太学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15.朱熹的教育思想 p233论“大学”和“小学”教育朱熹根据人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把学校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大阶段。他认为八岁至十五岁是小学阶段,上至王公子弟,下至庶民子弟皆可入学。朱子特别重视小学教育,认为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教学内容是“学其事” ,即从洒扫应对进退开始,将伦常礼教,教给儿

27、童,进而教他们诗、书、礼、乐之文打好根基。小学的教育方法要尽可能具体明确,教法要尽量生动。朱烹认为十五岁以后是大学阶段,入学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也有少数“凡民俊秀” 。大学的教学内容是在小学的基础上“明其理” ,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使其“明明德” ,最后达到“止于至善”的目的。大学的教材主要是“四书” , “五经” ,尤其是论语 、 孟子 、 大学 、 中庸四书是其基本教材。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六条:(1)循序渐进, (2)熟读精思, (3)虚心涵泳, (4)切已体察, (5)著紧用力, (6)居敬持志。 16明朝的科举制度 p253明代科举制度的特点:

28、 1、自隋唐行科举以来,历代考试科目均有进士、九经、开元礼三史、三传、学究、明法等科,而明代却只有进士一科 2、明代考试内容包括经义、当代的诏诰、律令、经史和时务策等三方面。明初经义以“四书” 、 “五经”为限,而“四书”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做为官方统治思想的程朱理学,不仅被定为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学教材,而且成为士人仕进的唯一根据。 3、 明代科举分三场举行,每场所试内容和份量,乡试和会试完全相同。 4、 考试所用文体,规定一律要用“八股” 。 八股特点有三: 第一, “八股”文之试题取于“四书” 、 “五经”等儒家经典, “四书”已与“五经”齐名。第二、八股文章只能依据朱熹四书集注 “代圣

29、人立言” ,不能丝毫阐发己意。第三、八股文章必须采用固定格式的排偶文体,否则不能入仕。 科举的作用和影响 科举成为唯一的入仕之阶。既然科举如此重要,作为科举附庸的封建教育,必须以科举之需为其内容和目的,而科举对教育影响最大者,莫过于“八股” ,八股既为试文固定程式,于是学校教育的重点,也以教学八股为目的。 17. 王守仁论儿童教育 p255王守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他批判了传统的儿童教育不顾儿童身心特点的弊端,主张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在教育方法上,应该以诱导、启发、讽劝的方法,来替代传统的督、责、罚。在教学内容上,认为应该发挥各门课程多方面的作用,歌诗、习礼、读

30、书应该综合的加以利用。在教学程序上,主张动静搭配,体脑交叉,将每天的课程进行精心的安排,使儿童不仅得到学到知识,又能锻炼身体。18.六等黜陟法科举制度中岁试分等奖惩办法。清初定制,各省学政到任后的第一年,巡回所属,对各府、州、县的生员、增生、廪生进行考试,是为岁试。按成绩分为六等黜陟,文理平通者列为一等,文理亦通者列为二等,文理略通者列为三等,文理有疵者列为四等,文理荒谬者列为五等,文理不通者列为六等。一二等与三等前列者有赏,四等以下有罚或黜革。自道光以后稍有放宽,仅列一二三等,列四等以下者极少。19.科举制的产生发展历史,演变及对教育的影响科举制在我国从产生到最终废止,对我国的教育发展起到了

31、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 产生发展历程。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逐级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达 1300 余年,经历多个朝代的发展变化。 隋炀帝创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 科举制度在唐代逐步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考试制度。 宋代科举制度得到强化和改革。 元代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开创了以四书试士的先例。 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进入全盛期,八股文考试取士达到规范化、制度化。 科举制对教育的影响科举取士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要求,起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科举制比较详明严密地开创了考试取士的规模,具有一定地客观标准,与

32、察举和九品中正制相比,比较公正合理,比较符合历史发展要求,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互为依存,其关系即养士与取士、育才与选才的关系。由于选才与育才的标准和要求比较一致,科举制度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完全屈从于科举的要求,论为科举制度的附庸。 科举制的流弊主要有:国家只重科举考试,忽视学校教育;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表面公平,实际录取标准仍以权势门第为转移;由于科举指挥棒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限制。 中国科举制对世界东西方都有一定的影响。在东亚,日本、朝鲜等国曾仿行科举制;在西方,法、英、美等国借鉴科举制建立了现代文官制

33、度。中国成了考试的故乡,考试制度的发源地。20. 明末清初的教育思想的主张及特点明末清初的中国社会处在动荡之中,江南一带已明显可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促使市民社会和市民意识的形成;社会矛盾尖锐,明清朝代更替,中原汉文化的优越地位感受到冲击;西方科学技术随传教士东来,游移默化中影响着士人的知识观和思想方式。反思理学教育的教条主义和空洞无用,传统思想中的民本意识和经世致用思想重新崛起,形成早期启蒙教育思想,其代表人物有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颜元等。基本思想及特点:批判理学教育理论。如王夫之不承认先天存在“天命之性” ,认为“性乃人之先天气禀” ,“日生则日成也” 。颜元针对朱熹的人性二分,提

34、出“形性不可分” , “恶者,引弊习染也” ,是后天的产物。早期启蒙教育思想主张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早期启蒙教育思想提倡实学,反对理学家的空虚无用之学。在方法上,早期启蒙教育思想提倡“主动” “习行”的方法。反对理学家的“主敬” 、 “主静” 。早期启蒙教育思想提出初步的民主教育主张。在抨击封建专制统治时,对思想专制主义和科举学校制度进行猛烈抨击,提出初步民主思想的教育改革意见。如顾炎武对八股制进行批判,认为学校是民主议政的场所,变“是非一出于朝廷”为“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但是早期启蒙教育思想家终归还是中小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恢复封建统治的太平盛世,虽然

35、他们受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民阶层以及劳动人民的利益,但从整个思想体系来看,还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具有局限性。21. 颜元“习行”教学法颜元所谓的“习动” 、 “习行” ,是一种在实际行动中练习、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过程。他认为合理的教学方法是:(1)学用结合(增加教学中的实践环节)。(2)讲练结合。有时候把习行强调到非常重要的地位。颜元认为强调“习行 是有依据的:第一,符合学习规律。没有通过亲身实践过的知识是不扎实的。 “口中说出,笔下写出,不如身上做出” 。第二,习动习行有利于道德修养。他认为长期不动的人就会变得懒惰,进而胡思乱想。习动习行可起到“收心 的作用,使人心不得放纵

36、。第三,习动习行有利于身体的健康。第四,如果大家都即时地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之实践,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的话,整个社会就会因此活跃起来,变得生机勃勃,国家就会强大。22.古代蒙学教材的种类、代表作、特点。(1)蒙学教材依内容可分为以下六大类。第一是综合类:综合各种常识的识字课本,以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等最有影响。第二是伦理道德类:太公家教 名贤集 二十四孝 性理字训等。第三是历史类: 蒙求 十七史蒙求 史学提要 历代蒙求 龙文鞭影等。第四是诗歌文学类:千家诗 唐诗三百首 神童诗等。第五是博物自然类:名物蒙求等。第六是数学类:日用算法 算学启蒙等。(2)主要特点:古代蒙学教材注意儿童心理特点,采用

37、韵语形式,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并力求将识字教育、基本知识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23.教会学校的特点 p310集中在五个开放通商的沿海城市和香港;大多附设于教堂,规模小;招生对象以贫苦人家的孩子为主;为吸引学生,早期教会学校多免收学费和膳食费,甚至还提供衣服和路费等。在当时中国官办新式学堂尚未设立的情况下,他们对中西文化交往、西学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24.洋务学堂的特点及“中体西用”p324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教育思潮和社会思潮,张之洞在 1898 年发表的劝学篇中把它系统化、理论化,使它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纲领。其基本

38、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张之洞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明纲” ,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以此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他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他所理解的西政,并非西方政治,只不过是一些具体的政治设施,如学校制度、武备制度等等。他在维新变法前夕再次强调“中学力体,西学为用” ,目的在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张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反动性。但是这一教育主张在客观上也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它从理论上论证了西学的有用,为近代西学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国创造了依

39、据;它将学校列为西政的首位,有利于牟页引时西方的学校制度和教育理论; 选择的向西方学习,有助于维护民族自尊心。 洋务学堂类别和特点洋务学堂最初目的是为了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翻译,其主要类型包括:外国语(“方言” )学堂,以学习外语为主,主要培养翻译人员,如北京的京师同文馆、上海的广方言馆等。军事(“武备” )学堂,培养能使用洋枪洋炮的士兵和军官。主要有福州船政局附设的船政学堂,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3 技术学堂,培养会使用和维修洋机器的人员和一些通讯人员等,如上海江南制造总局附设的机械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其特点为:在培养目标上,为造就洋务运动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在教育内容上,以西文、西艺为主,注重学以致用,与传统学校教学内容有明显的区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