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19章整理.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793009 上传时间:2018-11-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19章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现代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19章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现代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19章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现代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19章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现代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19章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现代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导论 政治经济学述要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经济的含义 1.经济活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2 一个国家国民经济总称3 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经济基础4 节约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的科学生产力由三个实体性要素:劳动者(最重要、起决定作用,主体)、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组成。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作为生产过程中的客体,作用不能忽略。 科学技术虽非生产力独立的实体性要素,但三个实体性要素作用的发挥受科学技术水平高低的制约。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总

2、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产品分配形式,人们在生产交换过程中所处地位关系 3 个方面。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生产力: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能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是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社会形式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总过程 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总过程中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四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生产环节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环节,而分配、交换、消费也会起积极的反作用。1、 生产与消费(1)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决定了消费的方式,决定了消费的性质。(2)消费使生

3、产得到最终实现,为生产提供目的和动力。 2、 生产与分配(1)被分配的产品只是生产的成果,因而生产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可分配的产品的数量。(2)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分配的社会形式。(3)分配对生产具反作用。钰生产相适应的分配机制,推动生产发展3、生产与交换 (1),社会劳动分工的程度,决定了交换的范围和规模,(2)交换对生产也有反作交换发展,推动社会劳动分工的深化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经济规律内涵: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本质和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的性质是客观的。 经济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生作用。 任何人,违背了或是企图臆造任何经济规律,都会无一例外地遭到

4、无情的惩罚。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比)主要特点:1.经济规律的存在具有历史性。它们只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发生作用,随经济条件的变更而变化2.经济规律作用的实施必须有人的活动参与其中,涉及物质利益3 由于人们能力有限,使经济规律作用的发挥受到了限制用。经济规律的类型、各个社会形态共有的普遍经济规律。、某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某一特定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第四节 政治经济学的方法1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2 唯物辩证:矛盾分析,科学抽象,历史逻辑相一致,定性定量结合第一章 商品第一节 商品价值商品两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属性,商品使用价值由商品的

5、自然属性决定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外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格)价值: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人们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价值不是劳动产品所固有的自然属性,而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从形态上看,商品就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因素的统一,从本质上看,商品就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两因素的统一。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所进行的劳动。特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反映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具有永久性。抽象劳动:除去所有具体形式的无差别人类劳动。特点,创造价值,社会属性和历史范畴关系:统一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生产过程

6、中的两个方面,不是独立存在的两个劳动和二次劳动,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对立性,具体劳动是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商品交换的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劳动二重性的重要意义:为劳动价值论奠定基础,为剩余价值论奠定基础,为其他理论奠定基础。劳动二重性是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揭示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及其规律的基点。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就是以商品交换为特征,以出卖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与其相对应的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目的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和经济主体自身的需要。两个条件:前提条件:社会分工。决定性条件:生产资料和产品(商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或者由不同的所有者或利益主体支配

7、。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矛盾产生的基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矛盾解决的方式:商品交换劳动二重性 和商品二因素都是源自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第二节 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重要意义: 价值实现意味着经营成功,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劳动时间则可以获得超额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意味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简单劳动:无需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

8、一般劳动者均可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只有具备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这才可以从事的复杂劳动力支出。区别:社会分工,科技发展水平和生产过程中应用程度决定。换算:一定量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是通过千百次的交换,在市场竞争中自发形成的。价值量的变化规律劳动生产率:用使用价值标记劳动生产力在劳动过程中发挥的效用的结果,就是在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力的效率和能力。表现形式: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生产单位产品所需消耗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因素:主观(文化知识,操作状况),客观(技术装备,科技发展水平,),自然劳动条件。价格量变化规律:劳动价值量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和这一

9、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劳动生产力=1/单位商品价值量第二章 货币第一节 价值形式的演变与货币的起源1 简单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和其交换的另一件商品上。相对价值式=等价形式 相对价值式:价格被表示的商品 等价形式:表现价格的商品 它们两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两者的对立形式不固定。相对价值形式性质:等式两端都具有价值,是价值关系。局限性:无差异人类劳动本质没有表现出来价值量和相对价值量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其大小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关,和其他商品的价值量无关。相对价值量是该商品价值的相对表现,即通过另外一件商品而表现出来的价值,其大小不仅取决于该商品本身的价值量

10、,也取决于另外那种商品的价值量。2 扩大价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格表现在其他一系列商品上。局限性:无统一的等价物3 一般价格形式:所有的商品的价格都表现在一个特殊商品上。特点:价格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局限性:无固定一般等价物。4 货币形式:某一种商品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独占一般等价物的地位。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发展形式(了解) 实物货币阶段 米,木材 金属货币阶段 金,银,贵金属 代用货币阶段 不足值的铸币,纸币 信用货币阶段:以信用作为保证在信息化,数字化交易中替代一般商品中的物,通常作为个人或组织间交付和传递过程中保持价值不变的一种通货。 电子货币:如信用卡。无需任何物质

11、性的材料,贮存于银行电子计算机中。第二节 货币职能和货币流通形式1 价值尺度:用货币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作用:使商品之间的量可以比较。价格:商品对于已经执行货币只能的商品上简单的相对价值表现价格标准:关于货币的计量单位和划分该计量单位的规则,用以衡量货币本身的数量。价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关系:前者通过后者实现,后者为前者制定标准。前者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后者衡量货币本身的价值;前者随劳动生产率变化,后者不会;前者是商品经济产物,后者是国家法律规定。2 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货币流通: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3 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

12、领域,被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收藏保存起来。作用:自发的调节货币流通量,使得市场流通所需的货币量与之相适应,拥有蓄水池的功能,在足值金属货币流通的前提下,市场上一般不会出现货币过多的现象。4 支付手段:在延期付款的前提下,当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是,起到支付手段职能的作用。前提条件:商品信用 作用和后果:解决现金交易中买者暂时不能支付货币的矛盾,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大商品经济的矛盾,产生危机。5 世界货币:跨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职能:价格尺度,购买职能,支付只能,平衡贸易差额,财富转移。五种职能的关系:价值尺度和流通只能是主要职能,其他是派生职能。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商品

13、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的规律M=PQ/V(p 是商品的价格水平 Q 是待流通商品的数量,V 货币流通速度)纸币流通规律纸币:由金属货币衍生而来,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特点:没有价值,国家强力支持,以金属货币为基础。纸币流通规律:流通中的纸币总量所代表价值量决定于货币需要量的规律通货膨胀:由于纸币发行量高于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现象。通货紧缩:物价出现持续下跌,及物价出现负增长。第三节 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 围绕价值上下变动 (价格时常背离价值

14、但不违背价格规律)商品价格是以商品价值为基础,其变化总是围绕价值中心。从短暂和个别看商品价格总是背离商品价值的,但从整个社会来看,总价格和总价值是基本一致的。价值规律的作用:1 价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2,价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发展生产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调节社会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货币和资本 :货币只有在具有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时,才可成为资本。货币和资本的区别:流通目的不同,在价值中的地位不同,循环形式不同货币流通的公式 W-G-W(商品- 货币-资本)目

15、的在与实现不同商品的交换。起媒介作用资本流通的公式 G-W-G(货币-商品-更多货币)目的在于获取更多的货币。增值作用带来剩余价值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等价交换和价值增值的矛盾(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需按照等价的原则进行。在资本流通的过程中,资本不仅保存了其自身价值,还产生了剩余价值,显然和价值规律相矛盾) ,因此这个矛盾指出,剩余价值即不能在流通中产生也不能不在流通中产生,因此剩余价值的产生必须以流通为媒介。解决矛盾的关键:使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的买卖劳动和劳动力(辨析):1 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耗。劳动力:存在与健康的活的人体之中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又称劳动能力。2 劳动本身不具有价值,劳动

16、力具有价值。劳动产生劳动力的使用价值。3 劳动发生在劳动者出卖劳动力以后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再生产劳动力商品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产生大于自身的价值,超出部分是剩余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或劳动成为劳动力的特点:完全具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的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不具备生产资料和生活自量,除劳动力外一无所有劳动力的价值 3 方面:劳动者本身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维持劳动者家属子女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的培训的教育的费用。劳动力价值决定:拥有一个最低限度具有历史和道德因素劳动力价值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源泉与资本的属性劳动力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 劳动

17、过程:劳动者借助某种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以产生某种使用价值的具有目的的活动过程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为资本家工作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和直接生产者无关。价值形成过程:在劳动过程中即转移了旧价值(具体劳动) ,也包含了劳动者产生的新的劳动力价值(刚好可以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无剩余价值。价值增值过程: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劳动时间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超出其劳动力价值的部分,体现投资者和工人之间的某种关系。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劳动者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资本: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不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

18、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存在形式,实现就价值的转移,但不改变自身的价值量。可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大于劳动力本身价值的价值,发生价值量的增值划分标准:实现价值增值的作用。划分意义:解释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它揭示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剩余劳动, )资本的特征和属性资本主义下的资本: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结合,性质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资本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社会主义下的资本:社会主义公有制或者公有制主导下的私人企业,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一般性质:垫支性,运动性,社会性,增值性。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

19、方法一、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它反映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它可以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形式来表示。 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剩余产品/必要产品100% 剩余价值量取决于剩余价值率(提高。 。 。率)和可变资本总量(扩大生产规模): 。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工人数量界限(可变资本数量):最低限额是能够保证工人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足以使投资者基本脱离生产劳动。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劳动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它的最高限度取决于生理界限和道德界限。 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0、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史自己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剩余价值) 。 由于超额剩余价值也是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因而它实质上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一,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起点。二,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只同工作日的长度有关;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使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根本的革命。五、剩余价值规律

21、 含义: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者生产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手段是增加对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占有。意义: 剩余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它表明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社会资本运行的各个环节,决定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矛盾发展的全过程。第五节 工资的本质和形式一、工资的一般现象与本质 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原因:第一,如果劳动是商品,价值量就无法计算。 第二,劳动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不能作为商品出卖。 第三,把劳动看作商品,不是违背价值规律,就是违背剩余价值规律。 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工资 (了解)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22、,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社会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是按劳分配的结果和实现形式,反映劳动平等和报酬平等的经济关系。三、工资的形式及其变动 (了解)工资的形式主要有两种,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时工资是基本的工资形式。计件工资与计时工资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变相的计时工资。计件工资更有利于降低工资成本、刺激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 工资采取货币形式,必然存在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区别。在市场经济,商品价格与价值是否一致,市场上商品供给与需求是否平衡,货币供给量与商品流通量是否相适应等都会使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产生差异。 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工资水平的变动趋势是,总的来说名义工资呈上升趋势。从较

23、长时期来看实际工资也呈曲折上升趋势。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名义工资高于实际工资,资本家实际加大了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为了不损害劳动者个人利益,就要建立起货币工资与物价水平的变动关系,名义工资随物价水平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以确保货币工资增长幅度大于生活资料上涨幅度,避免实际工资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降低。四、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其他转化形式 (了解)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除工资外,还采取其他形式,如奖金、津贴等。第四章 资本积累第一节 简单再生产1 简单再生产:按照原有的生产规模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简单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资本价值再生产的统一。物质资料再生产物质资料生

24、产和再生产存在的意义: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再生产的手段资本价值再生产价值在生产能揭示不同社会的生产过程的特征1 可变资本的价值是由工人创造的2 全部资本的价值也是由工人创造的。 (由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而来)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创造自身价值,也创造剩余价值。在创造剩余价值的同时,还为资本家创造所有价值。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上缴国家,由所有劳动者共同使用。社会主义共有资本也是由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而来。2 剩余价值替换预付可变资本的周期使总剩余价值等于企业预付可变资本N=1/m 全部可变资本更新的时间是等于剩余价值的倒数。3 剩余价值替换预付总资本的周期使总剩余价值

25、等于企业预付总资本N=(+1)/m 全部可变资本更新的时间是等于资本构成加 1 再除以剩余价值。经济关系再生产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方式决定社会形态资本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劳动力间接结合。资本主义制度体现经济关系 :生产私有剩余价值,还生产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本身在;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社会主义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劳动者直接结合。社会主义制度体现的经济关系: 劳动者摆脱被剥削和贫困的地位,走向共同富裕的经济关系。第二节 扩大再生产内涵:把积累的剩余价值转化为新资本,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达到扩大生产规模上的重复进行。关系 剩余价值(源泉)资本积累(源泉)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下扩大再生产的实质:

26、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扩大资本规模,扩大对工人的剥削,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积累:剩余价值资本化。资本积累量影响因素: 剩余价值率大小 劳动生产率大小 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大小(所用资本是投入生产的全部资本,所费资本是实际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资本。预付资本的多少(了解)商品所有权规律:按照等价原则进行商品交换的商品经济规律。资本主义占有权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资本家无偿占有他人劳动价值的权利。用等价交换的原则掩盖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内容。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占有权规律是转变为公有制企业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共同占有的规律第三节 资本有机构成与相对过剩人口资本的构成资本有机构成:有资本技

27、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技术构成: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价值构成: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构成的资本。相对过剩人口内涵: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1 )劳动力蓄水池 (2)加强在业工人的剥削形式:A 流动 B 潜在 C 停滞社会主义失业及治理:加快发展经济、发展教育、计划生育资本积聚和集中及其现代特点资本积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集聚:个体通过资本积累,即通过剩余价值资本化来实现资本量的扩大。资本积累和资本积聚的关系:资本积累是积聚的基础,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

28、资本积聚的限制:总剩余价值和社会财富的限制。社会资本分散程度的限制。资本集中:个别资本通过合并形成较大的资本。途径:兼并和联合 杠杆:信用和竞争并购:一家企业通过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资产和股份实现对这家企业的控制,或者是两家企业联合的行为。第四节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与历史趋势资本积累一般规律:一极是财富作为资本在资本家手上积累,另外一极是资本价值创造者的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实质:资本主义制度必定导致社会阶级的两极分化。无产阶级贫困规律:1 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无产阶级工资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占有的比重日益下降,即在无产阶级创造的价值中,其工资收入所占的比例日益下降。2 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的生活水平绝对恶化,表现在:实际工资收入降低,许多无产阶级劳动者生活处于贫困线以下,失业人口大量增加。(了解)资本原始积累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它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用暴力手段剥夺生产者,强迫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并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迅速集中在自己手中的过程。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实质:暴力剥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