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793667 上传时间:2018-11-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7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7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7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7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7 年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要点考试题型:选择题 53%,辨析题 13%,简答题 20%,论述题 14%1.简述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答:(1)哲学和世界观都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属于世界观, 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2)哲学是一种特殊的世界观 ,它是以理论的形式系统地反映世界的学说。(3)哲学属于世界观,但世界观并不都可以称为哲学,只有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才可称为哲学。(4) 哲学既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系统的方法论。方法论就是人们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系统理论。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和

2、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体系。 2、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意义。 答:(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 如何回答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是唯物主义哲学;凡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 是唯心主义哲学, 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只有解决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 ,才能正确的认识世

3、界和有效的改造世界, 取得工作的成功。3、简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答(1)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它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事物在本质上是不变的,唯物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片面的观点看事物,只看事物的一面而否认另一面。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形而上

4、学则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4、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是指它以实践为基础,并在实践中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把变革旧世界和改变现存事物作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指它不仅以科学的发展为基础,而且是指它通过实践和自然科学的成就 ,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4)马克思主义哲学正

5、是在实践中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5、简述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阐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1)二者的区别是, 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2)二者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与发展。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又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6、简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答:(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包括世界上一切事务和现象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直到人的思维活动。

6、(2)物质的运动者的物质,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任何事物,其内部及其与别的事物之间,都是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因此, 整个世界都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或不懂得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认为事物本质上是不动的,即使有运动变化,也是外力作用下的位置移动或数量的增减,不会发生质的变化。(3)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实际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运动尽管有多种形式,有低级的, 也有高级的,有简单的, 也有复杂的, 但它们的承担者都是物质。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7、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答:(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静止是物质运动和特殊

7、状态,指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和质的变化。(2)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的统一。 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没有运动就无所谓静止 ;没有静止也无所谓运动。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绝对运动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包含着绝对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8、简述意识的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条件和途径。 答:(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2)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还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最突出的表现是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意识活动

8、能在一定条件下控制人的生理活动。(3)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和途径 :认识和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正确和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重要条件。正视并处理好事物和环境的关系,才能使意识的能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9、简述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意义。 答:(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把握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就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如实地反映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2)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联

9、系着,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就要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在了解个别事物时,注意它同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 ;在分析事物的某一要素时, 注意它同其他要素的相互制约。10、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答:(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的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和成长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的一切消极的因素,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增添了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因而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3)在社会领域中, 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

10、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11、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1)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 对立统一规律处于实质和核心的地位, 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和把握它们的关键; 对立统一的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2、简述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答:(1)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个方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和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结

11、的关系。二者的区别表现在: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者的联系是:同一性是包含着斗争性的同一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13、简述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答:(1)“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 (2)“重点论”,就是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抓住它的主要矛盾; (3)“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相互包含的。唯物辩证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 ,又要善于抓住重点。 14、简述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2、。 答:(1)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2)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内容与形式是现实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3)内容与形式又是相互作用的。内容决定形式。有什么样的内容就要求有什么样的形式与之相适应;形式对内容有重大的反作用。当形式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形式不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15、简述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答:(1)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统一关系。二者的区别和对立主要表现在

13、:现象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们的感官直接感知, 本质则深藏于事物内部,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而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二者的统一主要表现在: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现本质,真相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则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2)掌握本质与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我们绝不能使认识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 更不能被假象所迷惑,而是要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16、为什么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这

14、是因为:认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的认识事物的基础,是区别事物的前提。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认识其事物的特殊本质和规律,才能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只有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具体矛盾的正确方法。 17、简述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基本形式。 答:(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2) 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 第一, 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第二, 能动性, 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3) 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有三种基本形式:第一, 生产实践。它是处理人与自然

15、关系的活动 ,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第二,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18、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答:在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它对认识起着决定的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一,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第二,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认识的发生一点也离不开实践。第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一,变化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把提供解决课题的经验材料。第二,实践的发展不断创造出日益完备的新的认识手段和认识工具。第三,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

16、们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1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答:(1)认识的辩证运动包括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和由认识到实践的飞跃。(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性所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感性认识的抽象和概括。理性认识所反映的内容的事物的本质。(3)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的唯物论。(4)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 20、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17、唯一标准? 答:(1)关于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 唯心主义主张主观真理论, 因而否认真理标准的客观性。(2)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从真理的本性来看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同时,客观事物本身也不能充当真理的检验标准,因为客观事物是离开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的,不把主观认识同客观现实相比较 ,同样也无法解决真理检验标准的问题。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不仅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通过实践活动,就能够检验出理论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以及符合程度如何.21、怎样理解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答:(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作绝对

18、化的理解,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也就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是唯一的, 以外再没有其他的客观标准了;而且某种理论或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归根结底将由实践来鉴别, 这是确定的。 (3)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是指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同时, 一定条件下的实践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的社会历史的局限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标准又具有不确定性。22、简述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 答:(1)唯物史观,亦称历史唯物主义,指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社会历史观(2)唯物史观的创立是社会历史的革命性变革,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它使唯物主义

19、哲学第一次成为真正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第二,它使空想社会主义第一次走向科学社会主义。第三,它使社会科学第一次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第四,它使无产阶级及其改造世界的奋斗第一次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南。 23、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答:(1)所谓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中各种物质要素、物质活动和物质关系的总和。所谓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中各种意识要素、精神活动和思想关系的总和。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物史观是历史唯物论与历史辩证法的统一,既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也承认社会意识的相对的独立性及其

20、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社会存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完全平衡性。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第三,每一种形式的社会意识具有自己纵向的历史继承性。第四,不同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具有横向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4、简述社会的基本结构。 (1)所谓社会结构,亦称社会制度,即一定社会规范化、制度化的社会关系体系。对社会结构的分析是我们认识社会现象、探索社会规律的重要工具与方法。 (2)所谓社会的经济结构就是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

21、系的总和,亦称社会的经济制度。其中,占统治地位的那种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着整个社会经济结构或经济制度的性质。 (3)所谓社会的政治结构就是一定社会中的政治上层建筑,亦称社会的政治制度。其中,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 (4)所谓社会的意识结构就是指由各种社会意识形式构成的观念体系。其中,社会意识形态也称思想上层建筑,是社会意识结构的核心。 25、简述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及其根据。 答:(1)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2) 这两对矛盾之所以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的主要根据是:第一,这两对矛盾涉及了社会实践的基本领域、基本关系, 形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第二,

22、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 决定着每一社会形态的性质,决定和支配着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三,这两对矛盾运动过程中所体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辩证联系,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6、简述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1)改革是指在社会发展的量变阶段,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当前的社会制度,在社会各领域中开展的改造和调整。 (2)改革总体上来说对社会发展是起推动作用的,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动力。27、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

23、关系。 答:(1)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实际能力,体现着生产中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利益关系,体现着生产中人与人的物质关系。一定的生产力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2)在生产方式的矛盾统一体中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二者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28、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答:(1)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那种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体现着社会中人与人的经济关系。上层建筑是对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政治法律制度与设施和与之相适应的

24、社会意识形态的总称,体现着社会中人与人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一定的经济基础与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了一定社会的社会形态。(2)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29、简述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内容。 答:(1)群众观点,即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 (2)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根本的政治路线与组织路线,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无产阶级政党根

25、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处理理论与实践、坚持党的领导与依靠人民群众之间辩证关系的问题。 30、简述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答:(1)阶级斗争是指在阶级社会中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之间为争取本阶级经济利益而展开的对抗与斗争。 (2)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社会发展的量变阶段,阶级斗争推动社会的进化。即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对当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不改变性质的前提下进行改革与调整,以尽可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第二,在社会发展的质变阶段,阶级斗争推动社会的飞跃。即在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时推动着社会形态的更替,使

26、社会发展到新的阶段。 31、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32、简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答:党在十二大通过的党章中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由此可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由四个基本方面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

27、。这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33、简述马克思主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包含以下三点: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34、简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答: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核心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二者互相联系和制

28、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35、简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 答:(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削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贯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37、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

29、本路线和基纲领。 答:(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基本纲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

30、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共同建设38、如何正确认识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答: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不是权宜之计。 (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2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 (3)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对外开放。扩大对外开放可以引进外资、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人才、以克服我国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经验不足等困难;39、如何提高我国对外

31、开放水平? 答: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第一,要统筹安排对内对外经济工作。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第二,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要坚持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增强应对国际市场波动的能力。第三,继续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40、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答: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和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具体原因是:(1)社会主义公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 (2)

3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3)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控制着生产和流通。 (4)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实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切实保证。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实现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 4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表现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具有自己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二是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

33、和按生产要素公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缓解社会分配不公,防止两级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4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43、简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答:(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民主专政作为我国的国体,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2)人民代表大会

34、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它作为我国的政体,是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统一领导国家事务的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点。 (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5)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保障人民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利。44、我国应如何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答:我国健全社会

35、主义法制必须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第一,有法可依,是对立法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第二,在执法方面,必须坚决实行“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第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第四,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法律素质,尤其是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45、简述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答: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人民民主专政既同无产阶级在本质上相一致,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首先,人民民主专政具有广泛的政治联盟。其次,从专政对象来看,人民民主专政只对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敌

36、对势力实行镇压和专政。4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主要目标和基本内容?答:(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基本纲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

37、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4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针是:(1)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2)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 (3)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4)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艺术,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

38、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2)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49、为什么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

39、性? 答:(1)社会和谐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及以前的社会形态的根本区别。所以,它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精辟概括。50、邓小平对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作出了哪些新的科学判断? 答:邓小平对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作出了如下新的科学判断:(1)新的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3)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4)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5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是什么? 答:(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在处理国家之间关系中,坚持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

40、平共处的原则。52、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 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是:(1)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目标。 (2)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中国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4)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53、简述“一国两制”的含义及基本内容。 答: “一国两制”的含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包

41、括以下四点:一是“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得国。二是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互相支援、共同发展。 54、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答: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意义是(1)1997 年 7 月 1 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政主权,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成功;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2)1999 年 12 月 20 日,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外国人占据和统治中国领土的历史彻底结束。55、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依靠

42、力量有哪些? 答:(1)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2)农民是我国人数最多的党的依靠力量。 (3)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担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 (4)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重要的建设力量。 (5)新出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56、为什么说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保证? 答: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保证。 (1)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2)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57、为什么要加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答: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它从根本上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和宗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唯物史观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区别。 (2)只有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好、维护好、发 a 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