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中华书局版初三下册历史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796215 上传时间:2018-11-0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中华书局版初三下册历史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中华书局版初三下册历史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中华书局版初三下册历史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中华书局版初三下册历史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中华书局版初三下册历史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探索第 1 课 俄国十月革命一、二月革命1、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原因):“一战”激化了阶级矛盾。时间:1917 年 3 月。目的: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结果: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出现了两种政权并立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了实际权利)和工兵代表苏维埃。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时间、地点、领导人: 1917 年 11 月 7 日,彼得格勒,列宁;2、策略: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和平过渡。3、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4、革命任务: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5、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

2、阶级社会主义革命;6、结果:“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一声炮响,攻占冬宫,标志“十月革命”的胜利。三、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巩固政权的措施:(1) 、成立第一届苏维埃政府,列宁为主席(2) 、 (通过了和平法令 ;土地法令规定一切土地归国家所有)十月革命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使俄国人民摆脱了被压迫、被剥削的命运,也给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局面。世界现代史的开端。第 2 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背景:十月革命后,各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武装干涉苏俄革命,苏俄国内

3、也发生反革命叛乱,他们互相勾结,企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为了度过难关,苏俄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为了度过难关,赢得战争,巩固政权;内容:实行工业企业国有化;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实物配给制;影响:积极影响:为苏维埃政府集中全国物力、人力战胜敌人,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作出 了重要贡献; 消极影响:超出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2、新经济政策 新(特点):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并存)时间:1921年内容:农业:实物税(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集制工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鼓励手工业的发展;商业:恢复自由贸易,实行商品买卖,废除生

4、活用品配给制;结果:到1927年,国民经济基础恢复到一战前的水平。 作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苏维埃政权。苏联建立: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三、苏联二三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成就:1、1924年列宁逝世。2、斯大林实施第一、二个五年计划(1928 1933,19331937):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就: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的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大国。农业上: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消灭了农村的剥削制度,为工业化的开展提供了粮食和资金。 (集体农庄)4、高

5、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1、形成标志:1936 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新宪法的颁布宣告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制度的建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2、斯大林模式弊端: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利、使苏联有落后的农业国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为以后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奠定了基础。弊、政治上:权利高度集中,民主法制建设被忽视,滋生个人崇拜和官僚腐败;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严重滞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缺乏持续动力3、启示:制定政策要立足于国情,符合客观经济规律,保证国民经济比例协调,依法治国,反对个人崇拜。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第3课 凡尔

6、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一战后形成的国际格局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凡尔赛体系:1、巴黎和会:时间:1919年1月,参加会议的国家有27个,操纵国:法、英、美三国。主要任务:讨论对德和约结果:签定了凡尔赛和约性质: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军事方面: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有空军,陆军人数不超过10万人,莱茵河以东 50公里内德国不得设防。政治方面: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赔款方面: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殖民地方面: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实质:(影响) 凡尔赛体系暂时

7、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西方的关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相反,却播下了仇恨和战争的种子。 凡尔赛和约有关中国问题的决议: 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影响: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 二、华盛顿体系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日、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华盛顿会议:操纵国国家:美、英、日。主要条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 九国公约 。九国公约: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中国因此收回了山东,解决了山东问题)影响: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实际上

8、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回复到各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 华盛顿会议的影响:它是凡尔赛会议的继续,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史称“华盛顿体系”。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帝国主义列强通过这两次国际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这一体系是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新体系(实质)。这一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只是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它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第4课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一、经济危机背景:1、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间的矛盾)直接原因:生

9、产相对过剩。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1、时间:19291933年,2、涉及国家:从美国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3、特点: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大4、经济危机的影响: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工农运动高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夺及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更趋激烈和尖锐。5、为摆脱经济危机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德国和日本走上法西斯化道路。三、罗斯福新政及其历史意义:1、目的:摆脱经济危机,巩固资本主义统治。2、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3、内容:工业: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各工业企业制定本

10、行业规章,确定各企业的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防止因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加强了政府对生产的调节和控制。同时规定了工人的一些基本福利。社会:大力兴建公共工程, “以工代赈” ,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实质: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之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评价:积极: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局部调整的可生产关系,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广大人民的处境,缓和了阶级矛盾,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挽救了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消极:新政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第5课 德、意、日法西斯专政一、纳粹政权建立的背景19291

11、933年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危机,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1、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现代法西斯专政最早出现在意大利):时间:1922年,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 结果:1929年经济危机中,墨索里尼率先走上了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2、德国纳粹政权的建立:建立过程:1932年,纳粹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党,1933年希特勒上台,被任命为总理,德国法西斯上台,1934年,希特勒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法西斯独裁政体在德国正式建立(标志着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希特勒上台后的法西斯暴行:(1)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和迫害共产党和进步人士。(2)大

12、肆迫害犹太人,二战期间约有600万犹太人惨遭杀害。3、日本法西斯的建立:日本法西斯主力:军部,1936年日本军部发动二二六兵变,虽然失败,但军部势力进一步加强,不久广田弘毅上台组阁,标志着以日本军部为核心的日本天皇制法西斯体质基本形成。影响: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标志着世界大战在亚洲策源地的形成。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二战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由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导致的。(2)直接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法西斯势力的扩张。(3)催化剂:西方大国采取的绥靖政策也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进一步膨胀。 一、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形成:20世纪30

13、年代后半期,德、意、日三国逐步勾结形成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即柏林-罗马-东京的侵略轴心。二、慕尼黑阴谋:慕尼黑会议:召开的时间:1938 年 9 月,参加的国家及首脑:德(希特勒) 、意(墨索里尼) 、法(达拉第) 、英(张伯伦)内容: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 10 天之内把苏、台、德。 (这一内容被称为慕尼黑阴谋)影响: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绥靖政策的实质 :希望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甚至是纵容侵略,为自己求得一时的和平从而将希特勒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达到削弱和灭亡苏联的目的。二、二战的全面爆发:时间:19

14、39 年 9 月 1 日,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标志二战全面爆发。主要事件:1940 年法国灭亡。丘吉尔上台,主张对德强硬政策,1940 年英国遭到德国猛烈轰炸(不列颠空战) ,最终英国粉碎了希特勒的进攻;法西斯势力不断扩大:1940 年 9 月,德意日在柏林签订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 ,正式结成军事同盟,此后,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相继加入三国同盟,成为法西斯帮凶。第 7 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1、苏德战争的爆发 时间:1941 年 6 月 22 日,苏德战争爆发(二战扩大) 。初期战争情况:由于苏联对德国缺乏足够的准备,苏联丧失大片国土。重大战役: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领导)打破德

15、军天下无敌的神话,促进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目的:为了削弱美国的军事实力时间:1941 年 12 月 7 日标志:日本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即珍珠港事件影响: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达到最大规模。3、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标志:1942年月日,美、英、苏、中等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内容:保证使用自己全部军事经济资源,共同反对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影响: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加快了战胜法西斯的步伐。第8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转折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欧洲战场);中途岛海战(太平洋战场);一、伟大

16、的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时间 :(1942年7月1943年2月)意义: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沉重打击和削弱了法西斯阵营的力量。从此,德国法西斯被迫由战略进攻转为防御和退却,苏联军队开始取得主动权。三、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诺曼底登陆时间:1944年6月6日。经过:在艾森豪威尔的统帅下,美英盟军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作用: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国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局面,加速了法西斯的溃败;四、雅尔塔会议目的:讨论关于击败德国后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苏联对日作战及战后世界安排问题;与会国:美(罗斯福)、英(丘吉尔)、苏(斯大林);内容:打败德国后对其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

17、义;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有条件的参加对日作战;成立联合国;评价:协调了盟国最后战胜德日法西斯的作战计划,对联合国的成立也起了积极作用;签订了一些有损中国主权的条款,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二战后美苏重新瓜分世界,形成美苏争霸的格局;五、联合国的建立:时间:1945年46月 地点:旧金山标志:1945 年 10 月 24 日, 联合国宪章生效,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六、法西斯覆灭:柏林战役:1945年,苏军发动了对德国首都柏林的总攻。1945年5月8日,德国代表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二战在欧洲战争结束。加速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8日,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苏联也对日

18、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中国军队也展开大反攻,发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击,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在美军密苏里号战舰上签订了投降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7、二战的性质和影响:性质:这是一场世界人民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影响:(1)对社会主义: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2)对帝国主义:削弱了帝国主义力量;摧毁了法西斯主义。(3)对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开始瓦解;(4)对世界格局:二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5)对人类:给人类带来了巨大损失和深重的灾难;(6)在客观上促进了战后科技的发展,引发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第四单元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第9

19、课 东西方对峙的两极格局一、冷战政策 “冷战”政策的本质:“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推行霸权主义。2、“冷战”政策的形成与发展: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1)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国会演说,公开声明美国负有“领导世界”“维护自由”“遏制“共产主义的责任, 其实质是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政治表现)(2)由于西欧在战后经济濒临崩溃,社会矛盾激化,1947年6月提出援助西欧计划,1948年2月美国开始推行“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使西欧在1951年底援助结束时,经济有了复兴和发展,同时美国也从中获得了

20、经济、政治,军事方面的好处。(经济表现)(3)1949年,在美国的操纵下,美国、加拿大、西欧等国家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军事同盟,简称北约,北约(实质)是以美国为首的军事联盟,美国通过它加强了对西欧各国的政治和军事的控制,并在欧洲大陆组建了一个遏制苏联的包围圈。(军事表现)1955年5月,以苏联为首的8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波兰首都华沙缔结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从此,在 欧洲形成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长期对峙局面,两极格局形成。关于冷战的标志:“冷战“政策开始的标志: 1947年“杜鲁门主义“ 出台 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简

21、称“华约“)成立 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 三、美苏争霸背景:两级格局形成,冷战开始,50年代苏联赫鲁晓夫上台开始争取与美国平等的国际地位,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美苏争霸给世界的影响:美苏争霸的影响:给两国带来了沉重的军费负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使人类面临核战争的威胁,并造成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和动荡,但避免大规模战争的爆发。第10课 美国、欧洲、日本经济的发展一、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二、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二战后西欧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美国的援助;西欧国家发挥了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采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制定了恰当的经济政策。 欧洲的联合:20世纪60年代 建立欧共体的

22、原因(目的):为了振兴经济,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提高国际地位,摆脱美国控制。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时间:20世纪5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先后建立了 欧洲煤钢联营、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联营。 1956年,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三个机构合并,称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欧盟建立: 1991年12月,欧共体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其目标是把欧共体建成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1993年欧洲共同体改名为欧洲联盟,简称为欧盟,总部在布鲁塞尔。(发展:1993年12个1995年15个2004年25个)时期 五六十年代 七十年代 八十年代苏联领导人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

23、夫 戈尔巴乔夫 美国领导人 肯尼迪 尼克松 里根 特点 既缓和又紧张,优势在美苏攻美守 苏收缩,美同意有限缓和典型事例 古巴导弹事件 苏联攻占阿富汗 苏从阿富汗撤军,此后美苏争霸结束时期 表现(特点) 原因五六十年代经济高速发展,进入黄金时代;市场:消费旺盛,有广阔市场;资金:强大生产力和战时巨额资本积累;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政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七八十年代七十年代经济危机严重,进入“滞胀时期” ;八十年代经济有所恢复,但是债务沉重;七十年代:1、经济发展弊端显露;2、受到 19741975 年经济危机的影响;3、西欧、日本的兴起;八十年代:通货膨胀,债务沉重;(最大债务国)九

24、十年代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信息化和全球化)、政策:改革社会经济;、技术: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特点:战后美国的经济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发展特点,即经济的高速发展总是与经济的停滞不前交织在一起。作用: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使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格局上出现了“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使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欧盟各国将逐步使用单一货币欧元;。三、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战后美国在日本进行社会民主化改革,推

25、行非军事化政策;美国扶持日本;朝鲜战争为日本经济发展提供契机;日本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 日本崛起:20世纪5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第11课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曲折道路一、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二战以后,一些欧洲和亚洲国家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中欧洲8个、亚洲4个(东欧8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民主德国。)东欧国家发展: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效仿苏联模式进行经济建设,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如经济结构严重失调,农民生产积

26、极性受挫,人民生活水平滞后以及忽视民主法治建设等问题。二、赫鲁晓夫的改革背景(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1953年9月,赫鲁晓夫正式就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改革内容:政治方面: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经济方面: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鼓励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工业方面:精简管理机构,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给企业部分权利;注意利用奖金、利润等措施推动工业发展

27、。结果:收效甚微。(评价)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只是原有经济体制的局部调整。 失败原因:改革没有结合国情;改革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思想上急于求成;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理论上准备不足;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偏重工业的现象仍然没有改变;反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是却大搞对自己的个人崇拜。3、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匈牙利改革根本原因:照搬苏联模式,其弊端日渐暴露。比较有特色的是匈牙利的社会主义改革。 直接原因(导火线):“匈牙利事件”内容:政治上:改善党的领导,革新干部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稳定政治局势;经

28、济上: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开放农贸市场,改革计划管理体制和价格工资制度,允许私人小企业发展。结果:使匈牙利的政治经济形势逐步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到80年代,匈牙利又面临新的经济困难。成功原因:按照本国的国情来建设社会主义。启示:轻重工业等各行业协调发展,健全民主法治建设,防止个人崇拜,一切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第12课 亚非拉的民族独立与振兴背景(原因):二战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势力,同时也促进了亚非拉人民的空前觉醒,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这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首先出现在亚洲。一、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1、历史背景: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后,印

29、度人民不断发动反抗英国殖民者的斗争。2、印巴分治蒙巴顿方案: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决定把原来的印度分离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分治。(1950年,印度共和国成立;1956年,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成立。) 3、印巴冲突:印巴分治导致了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之间的严重矛盾和冲突,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造成了印巴之间的严重对立。2、非洲民族独立 1、1952年,埃及爆发了独立运动。揭开了非洲独立的序幕。2、1960年,非洲就有17个国家独立,历史上称这一年为非洲独立年3、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 , 这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30、。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古巴: 卡斯特罗展开革命斗争反对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1959年推翻了亲美的独裁政府,建立了革命政府古巴共和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2)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1999年底收回运河全部主权。四、战火频仍的中东 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3)1948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国宣告成立,中东战争发生的原因:资源领土争端,地区冲突、大国介入(重要根源),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都将耶路撒冷看作“圣城”;加深了双方的裂痕);中东关键问题:巴以冲突;(领土争端是其实质)第

31、五单元 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第13课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一、东欧剧变 (说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失败。 )原因:根本原因:改革未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经济危机导致政治危机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时间:1989 年下半年开始。实质: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由社会主义国家变成资本主义国家;结果: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统一;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二、苏联的解体:1、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经济: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未取得成果。政治:把“政治多元化”、“民主化”“公开性”作为三大目标。修改宪法,取消苏共领 导地位,实行

32、多党制和总统制,戈尔巴乔夫当选苏联首任总统。外交:苏联推行“新思维外交”主动缓和苏美关系,不干涉东欧事物,从国外撤军,努力争取西方国家的经济合作和援助。结果:导致苏联政治体制剧变,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的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2、苏联解体经过:1990年3月,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1991年3月,把国名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3、八一九事件:时间:1991年8月19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国家权力分散、政局动荡,结果:这次事件使戈尔巴乔夫实际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趁机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苏联的解体:1991年12月,俄罗斯

33、、乌克兰、白俄罗斯的领导人撇开戈尔巴乔夫举行会议,宣告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发表阿拉木图宣言标志着苏联的解体。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对我们的启示: 坚持改革开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 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等。第14课 世界格局的演变二战后的政治格局:1947年开始冷战;1955年两极格局形成,美苏争霸;1991年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一超多强局面);一、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超多强(90年代以来)背景: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暂

34、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还没有定型。 一超多强具体表现:美国成为超级大国:企图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新秩序”,建立由美国主导的单极格局,欧盟:欧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经济集团,努力摆脱美国的控制。日本:日本是战后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日本否认侵略战争,成为其成为政治大国的障碍。俄罗斯:冷战结束后,成为仅次以美国的军事大国。中国: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经济实力不断上升,在国际事物中影响越来越大。二、科索沃战争( 地区冲突 )影响当今世界安全和平的主要因素: 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霸权主义介入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中,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科索沃战争:是霸权主义介入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的具体表现,也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科索沃战争表明:严重削弱了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第15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及其影响1、时间:20世纪90年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