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 毕业论文 ( 设计 ) 开题报告 物流管理 海洋经济背景下宁波航运服务业转型发展研究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研究意义 : 自“十二五”规划,大力发展浙江海洋经济,宁波作为沿海城市,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具有发展航运服务业的优势条件。现代航运服务产业划分为上游、 中游和下游三个类别 ,宁波航运服务产业处于中下游阶段,经营效应和附加值逐步降低。目前宁波航运服务业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特别是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航运服务产业链结构不够健全,多层次 全方位的航运服务体系尚未形成,从而影 响了宁波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重点在于:如何使宁波保持航运业的平稳增长。如何发展
2、航运服务业,特别是在海洋经济这个大背景下,设计出一条优化路线,使宁波能更快的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利用梯度理论分析,达成宁波中低端产业利用区位转移,实现转型;高端航运服务业升级的目标。 预期目标 : 以宁波为核心,认真分析宁波航运服务业的现状,基于对航运服务业上中下游的了解,找出航运服务业中存在的问题,以梯度转移理论为基础,海陆联动为切入点,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本篇论文将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案例, 从航运服务业实现转型升级的目标、路径、机制 等方面着手,从宁波出发,有效改进宁波枢纽港的航运服务业。在海洋经济这个大背景下,设计出一条优化路线,使宁波能更快的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利用梯度理论分析,达成宁波
3、中低端产业利用区位转移,实现转型;高端航运服务业升级的目标。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周福军在我国沿海地区陆海产业联动发展研究 (2006)中认为:所谓陆海联动,就是在依托陆域现有经济技术、开发海洋资源的同时,形成经济技术由沿海向内地转移和扩散。具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在海岸带建立各种海洋开发基地和海洋产品加工业,进行海洋初级产品的深加工,以提高其技术附加值,使海洋开发由海上向陆域转移和推进;另一方面,依托临海区位优势,建立临海型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海内外资金和技术向沿海地区流动和集聚。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把海洋资源和陆域资源、海洋产业及相关产业相互结合起来,带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
4、展。 1 近年来,在交通运输部和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的大力支持下,宁波加快推进重大交通基础项目建设,加快构建以港口为核心,功能完善、 布局合理、 供需平衡的综合集疏运网络体系,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体系不断完善。 港口基础设施的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以来,沿海港口 航道基础设施建设已累计投资近 90亿。新建了穿山港区四期、五期集装箱码头、大榭港区招商国际集装箱码头 大榭港区中油燃料油 30万吨级油码头等一批大型泊位。截至 2009年,宁波港已有经营性泊位 325座,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74座, 10万吨级以上大型深水泊位 18座,成为我国大型和特大型深水泊位最多的港口。以上种种,无疑为更好的利用海
5、陆联动来加强航运服务业提供了深层次的保障。 栾维新、王海英在 论我国沿海地区的海陆经济一体化 (2002年 )中认为:从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间存在着基本对应性这一角度出发,通过深入细致研究,系 统地从多个角度对海洋产业进行了分类;许启望 (1998年 )对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潜力进行了分析,概括指出了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基本对应性,提出了陆海联动开发问题:韩忠南 (1999年 )提出陆海联动开发是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的有效途径;栾维新 (1997年 )提出了发展 lI南海产业是实现陆海经济一体化的有效途径;徐质斌 (1998年 )指出了打破界限,陆海联姻是解决海洋经济发展中资金短缺问题的一个有效途
6、径;王家瑞 (1998年 )指出了陆海经济间具有互补性;张海峰、徐质斌 (1998年 )提出了经济发展的陆海一体原则;张海峰等 (1998年 )指出陆海联动原则是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的战略原则之一;管华诗 (1999年 )指出了发展海洋经济有利于我国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关于航运服务业方面的研究: 任声策,宋炳良在航运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机理( 2009) 中认为:国内在对航运业进行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领域:国际航运中心和航运产业集群,其它的研究则聚焦于航运产业链的某个环节,如港口、集装箱产业等方面。国内关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这些研究分别讨论国际航运中心形成条
7、件、发展模式、演化路径,以及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具体 问题。例如,许长新、严以新( 1999),冯湛青( 2006)等论文。随着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进展,有学者对发展过程进行了回顾,分析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浙江省港航管理局局长在 加快浙江港航转型升级之路 (2010)中 认为: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 可以直接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每年为浙江省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上百亿元, 提供大量就业机会。要紧紧抓住上海国际航运中心2 建设和全球经济复苏的机遇,大力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做大做强传统航运业等中游产业,加快发展以船舶交易、船舶管理、船舶评估等上游产业和港口服务、运输代理等下 游产业。 吴向鹏在宁
8、波航运服务业发展现状与提升策略 (2011)中认为:宁波除了在大宗商品贸易体系不断完善、综合运输体系日益完善、 .航运金融信息等服务不断发展等方面有所完善外,宁波在航运服务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现实问题和制约。一是航运要素集聚效应尚不明显。船舶登记数量少,不利于航运企业总部和船舶相关服务业的集聚;实力强、产出大的航运、货运企业不多,更缺少附加值高的航运信息、金融、保险等专业服务企业;缺乏拥有国际代表性和国际公认的国际海事和航运组织,难以在制定国际标准和规则时发出强有力的声音。二是航运 金融服务规模偏小。国际上现有的大型船公司在宁波开展航运服务,所设立的分支机构主要从事货源的组织,而其船舶融资
9、、船舶保险以及资金的结算管理等业务全部安排在境外。 张杰在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浙江省纺织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机制及研究对策( 2010)中认为: 产业转型分四种:生产方式角度、产业结构角度、从技术创新角度、从全球价值链角度。 转型升级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产业转型升级指的是三次产业理论下的一个派生概念,是指第一、二、三次产业依次转移,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比例的过程。这种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上是指产业在国民 经济中相关产业地位的变迁,狭义的转型升级是指一个具体产业的转型升级过程,是指一个具体产业采用先进技术淘汰落后技术,采用先进管理淘汰落后管理,采用更加集约、更环保的生产方式来更好的发展产业,对产
10、业结构进行优化、对纺织业产业链条内部有选择的优先发展附加值高的组分和淘汰、转移与本地区不适合或落后组分的过程。 综上所诉,航运服务业的发展已有很多的研究和理论的支撑,海洋经济大背景下,宁波需要发展港航强省战略,以海陆联动推进航运服务业的发展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本次,主要是设计一条路线,实现宁波航运业的转型升级。 3.参 考文献 1 周福军 .我国沿海地区陆海产业联动发展研究 D.浙江:浙江工商大学, 2006 2 任声策、宋炳良 .航运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机理 服务业融合的视角 J.上海经济研究, 2009( 6) . 3 郑惠明 . 加快浙江港航转型升级之路 J. 中国水运 ,2010.5 4 吴
11、向鹏 .宁波航运服务业发展现状与提升策略 J.港口经济, 2011.6 5严以新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瓶颈制约及其突破 J. 中国软科学,1999(11) 6晶辽宁区域物流创新 .引入联动性思考 J. 资源开发 与市场 , 2010(12) 3 7 李静宇, 贾锦珠 . 两业联动抓住物流的本源 专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物流学会会长何黎明 J.中国储运 , 2009.6 8 张卫国 . 海洋经济强省建设下山东国际航运发展战略研究 D. 中国海洋大学 , 2006 9 鲍敏中 . 建立“现代航运服务政策特区” J . 中国水运 ,2007 (3) 10 魏中兴 .陆家嘴现代航运
12、服务中心建设研究 D.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11张杰 .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浙江省纺织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机制及研究对策D.浙江理工大学, 2010 12 TAD. Informational Encounter on International ( Governance: Trade in a Globalization World Economy,1991 二、研 究方案 1.主要研究内容(或预期章节安排)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的意义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梯度转移理论 2.2 产业集聚理论 2.2 产业转型升级理论 3 宁波 航运服务中心 转型发展 存在的问题和
13、原因 3.1 宁波 航运服务产业 转型发展 现状 3.2 宁波 进一步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3.3 宁波 发展航运服务业 转型发展转型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 海洋经济背景下宁波航运服务业转型升级的目标、路径 4.1 航运服务业的构成与特征 4.2宁波航运服务业转型升级的目标 4.3 以梯度转移推进宁波中低端航运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4.3.1 对中游航运服务业的转型路径分析 4.3.2 对下游航运服务业的转型路径分析 4.4 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研究 5宁波航运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机制 5.1.1 航运服务业市场调节机制 5.2 航运服务业宏观调控机制 5.3 梯度转移的路线选择机制实现转
14、型升级 4 5.4 航运服务业对接机制 6宁波航运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2.实施方案和进度计划 文献研究的重点是航运服务业如何实现设计一条优化路线,促使高端航运服务业升级, 低端航运服务业转型的问题。主要是通过中国期刊网、维普、学位论文数据库和 EBSCO等查找的相关的文献。 进度计划: 第 6学期第 19-20周至第 7学期第 1-5周: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广泛搜集、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完成毕业论文选题。 第 7学期第 6-12周: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撰写;参加开题答辩,进一步论证选题价值、确立主要研究内容,论证研究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第 7学期第 13-14周:撰写论文详细提纲,交给导师批阅,反复修改,保证论文结构的合理性。 第 7学期第 15-20周:开始写作 毕业论文,完成初稿。 第 7学期寒假:结合毕业论文选题开展调查研究。 第 8学期第 1-2周:在导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写作、完善毕业论文。 第 8学期第 3-6周:在导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毕业实习的机会,结合毕业论文内容开展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完成论文。 第 8学期第 7周:在导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修改、完善毕业论文;定稿并上交。 第 8学期第 9-11周:参加毕业论文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