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毕业论文 ( 设计 ) 开题报告 物流管理 上海通用汽车零部件入厂物流研究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研究意义 : 近年来,我国的汽车行业实现了迅猛发展。但白热化的市场竞争和汽车制造、营运成本的攀升使得汽车行业利润开始持续步入下滑轨道。对汽车企业而言,亟需寻求新的途径以降低成本,提升利润。物流作为汽车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此时显得尤为重要,入厂物流是整个汽车物流的源头和降低物流总成本的关键,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汽车入厂物流的实施好坏,不仅会影响整个汽车物流的成本与质量,也将波及汽车企业的生产和 销售,最终,直接影响汽车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但就现状而言,入厂物流在我国的实施
2、并不完善,尤其是入厂物流模式方面仍然比较落后。因此,对汽车入厂物流进行研究,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探索适合的汽车入厂物流模式和管理策略极为重要且迫切。 预期目标 :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以汽车零部件入厂物流模式的现状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上海通用汽车的零部件整体入场物流,提出改进和优化入场物流的一些建议和方法,实现降低汽车物流成本,提高零部件准时化、低成本供货能力的目的,促进上海通用汽车零部件入厂物流朝着精益化方向发展。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 较早提出汽车零件入厂物流模式并被广泛引用的是哈森,他于 2001年通过对戴姆勒 克莱斯勒 、 福特 沃尔沃 、 雷诺 尼桑 、 通用 菲亚特等汽车公司进行总结和
3、分析,提炼出了几种主要的入厂物流运作模式:第一种,供应商送货,运输费用 、 成本 、 保险等均包括在产品价格中;第二种,主机厂自行从供应商处集货,然后送到联合中心,用拖车送到主机厂;第三种,由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把从供应商处集来的货物送到中转仓库,然后按照主机厂的要求进行喂料;第四种,链式物流,主要适用于挂车进行的远距离运输;第五种,供应商园区,即在主机厂附近建立供应商仓 库;第六种,组件运输,即供应商不是提供单件产品,而是在工厂组合生产后运输到主机厂 。 1994年Holmstorem和 Aavikko以芬兰的 Sbaa vulmet汽车厂为例,从操作层面上研究了决策支持系统对入厂物流的重要作用
4、,其研究表明,该决策支持系统应提1 供以下功能:界定供应商的供货频率以及供货品种,协调多个供应商的供货,提供不能按时供货时的解决方案,对供应商的供货情况进行评估并反馈给供应商 。 Gonzalez( 2002)分析了两种入厂物流运输模式:一是从供应商集货,使车辆由零担运输转为满载运输;二是以满载的方式 将货物从供应商运输到中转仓库,然后进行混合装载运输到生产厂。 Miemczyk( 2003)描述了典型的入厂物流运作模式,以及为应对 MTO模式,企业可以采取的战略措施。对入厂物流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如下: Svensson( 2002)采用多元方差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大量调查问卷的统计和处理,对供
5、应链企业合作时在入厂物流上的脆弱性进行了讨论,并建立了一个由服务水平、偏差幅度、结果和趋向四个维度构成的概念分析模型。 Svensson( 2001)采用两阶段法探讨了外包活动与企业入厂物流之间的关系。 Chatur( 2003)认为 ,一直受到人们忽略的入厂物流和入厂运输实际上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的成本,方法是通过运作一个强大的运输管理系统。 Richardson( 2003)通过总结通用汽车通过与 Menlo物流公司合资组建 Vector公司,负责通用入厂物流的运作,三年间为公司节约的成本超过 l亿美元的案例,总结出如下关键三点:网络设计、混合 JIT和事件管理。 随着汽车在中国的不断发展,
6、各学者对汽车的关注度也大大增加,对于汽车零部件的入厂物流的研究也逐渐增加,以下是国内主要研究现状:马士华在供应链在中国汽车制造业中的应用一文中,通过 上海通用汽车 公司分别介绍了选址的战略、业务外包战略、供应商库存管理、全球性资源优化配置等;郑秀恋在国产化汽车零部件入厂运输模式与合理化研究一文中,提出了三种入厂物流模式:直接运输模式、设集散点运输模式、以及 循环取料 (milkrun)入厂物流模式,并对零部件的合理运输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曾静在汽车零部件采购物流供应模式研究一文中,提出了构建适合我国汽车零部件现状的供应链模式,并对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关系管理做了探讨,另外还对零部件供应采购绩效评价
7、和风险管理做了一定的研究;赵云燕在 JIT采购方式对公司净现 值的影响一文 中 对通过净现值公式对 JIT采购进行了研究,从而得出了 JIT采购的优点;袁庆达,闫昱两人在 JIT采购模式下两个物流优化模型的讨论一文中对于针对战术层和战略层两个层面对 JIT采购模式进行了优化;王含艳在基于 VMI的 JIT采购法控制库存一文中结合中国企业环境,提出了 JIT采购的实施以及结合 VMI建立库存管理的策略,有效降低库存,提高采购效率,降低整个供应链上的成本;徐秋华在 milkrun 循环取货方式在上海通用的实践和应用一文中,阐述了国内供应商直接供货的弊端,并具体介绍了上海通用循环取 货的优点、职责和
8、路线设计;夏峰在2 解读循环取货的应用问题一文中,分别提出了各种循环取货可能出现的问题;董超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模式探讨一文中提出了以汽车制造业为核心的供应链结构模型,构建了基于电子商务的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模式,将零部件入厂物流很好地融合到供应链的思想中去;徐秋华等在 IT技术在上海通用汽车物流及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一文中介绍了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在在零部件入厂物流上,介绍了在未来通用汽车将采取的信息技术方向,并就企业资源管理( ERP)系统在零部件入厂物流中的作用进 行了简要的分析。江成城等在降低物流成本,创造汽车供应链上双雇赢一文中建议整合整个汽车行业的供应链,采用外包
9、给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等形式,来改变现有的汽车物流模式;周文军 、 赵辉在汽车行业第三方物流管理供货模式中提出了用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来管理汽车制造厂的供货模式,并就其操作流程进行了简要的设计。 3.参考文献 1 卢井、姚娟 .上海通用汽车的企业物流运作 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6(2). 2 金振弥 .上海通用汽车零部件物流研究 D.上海:复旦大学, 2007. 3 徐秋华 .IT技术在 上海通用汽车物流及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J.上海汽车,2002(12). 4 贺盛瑜、庞宇 .通用汽车物流运作模式实证研究 J.企业经济, 2006(8). 5 郑秀恋 .上海通用汽车是如何降低物流成本的 J
10、北京物资流通, 2008(1). 6 徐秋华 .Milkrun 循环取货方式在上海通用汽车的实践和应用 J.汽车与部件,2003(3). 7 叶雷 .循环取料在上海通用汽车零部件入厂物流中的应用研究 D.上海:复旦大学,2005. 8 龚巍 .周转箱管理项目在上海通用汽车的实施 J.辽 宁工业大学学报, 2009(2). 9 茆雯、仰书纲 .上海通用汽车一体化物流管理 J.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4(5). 10 张坤 .基于 TPL准时配送的汽车零部件入场物流规划与应用 D.武汉理工大学,2009. 11 石国强 .汽车零部件入场物流模式研究 D.重庆大学, 2009. 12 何明珂、张屹然
11、 .国内汽车零件入场物流研究综述 J.中国流通经济, 2011(7). 13 张岩 .上海通用:“柔性”的秘密 J.微型机与应用, 2006(7). 14 黄雪 .基于 RFID的汽车入场物流 系统研究 D.武汉理工大学, 2010. 15 蒋啸冰 .我国汽车制造业零部件入场物流发展策略研究 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7(5). 16 张江英 .我国汽车零部件供应物流运行模式研究 D.长安大学, 2010. 3 17 黄中鼎 .我国汽车零部件物流的几点思考 J.现代物流管理论丛, 2008(12). 18 张彤、于澎田 .汽车零部件供应物流模式分析 J.中国流通经济, 2010(7). 19
12、李莉 .浅析基于 TPL的汽车零部件供应物流 J.中国储运, 2010(3). 20 Harrison. Perestroika in automotive inbound M.Manufacturing Engineer,2001. 21 Gonzales. Inbound logistics drive strong demand for transportation systemJ.Warehousing Management,2001(9). 二、研究方案 1.主要研究内容(或预期章节安排) 1 汽车零部件入厂物流的简介 1.1 入厂物流的基本概念 1.2 入厂物流对于生 产的重要性
13、1.3 零部件入厂物流的结构体系 1.4 零部件入厂物流的研究意义 2 上海通用零部件入厂物流概况 2.1 入厂物流的一体化管理 2.2 入厂物流的质量控制 2.3 物料的准时制 (JIT)供应 2.4 IT技术的应用 3 上海通用零部件入厂物流运作模式 3.1 第三方物流模式 3.1.1 上海通用和通汇物流公司的合作 3.1.2 上海通用和安吉天地公司的合作 3.2 循环取料的物流模式 3.2.1 循环取料模式的特点 3.2.2 循环取料模式的优点分析 3.3 周转箱管理 (CMC)模式 4 上海通用零部件入厂物流的优化 4.1 循环取料的优化 4.1.1 原有循环取料项目的局限性 4.1.
14、2 采用“交叉道口”( Cross-Dock)模式进行优化 4.2周转箱管理的优化 4.2.1 条形码管理周转箱的缺点 4.2.2 采用 RFID技术进行优化 4.3 零部件入厂配送模式的优化 4 4.3.1 目前上海通用零部件入厂 配送模式的缺点 4.3.2 采用零部件分类法进行优化 2.实施方案和进度计划 进度计划: 第 6学期第 19-20周至第 7学期第 1-5周: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广泛搜集、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完成毕业论文选题。 第 7学期第 6-12周: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撰写;参加开题答辩,进一步论证选题价值、确立主要研究内容,论证研究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第 7学期第 13-14周:撰写论文详细提纲,交给导师批阅,反复修改,保证论文结构的合理性。 第 7学期第 15-20周:开始写作 毕业论文,完成初稿。 第 7学期寒假:结合毕业论文选题开展调查研究。 第 8学期第 1-2周:在导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写作、完善毕业论文。 第 8学期第 3-6周:在导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毕业实习的机会,结合毕业论文内容开展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完成论文。 第 8学期第 7周:在导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修改、完善毕业论文;定稿并上交。 第 8学期第 9-11周:参加毕业论文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