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样题解析.doc

上传人:温*** 文档编号:811517 上传时间:2018-11-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样题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考样题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考样题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考样题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初中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中考样题解析考点(一):空气污染问题例 1. 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目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的污染物不包括( )。A. 可吸入颗粒物 B. 二氧化碳 C. 二氧化氮 D. 二氧化硫解析:本题是一道涉及空气质量日报内容的选择题,解题关键是清楚涉及空气质量污染的指标:污染空气的粉尘(也称为可吸入颗粒物等)和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及氮氧化物等。但一般不涉及二氧化碳,因二氧化碳无毒且参与自然界中的碳循环。答案:B思维误区: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空气质量污染指标包含的范围,造成错选。点评:保护环境、提高空气质量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又称烟尘或可吸入性

2、颗粒等)和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或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应根据污染空气的有害物质及题意,分析解决有关空气污染及防治问题。这种考查方式,培养了同学们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实教育意义。它是近年来许多省市中考命题的背景,空气污染与人类生产活动关系的分析及治理措施的探究将是今后考查的热点。考点(二):空气的组成例 2. 夏天从冰箱中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这说明空气中含有( )。A. 二氧化硫 B. 稀有气体 C. 二氧化碳 D. 水蒸气解析:本题考查了同学们对空气组成的了解。解题关键是要清楚空气中所含有的成分及它们的一些性质。如:氧气能供给呼吸、CO

3、2 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难溶的 CaCO3、水蒸气遇冷会凝聚成小液滴等。答案:D思维误区:不能理解空气各成分及它们的性质,是造成错答的主要原因。点评:无论现在还是将来环保都是基本国策,而空气是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综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空气组成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及应用将是今后考查的热点:考点(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例 3. 古代“山顶洞人”从事的生产活动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采集野果 B. 钻木取火 C. 狩猎捕鱼 D. 缝制衣服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解题的关键是看在变化前后有无新的物质生成。A、C、D 只是物质的位置、形状发生了改变,没有新

4、的物质生成,而 B 选项则是发生了燃烧这个过程,生成新的物质(CO 2)。答案:B思维误区:同学们容易出错的原因往往是因为没有深入分析,只是根据表面现象进行判断。化学变化中虽然常伴随有发光、发热、变色、变味、生成沉淀、生成气体等现象,但有这些现象的也可能是物理变化,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看有无新物质生成。点评: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中考必考题。考题往往提供典型事实,判断发生变化的类型。或将物质的用途与所体现的性质、实验现象、物质的性质与气体的制备、收集方法及贮存相结合综合考查。考点(四):氧气的性质例 4. 下列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时,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没有水珠出现的是( )。

5、A B C D 一 氧 化 碳 燃 烧 氢 气 燃 烧 蜡 烛 燃 烧 甲 烷 燃 烧 CO CH4 H2 解析:本题以图示的形式,总结性地考查了同学们对氧气化学性质的了解和掌握。解题的关键是比较清楚地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注重与某些物质反应时发生的现象。结合图示的内容逐一分析: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氢气在空气中只生成水;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因此答案为A。答案:A思维误区:解答时考虑不周全,不能深入分析,造成错选、多选。点评:氧气性质与用途的探究包含不少实验,这些实验除了要会操作、观察,还要会分析。会根据现象得出结论,由结论反映出物质

6、的性质、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用途等,这些对应关系都是十分重要的,它们将是中考的重要考查内容。考点(五):实验室制取氧气例 5. 实验室用如图装置,通过加热高锰酸钾来制备氧气。请你回答下列问题:高 锰 酸 钾 蓬 松 的 棉 花 团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备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2)该装置试管中蓬松的棉花团的作用是 ;实验结束时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的目的是防止 现象的发生。(3)实验室还可以利用上述装置,以氯酸钾为原料制备氧气,方程式为:,请你简述从该反应后的固本剩余物中回收 MnO2 的主要2232KClOMnKClO操作步骤: 。解析:本题考查了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7、操作步骤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步骤。(1)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一般步骤是:一是尊重客观事实和反应规律,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二是要配平;三是标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2)化学实验中的操作要有一定的规范性,否则就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例如在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要在试管口放一团蓬松的棉花,否则产生的氧气流容易把高锰酸钾粉末吹入导管进入水槽,把水染成紫红色;固定加热前,要使试管均匀受热,否则试管由于局部过热有可能炸裂;实验结束时先将试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能保证实验的顺利结束。如果先熄灭酒精灯,由于冷却使得试管内的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顺着导管进入试管,容易使试管炸

8、裂。(3)回收剩余物中的 MnO2 时,由于在剩余物中,KCl 可溶,MnO 2 不溶,可用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答案:(1) 4422KMnOnMO(2)防止氧气流把高锰酸钾粉末吹入导管,进入水槽,把水染成紫红色 水倒流回试管,试管炸裂(3)溶解、过滤、洗涤、干燥思维误区:本题第(1)步容易出错。对化学方程式涵义理解不清楚,不能正确书写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不能配平和注明反应条件、生成物的状态,都是书写错误的原因。点评: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原理、装置、操作、注意事项等)内容是考查的热点,因为它是气体制备的基础,在掌握这些知识和能力后进行知识迁移,和实验装置选择及实验方案设计,以及一些

9、内容之间的因果关系是考查的趋势。考点(六):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例 6. 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7 千米载人潜水器”已进入总装阶段,明年可下水深潜,从事科学研究。(1)若该潜水器从 5 千米下潜到 7 千米,所受海水压强将 (请选“增大”、“减小”或“不变”)。(2)潜水器装有氧气供给系统,请在下列两种氧气供给方式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并说明理由。 222HOMnO 32NaCNa(3)如果要继续研发“8 千米载人潜水器”,你认为要解决哪些技术难题(只要求提出一项)?解析:本题是一道化学试题中渗透物理知识的综合问答题,主要考查的知识涉及到物理学中的影响压强的因素,以及压强与材料的关系和化

10、学实验原理的评价。液体中某一点的压强与该点的深度成正比,即有 p=gh,因此从 5 千米下潜到 7 千米,所受海水压强增大;若继续下潜至 8 千米,压强会继续增大,外壳材料所承受的压力也就越大,那么材料的抗压力将是继续下潜的问题。对于实验原理的选取,要从节约能源,有无污染,操作是否简单、安全等方面进行考察。分析 ,不需加热,在制取氧222HOMnO气的同时,又取得了生活用水,是可行的;分析 ,反应不需加热,在制取氧气的同时,又吸收了223NaOCNa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是可行的。答案:(1)增大 (2)选 制造氧气的同时吸收了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或选 制造氧气的同时产生的水可以做为生活用水) (3)外壳材料抗压性等问题思维误区:本题如不认真审题,读懂题给内容,就难以对一个问题从多学科、多方位去分析、去解决,也就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点评:对于这种涵盖了各学科间知识及相互联系的综合性问题,不仅要建立有关的学科知识间的联系,更要用这些学科相同的科学思维方法,如比较分类思维方法、类比推理思维方法、数图结合思维方法、整体思维方法、迁移思维方法、逆向思维方法等,去理解和掌握这些综合性问题中的有关各学科的知识和联系,并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科学问题。这种命题方式能很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方向,避免试题测试失效的弊端,有着较高的可信度,是命题的一种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