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单选题()1、1897 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 ”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C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 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2、1926 年北洋画报曾刊登出中国人之福耶祸耶?漫画。漫画中最大的特征为“女爱日本玩具”“子去美国学习”“母用法国饰品”“父吃美国烟酒”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普通民众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2、B漫画主要讽刺的是当时的媚外现象C当时中国成为西方的头号海外市场D西化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3、民国初年申报有一首打油诗称:“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 ”以下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民国初年自由婚姻有一定的发展B当时婚姻自由已经很普遍C新式的婚姻不像旧式的繁琐D大胆追求婚姻自由得到了新闻传媒歌颂4、近代“帽业专家” 盛锡福帽店的发展历程。某历史文献有如下记载:“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然供不应求。 ”这种情景最早应该出现在( )A太平天国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
3、运动时期 D新中国成立初期5、戊戌变法时,社会上流传一首打油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下列对此说法正确的是诗中涉及易服和不缠足等社会现象 因为维新人士的倡导,断发和不缠足均得以实现( )A都正确 B都不正确C正确,不正确 D不正确,正确6、康有为提出“断发易服” 时说:“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 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 在此,康有为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 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B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C变革社会风俗,
4、使中国与世界文明融合D要求政府“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7、人类学家安德森在中国食物一书中提及“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很少吃牛肉,而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造成这种饮食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方式不同 B宗教信仰不同 C生活习俗不同 D历史传统不同8、 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下表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 1918 年在成都和 1923 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类别 成都(%) 北京(%)衣食住宿 68 23书籍教育 23 32娱乐享受 9 45类别 成都() 北京()衣食住宿 68 23书籍教育
5、 23 32娱乐享受 9 45A. 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9、在反映晚清时期的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这种场景:当主人要暗示送客之意时就会“端茶送客”。下列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受西方饮食文化影响 B只限于官场范围的行为C是中国传统食俗的延续 D是近代国门大开后的行为10、上海市档案馆收藏了一套普通市民的家庭账本。账本记载,1980 年夫妇俩全年的收入是 2685.04 元,而到了 2002 年,虽然两人都已退休,但全年总收入仍然达到 47658.3 元,比22 年前提高 16.75 倍。这一账本
6、是上海( )A社会生活变迁的见证 B率先跨入小康的见证C政治体制改革的见证 D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见证11、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 ”该诗主要反映了中国当时什么社会现象A崇洋现象 B洋货倾销严重 C全盘西化 D学习西方迫切12、1903 年出版的女界钟一书中,呼吁妇女应得入学、交友、营业、掌握财产、出入自由、婚姻自主和参政等 7 种权利,提出“爱自由,尊平权,男女共和”的主张。表明主张婚姻自由呼吁妇女参政 将提倡女权与民主共和并举是民国初年张扬女权的成果 将妇女解放同反清革命相连A B C D13、 大公报载:1906 年 1 月,
7、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此后,各省纷效法。这说明( )A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C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 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14、 放足歌:“玉龄女子哭吞声,哭向床前问慈母。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邻家有女已放足,走向学堂去读书。 ”这种现象出现于( )A鸦片战争之后 B洋务运动之后 C戊戌变法之后 D辛亥革命之后15、服饰是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典型的服饰,引领着时尚。请你将下列四幅图片按时间顺序重新
8、排列:A B C D16、1900 年蔡元培在“征婚启事”中提出:第一,对方不缠足;第二,对方应识字读书、通文墨;第三,一夫一妻,自己不娶妾;第四,丈夫先死,妻子可以改嫁;第五,夫妻意见不合可以离婚。这说明A废止缠足已经成为社会时尚 B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影响深远C传统婚姻观念受到新的挑战 D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已动摇17、鉴于“今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康有为提出“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其“改易服饰”的主要目的是 A推动社会思想近代化 B增强民族自我意识C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促进社会生活近代化18、在秦初,七夕是一个禁忌日,汉代由
9、凶时恶日转变为良辰吉日,有七夕节之说,但它是女性节日,女性庭院之巧是主要节日习俗,伴随着七夕节日的是中国古代四大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直到明清这一情形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20 世纪末,有人提出七夕节为中国情人节、感情节的说法,2005 年全国政协委员提议将七夕定为中国情侣节。这些变化A反映了民众精神情感的需要 B节日是可以改变的C农耕文明开始向近现代化过渡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 “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不包括A对外开放 B思想解放 C文明碰撞 D政府提倡20、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中国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以下事物或
10、现象中,反映了当时既吸收西方优点,又保持传统特点的有深受中国男子喜欢的中山装 各通商口岸大量出现的西餐馆津、沪等地出现的毗连式房屋 青年男女在教堂举行的新式婚礼A B C D21、 “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贫贱者亦步趋恐后。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近代社会的剧烈变革 D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22、一位西方人在他的中国见闻录中提到“这个城中,男女比例为 1:2,很多人新近才从外地迁来,与我先前看到的中国城市不同。此地的妇女徒步或骑马公开地在大街上招摇过市,一点也不害怕外国人。 ”这座城市
11、应当是A1750 年的北京 B1810 年的上海C1842 年的广州 D1860 年的南京23、作家丹尼尔笛福说:格拉斯哥城是“大不列颠最清洁、最美好、结构最好的城市之一,但到了 1839 年,它被称为存在如此大量的肮脏、犯罪、痛苦与疾病的地方”。导致这一转变的直接因素是A经济危机 B工人运动 C黑死病 D工业革命24、下面是 1929 年 2 月 10 日官方报纸长沙日 报上发表的图片,这反映出当时A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B风俗改造有激进倾向C文化专制趋势加强 D新文化运动持续发展25、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 1913 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A 新
12、青年在北大创刊 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C 申报上刊登宣统帝退位的消息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的演说26、下图是一幅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据此可知( )A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B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C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D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27、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telephone) ,大足板子毕业生 ”。歌谣反映了当时A社会转型的苦痛 B传统旧俗遭冲击C新旧事物的对立 D新旧事物的并存28、 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这一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19001919 年
13、女人美丽标准出现变化的原因是 时间 标准19001909 年 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19101919 年 敢于追求婚姻自由的女人西方文化的传入 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的影响 留学教育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妇女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成为国家的主人A. B C D29、 “女工的工作时间如此之长,而且还要站立操作机器,所以在招募女工的时候,许多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恒源纱厂就有一次,因为那女孩是小脚,而把她辞退。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 B工厂招工歧视女工C辛亥革命后缠足陋习被彻底废除 D当时女工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30、1906 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自次年
14、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卑职”等用语。此后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仿。这种现象说明A两广地区首开近代礼仪变化之风 B晚清时期封建陋习已经基本被清除C近代观念已在一定范围产生影响 D晚清时期各省已摆脱中央政治控制五、()31、妇女地位的变化,是中国历史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6 分)材料一 已婚妇女都有两个姓氏,也就是人们所熟悉的“妻从夫姓”。李氏、王氏,阿李、阿王这就是五代以后已婚妇女留在官私簿籍上的“称谓”。 不过,由于众多人同用一个姓氏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过于简化的称谓显然难以起到识别作用。相应的解决措施就是把丈夫的
15、姓氏加在妻子的姓氏前面,如“刘王氏”、 “赵邢氏”、 “洪李氏”文例,既标明已婚身份,又提示她是某姓成员及其母家的姓氏,可谓一石三鸟。摘编自百度词条(1)古代已婚妇女长期没有自己独立的姓氏,这说明了什么?其主要原因有哪些?(6 分)材料二 妇女缠足在清代可谓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甚至远在西北、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染上了缠足习俗。与此同时,女子小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拜与关注。这一时期,脚的形状、大小成了评判女子美与丑的重要标准,作为一个女人,是否缠足,缠得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她个人的终身大事。在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娶妻,都以女子大脚为耻,小脚为荣。 “三
16、寸金莲”之说深入人心。摘编自百度百科(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说明了妇女缠足在清代“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4 分)材料三 放足运动真正意义上拉开序幕是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20 世纪初期,四川境内所办的女学,规定入学者必须天足。各地报刊争相刊载颂扬放足的文章,凡有民众聚会的场所,如书社、茶园、读报社、讲演堂,都配合进行宣传,宣传天足的文章还选进小学教科书,一批民众喜闻乐见的歌谣、说唱、戏剧,活跃在舞台上,使放足为荣做到家喻户晓。摘编自百度百科(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放足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和直接原因?(8 分)材料四 湖南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胜利闭幕,
17、大会共选出湖南省出席全国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18 人,其中女性 27 名,占总数的 22.88%。这些女委员来自各条战线,其中有女领导干部,有工人,有农民,有医卫工作者,有科技工作者,有教育工作者,有体育工作者,有金融工作者,有旅游界人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女民营企业家阳国秀、罗美元、王安安、杨莉,女村支书李友妹;村妇代会主任伍冬兰,2007 年“湖南省十大杰出女性”文花枝、吴建平等同志光荣当选。 中国妇女网 2008 年 2 月 1 日(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湖南省出席全国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女性代表有什么特点?反映了我国政治发展怎样的趋势?(8 分)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18、问题:(31 分)材料一:为了满足洋务运动对洋务人才的需要,在早期留美的容闳上下努力之下, (1872 年)120 名 12 岁l5 岁的幼童 赴美 留学,开中国留学运动之先河。洋务运动中期派出近百人的船政留学生,分赴欧洲各国学习船政和军事,回国后担任各级海军将领。其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北洋海军将领刘步蟾、林泰曾、林永升等。这批留学生中对中国近代化事业贡献最大的是被称之为“精通西学第一人”的著名维新思想家、翻译家产复。李尚敏、朱芹中国近代留学运 动的现代启示材料二:清政府于 1896 年派唐宝锷等 13 名学生赴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赴日留学的开始。1898 年,清政府拟定了遴选生徒游学日本事宜 片
19、 ,规定了官派留学日本的办法,留学日本的国家政策自此确立。 丁相顺晚清赴日法政留学生与中国早期法制近代化材料三:中共旅欧支部于 1923 年开始从当地选派一批勤工俭学的留学生和华工青年去苏联深造。孙中山逝世后,包括一些国民党委员子女在内的革命青年和国共两党党员,被派往苏联留学,从而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留苏学习高潮。张彩丽、刘瑞丽中国近代留学教育走向、学习内容及历史意义分析材料四:上世纪 80 年代末到 90 年代,个人通过托福考试申请国外大学奖学金的出国留学方式开始在一些学习精英中涌现。继早期“留美热”后, “留日热 ”“留加热”“留澳热”“ 留英热”又相继形成。据教育部统计,1978 年到
20、2007 年底, ,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 121 万人,遍布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涌现了一大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卓越人才。留学回国人员总数约 32万人。30 年来出国留学规模扩大了 168 倍。中国教育新闻网1978 年:留学史掀开新的一页(1)据材料写出中国近现代留学教育主要目 的地的走向。 (2 分)欧美(19 世纪 70、80 年代)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20 世纪 20 年代)世界各国(1978 年以后)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第(1)问中后两次留学目的地转向的时代背景。 (12 分)(3)材料中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反映了先进中国人在探索救国途径上经历了怎样的变化?(6
21、分)据材料四,简要归纳 1978 年以后留学教育的特点。 (3 分)(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概括中国近现代留学教育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6分)从中可以获得怎样的启示?(2 分)33、 (26 分)在中美两国长期交往的历史中,两种对立的中国观在美国交替出现。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784 年以前,美国与中国没有直接往来。尽管美国人对中国非常陌生,但也还大致形成了对中国的初步印象,把中国看成一个文明礼仪之邦,表现出尊敬和羡慕,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形象是积极和美好的。1784 年“中国皇后号”来华后,美国人开始有机会亲眼目睹中国的“庐山真面目” ,他们发现眼见的中
22、国与耳闻的中国相去甚远,顿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材料二: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长期以来一直备受美国蔑视和施舍的中国迎来了最佳时光。其影响至今仍清晰可见。材料三: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 和忘恩负义的“ 侵略者”。中国在美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皆据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 世纪1950) 阅读材料一,指出 1784 年以前美国人可能通过哪些渠道了解中国。 “中国皇后号”来华后,中国社会的哪些现象可能“令
23、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 ”?(8 分)(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简要分析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形成的原因。 (6 分)(3)阅读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并简述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8 分)(4)谈谈你对“美国人中国观”的认识。 (4 分)34、(10 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从 1840 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材料一:(1893 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间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
24、,以为非者亦半。材料二: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 “机器之利” 显而易见,为什么“名卿巨公”还“以为非者亦半” ? (6 分)(2)材料二中大量带“洋”字的词语,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 (4分)35、(13 分)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区域,在文明进程中起着重大作用。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 自宋朝开始的“中古都市化革命”取消了每一个县只许设一个市场的限制, 官市制度终于崩溃,有些城市快速扩大,并在城门外
25、出现商业区。发展到明清时期,出现许多大专业市镇,从事于米粮或手工业品之贸易。这一发展当然与长江下游地区的农业逐渐商业化有密切关系。长江下游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棉货与丝货产区。江南地区有 52 个棉货专业市镇,25 个丝货专业市镇,13 个米粮专业市镇。这些市镇都分布在太湖附近及长江三角洲一带。只有一个镇一南汇县周浦镇,既属棉货专业又属米粮专业。换言之,其他的 89 个市镇都只专业一项主要产品。摘编自刘翠溶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都市化之发展与人口特征(1)依据材料一分析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市镇化的原因和特点。 (4 分)材料二 英国城镇人口变化及下议院议员构成变化情况 图 1 图 2(2)材料二反映了
26、英国社会发生哪些变化?简要说明上述变化的原因。 (5 分)材料三 图 3 是晚清时期上海城市一隅。原图中有这样的文字介绍:“江海北关(注:专司外洋各国商务)设在沪北英租界黄浦滩上,规模宏敞,轮奐聿新。近日新造钟塔一座,矹立 中央,高耸霄汉,并向外洋购运大钟安设其上夜间则燃点电气灯,照耀如昼。 ”图 3(3)依据材料三描述晚清时期上海城市风貌。对此你有何认识?(4 分)36、阅读下列材料(22 分)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血缘宗法制度下, 人们非常信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传统观念。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风俗流变材料二 公元 1500 年,伦敦的人口不过 5 万,1600 年人
27、口增至 20 万。1700 年增至 70 万。1800 年英国本土人口加上移民约为 2000 万,英国人口快速增长。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代保证家庭稳定生育,导致生育率居高不下。英国由于人口增加快,每年增加大量年轻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大国崛起与现代化材料三 “除了党的领导之外,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毛泽东) 。到 1962 年,由于人口政策指导思想的偏差和高生育率的延续,人口数量猛烈增长,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协调。浅析毛泽东的人口观材料四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传统生育观念正在悄悄发生着改变。城乡居民普遍接受了计划生育的国策和一对
28、夫妇只要一个孩子的号召。2001 年对农村的一项调查表明:在今天,家庭中男女地位的平等,合理生育或少生孩子的观念正在农民当中逐渐形成。 “女儿也是传后人”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20 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社会的生育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8分)(2)据材料二、三,概括英国和中国人口政策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两国造成的不同影响。 (6 分)(3)材料四中,中国人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家庭关系、政策角度分析其成因。 (8 分)37、 (15 分)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旧的
29、习俗被打破,新的观念逐渐形成,社会风气也在悄然改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大公报1902 年 6 月 26 日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新妇女观的哪些内容?(8 分)(2)这种新妇女观受到了哪种思想影响?(2 分)列举近代中国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发生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反封建革命。 (5 分)38、 (16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0 世纪
30、50 年代以前,人们大多认为,名字越随意,孩子越好养,阿猫、阿狗之类的小名比比皆是, 因此, “狗剩”之类的名字就大行其道。百度百科材料二 “除了党的领导之外,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 ” (毛泽东)到 1962 年,由于人口政策指导思想的偏差和高生育率的延续,人口数量猛烈增长,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浅析毛泽东的人口观材料三 2006 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21 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中国已于 1999 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21 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化社
31、会。2011 年 4 月28 日,国家统计局公布 2010 年“六普”主要数据,公报数据表明,我国目前有总人口约 13.7亿人。其中,男性人口占 51.27%,女性人口占 48.73%。据统计,我国 26 个省份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数比例超过 7%,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摘自搜狐网材料四 日本是世界上人口平均寿命最长的国家。日本政府早在 50 年代末便开始通过立法来解决养老问题。1959 年颁布了国民年金法 ,1963 年推出了老人福利法 ,1982 年出台了老人保健法 。这三项法律恰似三根支柱,支撑起日本的老年人福利保障体系。为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日本建立了养老金保险制度。随着老龄人口的
32、增加,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越来越多。为解决这一问题,日本政府从 2000 年 4 月开始实行“看护保险制度”。针对日本社会的高龄化现象,日本政府还通过修改雇佣保险法推动高龄雇佣。另外,日本政府还采取鼓励延长企业职工退休年龄等措施,引导老年人由“老有所养”转变为“老有所为”。 摘自搜狐网请回答:(1) 结合近代中国的社会现状,分析材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4 分)(2) 根据材料二,概括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4 分)(3) 根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和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共同原因。 (4 分)(4) 结合材料四,谈谈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解决老龄化问题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借鉴? (4 分)39、 (13 分)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