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1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签订的一份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不成,我们全部坐牢杀头也甘心。 ”这份契约签订反映了 ( )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势在必行我国土地所有制正经历着变革农民分田到户违背了当时政府的土地政策A. B.C. D.2.(2014武汉调研)1982 年,中央在温州开展了打击严重经济犯罪的运动,即“八大王事件” 。温州第一批
2、成功的个体户,被戴上“投机倒把”帽子,遭到整肃。这一行动对民众中刚刚涌动的致富热情,无疑是致命一击。1984 年邓小平第一次南方谈话之后,“投机倒把”这个词没人提了,而“下海”等词汇流行开来。这说明 ( )A.领导人的言行是经济发展风向标B.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C.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D.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3.(2014南昌模拟)1984 年 67 月,全国夏粮丰收,农民争先恐后卖粮,因粮库不足,出现卖粮难。这表明 ( )A.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证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D.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4.(2014云南模拟)1
3、983 年中国政府推出了“以税代利”政策。大中型企业要求将其 55%的利润交作税收,小企业则按照分成八个等级的税则表纳税,这样就切断了国营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直接联系。材料中的举措推动了 ( )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2 -A.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B.政府部门职能的转变C.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D.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5.(2014嘉兴模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
4、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 ”对该内容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提出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B.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C.明确了增强企业活力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中心任务D.反映了领导人对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的认识6.(2014湖南长郡中学模拟)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单位:元),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B.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C.我国已基本实现小康D.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7.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至今已有将近 400 年的历史,是商品经济及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下面三幅图反映了 ( )A.股票是资本主义
5、市场经济的产物B.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单一性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3 -C.经济政策具有时代特色D.我国经济制度的主体是股份制8.(2014扬州高三期中)1980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设立了四大经济特区,下边珠三角地区示意图中甲、乙两处分别是 ( )A.甲深圳,乙珠海B.甲汕头,乙厦门C.甲汕头,乙深圳D.甲珠海,乙深圳9.1992 年初,邓小平谈道:“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这一论断 ( )A.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B.成为中共十四大召开的理论先导C.宣告中国改革开放新格局开始形成D.标志着社会主义
6、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10.(2014唐山模拟)1979 年 11 月 26 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谈及经济体制改革时语惊四座,充分表现了总设计师的高瞻远瞩。然而,当时有的报纸仅刊登了一条不足 200 字的报道和一幅照片,至于谈话内容则只字未提。当代有学者评论说“邓小平的高瞻远瞩变成多数人的共识,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时间” 。对邓小平当时的“高瞻远瞩”的合理解读是 ( )A.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B.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C.全面阐述“一国两制”的构想D.提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11.“如今的计委(国家计划委员会)大院(位于北京城西三里河)已有几分落寞,冬天感觉更是如此,在灰
7、色的天空和枯萎的树枝映衬下,苏式老楼越发显得破败,很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4 -多窗户已没了玻璃,用塑料编织袋勉强堵上。 ”(据北京晚报 2013 年 3 月 2 日)计委大院的落寞,是由于 ( )A.中苏关系恶化B.计划经济彻底退出舞台C.中美关系正常化D.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12.(2014池州模拟)某城市 2012 年与 1978 年相比,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第一产业(农业)所占比重由 73.33%下降为 26.95%,第二、三产业(工、建、运、商、服)由 26.67%上升到 73.05%,农村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由 11.51%上升到38.4%。导
8、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包括 ( )非农产业和乡镇企业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生产力得到很大解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A. B. C. 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26 分,共 52 分)13.我国农村普遍有贴春联过年的习俗,春联的内容也往往和农村历史变迁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阅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张贴的四副春联:土地还家山河改色 妖氛敛迹农民翻身;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食堂巧煮千家饭 公社饱暖万人心;改革春风吹大地富民政策荡神州。材料二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不少地区的农民不再局限于辛勤耕作来解决温饱问题,已经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他
9、们把农畜产品卖到农贸市场上,甚至洗脚离田开始闯市场、做生意。农村春联也随之出现了一个新变化:以“丰衣足食、年年有余”为主题的对联明显减少,“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等古代商家传统对联的数量明显增多。材料三 我国如火如荼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明显成果: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农民的生活得到较大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取得较大进步、农村文明程度得到较大提高、基层民主建设得到较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5 -大进步。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任选其中两副对联(注明对联编号),分析指出对联反映的事件及其对农村产生的影响。(12 分)(
10、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0 世纪 90 年代对联出现“新变化”的历史背景。(6 分)(3)依据材料三,模仿材料一的形式为新时期农民欢度 2015 年新春佳节写一副春联。(8 分)14.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按人口平均产量 各国为我国倍数产品名称单位中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苏联 美国 英国电力原煤生铁钢棉布度千克千克千克千克7.983.01.70.97.34219.5761.084.495.320.281144.63498.0244.5376.361.42514.94938.0165.925
11、5.270.38289501062.8145421444188.46559982849.6包括个体手工业的产量。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1958 年统计出版社出版)材料二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 100 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 1953 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6 -材料三 在处理重
12、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 年 4 月)材料四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新中国
13、成立初期工业化面临怎样的问题。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8 分)(2)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在农、轻、重关系的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了怎样的设想。在其后的实践过程中又有何偏差?(8 分)(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利条件。(6 分)(4)综合上述材料,对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你有何认识。(4 分)答案解析1.【解析】选 B。1956 年三大改造以后 ,我国的土地所有制一直是公有制 ,没有发生变革。从材料“ 坐牢杀头”可知当时农民的行为是违法的,选择 B。2.
14、【解析】选 B。“投机倒把”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下海” 是市场经济下的产物,词汇的变化体现的是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3.【解析】选 B。从材料时间 信息以及“ 粮库不足,出现卖粮难”可知因农村经济的发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7 -展,粮食产量的增长,农民大量出售余粮,这是因为农村改革的成功,农村经济的发展。夏粮丰收可见农民利益得到了保障,C 始于 1984 年,与农业无直接联系,D 是在 21世纪,与时间不符合。【加固训练】(2013 盐城二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从“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到 “保证国家的 ,留足集体的,
15、剩下都是自己的 ”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变化历程。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土地所有制变更 B.分配方式调整C.生产 关系变革 D.生产规模缩小【解析】选 C。从人民公社到生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土地所有 权的变更,故 A 有误。B、D 都是表面现象。这种变化根本上反映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4.【解题提示】抓住题干的关键信息“1983 年中国政府推出了以税代利” 政策。逐一分析备选项。【解析】选 A。首先 C 是 1984 年出台的,是对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包括农村和城市。D 转型的 过程很长, 不是通过一个“以税代利”就可以实现的。材料中 “切断了国营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直接联系”再结合所学知
16、识,能反映 A。5.【解析】选 C。关键信息:十一届三中全会、权力过于集中、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弊端,公报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A 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 可由“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体现,不符合题意;题干述及“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反映当时领导人对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认识,但并没有明确增强企业活力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中心任务,C 符合题意,D 排除。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8 -6.【解析】选 D。本题考查改
17、革开放相关事件的具体时间。从图表曲线看,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出现在 1985 年。A 确立在 1992 年党的十四大。B 的标志是 20 世纪 90年代初上海浦东的开放。C 我国已基本实现小康是在 21 世纪初。【加固训练】下表展示了 1978 年及 1992 年非国有工业和商业的增长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年份非国有工业占工业总产值非国有商业占商业总产值1978 20% 10%1992 52% 70%A.社会主义改造B.经济 体制改革的推动C.中国加入 WTO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析】选 B。从材料信息看,从 1978 年到 1992 年,非国有工 业、商业占工业总产值
18、和商业总产值有了大幅提升,这是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的结果,故选 B。A 错误,社会主义改造 1956 年已经完成,中国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C、D 错误,中国加入 WTO 是 2001 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是在 21世纪初。7.【解析】选 C。A 从题干及图片中可以看到,股票是商品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所以 A 提法错误。B 从股票可看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多样性。D 我国经济制度主体是公有制。【误区警示】没有看出图片反映的本质,只看表面现象,认为这些图片反映的是股份制而选 D。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9 -8.【解析】选 D。解
19、答本题需抓住地 图提示“香港、澳门和珠江口”, 厦门和台湾对望,汕头远离港澳和珠江口,故 B、C 可以排除。珠海与澳门毗邻,深圳与香港毗邻,故 A错误,D 为正确选项。9.【解析】选 B。由“ 不是社会主 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看出 A 错误,排除;C 与题干无关,排除;D 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是在 21世纪初。【加固训练】(2013 珠海模拟)2012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赴广东考察,从深圳、珠海到广州,轻车简从,探访民生,倡言改革。有人说这是踏着 20 年前邓小平的足迹,酝酿新一轮改革。这一“足迹”给中国带来的重大影响不包括 ( )A.经济特区开始建立B
20、.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C.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解析】选 A。由关键信息“2012 年 12 月”“20 年前”“不包括”,可知题目考查南方谈话的影响。经济特区设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早于 1992 年南方谈话,故选 A。10.【解析】选 D。从材料中 “1979 年”“高瞻远瞩变成多数人的共识,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时间”,可以排除 A、B,因为这两项与 1979 年时间太接近,C 与材料中“ 谈及经济体制改革”不符。故选 D。11.【解析】选 D。国家计划委 员会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重要机构。随着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其落寞也在情理之中。故
21、选 D。A、C 与题意无关,B 中的“彻底”表述绝对。【名师指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10 -(1)新中国成立初期到 1956 年后,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向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2)19781992 年,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3)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12.【解析】选 D。由材料中的 时间“2012 年”及三大产业比重的变化可以看出,其中的原因包括 。13.【解析】本题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
22、的变化为主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分析和概括能力。第(1) 题,结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化的具体事件及影响概括作答。第(2)题,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概括回答。第(3)题,只要贴合题意,体现时代特色即可。答案:(1)事件:土地改革。(2 分)影响: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民翻身作了自己的主人。(4 分)事件 :农业合作化。(2 分)影响: 推动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的确立,有利于农业的发展。(4 分)事件: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影响 :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农业造成了破坏。(4 分) 事件: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 分)影响:废除了人民公社旧体制,调动 了农民积极性。(4 分)(任选两副即可)(2)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农村改革向商品化、社会化方向深入发展。(6 分)(3)凡是能够体 现城镇化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农村社会事业进步、农村文明程度提高、基层民主建设进步等相关内容的春联皆可得分。比如:求发展携手共创新社会看百业兴隆奔小康同心来建新农村观万家祥善;隆隆春雷响中国大地社会主义发展好善善懿德润家乡百姓迎新农村建设妙等。(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