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5院感竞赛题.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816531 上传时间:2018-11-02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7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5院感竞赛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75院感竞赛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75院感竞赛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175院感竞赛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175院感竞赛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WS/T 50820161医院感染竞赛试题第一节 医疗机构环境表面与消毒管理规范1.环境表面 :医疗机构建筑物内部表面和医疗器械设备表面,前者如墙面、地面、玻璃窗、门、卫生间台面等,后者 如监护仪、呼吸机、透析机、新生儿暖箱的表面等。2.高频接触表面 :患者和医务人员手频繁接触的环境表面,如床栏、床边桌、呼叫按钮、监护仪、微泵、床帘、门把手、计 算机等。3 .污点清洁与消毒 :对被患者的少量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感染性物质小范围污染的环境表面进行的清洁与消毒处理。4.人员卫生处理 :对被污染或可能被污染的人员进行人体、着装、随身物品等方面的清洁与消毒过程。5.低度风险区域 基本没有患者或

2、患者只作短暂停留的区域。如行政管理部门、图书馆、会议室、病案室等。6.中度风险区域:有普通患者居住,患者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对环境表面存在潜在污染可能性的区域。如普通 住院病房、门诊科室、功能检查室等。7.高度风险区域 :有感染或定植患者居住的区域以及对高度易感患者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的区域,如感染性疾病科、 手术室、产房、重症监护病区、移植病房、烧伤病房、早产儿室等。8.清洁与消毒原则(1.应遵循先清洁再消毒的原则,采取湿式卫生的清洁方式。2 根据风险等级和清洁等级要求制定标准化操作规程,3 应根据环境表面和污染程度选择适宜的清洁剂或消毒剂,4.无明显污染时可采用消毒湿巾进行清洁与消毒。

3、5. 清洁病房或诊疗区域时,应有序进行,由上而下,由里到外,由轻度污染到重度污染;有多名患者共 同居住的病房,应遵循清洁单元化操作。6. 实施清洁与消毒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结束时应做好手卫生与人员卫生处理。7.对高频接触、易污染、难清洁与消毒的表面,可采取屏障保护措施,用于屏障保护的覆盖物(如塑料 薄膜、铝箱等)实行一用一更换。8. 清洁工具应分区使用,实行颜色标记。9 对精密仪器设备表面进行清洁与消毒时,应参考仪器设备说明书,10 在诊疗过程中发生患者体液、血液等污染时,应随时进行污点清洁与消毒。11 环境表面不宜采用高水平消毒剂进行日常消毒。使用中的新生儿床和暖箱内表面,日常清洁应 以

4、清水为主,不应使用任何消毒剂。12.不应将使用后或污染的擦拭布巾或地巾重复浸泡至清洁用水、使用中清洁剂和消毒剂内。)9.强化清洁与消毒下列情况应强化清洁与消毒:(1 发生感染暴发时,如不动杆菌属、艰难梭菌、诺如病毒等感染暴发;2 环境表面检出多重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产超广谱|3-内酰胺酶 (ESBLs)细菌以及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等耐药菌。)10.强化清洁与消毒的注意事项(1.强化清洁与消毒时,应落实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的隔离措施,具体参照 执行。 2.强化清洁与消毒时,应增加清洁与消毒频率,并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消毒剂。3 对感染朊病毒、气性坏

5、疽、不明原因病原体的患者周围环境的清洁与消毒措施应参照消毒技术规范 执行。4.应开展环境清洁与消毒质量评估工作 , 并 关 注 引 发 感染 暴 发 的 病 原 体 在 环 境 表 面 的 污 染 情 况 。 )10.医 疗 机 构 环 境 清 洁 卫 生 质 量 审 核 目 测 法 的 标 准整洁卫生、无污 垢、无污迹、无 异味等。第二节 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1.病 区 : 由一个护士站统一管理的多个病室(房)组成的住院临床医疗区域,与住院部公用区域或公用通道 由门分隔。一般包括病室(房)、护士站、医生办公室、医务人员值班室、治疗室、污物间等。2.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职责(1 医院感染管理小

6、组负责本病区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结合本病区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特点, 制定相应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2 根据本病区主要医院感染特点,如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主要病原体、主要侵袭性操作和多重耐药菌感染,制定相应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及流程,并组织落实。3 配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进行本病区的医院感染监测,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病例,并应定期对医院感染监测、防控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自查、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并做好相应记录。4 结合本病区多重耐药菌感染及细菌耐药情况,落实医院抗菌药物管理的相关规定。5 负责对本病区工作人WS/T 50820162员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6 接受医院对本病区

7、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与指导,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改进措施, 评价改进效果,做好相应记录。)3.对病区所有人员的要求(1 应积极参加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2 应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落实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手卫生应遵循 WS/T313 的要求;隔离工作 应遵循 WS/T311 的要求;消毒灭菌工作应遵循 WS/T 367 的要求。3 应遵循医院及本病区医院感染相关制度。4 应开展医院感染的监测,按照医院的要求进行报告。5 应了解本病区、本专业相关医院感染特点,包括感染率、感染部位、感染病原体及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6 在从事无菌技术诊疗操作如注射、治疗、换药等时,应遵守无菌技术操

8、作规程。7 应遵循国家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8 保洁员等应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清洁、消毒等知识和技能。)4.抽出的药液和配制好的静脉输注用无菌液体,放置时间不应超过 2h;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不应 超过 24h。无菌棉球、纱布的灭菌包装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应超过 24h;干罐储存无菌持物钳使用时间不 应超过 4h。碘伏、复合碘消毒剂、季铵盐类、氯己定类、碘酊、醇类皮肤消毒剂应注明开瓶日期或失效日期, 开瓶后的有效期应遵循厂家的使用说明,无明确规定使用期限的应根据使用频次、环境温湿度等因素确 定使用期限,确保微生物污染指标低于 100CFU/mL。连续使用最长不应超过 7d

9、;对于性能不稳定的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配制后使用时间不应超过 24h。第三节 经空气传播疾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1. 经 空 气 传 播 疾 病 :由悬浮于空气中、能在空气中远距离传播(1m),并长时间保持感染性的飞沫核传播的一类疾病。2.呼 吸 道 卫 生 : 呼吸道感染患者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在咳嗽或打喷嗔时用纸巾盖住口鼻、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实施 手 卫 生 , 并 与 其 他 人 保 持 lm 以上距离的一组措施。3.传染病诊治应遵循的原则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按照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的要求, 落实门诊、急诊就诊患者的预检分诊和首诊负责制。4.对呼吸道传染病患

10、者 识 别 的 要 求(1 应制定明确的经空气传播疾病预检分诊制度与流程并落实。2 预检分诊应重点询问患者有无发热、呼吸道感染症状、流行病学史等情况,必要时应对疑似患者测 量体温。对疑似经空气传播疾病患者发放医用外科口罩,并指导患者正确佩戴,指导患者适时正确实施 手 卫 生 。3 工作人员应正确引导疑似经空气传播疾病患者到指定的感染疾病科门诊就诊。)5.如 何 安 置 感 染 性 疾 病 患 者(1 临时安置地应确保相对独立,通风良好或安装了带有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有 手 卫 生 设 施 , 并 符 合要求。2 集中安置地应相对独立,布局合理,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三

11、区之间应设置缓冲间,缓 冲间两侧的门不应同时开启,无逆流,不交叉。病室内应设置卫生间。3 疑似或确诊感染性疾病患者应并限制探视人数和 时间。4 疑似患者应单人间安置,确诊的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同一病室,床间距不小于 1.2 m。 5 患者在病情容许时宜戴医用外科口罩,其活动宜限制在隔离病室内。)第四节 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技术规范1.感染性织物 ;医院内被隔离的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病、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患者使用后,或者被患者血液、体 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和排泄物等污染,具有潜在生物污染风险的医用织物。2.对医用织物分类收集、运送的要求(1 应按本标准对脏污织物和感染性织物进行分类收

12、集。收集时应减少抖动。2 确认的感染性织物应在患者床边密闭收集。3 盛装感染性织物的收集袋(箱)宜为橘红色,有“感染性织物”标识;4.盛装使用后医用织物的包装袋应扎带封口,包装箱(桶)应加盖密闭。5.医院洗衣房应分别配置运送使用后医用织物和清洁织物的专用运输工具,不应交叉使用。)第五节 供应室管理规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清洗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标准1.植入物 :放置于外科操作形成的或者生理存在的体腔中,留存时间为 30d 或者以上的可植人性医疗器械。外来医疗器械;由器械供应商租借给医院可重复使用,主要用于与植人物相关手术的器械。WS/T 50820163酶清洗剂:含酶的清洗剂,有较强的

13、去污能力,能快速分解蛋白质等多种有机污染物。清洗 :去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冲洗 使用流动水去除器械、器具和物品表面污物的过程。洗涤;使用含有化学清洗剂的清洗用水,去除器械、器具和物品污染物的过程。漂洗;用流动水冲洗洗涤后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残留物的过程。终末漂洗: 用经纯化的水对漂洗后的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最终的处理过程。管腔器械 ;含有管腔,其直径2mm,且其腔体中的任何一点距其与外界相通的开口处的距离 的规定。3.灭菌器械的包装材料如为普通棉布时应做到的要求:四边外不应有缝线,不应缝补;初次使用前应高温洗涤,脱脂去浆。4.诊疗器械、器具和

14、物品处理的操作流程: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干 燥 、 器 械 检 查 与 保 养 、 包 装 、 灭菌、储存无菌物品、发放5.无菌物品存放要求如下:a) 无菌物品存放区环境的温度、湿度达到相关的规定时,使用普通棉布材料包装的无菌物 品有效期宜为 14d。b) 未达到环境标准时,使用普通棉布材料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不应超过 7d。c) 医用一次性纸袋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 30d;使用一次性医用皱纹纸、医用无纺布包装 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 180d;使用一次性纸塑袋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 180d。硬质容器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 180d。6.可 追 溯 : 对影响灭菌过程和结果

15、的关键要素进行记录,保存备查,实现可追踪。第六节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1.多重耐药菌: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2.多重耐药菌引起的主要感染类型包括泌尿道感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3.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主要内容: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加强重点环节管理,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强化预防与控制措施(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物品如听诊器等要专人专用,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

16、后进行;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第七节 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1 自然通风:利用建筑物内外空气的密度差引起的热压或风压,促使空气流动而进行的通风换气。2.空气净化 : 降低室内空气中的微生物、颗粒物等使其达到无害化的技术或方法。3.空气净化方法包括:1 通风;(包括自然通风 机械通风 )2.集中空调通风系统;3 空气洁净技术; 4. 紫外线消毒 5.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器 6. 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 7 化学消毒法。4.紫外线消毒适用范围:适用于无人状态下室内空气的消毒。5.紫外线消毒方法:紫外线灯采取悬吊式或移动式直接照射。安装

17、时紫外线灯(30w 紫外线灯,在 1.0m 处的强度70W/cm 2)应1.5W/m 3,照射时间30min。6. 紫外线消毒注意事项 1 应保持紫外线灯表面清洁,每周用 7580(体积比) 乙醇棉球擦拭一次。发现灯管表面有灰尘、油污时,应及时擦拭。2 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气时,房间内应保持清洁干燥,减少尘埃和水雾。温度40时,或相对湿度60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3 室内有人时不应使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WS/T 50820164第八节手术室管理规范1.手术室的建筑布局要求:手术室的建筑布局应当遵循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原则,做到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标识清楚,符合功能流程合理和洁污区域分开的基本原

18、则。手术室应设有工作人员出入通道、患者出入通道,物流做到洁污分开,流向合理。术部(室)应当设在医院内便于接送手术患者的区域,宜临近重症医学科、临床手术科室、病理科、输血科(血库)、消毒供应中心等部门,周围环境安静、清洁。医院应当设立急诊手术患者绿色通道。2.手术室通过哪些措施来预防发生感染的危险手术室可当通过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空气质量控制、环境清洁管理、医疗设备和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等措施,降低发生感染的危险。另外手术室应当严格限制非手术人员的进入。3.手术室的工作区域清洁消毒的要求:手术室的工作区域,应当每 24 小时清洁消毒一次。连台手术之间、当天手术全部完毕后,应当对手术间及时进行清

19、洁消毒处理。4.手术室与临床科室等有关部门共同实施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措施,有哪几方面?包括正确准备皮肤、有效控制血糖、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及预防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发生低体温等。5.医务人员在实施手术过程中,院感防控必须做到哪几方面?必须遵守无菌技术原则,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实施标准预防。第九节隔离技术管理规范1 感染源:病原体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的宿主或场所。 2 传播途径 :病原体从感染源传播到易感者的途径。 3 易感人群 ;对某种疾病或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群。 4 标准预防 :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

20、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5 空气传播 :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 (5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 6 飞沫传播 :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 ( 5m),在空气中短距离(l m 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教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 7 接触传播 : 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 8 感染链 :感染在医院内传播的三个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9 个人防护用品 : 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

21、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等。10.隔离: 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11 清洁区: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不易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及传染病患者不应进入的区域。包括医务人员的值班室、卫生间、男女更衣室、浴室以及储物间、配餐间等。12.潜在污染区 : 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位于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有可能被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的区域,包括医务人员的办公室、治疗室、护士站、患者用后的物品、医疗器械等的处理室、内走廊等。13 污染区 :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传染病患者和疑似传染病患者

22、接受诊疗的区域,包括被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品暂存和处理的场所。包括病室、处置室、污物间以及患者入院、出院处理室等。14 缓冲间 :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清洁区与潜在污染区之间、潜在污染区与污染区之间设立的两侧均有门的小室,为医务人员的准备间。15 床单位消毒 :对患者住院期间、出院、转院、死亡后所用的床及床周围物体表面进行的清洁与消毒。 16 终末消毒 :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对疫源地进行的一次彻底的消毒。如传染病患者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对病窒进行的最后一次消毒。17. 隔离的管理要求 有哪些?WS/T 50820165(1 在新建、改建与扩建时,建筑布,并应具备隔离预防的功

23、能,区域划分应 明确、标识清楚。2 应根据国家的有关法规,结合本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隔离预防制度并实施。 3 隔离的实施应遵循“标准预防” 和“基于疾病传播途径的预防”的原则。4 应加强传染病患者的管理,包括隔离患者,严格执行探视制度。 5 应采取有效措施,管理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6 应加强医务人员隔离与预防知识的培训,为其提供合适的、必要的防护用品,掌握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隔离方式和防护技术,熟练掌握操作规程。7 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应符合。8 隔离区域的消毒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18. 根据患者获得感染危险性的程度,应将医院分为 4 个区域。(1 低危险区域 包括行政管理区、

24、教学区、图书馆、生活服务区等。2 中等危险区域 包括普通门诊、普通病房等。3 高危险区域 包括感染性疾病科(门诊、病房)等 4 极高危区域 包括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等。)18.感染性疾病病区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 建筑布局:1 适用于主要经接触传播疾病患者的隔离。 2 建筑布局应设在医院相对独立的区域,远离儿科病房、重症监护病房和生活区。设单独入、出口和人、出院处理室。 3 中小型医院可在建筑物的一端设立感染性疾病病区。 隔离要求 : 1 应分区明确,标识清楚。 2 不同种类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应分室安置;每间病室不应超过 4 人,病床间距应不少于1.1m.。 3 病房应通风良好,自然通风或安装通

25、风设施,以保证病房内空气清新。 4 应配备适量非于触式开关的流动水洗手设施。19.普通病区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 建筑布局 在病区的末端,应设一间或多间隔离病室。 隔离要求 : 1 感染性疾病患者与非感染性疾病患者宜分室安置。 2 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感染性疾病、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可安置于一室,病床间距宜大于 0.8m。 3 病情较重的患者宜单人间安置。 4 病室床位数单排不应超过 3 床 ;双排不应超过 6 床。20.口罩的使用要求:(1 应根据不同的操作要求选用不同种类的口罩。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在有效期内使用2 一般诊疗活动,可佩戴外科口罩;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

26、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嚣。 3.应正确佩戴口罩,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21.外科口罩的佩戴方法:. 1 将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口罩下方带系于颈后,上方带系于头顶中部,2 将双手指尖放在鼻夹上,从中间位置开始,用手指向内按压,并逐步向两侧移动,根据鼻梁形状塑造鼻夹。 3 调整系带的松紧度。 22 摘口罩方法 (1 不要接触口罩前面 (污染面。 2 先解开下面的系带,再解开上面的系带;3 用手仅捏住口罩的系带丢至医疗废物容器内。)23.外科口罩的佩戴注意事项 不应一只手提鼻夹。 医用外科口罩只能一次性使用 。23.下列情况应

27、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1.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 2.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3.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24.在哪些情况下使用手套: 应根据不同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种类和规格的手套. 1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 2 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粘膜时,应戴无菌手套。 25.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患者的隔离措施:( 1 将患者安置于有效通风的隔离病房或隔离区域内,必

28、要时置于负压病房隔离。 2 严格限制探视者,如需探视,探视者应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并遵守手卫生规定。 3 限制患者活动范围,离开隔离病房或隔离区域时,应戴外科口罩。 4 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 )26.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1.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衣裤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手部皮肤破WS/T 50820166损的戴乳胶手套。2. 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或防护服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27.脱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1. 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浴在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摘护日镜/防护面屏脱隔离衣或

29、防护服脱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2. 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3. 离开清洁区沐浴、更衣离开清洁区。)第十节 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规范1 手卫生 ; 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2 洗手: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3 卫生手消毒 :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4 外科手消毒 :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

30、减少常居菌的过程。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5 常居菌 :能从大部分人体皮肤上分离出来的微生物,是皮肤上持久的固有寄居菌,不易被机械的摩擦清除。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棒状杆菌类、丙酸菌属、不动杆菌属等。一般情况下不致病。6 暂居菌 :寄居在皮肤表层,常规洗手容易被清除的微生物。直接接触患者或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时可获得,可随时通过手传播,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7 手消毒剂 :用于手部皮肤消毒,以减少手部皮肤细菌的消毒剂,如乙醇、异丙醇、氯己定、碘伏等。8 免冲洗手消毒剂 :主要用于外科手消毒,消毒后不需用水冲洗的手消毒剂。包括水剂、凝胶和泡沫型。9 手卫生设施 :用于洗手与手消毒的设施,包括

31、洗手池、水龙头、流动水、清洁剂、干手用品、手消毒剂等。10 手消毒效果应达到如下相应要求: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 cm 2。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cm 2。11.外科手消毒设施的要求:1 应配置洗手池。洗手池设置在手术间附近,水池大小、高矮适宜,能防止洗手水溅出,池面应光滑无死角易于清洁。洗手池应每日清洁与消毒。2 洗手池及水龙头的数量应根据手术间的数量设置,水龙头数量应不少于手术间的数量,水龙头开关应为非手触式。3 应配备清洁剂。4 应配备清洁指甲用品;可配备手卫生的揉搓用品。如配备手刷,刷毛应柔软,并定期检查,及时剔除不合格手刷。5 手消毒剂应取得

32、卫生部卫生许可批件,有效期内使用。6 手消毒剂的出液器应采用非手触式。消毒剂宜采用一次性包装,重复使用的消毒剂容器应每周清洁与消毒。7 应配备干手物品。干手巾应每人一用,用后清洁、灭菌;盛装消毒巾的容器应每次清洗、灭菌。8 应配备计时装置、洗手流程及说明图。12.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WS/T 50820167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 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13.在下列情况下,医务人员应根据洗手的原则选择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a)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

33、部位时。b)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c)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d)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e)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f)处理药物或配餐前。14.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再卫生手消毒:(1.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2.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15.外科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a)先洗手,后消毒。b)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第 11 节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1.医院感染监测 :长期、系统、连续地收集

34、、分析医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和反馈给有关部门和科室,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全院综合性监测 :连续不断地对所有临床科室的全部住院患者和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及其有关危险因素的监测。3.目标性监测 :针对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等开展的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如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监测等。4.抗菌药物 :具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含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滴注等,部分也可以用于局部)的各种抗生素、磺胺类、咪唑类、硝咪唑类、喹诺酮类、呋喃类等化学药

35、物。通常不包括抗寄生虫药物、抗病毒药物、抗结核药物和局部使用抗菌药物等。5.抗菌药物使用率:出院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的比率。6.医疗机构经调查证实发生以下情形时,应于 12h 内向所在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5 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7.医疗机构发生以下情形时,应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在 2h 内进行报告:1.10 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2.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3.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8.医院应按每 200 张250 张实际使用病床,配备 1 名医院感染专职人

36、员;专职人员接受监测与感染控制知识、技能的培训并熟练掌握。第十二节 医院感染暴发控制指南WS/T 508201681.医院感染: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2 医院感染暴发 :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 3 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3 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 3 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的现象;或者 3 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共同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的现象。4 医院

37、感染聚集 :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医院感染病例增多,并超过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的现象。5 医院感染假暴发:疑似医院感染暴发,但通过调查排除暴发,而是 由于标本污染、实验室错误、监测方法改变等因素导致的同类感染或非感染病例短时间内增多的现象。6.医疗机构发现 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如何处理?医疗机构发现 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时, 应遵循 “边救治、边调查、边控制、妥善处置”的基本原则,分析感染源、感染途径,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积极实施医疗救治,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并及时开展或协助相关部门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环境卫生学检测以及有关标本采集、 病原学检测等工作。按照医院感染管理

38、办法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的要求,按时限上报。报告包括初次报告和订正报告,订正报告应在暴发终止后一周内完成。如果医院感染暴发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处理。7.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时,如何做好感染的控制和预防?1 积极救治感染患者,对其他可能的感染患者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做好消毒隔离工作。2 对与感染患者密切接触的其他患者、医院工作人员、陪护、探视人员等进行医学观察,观察至该病的最长潜伏期或无新发感染病例出现为止。停止使用可疑污染的物品,或经严格消毒与灭菌处理及检测合格后方能使用。3 根据发生医院感染暴发的特点,切断其传播途径,其措施应遵循 隔离技

39、术规范 的要求。4 对免疫功能低下、有严重疾病或有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应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在需要的情况下可实施特异性预防保护措施,如接种疫苗、预防性用药等。医务人员也应按照相关要求做好个人防护。8.医院感染暴发后,控制效果评价1 周内不继续发生新发同类感染病例,或发病率恢复到医院感染暴发前的平均水平,说明已采取的控制措施有效。第十三节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WS/T 508201691.住院床位总数在 100 张以上的医院应当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住院床位总数在 100 张以下的医院应当指定分管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部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有哪些部门组成?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医

40、院感染管理部门、医务部门、护理部门、临床科室、消毒供应室、手术室、临床检验部门、药事管理部门、设备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主任委员由医院院长或者主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担任。3.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自 2006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原 2000 年 11 月 30 日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同时废止。第十四节 消毒隔离办法1 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灭菌要求。各种注射、穿刺、采血器具应当一人一用一灭菌。凡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达到消毒要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用后应当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2.医疗卫生机构

41、排放废弃的污水、污物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运送传染病病人及其污染物品的车辆、工具必须随时进行消毒处理。3.医疗卫生机构购进消毒产品必须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4.消毒剂、消毒器械卫生许可批件的有效期为四年。第 15 节 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1.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2.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

42、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3.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4.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

43、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WS/T 508201610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5.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 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6.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对预防性用药应尽早开

44、始,最好在 4 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 24 小时;即使超过 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7.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分为三级。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一级暴露:(一)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二)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二级暴露:(一)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二)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发生以下下情形时,确定为三级暴露:(一)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

45、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二)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8.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中所提到的体液包括哪些?体液包括羊水、心包液、胸腔液、腹腔液、脑脊液、滑液、阴道分泌物等人体物质。第十六节 医院感染诊断1.诊断为医院感染的上呼吸道感染的标准 发热(38.0超过 2 天),有鼻咽、鼻旁窦和扁桃腺等上呼吸道急性炎症表现。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 说明: 必须排除普通感冒和非感染性病因(如过敏等)所致的上呼吸道急性炎症。2.诊断为医院感染的下呼吸道感染的标准 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患者出现咳嗽、痰粘稠,肺部出现湿罗音,并有下列情况之一: 发热。 白细胞总数和( 或)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X 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 2慢性气道疾患患者稳定期(慢性支气管炎伴或不伴阻塞性肺气肿、哮喘、支气管扩张症)继发急性感染,并有病原学改变或 X 线胸片显示与入院时比较有明显改变或新病变。 3.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的诊断临床诊断 近期曾应用或正在应用抗生素,出现腹泻,可伴大便性状改变如水样便、血便、粘液脓血便或见斑块条索状伪膜,可合并下列情况之一: 1发热38。 2腹痛或腹部压痛、反跳痛。 3周围血白细胞升高。 病原学诊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