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规模绒山羊场副结核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编制说明副结核病是由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顽固性腹泻、渐进性消瘦、肠黏膜增厚形成皱褶等,牛羊感染可造生产性能下降,淘汰率增加等严重危害。绒山羊作为我省本地特有品种在羊的遗传谱系保存及特色农牧经济发展等方面举足轻重,而副结核的感染对于绒山羊有着巨大危害,因此针对绒山羊的副结核综合防控技术规范的研究及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技术规范提供了针对副结核的诊断、防治等具体综合防控措施,为该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根除提供技术支持,对有效防控副结核的发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工作简况(一)任务来源根据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下达201
2、7年第二批辽宁省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辽质监办发2018352号),辽宁省畜牧科学研究院主持规模绒山羊场副结核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标准的制定工作,项目计划编号2017319。(二)协作单位根据规模绒山羊场副结核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标准编制需要,辽宁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绒山羊育种中心为项目协助单位,参与标准的起草、论证等工作。(三)工作过程项目下达后,按照项目任务的要求,项目组积极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成立标准起草工作组,研究和制定标准的编制工作方案,认真开展标准制定工作。1.成立标准起草工作组,制定工作方案,启动标准项目标准项目下达后,立即联合协作单位,抽调各方面精干力量,成立标准起草
3、工作组,制定工作计划,明确任务分工与工作进度要求,全面启动编制工作。2.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开展试验,撰写标准初稿为更好地对我省各地规模绒山羊场副结核病防治人工作进行具体的规范性指导,辽宁省畜牧科学研究院于 2015 年起,对全省各地规模绒山羊副结核流行现状以及在副结核病免疫、消毒、无害化处理、净化情况等开展调查工作,收集副结核病等方面的相关技术资料,总结副结核防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开展相关试验,为绒山羊副结核病综合防治规范的编写提供原始技术2资料。2017 年 9 月2017 年 12 月,在充分听取了各市县畜牧技术推广人员、绒山羊养殖户、技术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后,标准起草小组对当前我省规模
4、绒山羊场副结核防治技术资料、经验、研究水平及社会意义等进行系统的总结分析,同时参考相关技术标准,编写了规模绒山羊场副结核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初稿。本标准制订过程中参考标准情况见表 1。本标准制定过程中参考标准见表1.表 1 参考的相关标准序号 标准代码 标 准 名 称1 GBT27637-2011 副结核分枝杆菌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2 NY/T338 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3 NY/T682-2003 畜禽场场区设计技术规范4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第67号 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5 NY/T 539-2002 副结核诊断技术3.召开标准起草工作研讨会,形成征求意见稿、送审讨论稿、送审意见稿2
5、018 年 56 月,标准起草单位辽宁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将规模绒山羊场副结核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初稿送审,并根据预审意见,标准制订小组对内容进行修正和补充,2018 年 月形成了完整的规模绒山羊场副结核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标准送审稿。(四)标准主要起草人及所做的工作根据标准编制工作实际需要,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共有10余人:根据任务分工,何利昆全面负责标准起草工作;宋先忱负责项目组织管理;陈瑶负责项目试验设计、编制说明等工作;张兴会负责标准试验实施、文献资料查询、试验数据统计分析等工作;马晓威负责标准校订工作;王占红责标准修改与申报工作;刘孝刚负责病原分离实验工作;王家明负责血样采集与分装、送检;全治国
6、负责副结核羊的现场饲养管理;关乃鹏、闫海滨等负责血清检测。二、 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依据(一)监测方案确定2015 年 2 月至 2017 年 2 月,项目组对辽宁省绒山羊科技示范场及原种场两地规模化羊场持续进行副结核病净化,全群首次检测羊血清副结核抗体的阳性率在 1518%,对阳性羊隔离或淘汰后,间隔 2 个月检测羊群阳性率为 10%左右,延续这样做的第三次的阳性率为 4.8%,第3四次为 1.6%;间隔一年后的阳性率为 0.98%。由此确定了监测方案。(二)血样采集与保存 为规范副结核抗体监测过程中样品采集、血清分离、送检等程序,准确监测羊副结核的抗体水平,需在血样送检前做好准
7、备工作。(三) 副结核检测方法确定副结核的检测方法包括皮内变态反应试验、 补体结合反应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副结核病原学检测、 细菌学检查、 副结核分枝杆菌实时荧光 PCR 检测方法,目前主要采用皮内变态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为探明绒山羊副结核检测方法的准确性,采用 ELASA抗体检测法和注射副结核提纯菌素的皮内变态反应法进行对比,表明应用副结核分支杆菌抗体检测试剂盒测定的准确率可达到 93%以上;采用测量皮厚差值的变态反应法,对副结核感染初期的羊只筛查有一定效果。通过研究验证了在感染副结核初期的绒山羊,通过变态反应可明确地筛选出受感染者,而随着感染时间延长,变态反应的强
8、度变得不明显,这应是和感染初期免疫应答反应敏感度高有关。对有副结核感染的羊群,可进行一次提纯副结核菌素检疫,将发病羊和新感染的羊筛查出后,迅速隔离,控制病原传播。现提纯副结核菌素每头份价格在15元左右,养殖户基本能够承担,因此,当发现自家羊群有持续腹泻、药物治疗无效的羊增多时,有必要进行变态反应检测。而对于规模化的种羊场,需采用ELASA 法,对场内成羊检测,及时挑出抗体阳性羊。应用ELASA法检测副结核,具有准确度较高的特点。因检测每份样品的成本费用在35元左右,适宜有经济条件的规模场采用此法。(四) 副结核检测为何是要在一周岁以上通过对感染母羊所产羔羊的抗体跟踪监测发现:副结核抗体可在个别
9、哺乳期羔羊血清中检出,但羔羊个体没有临床症状表现,断乳后至13月龄(育成羊)会逐渐恢复为阴性。这可能与其母源抗体的水平及所处环境有关,母乳中虽有抗体存在,即使羔羊期受到抗原感染,因免疫应答不完善,大部羔羊血清检测不出副结核抗体。因此,羊场若需进行副结核病净化,筛查12月龄前的羊只没有重要意义。育成羊之后阶段,羊只的免疫应答系统会逐渐完善,即从1周岁开始,携带副结核抗原的个体会开始陆续产生抗体,如缩短检测间隔期,会出现抗体从阴性到疑似及至阳性的结果。(五) 副结核病净化从隔离的阳性羊后续饲养观察发现,在饲养管理条件较差的情况下,感染羊一年后的死亡率可达50% 。在中等以上的饲养水平下, 70%以
10、上的羊只不会有发病症状表现。无临床症状的感染羊虽是传播副结核病的根源,但对种用价值4高的个体,还是可先采取隔离观察为宜,种用价值低的应尽早淘汰。(六)关于人员防护应加强对羊场工作人员副结核病防控知识的宣传培训,提高防控知识知晓率;处置病死羊时,操作人员必须穿防护服,戴口罩、手套、穿鞋套,并对污染场所、用具、物品进行消毒。这些是所有疫病处置时,常规方法。因羊副结核病尚未有报道为人畜共患病,因此本标准未单独列出人员防护部分的专题。三、主要试验验证情况和预期的经济效果2017 年 2 月至 12 月上旬,依据本文件规定的操作规程,对包括辽宁省辽宁绒山羊原种场在内的 10 家绒山羊场进行了推广应用试验
11、,相比 2016 年春,发病率明显降低。通过本标准的推广应用,将有力推动副结核病的净化工作开展,进而提高绒山羊群体生产性能,进一步促进辽宁绒山羊养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以及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我国是绒山羊养殖大国,绒山羊的存栏量约占世界的 60%以上,通过资料检索,未见国外绒山羊副结核病综合防治技术方面的相关报导;在国内,还没有适用于绒山羊的副结核防治技术规范,本标准的制定填补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空白。五、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关系本标准为新起草标准,遵循现行的法律、法规,无其他标准被替代或者废止,与其他的强制性标准无冲突。六、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无。七、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建议本标准为地方标准发布实施。由于我国绒山羊品种较多,并且各地区气候条件、植被、经济发展、人文条件等存在较大差别,所以在推广本规范标准时要注意实施效果和反馈意见,建议通过印发技术资料等方式进行宣传和培训,以获得更好的养殖效果。八、废行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5无。九、其它说明的事项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