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1一、唐诗的演进阶段唐诗繁荣的原因:、1、 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一般说,唐代以诗赋取士的制度始于唐玄宗时代、2、 相对清明的政治环境、3、 较为开放的思想体系、4、 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音乐、绘画与诗歌的关系(1)“声诗”,就是配合音乐的诗歌,而名目繁多的外来乐曲传入后需要配上歌词才能演唱于朝会庙堂或阁楼酒肆,这自然会刺激是人创作的积极性,并使他们在创作过程中自觉注意诗歌的音律节奏,以使用入乐演唱的需要(2)还出现了许多直接以音乐为描摹对象的诗篇(3)绘画艺术的发展,则有助于创造深化诗的意境(中国绘画自唐代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即由描摹人物转为描摹山水,重写意不重写真,重神似而不重形似 )(4
2、)绘画艺术的发达,还带来了题画诗的兴盛。贞观前后的诗坛南北朝诗风对比南朝诗歌讲究声辞。注重清丽之美, 缘情而咏却失诸绮糜纤弱;北朝诗歌讲究真挚,注重气质之美, 刚劲简朴却失诸理胜其词2贞观时期的诗人、1、 尽管贞观时期的诗人创作了有别于前朝的“新声” ,但由于他们在早期的诗歌创作深受旧诗风的浸染,难以将“掇彼清音,兼兹累句,各去其短,合其所长”的理论 主张全面而本 质地地转化为具体的创作实践、2、 贞观时期的诗人主要生活在宫廷,对广袤现实生活缺乏深刻的体验与认识,这也决定了他们“振复古道”不可能深入展开。卢照邻长安古意是集中体现“初唐体” 风格特征的七言歌行初唐四杰: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
3、骆宾王 是 7 世纪下半叶的诗人。他 们年少才高、官小而志大,有雄心壮志,却位卑职微,社会地位低下,生活道路十分坎坷,他们不是靠出生门第或政治势力,而是完全靠自己的创作成就,登上初唐诗坛, 闻名于后世的。他们的诗歌创作尽管没有完全摆脱时风的影响。总体上却一方面使诗歌的题材内容从“ 上官体” 的应 制奉和转向了对江河大漠的描 绘和对个人性灵的抒写,另一方面在风格上也由纤柔卑弱变为明丽清晰,在他们的诗歌中既回荡着渴求建功立业的高亢之音,又交织着为自己的不幸遭遇所发出的愤慨之调。写从军出塞,气势磅礴;写男女爱情,大胆真挚,不时透露出新的 时代精神,由于他们的努力,唐诗开始迈出宫廷,来到社会,走向人生
4、。在诗体的新变上,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推进之功:、1、 推进了五言律师的成熟,为唐代新诗体五律的定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 3、2、 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初唐体” ,以 赋体的特点改造歌行,实现诗体革新,以歌行入骈赋,以骈赋入歌行,是 “四杰” 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3、 以歌行入骈赋,以骈赋入歌行,是 “四杰” 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他们实现诗体革新的途径之一“沈宋”沈佺期、宋之问 “沈宋”之称,成 为律诗定型的标志。完成由南朝齐沈约等人倡导的“永明体”四声诗律向唐 诗平仄的过度,而且其平仄粘对的法则为其他律诗的形成起了推导作用,衍生出五言排律与绝句、七言律 诗与绝句陈子昂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
5、起来,反对没有风骨与兴寄的作品,恢复具有悲凉慷慨之气的汉魏风骨;寄托经世济民的功业理想和人生意气;提出了“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之声”的诗美理想,要求将昂扬的情思与声律词采之美结合起来,创造出健康而瑰丽的诗歌。盛唐诗人三种创作趋势:1、 面向山林,清高冲淡;2、正 视现实,抨击黑暗;3 、愤世嫉俗,崇儒复古最早从太平盛世的光圈走出来,并最早透露这一新的诗风趋势的主要诗人是张九龄。4王维王维是面向山水,创作清高冲淡诗风的代表作家。(1)生活一度让王维有过辉煌的憧憬,写下不少感慨激昂的诗篇,集中表现希望奔赴疆场,杀敌报国的情怀。一定程度上是一位相当优秀的边塞诗人(2)随着政治环境的恶
6、化,跳荡在他内心的功名热情渐渐冷寂,诗歌创作也由高歌功名转向了幽深山林,所谓诗中有画。(3)更能代表玩味山水诗风格的是那些带有禅理、清远冲淡的诗作,佛禅“ 无生”观影响甚深。身处“坦然寂静”的境界,深感其乐无穷。孟浩然山水田园诗:孟浩然的诗,诗的孟浩然, 诗人的心境悠闲、清 净、淡泊,诗人的形象“风神散朗 ”、“风仪落落”。盛唐山水田园诗与隐逸之风盛唐山水诗的大量出现,与隐逸之风的盛行有直接的关系。这一时期的诗人多有或长或短的隐居经历,其中虽不乏有人将隐逸作为仕进的阶梯,但以王维、孟浩然为核心的山水田园诗人却主要因为“岂直昏垫苦,亦为权势沉”,出于对黑暗政治的忧虑和不满,他们纵情山水是为了显示
7、高洁的人品,并将返归自然作为精神慰藉和享受,寻求人于自然融为一体的纯美天地, 创作了大量面向山林、清高冲淡的山水田园诗,成了盛唐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1 5边塞诗从唐太宗到唐玄宗,对外频繁用兵, 战争连年不断。有的出于抵御外侵、保家为国,有的穷兵黩武、扩张领土,征战出戍成为国人十分瞩目的大事。激发了知识分子从军报国、马上封侯的功名心,给了知识分子涉足边塞涉足征戍生活的机会,他们热切地将这些经历行诸诗篇,还有一些人在时代气氛的熏陶下,或凭空想象抒怀,或借咏诗寄意,表达对边塞题材的热切关注,因而出现了盛唐“无人不作边塞诗”的局面。大凡写从军出征、抒发报国情志、揭露军中不平、反映反战呼声、记录民族交往
8、、歌颂域外风情、描绘塞上风光,上至政治、军事、 经济、文化,下至朋友之情、戍卒之思、思妇之念,只要是反映同边塞生活有关的人、事、情、景的诗篇,都可以列入边塞诗的范围。边塞诗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和岑参高适:诗歌创作中往往在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于慷慨雄浑中见悲凉,多采用七言歌行与五言古诗。岑参:边塞诗成就主要体现在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不 仅意奇、语奇,还兼有调奇之美。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高岑不同:1、 两人亲临边塞的区域不同,高适主要活动造陇右以东及山海关一带,岑参则6主要活动在陇右以西的新疆葱岭一带,两地风情不同,自然形式迥别2、 两人个性条件不相同
9、,高适年少落魄,性格磊落不羁, 诗歌增添了胆识、力量、气魄;岑参出身仕宦之家,属辞尚清,形成秀拔峭丽风格王翰:诗多一气流转而壮丽俊爽之语王之涣:登鹳雀楼,边塞诗凉州词后人誉为唐人绝句压卷之作王昌龄:擅长五古,五、七绝句,七绝成就最高,绝句多为边塞诗,代表作出塞二首李颀:边塞诗以七言歌行见长,慷慨激昂,寓郁勃奔放于雄奇中,代表作古从军行李白杜甫无论精神气度或是个创作,李白杜甫都各有所长,各具特色、 李白精神气度的形成,一方面取决于自身的性格特征,另一方面来自时代精神,李白所处的时代(主要是李白是个创作的旺盛时期)是充满希望的时代,是唐人扬眉吐气的时代,国力强盛;杜甫的主要创作生涯是在国破家亡、满
10、目疮痍的时代中进行的,整个时代充满了悲哀和叹息、失望和痛苦。 时代精神反映在人的行动上,也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李白自信、豪迈有天马行空之势,高不可攀但 给人以振奋,在振 奋中得到精神升华;杜甫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思想基础是儒家的“ 吾民同胞,民胞物与”的民本关,杜甫越是坎坷失意,民本意识越是强烈,杜甫是个写了大量的贫困与愁苦,这贫困愁苦是杜甫自己的,也是民 间大众的,即所谓“笔底沧浪、民间疮痍”,杜甫的诗给人以痛苦,但能在痛苦中受到震撼,在震撼中灵魂得到1 7升华诗风:李白:乐府和歌行虽以豪放飘逸为主导风格,却不乏细腻婉曲之作,古风冲和舒缓,雍容大雅;绝句自然明快,空灵秀丽,创作成就,乐府、歌行
11、、绝句最为突出,其中乐府歌行创作,随心所欲不逾规矩,自由 纵放又左右逢源,达到了炉火 纯青的艺术境界。李白乐府与歌行往往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突出主管感受,以纵横恣肆的文笔营造磅礴之势,形成豪放飘逸的风格,使在唐代之前就已流行的乐府歌行获得了新生命,将古体诗创作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李白的绝句在日常生活中兴到神会、一挥而就,具有境界清新而内蕴飘逸潇洒的风神, “天然去雕饰”,自然清新,又简练含蓄,达到了绝句的最高境界杜甫:深怀致君尧舜的抱负,却历经坎坷,又 经兵乱,品 砸 深重的时代苦难,他将自己的思想性格、生活信仰、诗歌艺术贯穿一起,融 为一体,成就了他“诗圣” 的形象,在诗歌艺术上,杜甫
12、吸取前人成就、融合众长,兼备诸 体,形成沉郁顿挫的主导风格。兵车行反对政府无休止地施行开边拓疆、穷兵黩武的政策而作,并以纪事纪言相结合的形式,揭露了长期的战争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灾难性的后果自京赴奉先县五百字,该诗融纪事与咏怀或叙事与议论于一炉。8前 32 句咏怀,接着叙述经过骊山的见闻,最后 30 句写回家途中及回家后的见闻新安吏、 潼关吏、 石壕吏、 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三吏三别深刻揭露了唐王朝的腐败和横暴,体现了诗人高度同情人民的人民性。杜甫之所以伟大, “三吏”、 “三别”之所以取得极高的艺术成就,正在于能够真实反映了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人民的情绪和要求:既厌恶战争,又怀着“ 国家兴
13、亡,匹夫有责”的传统 美德,这组诗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作客观 描写,而诗人的思想和爱憎,则溢于言表,是一种艺术至境;主要不是提供了史的事实,而是提供了比史实更为生动具体、也能揭示社会本质的生活画面,在 这些画面中,既有深刻的思想,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了,被称为“诗史”在诗歌的体裁上,杜甫众体兼善,在各类古体近体的创作中都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成就,形成新的艺术高峰,在感 时叙事时,多采用歌行、五言、七言在内的古体;在抒情或以抒情为主时,多用律诗杜甫的律诗体裁广泛,表现力极强,不 仅以律诗写应酬、 羁旅、咏怀、山水,而且还用律诗写时事;同时又以组诗的形式强化律诗的表现力, 秋兴八首代表作,融高华典
14、丽于沉郁顿挫之中,结构严密、用律精 细、又挥洒自如、变化多端,是初唐以来律诗的重大改革中唐诗歌在唐诗演进中,大历是从盛唐走向中唐的桥梁,也是中唐诗歌的开端。中唐不只是唐诗之中,而且是“百代之中”,也就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切法门都由中唐开启,1 9而古典诗歌的基本主题、体式以及表现方式的成熟和定性,也都在这个时期完成。中唐诗歌由盛唐向中唐转变的标志:对诗体的好尚由古体转向近体,对题材的选择由表达理想、感兴咏怀转向了日常生活、身 边琐事。刘长卿:由个人的孤寂惆怅与时代的衰败萧肃,汇聚成生不逢时的寂寥惆怅的情调,是刘长卿也是大历诗歌的重要主题韦应物:在艺术理想上倾慕陶渊明,在诗歌技巧上吸取了谢灵运和谢
15、眺的优点,从而形成了气貌清朗、意境淡远超逸、 语言洗练自然、节奏舒缓不迫的风格特点钱起:在“大历 十才子” 中名声最大,写了大量的自然山水诗,但缺乏王维山水田园诗那种寂静但却坦然自乐的意境,其所呈现的是不胜愁怨的凄清情调,从中可看出其心灵的压抑卢纶:相比较而言,卢纶是“十才子”中颇具雄浑之气的诗人, ,短篇乐府塞下曲是代表作,多口语,有时其调入俗,为后人批评大历十才子: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崔峒、耿伟、司空曙、苗发、夏侯 审、钱起大历初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瞩目, “十才子”齐名还因他们的生活态度、创作倾向和诗歌风格相近。他们不再象盛唐诗人那样充满经世济民的理想,真正兴趣也不在于
16、政事,而是集情趣于山水,寄心绪于景物,他 们的诗除了用于应酬唱和之外,主要写日常生活琐事、10自然景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 。韩孟诗派:突出表现就是以齐僻之风矫大历诗风的衰顿软熟;诗派成员:孟郊、卢仝、贾岛、李贺、马异、刘叉、李翰;理 论主张“不平则鸣”从“不平则鸣 ”到“笔补造化”,韩孟诗派形成了具有独特内涵的诗歌创作理论。这一理论的形成不仅体现了以该派诗人群大胆创新、勇于开拓的精神,而且突破了长期以来过于重视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将诗的社会功能转向了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韩孟诗风别具一格,也给唐诗的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孟郊:有很强的功名心,却因性格狷介孤傲而少所遇合,一生穷困潦倒,受尽苦 难生活折磨,心中充满了悲愤,在他的 诗歌中,关注社会、反映下层民众生活,但更多的是表现自我悲愤和贫寒生活。孟郊既注重表现个体感情意识,又以苦吟著称,讲究造语炼字,追求构思的奇特超常,他写得最多,也是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体现自我孤独、悲哀及其与环境冲突的诗篇, 这些诗篇往往通过幽僻、清冷、苦 涩的意象,竭力突出诗人对生活的特殊感受,代表作诗组诗秋怀十五首。贾岛:贾岛的诗风清骨峭韩愈:韩愈诗中汇集奇险怪诞的景象,呈现出充满刚大冲荡之力量感地雄厚浑茫的诗歌意境,是诗人用来展示自己对充满险恶、冷酷与厄运之现实的深刻的内心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