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自然界的水单元测试题人教.doc

上传人:温*** 文档编号:832154 上传时间:2018-11-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自然界的水单元测试题人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自然界的水单元测试题人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自然界的水单元测试题人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自然界的水单元测试题人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自然界的水单元测试题人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章 自然界的水1.下列物质属于化合物的是:A. 石灰水 B.纯净的空气 C.水蒸气 D.氢气2.下列关于原子、分子说法不正确的是: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B.原子是化学 变化中的最小粒子C. 物质 可以由原子直接构成,也可以由原子直接构成D.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必然要分裂成原子3.分子和原子的最主要区别是: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B. 分子质量大,原子质量小C.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 质 D.分子大原子小4.下列物质属于硬水的是:A.石灰水 B.雨水 C.食盐水 D.肥皂水5.科学家预言:“ 水不久将成 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 。这主要是:A.地球上的水

2、储量很少,不能 满足人类的需要B.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而人 类活动 所需的水量有不断增加C.由于温室效应的影响,地球表面平均气温升高 导 致水不断被蒸发D.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使大气中水蒸气不断减少6.水在自然界存在的形式有:A.1 种 B.2 种 C.3 种 D.4 种7.在物理变化中,一定不变的是:A.分子的数目 B.分子间的间隔 C.分子的运动情况 D.分子的化学性质8.我国东海海水中含量最丰富丰富的元素是:A.氢 B.氧 C.氯 D.钠9.构成氧气的分子与构成液氧的分子具有:A.相同的性质 B.相同化学性质 C.相同物理性质 D.不能确定10.化学上常用化学式来表示物质及组

3、成,如用“H 2O”表示水,其中“2”表示一个分子内含氢原子的个数。1985 年,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新物质,其化学符号 为“C 60”。则不正确的说法是:A.它的一个分子内含有 60 个原子 B.它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C.它是一种 单质 D.保持这 种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C6011.鉴别 H2、O2、N2、空气四种气体的最好方法用:A.观察其颜色和状态 B.用燃着的木条分 别伸入气体中C.嗅其气味 D.用带火星木条分 别伸入气体中12.城市中的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过的,其过程可表示为:取水沉降过滤吸附消毒配水。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取水 B.吸附 C.消毒 D.配水13.氢

4、气将成为一种重要的新型燃料,这是因为: 具有可燃性具有还原性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多燃烧 生成物无污 染。A. B. C. D. 14.下列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发生变化的是:A.糖溶于水 B.衣箱中的樟 脑丸不久不见了C.工业 上蒸发液态空气制氧气 D.加热 高锰酸钾15.要得到纯净的干燥的氢气,最好采用:A.排水法 B.向下排空气法 C.向上排空气法 D.排水法收集后再通过干燥剂16.远洋航行的轮船在中途所带淡水用尽,则下列措施合适的是:A.直接饮用海水 B.立即返航 C.贮蓄雨水 D.蒸馏海水17.水由于受到有机物污染而造成富营养化,使水中鱼类大批死亡,鱼类死亡是因为:A.藻类大量繁殖,抢

5、走了鱼类 的营养 B.水中缺氧,窒息而死C.水中有毒的重金属含量过高 D.水中氧气过多18.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的事实是:A.氧化汞受热分解 B.用自来水制蒸馏水C.分离空气法制氧气 D.碘升华为碘蒸气19.在实验室制取蒸馏水时,往往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的目的是:A.防止加热时发生暴沸 B.用于净水 C.便于除水中杂质 D.使反应加快20.电解水的实验事实而得出的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说明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 组成的 B.验证了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C.证明了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 D.可推断氧气的化学式二.填空题:(7 小题,共 38 分)21.(10 分)下列 8 种物质中:空气

6、 水蒸气氢气食盐水 镁五氧化二磷高锰酸钾高锰酸钾 完全分解后的残留物。 (填序号,下同)是单质, 是混合物, 是化合物。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 氢 和氯 都发生了变化,先分成氢 和氯 ,而后二者有重新结合,生成了氯化氢 。这一事实说明在化学变化时,分子可以 ,而原子不会 。 22.(6 分)某商场开业典礼,店外挂满氢气球,周 围挤满了人,在 拥挤中有的气球被挤炸,遇上点燃的香烟,引起爆炸,并引发临近的一些气球爆炸,火焰烧焦了一些顾客 的头发,并轻度烧伤了一些顾客的皮肤。试回答:以上事实说明氢气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接爆炸的原因是: ;鉴于这种情况,现在人们正在用其他气体如氖气(密度为 0.99

7、8g/l)来代替氢气填充气球,你认为可以吗? (填“是” 、“否” ), 原因是 。23.(4 分)过氧化氢俗称双氧水,它的水溶液在室温下遇二氧化锰迅速分解。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尽管过氧化氢和水的 相同,但由于 不同,所以他们的化学性质不同。24.(4 分)近些年来,我市镜湖“水华”现象较为严重,每年都要大量的人去清除杂草,实际上是不能彻底消除污染的。 “水华”现象主要是指向水中投入或排放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使水中某些营养元素含量过高,导致水中藻类疯长和大量繁殖,水质恶化的现象。某藻 类物质的组成可用化学符号表示为:C 106H263O110N16P(C、H、O、N、P 分别表示碳元素、

8、氢元素、氧元素、氮元素、磷元素)。该物质由 种元素组成,它的一个分子中含有 个原子。由此推测工业和生活污水中导致藻类生长过快的营养元素是 和 。25.(6 分)我市农村饮水多是河水,由于河水中含有较多泥沙、悬浮物和细菌,在把河水 饮用水使用之前,通常要进行以下处理:河水加明矾(A)过滤(B)加漂白粉(C)饮用水。在 A 步中加明矾的作用是 ;能够消毒杀菌的步骤是 ,可以除去水中泥杀、悬浮物的步骤是 ;经上述几步操作处理后得到的引用水是 (填:“纯净物” 、“混合物” ),其原因是 。26. (4 分)如右图所示,两个集气瓶中分别装满瓶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二氧化氮气体呈红棕色,密度比空气大),把

9、两瓶之间的玻璃片抽走,可以看到 .试用分子观点解释这一现象 . 27. (4 分)左图是有关分子性质的实验:在滤纸条上每隔 2 厘米处滴一滴无色酚酞试液,将滤纸条放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上一团棉花.用滴管吸取浓氨水,将它滴在棉花上,观察:将浓氨水滴到棉花上时闻到刺激性气味,原因是 ;在试管中看到的现象 ,此现象说明了: ; 。三.实验探究:(每空 2 分,共 8 分)28.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做如图的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实验: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 23 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有 。实验(如图甲所示)烧杯 B 中的现象是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

10、因是 。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 兴趣 小组的同学设计实验 (如图乙所示)作为 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理由是: 。四.简答题:(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29.自行车轮胎内为什么要填充气体而不用实心车胎?30.目前,还存在极少数的邪教分子,他 们狂言,发功能使 铝发生化学反应,变成铜和金,使铝分子变成铜分子和金分子。请你根据所学化学知识,指出这种说法不科学之处。五.素质题:(4 分)31.某同学用酚酞试液和浓氨水、试管、 滤纸条、胶头 滴管做“氨分子的扩散”实验。 实验中他观察的现象是滤纸条没有变色,而试管所塞的棉花却出现红色。试分析此现象的原因。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11、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A A A B C D B B B B C C D D C B A A C一.填空题:21. 分子 原子 原子 分子 分裂 分裂22.可燃性 氢气的含量在其爆炸极限内 是 密度很小;化学性质稳定23.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 +氧气 组成元素 构成分子24.五 496 N P25.明矾溶于水产生的胶状物吸附杂质 C B 混合物 水中还有可溶性杂质26.空气瓶中逐渐变成红棕色,最后上下一致 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隔27.挥发出氨气 滤纸条由右向左逐渐变红 分子在不断运动 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三.实验探究:28. 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变色,遇浓氨水变红 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变红 氨分子由 A 杯中运动到 B 杯中,使酚酞变红 无必要,因为实验、已作过对比实验了四.间答题:29.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而固体分子间间隔较小,所以使用充气车胎弹性大。30.金属由原子直接构成,何谈分子?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种类不变五.素质题:31.浓氨水和酚酞试液滴错了位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