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单元 学案23.docx

上传人:温*** 文档编号:837080 上传时间:2018-11-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单元  学案2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十二单元  学案2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十二单元  学案2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十二单元  学案2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十二单元  学案2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十二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2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标要求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1)衣:城市百姓穿“洋布” 、 “洋装” ,辛亥革命后,_ 装受欢迎。(2)食: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_,人们吃西餐、面包,喝咖啡。(3)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2

2、近代风俗习惯的变迁(1)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_” 、 “_”,改革婚姻制度。(2)辛亥革命前后, “_”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3)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_等法令。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_。3农村的社会生活(1)农村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2)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沿袭。(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_问题,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2)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城市住房总体比较拥挤,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_计划供应。2改革开放以来(1)吃:1987 年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倡导“_ ”。(2)穿:着装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颜色从_ 为

3、主变为五彩缤纷。(3)住:1995 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_” ,人均居住面积大大提高。(4)风俗习惯:休闲方式多样化,生活质量提高;注重_ 、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等社会风尚逐步形成。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铁路与公路1铁路交通(1)19 世纪 80 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_的铁路。 (2)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奠定。(3)20 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 (4)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_、兰新等铁路。(5)20 世纪 90 年代,国家加快铁路建设,到 “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_位,世界第四位。(6)机车制造方面也有很大进展,1997 年以来全

4、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2公路交通(1)20 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_等大城市。(2)外国近代_技术传入中国,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但发展受到很大限制。(3)新中国成立以后,建起_制造厂,建立起比较稠密的公路网。(二)水运与航空1水上交通(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_。(2)19 世纪 70 年代初,_的成立,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3)新中国成立后,由_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4)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开始_。2民用航空(1)1909 年,旅美华侨_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2)1920 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_航线开通,中国民

5、航业拉开了序幕。(3)新中国成立后,民航业发展有限。(4)改革开放后,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三)通讯工具的变迁1近代通讯工具的发展1电报)Error!(2)电话:19 世纪 80 年代,外国开始在_设立电话公司。20 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但发展缓慢。2新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1)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2)改革开放以来,_快速发展。3影响(1)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2)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_和生活方式。三、大众传媒的变迁(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19 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创办报刊,比较著名的有_和万国公报等。(2)自 19 世纪_年代

6、起,陆续出现了一些中国人自办的报刊。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办了共产党 、 红色中华 、 _ 、 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3新中国成立后:_等党报党刊成为党的主要舆论工具;与之并存的光明日报等报刊内容也比较丰富。4改革开放以来:报刊业恢复生机,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外,各种_、_报刊纷纷创办。(二)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事业(1)1905 年, _首映,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2)1931 年, _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3)20 世纪三四十年代,_成为中国电影的主流。 _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电影_的插曲即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

7、民共和国国歌。(4)建国后,反映_和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上演。(5)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走向一个辉煌的新时代。2电视事业(1)_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2) 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3)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看电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三)互联网的兴起1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风靡全球,_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2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因此,被称为“_” 。3不仅改变了人们的_,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问题思考】填一填 阅读下列材料:图 图图 图图图是_时期的长袍马褂 图是_时期的西装与长袍 图是_时期

8、的列宁装 图 是_时期的红卫兵服装 图是当代的女性职业装想一想 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发展的特征议一议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有何特点?想一想 铁路的修筑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读一读 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同:报刊最主要的影响在人们的政治生活方面,影 视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 娱乐生活,互 联网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图一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合围起来的内院式住宅(图一) ,是以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东西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四合院也是中国最典型的民居建筑。它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观念。 “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

9、座为宾,杂屋为辅” 。四合院反映出我国古代哪些政治、经济、思想观念信息?图二2.图二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石库门民居建筑,其典型的特征是中西合璧,此建筑出现的原因有哪些?3图三是中国城乡人均住宅面积(19782007) 变化情况。分析我国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改善的原因有哪些?图三4(关注新史观)从中西文明碰撞的角度看近代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近代西方工业社会文明向中国社会发挥其巨大影响,促使中国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乃至社会习俗都发生着深刻变化。 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生活也异彩纷呈。下列服饰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

10、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 )5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社会习俗演变的特点。精讲 (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推向内地和市镇。(2)从过程看:由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渗透。(3)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4)从动力看: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5)从程度看: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只有少量洋货进入部分家庭,但传统习惯却坚如磐石。考点二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图四1中国最早修筑的铁路竟以马牵引机车,闹出了马拉火车(图四) 的笑话

11、。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2观察图五,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列举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与西藏有关的主要交通建设成就。图五3据图六,指出这三份报刊(杂志) 所宣传的主要思想。图六4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最快的是哪种?你能分析其原因吗?精讲 互联网发展的速度最快。原因:它集文字、图像和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在衣食住行、社会习俗、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成立前为第一阶段:随着西方近代文化对中国的冲击,中国人

12、的衣食住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巨大 变化, 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为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极力解放和 发展生产力,中国社会和人民生活都发 生了较大变化,但在中国国情以及极“左”思潮的影响下,中国人民并未摆脱贫穷落后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是第三阶段:党和政府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倡 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的生活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 化,中国正在接近和跨越小康社会。一、选择题1(2011德州模拟)张德彝在 航海述奇里记载了 1866 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

13、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 ”材料说明当时( )A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B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C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2(2011南昌模拟)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 、 “满奴” 。这说明( )政治革命起了移风易俗的作用 人们审美观的变化 断发具有一定政治色彩 民众盲目模仿西方A B C D3世界级服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当时第一次(1978 年 )来到中国的时候,整个中国连男女都分不出来,都是一片灰色。我觉得我为中国也作了一些贡献,就是把颜色带到了中国。皮

14、尔卡丹能“把颜色带到了中国 ”的原因不包括( )A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B经济的发展C思想解放,审美观点的变化D崇洋媚外思想的影响4(2011锦州模拟)1897 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 ”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C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5(2011沈阳模拟)在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有个叫辜鸿铭的学者,他出生在南洋的印尼,在英国读书,取个了日本的东洋妻子,在北洋政府做了

15、部长,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妻是东洋、官在北洋”的奇人。他的人生阅历主要反映( )A清政府积极派送留学生 B中国人和日本人通婚和睦C近代中国社会对外开放 D清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6在京城有一支“奶奶街舞队” ,平均年龄为 50 多岁。这支老年街舞队连续 3 年与年轻人同场竞技,在街舞大赛中获得季军、冠军,在全国万人健美操总决赛中获得自选动作第二名,频频在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的节目中亮相。 “老年人跳街舞”反映了( )A街舞最适合老年人活动 B农民物质生活的改善C人们社交礼仪的变化 D人们文化生活的丰富7(2010福建文综)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 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

16、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81982 年,美国时代杂志把“个人电脑”选为当年的“年度风云人物” ,并预言:“家庭电脑有朝一日会像电视和洗碗机一样普及。 ”2006 年时代杂志又把“YOU(你,指所有网民)”选为“年度风云人物 ”,其封面注释说:“ 是的,就是你。你控制着这个信息时代,欢迎来到你的世界。 ”这反映了( )A 时代杂志的预言非常准确B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影响深远C计算机技术由个人电脑时代进入网络时代D网络技术已十分普及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二、非选择题9妇女地位的变化是

17、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风气的折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 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材料二 妇女的地位因为经济的关系而有相当大的变化。科技本身已改变并大大增加了妇女就业赚取工资的空间。 最惊人的变化首推出现 了许多以女性为主要从业人员的职业:商店和办公室中的职业。 在 1914 年以前的几十年 间, 妇女的地位和希望无疑有惊人的陡变。这个情形最明显的征兆是女子中学教育不 寻常的 扩展。在法国,我们所讨论的这个时期,女子公立中学,由 1880 年一所也没有增加到 1913 年的 138 所。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材料三 清末民初,近代中国第一部 论述妇女问题的专著 女界钟将婚姻自由与追求自由平等的革命要求结合起来, 认为“曾是区区婚姻之自由而不能 夺,而乃 对万象以言革命,吾知其必无成。 ”所以,在清末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 动的高涨,婚姻变革的浪潮汹涌而起。 陈旭麓 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的主要观点。(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 19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初期妇女的地位发生变化的表现。(不得摘抄原文)(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妇女地位的变化折射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