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安徽省综合运输服务“十三五”发展规划安徽省交通运输厅二一七年九月22前 言“十三五” 时 期是安徽省加快打造 创新型 “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综合运输服务发展的黄金时期。服务是交通运输行业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根本目的。安徽省综合运输服务“十三五” 发展规 划(以下简称规划)是省交通运输厅确定的重点专项规划之一。 规划依据国家及安徽省相关规划,紧密衔接交通运输部综合运输服务“ 十三五” 发展规划 ,结合安徽发展 实际进行编制。 规划对标融入长三角、加快形成内陆开放新高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阐明了“ 十三五” 时期全省
2、综合运输服务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全省综合运输服务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规划期限为 2016 年至 2020 年。 33目 录一、规划背景 .5(一)发展成就 .5(二)存在问题 .8(三)形势要求 .9二、总体思路 .11(一)指导思想 .11(二)总体目标 .11(三)发展目标 .12三、主要任务 .17(一)构建公平开放的综合运输市场体系 .17(二)构建协同联动的综合运输通道系统 .19(三)构建功能完善的综合运输枢纽系统 .20(四)构建优质快捷的综合客运服务系统 .21(五)构建集约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系统 .24(六)构建先进适用的运输装备技术体系 .28(七)构
3、建广泛的“互 联网+”运输服务体系 .30(八)构建安全稳定的运输服务保障体系 .32(九)构建开放包容的国际共赢运输体系 .33(十)构建促进产业发展的融合服务体系 .35四、保障措施 .3644(一)强化组织领导。 .36(二)推进战略合作。 .36(三)健全评价机制。 .36(四)增强政策保障。 .37(五)加强示范引领。 .37(六)拓展融资渠道。 .3755一、规划背景“十二五” 期 间,安徽交通运 输行业紧密 围绕打造“三个强省” 、建 设美好安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主动作为,务实创新,综合运输服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微笑服务,温馨交通”誉满 江淮,有力支撑了全省 经
4、济社会健康发展。(一)发展成就1.运输服务通道基本形成。高速铁路、城际铁路、普通铁路服务范围不断扩大,高铁(动车)覆盖的地级市比例达 81.3%,城际铁路规划正式纳入长三角城际铁路网。高速公路“四纵八横” 网络 基本成型,覆盖全省所有地级市。普通国省干线、“村 级 公路网化工程” 顺利推进。 “一纵两横” 航道服务骨架基本形成, “两干三支 ”高等 级航运通道加快推 进。民航航线网络布局不断完善,合肥新桥机场通达境内外 59 个大中城市,开通 13 条国际(地区)航线。邮递服务网络更加深入, “乡乡设所”、“村村通邮 ”取得重要突破。2.运输服务节点不断完善。合肥南站、合肥客运西站、合肥地铁站
5、等一批客运枢纽建成投入使用。建成农村客运站178 个,候车点 5198 个,具备通车条件的行政村班车通达率达到 98.7%。以合肥机场为中心,阜阳、池州、黄山、安庆机场为节点、通用机场为补充的机场布局基本形成。宝湾(合肥)国际物流中心等“双十 ”项目陆续建成使用。合肥港 综合码头、66和县郑蒲港区等相继建成。合肥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得到巩固,芜湖、蚌埠、阜阳等区域性综合枢纽功能不断加强。3.运输服务能力持续增长。 “十二五” 期间 ,全省综合运输服务累计完成客、货运量为 87.2 亿人次和 171.8 亿吨,较“十一五” 期分 别增长 47.2%和 125.3%。邮政服务继续高速增长,20
6、15 年邮政行业业务总量完成 337.3 亿元,较 2010 年增长215.3%。高 铁、民航等高端服务规模不断扩大,承担客运量占比已突破 10%。“十二五”全省港口吞吐量累 计实现 4.8 亿吨、集装箱吞吐量 96 万标箱。全省道路货运经营业户达 20.1 万户,比“十一五 ”末增加了 36.4%。省、市 际客运班线的中高级客车比例高达 92%。内河运力规模位居全国首位,船舶平均吨位达 1463 吨,较 2010 年增长 105.8%。4.运输服务环境日益优化。安全生产”铸安” 行动、 “平安交通” 创 建活 动、 “道路客运平安年 ”、民航“ 安全生产月” 等安全行动深入开展。出台了全国第
7、一部地方治超法规安徽省治超条例,路面超限超载率由 5%下降到 3%以下。营运车辆联网联控动态监管不断完善, “两客一危 ”车辆定位装置入网率达到 100%,“四客一危”船舶动态监测 覆盖率稳步提升。 “车船路港”千企低碳行动深入开展,蚌埠市被列为国家绿色循环低碳试点城市,岳武高速安徽段被列为国家绿色公路。5.公众出行服务更加多样。以城际客运、城市公交、城乡77客运为主体,其他客运方式为补充的客运体系初步形成。城市“ 公交 优 先” 发展战 略加快实施,合肥市列入国家 “公交都市” 创 建示范城市,城市公交星级服务活动得到百姓的高度认可。全省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综合评价等级 AAAAA级县区为
8、 16 个、AAAA 级的县区为 22 个,共占总数的 45.8%。成立了全国首家省级民航城市候机楼联盟,开通 28 个城市候机楼推进直达班线,年服务旅客 100 多万人次。6.货运物流服务效率提升。铁路快运、邮政快递、航空快件等货运服务供给更加充沛, “合新欧”班列线路实现常态化开行,成功打造陆桥运输特色品牌,形成我省西向国际运输通道的组合优势。多式联运发展成效初显,芜湖港、合肥港、马鞍山港郑蒲港区等公水联运、江海联运模式不断创新,蚌埠等市专门设立了铁海联运发展专项资金,有力支撑了铁海联运发展。道路甩挂运输发展成果显著,列入部公路甩挂运输试点项目 5 个。7.运输信息服务显著增强。全省高速公
9、路 ETC 覆盖率达到 100%,并已实现全国联网。全省二级以上道路客运站部分实现省内联网售票,邮政营业网点实现 100%联网售票。“12328”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系统全面落实,全省 16 个地级市实现系统开通和移动、联通、电信、铁通四网全覆盖。公交 IC 卡刷卡率超过 40%。交通行政执法公开运行系统、综合治超管理系统、港口“ 电子口岸” 、内河船舶 AIS 监管等一批88行业管理平台投入使用。(二)存在问题尽管“十二五 ”期安徽省 综合运输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不断提升,但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1.协同协作机制亟待完善。铁路、
10、公路、水运、航空等运输方式在发展战略、规划布局、法规标准和政策制定等方面缺乏顶层设计,综合管理水平低,运输服务市场壁垒依然存在,跨方式、跨行业、跨区域的高效协同协作机制尚不完善,尤其是安徽省与长江上下游地区联动机制、与长三角城市群运输服务协同组织机制亟待建立,全省“ 大交通” 体制机制改革有待深化。2.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铁路、水运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老旧小码头同质化竞争严重,黄金水道优势不明显。省内运输服务的区域和城乡差异较为突出,皖北地区、大别山山区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薄弱,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镇客运站使用率偏低、运营成本高。农村客运企业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经营效益较低,部分线路“开得通、
11、留不住” 。全省道路客运市场以二级企业为骨干,龙头骨干企业较少。3.一体化衔接有待加强。综合运输枢纽发展相对滞后,各种运输方式紧密衔接的综合客货枢纽仍在少数。综合客运枢纽存在规划不统一、换乘不畅通、服务不衔接的问题。省99内主要港口对外集疏运功能有待完善,部分重点港区尚未实现铁路进港,多式联运功能难于实现。铁路货场、公路货运枢纽、物流园区服务功能单一,场站配套设施设备的能力和效率有待提升,一体化运输服务发展滞后。4.装备技术创新依旧滞后。我省运输装备标准化程度低、通用性不强。大型化、专业化、厢式化车辆发展缓慢,铁路快运设备体系尚未形成,特种船、集装箱船、江海直达船舶发展滞后。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运
12、输装备比例有待提升。多式联运装备技术体系不健全,相关的运载单元、快速转运、载运工具亟待改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有待加强,行业间、区域间信息壁垒普遍存在。(三)形势要求“十三五” 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省加快推进实施国家战略在安徽全覆盖、打造创新型“三个强省” 、建设美好安徽的重要时期,新的发展形势对全省综合运输服务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1.适应全面小康总目标,要求提升综合运输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全面小康,核心要义是缩小贫富差距,解决区域间、城乡间发展不平衡问题。运输服务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要围绕薄弱环节和发展短板,进一步统筹区域
13、间、城乡间运输服务协调发展。对于我省而言,需要加快皖北地区、大别山1010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运输服务能力提升,消除瓶颈制约,加快提升运输服务网络的通达水平及覆盖面,完善公共客运服务和农村物流配送网络,不断改善公众出行体验,满足多样化、个性化运输服务需求。2.适应综合交通新形势,要求提高综合运输服务的效率和品质。经过多年的建设,我省各种运输方式已初具规模,总体进入融合交汇、统筹发展的新阶段。发展综合运输服务,是交通运输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升级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我省而言,需要加快推进综合运输服务一体化,以旅客联程运输、货物多式联运为突破口,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需要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引导各种运输方式合理有序竞争,提高综合运输系统的组合效率。3.适应行业治理新要求,要求完善综合运输服务的体制和机制。深化改革,必须突破利益藩篱,破解综合运输服务相对滞后、运输服务市场内生动力不足的难题。对于安徽而言,需要进一步深化交通运输大部门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综合运输服务统筹协调、互动联动的体制机制,加快健全综合运输服务市场体系,持续推进综合运输服务重点领域的改革,进一步挖掘市场潜力、激发市场活力,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协同共治的良好局面。4.适应“互联网+” 新趋势,要求创新综合运输服务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