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十二五 ”防震减灾 规划体系之 GH/1-01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 年)中 国 地 震 局中 中 中 中 中C h i n a E a r t h q u a k e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I目 录一、我国防震减灾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1二、规划指导思想、目标与发展战略 .2(一)规划指导思想。 .2(二)规划目标。 .3(三)发展战略。 .3三、总体布局与主要任务 .4(一)总体布局。 .4(二)主要任务。 .6四、战略行动 .8(一)中国地震背景场探测工程。 .8(二)国家地震预报实验场建设。 .9(三)国家地震社会服务工程。 .9(四)
2、国家地震专业基础设施建设。 .9五、保障措施 .9(一)加强法制建设。 .9(二)健全防震减灾管理体制。 .10(三)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 .10(四)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10(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1国家“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体系 .12中 中 中 中 中C h i n a E a r t h q u a k e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CEA- GH/1-01-1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快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及国家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有关要求,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 年)(国发199813 号)相衔接,制订本规划。规划期为 20062020 年,以“十一五”期间为重点。一、我国防震减灾现状及面临的形势地震是对人类生存安全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强烈和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占全球陆地面积的7%,但 20 世纪全球大陆 35%的 7.0 级以上地震发生在我国;20 世纪全球因地震死亡 120 万人,我国占 59 万人,居各国之首。我国大陆大部分地区位于地震烈度度以上区域;50%的国土面积位于度以上的地震高烈度区域,包括
4、23 个省会城市和 2/3 的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近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地区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初步建立了有效的管理体制,全民防震减灾意识明显提高,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尤其是“十五”期间,我国防震减灾能力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投资建设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包括地震前兆、测震和强震动三大台网;地震活断层探测、地震应急指挥和地震信息服务三大系统以及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项目建成后,前兆、测震、强震台站的密度将分别达到每万平方公里 0.42 个、0.88 个和 1.2 个,监测设备数字化率达到 95%,20 个城市活断层地震危险性得到初步
5、评估。地震速报时间从 30 分钟缩短到 10分钟,地震监测震级下限从 4.5 级改善到 3.0 级。地震预报水平进一步提升,强震动观测能力和活断层探测水平迈上新的台阶,震害防御服务中 中 中 中 中C h i n a E a r t h q u a k e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CEA- GH/1-05-2能力显著增强,地震应急响应时间大幅缩短,地震应急指挥和救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为“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防震减灾事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防震减灾能力仍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全国地震监测预报基础依然薄弱,科技实力有待提升,地震观测所获得
6、的信息量远未满足需求,绝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尚不能做出准确的预报;全社会防御地震灾害能力明显不足,农村基本不设防,多数城市和重大工程地震灾害潜在风险很高,防震减灾教育滞后,公众防震减灾素质不高,6.0 级及以上级地震往往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各级政府应对突发地震事件的灾害预警、指挥部署、社会动员和信息收集发布等工作机制需进一步完善;防震减灾投入总体不足,缺乏对企业及个人等社会资金的引导,尚未从根本上解决投入渠道单一问题。地震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迅速提高我国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的综合能力,是实施城镇化战略,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公共安全,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将致力于建立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地震灾害综合防御体系;改变广大农村不设防,地震成灾率高,人员伤亡严重的现状,为城乡提供无差别公共服务;保障长江中上游、黄河上游及西南地区大型水电工程的地震安全;实现重大生命线工程的地震紧急处置。二、规划指导思想、目标与发展战略(一)规划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防震减灾同经济建设一起抓,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以政府为主导,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全社会力量,不断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为维护国家公共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