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优质文档优质文档第 2 单元 封建大一统和封建国家的分裂秦汉、魏晋南北朝综合测试第卷(选择题 共 5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5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秦汉是我国封建大一统时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建立并得到了 发展。据此回答19 题:1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是( )A商鞅变法较彻底,秦在七国中实力最强B秦部署了全国统一的战略和策略C秦顺应了国家统一的历史发展潮流D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解析】 本题考查秦朝的统一。根本原因通常指事件内部的,决定事件发展方向的因素。秦的统
2、一顺应了历史潮流 发展,是 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选 C。其他选项是秦统一的主要条件。【答案】 C2下列史书的记载与秦始皇有关的是 ( )“以法为教” , “以吏为师” , “严禁私学” 规定“统一车轨,修驰道”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 焚书坑儒A BC D【解析】 是秦始皇在文化、 经济方面的措施, 是指秦始皇完成 统一全国,立号为皇帝。因此选 D。【答案】 D3(2009福建)史记记载: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A收藏玉玺,天子喜好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D天子至尊,皇权至上【解析】 本题旨在
3、考查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探讨历史事物的能力。从题干材料中的“秦以来” “独”等字眼可判断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皇权独尊,因此,D 项符合题意。【答案】 D4秦朝对教育严加控制,其特点是 ( )A兴办私学,以法为教B官府办学,以吏为师C官府办学,以儒为教D兴办太学,讲授五经【解析】 本题考查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秦始皇 为 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文化方面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规定教育由官府举办,严禁私学,实行愚民政策。【答案】 B5(2009开封模拟)秦统一后,在地方上实行的郡县制适应了集权统治的需要,主要原因是 ( )A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B郡县制有利于政权的稳定C郡县官吏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D郡县官
4、吏由皇帝直接任免优质文档优质文档【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的内容。秦朝 实行的郡县 制的最大特点是郡县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这就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答案】 D6(2009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中练习) 秦末农民战争中,率军首先攻入咸阳的是 ( )A陈胜 B吴广C刘邦 D项羽【解析】 本题较易,主要考 查考生再认、再 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回顾秦末农民战争的内容,可知最先攻入咸阳的是刘邦,故答案为 C。【答案】 C7汉武帝实行的下列制度,其演变结果与最初目的不一致的是 ( )“推恩令” 刺史制度“附益之法” 举孝廉A BC 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逆向思
5、维能力, 达到了预 期目的,但 到东汉发生了变化,导致地方割据和世家地主的形成,与最初目的不一致。【答案】 D8(2009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中练习) 以下对两汉时期实行的察举制所产生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A促成汉初的“布衣将相” 局面B世家地主势力形成并发展C导致国家的行政组织日趋瘫痪D促进官吏的文化素质提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汉初“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受秦末农民战争的影响,而与察 举制无关,A 项错误;C 项是东汉时期地方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此 项有一定的迷惑性;文化素 质并不是察举制推选人才的主要依据,D 项应排除。【答案】
6、B9下列有关汉代赋税和徭役的情况,正确的是 ( )田租重,人口税轻 要交田亩附加税 编户齐民要承担国家赋役 百姓要为官府服杂役A BC D【解析】 汉代的田租轻,人口税重,故错误,其他三项符合题意。【答案】 C秦汉时期,中央政权不仅加强对边 疆地区的管辖,也非常重视对外交往。据此回答1015 题:10(2009北京东城 4 月)资治通鉴 记载,西汉时期匈奴“往往入寇汉边,不可胜数;然尚贪关市(边境贸易),嗜汉财物,汉亦关市不绝以中其意 ”。下列对这一现象理解不准确的是 ( )A经济交流符合汉匈两族人民利益B战争没能阻断民族间的经济交流C匈奴接受了汉朝先进的生产方式D匈奴对汉朝物产有较大需求【解
7、析】 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材料信息表明:两 汉时期匈奴与 汉族之间经济交流不断,因此,A、B 、D 三项都符合材料所述,只有 C 项从材料中不能反映出来,故 C 项符合题意。【答案】 C11张骞通西域后,西域人民学会了中原的 ( )丝织技术 铸铁技术 制漆技术 井渠技术优质文档优质文档A BC D【解析】 张骞通西域后,中原的先 进技术传入西域,主要有丝织技术、铸铁技术和井渠法。【答案】 B12下图所示的历史人物,曾以“投笔从戎”而为人所称道。他当年奉东汉明帝之命,出使和经营西域的根本目的是 ( )A加强对西域的控制B解除北匈奴的威胁C恢复汉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D帮助西域各国摆脱匈奴控制【解析】
8、选项 A 明显错误 ,B 项也不对,解除北匈奴的威胁是以窦固、窦宪出兵打击的。选项 D 具有迷惑性,但根据 题目要求是回答“根本目的 ”,“帮助西域各国摆脱匈奴控制”最终也是为了“恢复汉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 ,加 强西域与内地 联系,有效管理西域,故 C项为根本目的。【答案】 C13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下列有关新疆在西汉时期的表述正确的是( )A掌握了铸铁技术、井渠法B始终处于中央的控制之下C汉武帝设置西域都护管辖今新疆一带D处于丝绸之路的起点,商贸发达【解析】 新疆是在公元前 60 年设置西域都护后才归属中央管辖的,所以排除 B、C项;丝绸之路的起点在长安,排除 D 项。【答案】 A
9、14(2009宜昌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 公元前 105 年,汉武帝将细君公主远嫁乌孙王。汉朝这一“和亲”行为的主要目的是 ( )A传播中原先进文化 B解除北匈奴威胁C结盟乌孙,巩固边防 D联合乌孙,开展贸易【解析】 北匈奴出现于东汉初年,故排除 B 项。A 、D 两项不符合史实。汉武帝与乌孙和亲,是出于巩固边防的需要,故选 C。【答案】 C15(2009北京东城区检测)中国开始走向海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 ( )A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从海道来中国B张骞开通了通往西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C汉武帝以后,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D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情况。注意
10、题干中的关 键信息是“中国开始走向海洋” 。A 项不是中国开始走向海洋的表现;B 项指的是 陆上“丝绸之路” ,不符合 题意;C、D 两 项都是中国走向海洋的表 现,但是 D 项晚于 C 项。故答案应为 C。【答案】 C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分裂 动荡,但社会 经济却获得长足 发展。据此回答 1618 题:16(2009河南示范性高中联考) “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晋孝武帝年号,376396优质文档优质文档年)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 ”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是 ( )A农业技术先进B自然条件优越C历代开发为其奠定了基础D社会环境相对安定【解析】 从题干
11、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百许年中,无 风尘 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 ,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环境相对安定。【答案】 D17(河北正定中学 2010 届高三第二次考试 )北魏大臣甄琛上疏说: “今伪(南朝)弊相承,仍崇关廛之税;大魏恢博,唯受谷帛之输。 ”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北朝比南朝的农业发达B北朝比南朝的统治开明C北朝比南朝的赋役轻D北朝比南朝的商品化程度低【答案】 D18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区域分布逐渐趋向合理,其表现有 ( )从江东扩展到长江流域和闽江流域 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得到开发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A BC 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此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的认识。魏
12、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开发,北方农业 逐渐恢复,南北 经济趋向平衡,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 经济重心仍在北方。【答案】 A人与自然只有和谐相处,才能从根本上推 动人类文明进步。据此回答 1920 题:19(河北正定中学 2010 届高三第二次考试 )黄河下游河道经常摇摆不定,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却较为稳定,其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高度重视治理黄河B政局安定,中原经济稳步发展C因畜牧业的发展,黄土高原等北方地区植被等环境状况有所好转D黄河上游的河西走廊等地区农耕业得到长足发展【答案】 C20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性,劳而
13、无获。 ”贾思勰这一观点的核心是 ( )A人定胜天 B勤劳致富C听天由命 D因地制宜【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读懂材料,并理解材料所 传递 的信息“因地制宜” 。【答案】 D秦汉时期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科技文化得到了 较大发 展,成就 辉煌。据此回答2125 题:21回顾历史,我国科技走过了一个辉煌又曲折的历程。其中天文历法是中华民族利用自然的重大发明创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春秋时我国历法已经基本上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西方早一百六十年B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比欧洲早一千七百多年C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历书“太初历”D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
14、阳黑子的最早记录【解析】 “太初历”的制订是在汉武帝时期, 应为西汉时 期。【答案】 C22(2009湖北黄冈 5 月)董仲舒在 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优质文档优质文档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D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解析】 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材料信息表明:董仲舒 认为 民有善质却未能善,于是依照天意应由君主来使民行善, 这表明董仲舒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 ,故应选 D。【答案】 D23在今天陕西韩城市郊有一座“汉太史公墓” ,郭沫若曾为之题词:
15、“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这位“太史公”的杰作是 ( )A 春秋 B 史记C 汉书 D 后汉书【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汉太史公”就是指司马迁,他的杰作就是史记。 春秋是孔子晚年整理的, 汉书是东汉 史学家班固所著。 后汉书是南朝刘宋的范晔所著。【答案】 B24(2009北京海淀区期中)“ 神之于质,犹(锋)利之于( 刀 )刃然舍利无刃,舍刃无利。岂容形亡而神在?”这段话出自 ( )A 论衡 B 抱朴子C 缀术 D 神灭论【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理解材料及对所学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该题
16、是材料型选择题。范缜在神灭论 一书中, 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也就消失。【答案】 D25(2009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中练习) 道教东汉时在民间兴起,东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官方的保护和扶植。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 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 吸收等级观念建立神仙体系 宣扬散财救穷、自食其力A BC D【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分析理解能力。注意“东晋南北朝时期”和“变化原因” ,和 都是东汉太平经的主要内容,不能作为题干所述变化的原因。故答案为 B。【答案】 B第卷
17、(非选择题 共 50 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26 题 14 分,第 27 题 22 分,第 28 题 14 分,共计50 分)26在全国范围内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从秦朝开始的,并延续了两千多年,但秦朝却“二世而亡” 。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古人就有不同的看法。材料一 夏、商、周、汉封建(分封) 而延,秦郡邑而促 (短促 )。材料二 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三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
18、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王夫之读通鉴论请回答:(1)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材料一、二、三各是怎样评述的?(9 分)优质文档优质文档(2)你认为郡县制的推行与秦朝灭亡有无关系?结合上述材料,应如何正确看待制度创新与王朝兴衰的关系。(5 分)【解析】 分封制与郡县制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本 题以此为线索,考 查学生古文阅读、比较、综合、分析等多种能力。第 (1)问,通读三则材料,可知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材料一认为是采用了郡县 制,材料二 认为是秦的暴政,材料三认为是六国而非郡县制。第(2)问,结合史 实,先判明观 点。【答案】 (1)材料一认为秦朝灭亡是由于采用了郡县制;材料二
19、认为秦亡是由于秦朝的暴政激起人民反抗,而不是郡县制的过失;(说明:写出暴政具体表现同样给分。) 材料三认为郡县制的推行是历史的必然趋势。(9 分)(2)没有关系。(1 分)制度创新能促进社会进步,但王朝的衰亡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采用何种制度必须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4 分)( 说明:意思相近者亦给分。)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匈奴,其祖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匈奴 )随畜牧而转徙,逐水草迁移,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 具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本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 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披旃裘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20、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姓字。材料二 后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徒适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傍山险涧溪可缮者治之,起 临洮至辽东万余里。材料三 于是汉患之,高帝乃使刘敬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 阏氏, 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汉使四将军各万骑击胡关市下,将军卫青出上谷,至茏城,得胡首虏七百人。以上材料均摘自 史记 匈奴列传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匈奴的社会生活。(6 分)(2)结合所学知识与材料二、三说明秦汉为巩固北方边郡的安全先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16 分)【解析】 (1)可以从材料一的信息中判断:
21、“随畜牧而转 徙” “逐水草迁移” “毋城郭”“毋文书” “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等等。(2)从材料二中“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 ,“筑四十四县城临河” “通直道”等信息加以归纳总结秦朝时的举措。从材料三中 “高帝 和亲” “卫青出上谷,至 茏城,得胡首虏七百人”等信息归纳西汉时期采取的措施。最后依教材知 识总结作用。【答案】 (1)匈奴过着游牧生活,以畜牧、狩猎为主,也从事农业生产。无城郭。风俗落后,民风剽悍,好掠夺。(6 分)(2)秦朝:派蒙恬大败匈奴,收复失地;筑城,迁民安边;修万里长城。西汉:汉初和亲;汉武帝时进行长期的大规模反击战争,大败匈奴。作用:解除了匈奴
22、对秦汉和西域的威胁,促进了边地的开发,保护中原先进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修建了伟大工程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16 分)28欣赏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云冈石窟佛像 龙门石窟佛像 优质文档优质文档(1)这两尊佛像是鲜卑人先后开凿的,请问它们分别位于何地?(2 分)(2)“北石窟,南寺院”是佛教兴盛在建筑上的表现,当时佛教为何盛行? (6 分)(3)佛教既然有利于统治者进行思想控制,为什么有的皇帝还要灭佛呢?(6 分)【答案】 (1)山西大同、河南洛阳。( 顺序不可颠倒)(2 分)(2)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人民痛苦不堪,佛教宣扬的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为在苦难中 挣扎的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也适应了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因而迅速传播。(6 分)(3)原因:佛教盛行,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它们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统治者灭佛也是从加强统治出发的。(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