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凡见真章:2017 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评析江西师大附中 万维其 杨林样2017 年高考已落下帷幕,各科试题注定备受瞩目,文综历史试题亦是如此。纵观全国卷三套试题来看,试卷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朴实稳定,平凡无奇。三套试卷题型结构与往年保持基本一致,没有出现新式题型和偏怪题,学生作答时不会有陌生感。选取的历史材料通俗易懂,尽量回避了晦涩的文言古文和外文翻译材料,学生不存在阅读上的障碍。但是,静心研究,仔细品读,却又逐渐发现,朴实存精致,平凡见真章。不管是从新修考纲的落实、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的考查,还是落实立德树人,突出价值引领等角度,都有很多隐藏的创新亮点,实践了“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思路。
2、一、试卷内容结构分析表一 历史试题全卷考查知识点范围统计表(通史结构)必修部分(总计 85 分) 选修部分(总计 45分)范围选择题 非选择题 合计 比重 合计 比重卷 16 6 22 25.9% 15 33.3%卷 16 7 23 27.0% 15 33.3%中国古代史卷 16 10 26 30.5% 15 33.3%卷 16 9 25 29.4% 30 66.7%卷 16 18 34 40.0% 15 33.3%中国近现代史 卷 16 12 28 33.0% 30 66.7%卷 16 22 38 44.7% 0 0卷 16 12 28 33.0% 15 33.3%世界史卷 16 15 31
3、 36.5% 0 0表二 历史试题必修部分考查知识点范围统计表(专题结构)分值(总分 85 分)范围选择题 非选择题 合计比重卷 16 12 28 33.0%必修一 卷 20 0 20 23.5%卷 12 10 22 25.9%卷 28 4 32 37.6%必修二 卷 16 25 41 48.2%卷 24 15 39 45.9%卷 4 21 25 29.4%必修三 卷 12 12 24 28.2%卷 12 12 24 28.2%从上述统计来看,全国卷内容结构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从通史结构的角度来看,整体而言,厚古薄今,厚中薄西。选修部分尤其明显。必修部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基本保
4、持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比重略高,与往年的比例大体一致。选择题的分布比较稳定地呈现出“4+4+4”的格局,即中国古代史 4 道题,中国近现代史 4 道题,世界史 4 道题。但就专题结构角度而言,必修部分的三个模块呈现了不均衡性,必修二的比重远高于其他两个模块,特别是、卷,这符合当下注重唯物史观和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二、试题特点分析1、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所谓主干知识,就是该学科最基础、最重要、最常用的知识,如基本历史概念、历史时间、历史人物等,它是构成学科知识体系的“纲”和“目”,最具历史特色。注重考查主干知识,不追求考点的全覆盖,不回避高频考点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显著
5、特点,今年继续保持往年的这一特点,具体情况参看下表:表三 全国卷试题主干知识及高频考点统计表。表三 全国卷试题主干知识及高频考点统计表高频考点卷西周分封制、西汉郡国并行制、明朝经济发展、洋务运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经济全球化、古代雅典人文主义、工业革命、苏联工业化、民族主义等卷春秋战国商业的发展、明朝内阁制、洋务运动、抗日战争、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意大利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美国民主共和制度、重农抑商政策、一五计划等卷汉字的演变、汉初经济的回复、自耕农经济、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人民主权、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新航路开
6、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台湾问题和祖国统一等但在对主干知识与高频考点的考查上,突出对基础知识的活学活用。一是拓宽了知识的广度,在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上突破了教材的叙述,源于教材,而又脱离教材。这类试题 “陌生中考熟悉” 、 “陌生中考陌生” 。有高考研究专家做过专门统计,三套试题中,超出教材之范围的题目占到 43%。如卷第 41 题的关民族主义、卷第 41 题的矿业政策、卷第 41 题的近代中国的变局等,都是教材未讲的,考生极少接触的。二是延伸了知识的深度,在时间进程上延伸了教材的叙述,使之形成更加完整的历史线索,突出不同阶段特征的变化。这类试题侧重考查通史,旨在补正学生认知上的偏差和不足。如卷第 42
7、 题,是中外 400 年的大跨度的、宏观通史;第 25、35 题,分别是西汉郡国制度演变 90 年、二战后七国集团演变 20 年,是小切口的、微观通史。三是转换了知识的角度,就是采用多元视角,突破师生的定势思维,从新的角度重新评价和审视课本中的历史事实。这类试题,能力要求高,多为难题,备考的挑战性大。以往大多数教师都选择从多元史观的角度去解读重大的历史事件,作为备考的策略。但今年试题基本不涉及多元史观的历史认识,如卷第 27 题明后期经济发展影响的再认识、卷第 27 题明朝中枢机构变化的新认识、卷第 32 题古代雅典民主制度的再认识等。可见,高考命题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高深的多。如何应对上述
8、类型的试题呢?事实上,不论试题情境如何新颖,角度如何多元,但归根结底考点仍将落实到主干知识,此所谓“源于教材” 、 “万变不离其宗” 。例如全国卷第 35 题:1976 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 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该题意在考查学生对二战后世界经济秩序这一主干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选项还涉及到战后世界政治
9、格局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等高频考点。在知识的广度上,拓展了大国集团的变化。在知识的深度上,延伸了 20 多年。在知识的角度上,属于大国操纵世界经济秩序的再认识。学生作答时,紧抓该题核心信息和主干知识点,以不变应万变,依照如下三步即可从容应对:第一步,精读题干和选项,获取有效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时间、人物、历史事件、专业概念、隐含的价值判断等。该题的有效信息主要有:时间信息1976 年、1999 年;历史事件七国集团、八国集团、二十国集团等的形成;历史概念世界格局、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第二步,回归书本知识点,调动所学知识。19761999 年跨度之内,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两极格
10、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发展,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强,后发国家冲击旧的不合理的政治经济秩序,力图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第三步,依托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排除错误选项。A 选项吻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正确。二战后初期关贸总协定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即反映出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排除 B;题干没有提及非洲国家,排除 C;七国集团、八国集团及后来的二十国集团是会晤论坛,不属于区域集团化,排除 D。2、强调学科能力的考核。历史学科能力是指学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17 年高考历史全国卷综合运用了判断、概括、说明、比较、评价、论述、图文解析等学科思维
11、,有效考查考生的各项基本能力。具体而言,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辨识、理解、分析、推理和判断等基础思维能力。多数选择题,落脚于“反映” 、 “表明” 、 “据此可知”等推理要求,注重考核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有学者统计,今年仅选择题中,考查史论结合的题目占到四分之三。非选择题全面考查学生概括与分析、论证与阐述、探究与评价等高层次思维能力,特别突出了史论结合和概括比较能力,尤其是概括比较能力的考查,在主观题中占到一半以上的分值。以全国卷为例,概括类试题占 60 分,以致于出现“得概括能力者得二卷”的说法。 (参看表四 全国卷概括类试题统计表)表四 全国卷概括类试题统计表题号 试题内容 分值(1)根据材
12、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8 分41 题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 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7 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 80 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8 分45 题(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0 世纪 80 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7 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7 分46 题(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8 分(1)根据
13、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7 分47 题(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8 分(注:以上统计是从广义角度而言,一是三个选修模块并列加分;二是 “说明” “指出”“简析” “比较”等要求,实质上也是概括能力,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概括不是具体罗列,不是细节描述!而是高度浓缩,准确提炼,切中本质。如何提高学生概括能力?从具体方法上,笔者有三招:一是审读问题把握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二是精读材料,获取关键信息。这一步是关键,功夫要足,阅读要仔细。要注意提炼材料中的关键词、主题和中心思想。三是凝练语言,规范书写。形式上注意要点化
14、、序号化。表达上注意用材料关键词或书本语言,力求专业化表达。3、注重核心素养的立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有学者指出,高考命题的立意,在经历了知识立意时代、能力立意时代、素养立意时代之后,于 2016 年正式进入核心素养立意时代, 2017 年高考历史全国卷在核心素养的立意方面无疑作了进一步的尝试。大多数题都不只是考查某个单一的核心素养,而是综合考查多个核心素养,这集中体现在开放性试题中,如全国卷第 42 题列举了1417 世纪中西方若干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领域的重
15、要史实,要求考生提取信息并形成论题,进行论述。该题要求的关键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层级;考查的学科素养,囊括了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该题多角度、多层次考查了考生的综合素质。此外,三套试卷在选择题部分都着重加大了对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核,以落实2017 年新修考纲“辨别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的要求。如全国 I 卷第 26 题,题干以表格形式提供了官修史书中关于唐代初期唐军与薛举泾州之战的四种不同叙述,要求考生确认能够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部分。全国卷第 35 题,以赫鲁晓夫回忆录 出现多种版本为题干内容,考查学生正确认识影响历史叙
16、述可信度的因素。全国 III 卷第 27 题转引了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活动的两种历史叙述,强调只有对历史叙述进行精慎的辨析,才能更接近历史真实的重要性。2017 年高考历史命题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立场,试题学科特点突出,既注重主干基础知识的考查,又强调学科素养和关键思维能力的考查;计进一步明确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内容,要求考生在知识积累、素质养成和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 2018 年高考复习备考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历史思维过程与方法,如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这两种不同史学概念的理解和辨别程度;对史料的解读能力等等。课改在推进,高考试题也时有变化。但追求新颖,博取眼球已日益遭摈弃。回归能力考核、注重学科思维和核心素养的考查,凸显高考选拔功能日渐成为各界对高考题的共识。可见,朴实存精致,平凡见真章。只有立足主干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