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漳州市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 年)人口问题始终是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为推动漳州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及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根据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中共福建省委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意见福建省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 年)以及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精神,特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旨在阐明规划期内漳州市人口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战略导向和工作任务,是指导规划期(20162030 年)全市人口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并为经济社会发展宏
2、观决策提供支撑。第一章 规划背景进入 21 世纪后,漳州市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均发生了显著改变,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准确把握全市人口变化的趋势性特征,系统研究人口变化对人口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正确认识人口基数较大的基本市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的三大特征,科学谋划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战略规划,对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漳州 2 篇章具有重大意义。第一节 人口现状漳州市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40 多年来,高度重视人口领域的宏观调控,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着力构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体制机制,注
3、重把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全市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历史性转变,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有效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二五” 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做出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重大决策部署,漳州市积极响应,努力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体制创新,先后荣获“全国婚育新 风进万家示范市 ”“全国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全国创建幸福家庭示范市” 称号。人口总量低速增长。2015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 500 万人,比 2010 年增加 19
4、万人,“十二五” 时期年平均人口出生率13.47,年均自然增长率 7.10。表 1 漳州市“十二五”期间常住人口指标常住人口情况(万人)年份总人口 城镇 农村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2011 484 万 231.84 262.16 11.9 5.5 6.4 384 3 2012 490 万 254.80 235.2 14.2 6.5 7.7 3802013 493 万 261.29 231.71 12.4 6.5 5.9 3902014 496 万 266.85 229.15 14.1 6.8 7.3 3932015 500 万 274 226 14
5、.7 6.5 8.2 396人口结构不断变化。2015 年末,全市 014 岁少年儿童人口占比为 17.5%,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 8.6%,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持续下降到 71.99%。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 2010年的 46.73%提升至 2015 年的 54.8%,流动人口从 44.96 万人增加到 62.62 万人。家庭小型化趋势日益明显,户均人口规模减至3.31 人。人口素质稳步提升。2015 年末,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加到 77.05 岁;全市孕产妇死亡率 11.510 万、婴儿死亡率3.69、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4.87。全市常住人口教育素质不断提高。表 2 各种受教
6、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专以上 高中(含大专) 初中 小学2000 年 1.8 8.69 31.85 40.872010 年 6.23 11.38 40.08 36.17流动人口总量增速趋缓。20112015 年,按计生统计口径汇总的全市流动人口总量增速分别为9.97%、11.32%、5.42%、9.98%、-1.87%,增速趋缓。2015 年流动人口总量首次下降;流动人口总量从最高峰 2014 年的 63.81 万 4 人跌落到 2015 年的 62.62 万人。重点人群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15 年末,全市农村贫困人口 8.24 万人,较 2010 年大幅减少。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
7、等重点人群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第二节 发展态势漳州市人口发展既符合一般规律,又具有自身特点和特征。今后 15 年漳州市人口变动的主要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人口数量增长惯性减弱。2016 年 1 月 1 日,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出生人口规模将出现短期回升,但 2020 年以后受育龄妇女数量减少及人口老龄化导致的死亡率上升等因素影响,出生人口数量将逐渐减少,人口增长势能趋于减弱。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人口健康水平不断提升,严重多发致死致残出生缺陷发生率趋于下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持续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继续提高,尤其是大学入学率和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比例快速
8、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呈减少趋势。2030 年与 2015 年相比,1564 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由 71.99%降至 64%左右。劳动年龄人口趋于老化, 4564 岁大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持续加大。 5 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未来 15 年,014 岁少儿人口比例呈先升后降趋势,“ 十三五” 末期升至 18%左右,2030 年降至17%左右。老年人口数量平稳增长,到 2030 年,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 18%左右;80 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渐回归正常。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育政策调整完善,出生人口性别比将逐步下降,2030 年趋于自然平衡。家庭呈现多
9、样化趋势。核心家庭(由已婚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和直系家庭(由父母同一个已婚子女及其配偶、子女组成的家庭)成为主要家庭形式,单人家庭、单亲家庭、“丁克家庭”、 “空巢家庭 ”等特殊家庭比例将逐步提高。人口流动保持活跃势头。厦漳泉同城化及大都市区经济持续发展形成的引力,将会增加人口流入数量,流动人口规模将进一步增大。人口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乡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将继续保持强劲势头,基本实现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的功能定位,基本形成区域中心城市与相邻县区城市联动的发展格局。全面两孩政策将对全市人口结构产生长期影响。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对今后一定时期内新增出生人口、总人口、少儿 6 年龄人口(
10、014 岁)、劳动年龄人口(1564 岁)以及老年人口(65 周岁及以上)的规模和比例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第三节 问题和挑战今后 15 年,漳州市人口发展将进入深度转型阶段,人口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的重大变化带来的人口自身安全,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形成的较大压力,将使漳州市人口发展面临不可忽视的问题和挑战。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存在压力。漳州市妇女生育率已较长时期处于较低水平,虽然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生育率有望回升,但由于受育龄妇女总量减少、群众生育意愿降低等因素影响,从长期看生育水平存在走低的风险。老龄化加速的压力增大。人口老龄化加快带来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压力,使老年产业滞后于老年服务需求的问题将
11、更为突出。人口预期寿命增加,将进一步增大健康养老压力。劳动力有效供给减少,人口红利减弱,将成为影响社会活力、创新动力和经济增长的重要不利因素。劳动力变化与产业转型升级不相适应的问题较为突出。随着漳州市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原有的部分落后产能势必需要压减淘汰,在此过程中大量劳动力需要转岗安置。而劳动力结构老化、素质不高的问题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强劲需求形成的矛盾,将成为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瓶颈。 7 家庭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仍较突出。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趋势降低了家庭抗风险能力,家庭文化建设尚未得到全社会应有的重视,将影响到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养老抚幼及日常照料资源不足问题较为突出,“空巢老人
12、”精神慰藉严重缺乏,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失衡积累的社会风险不容忽视。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仍存在困难。从我市社会习俗氛围来看,群众的婚育观念虽然有所转变,但偏好男孩的观念依然比较严重;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到一定程度以后,继续下降的难度加大。人口与资源环境不平衡问题将长期存在。漳州市人口总量将继续保持缓慢增长态势,人口对粮食供给的压力持续存在,人口与能源消费的关系长期紧张,人口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局部地区较为突出。人口合理有序流动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城乡、区域间人口流动及人口城镇化快速提高,仍面临户籍、财政、土地等制度性约束;人口集聚与产业集聚不同步、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与常住人口数量不衔接的问题依然存在
13、。第二章 总体思路贯彻落实人口均衡发展战略,面对人口发展趋势性变化,进行统筹谋划,准确把握人口发展中的有利因素,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漳州市人口均衡发展以及与经济 8 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第一节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 总 体布局和 协调 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为主线,强化人口发展的战
14、略地位和基础作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按政策生育,充分发挥全面两孩政策的积极效应,创造有利于发展的人口总量势能、结构红利和素质资本叠加优势,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建设健康漳州、富美漳州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和可持续的动力支撑。第二节 基本原则坚持综合决策,统筹兼顾。准确把握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投资项目和生产力布局、城乡区域关系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重大决策中,充分考虑人口因素,不断健全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 9 突出以人为本,共享发展。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处理人口与发
15、展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面向全人群、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政策体系,完善服务保障,促进共同参与,实现共享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加强政策引导,防范风险。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完善服务保障政策,保持生育水平在合理区间,提升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促进人口合理分布,增强人口资源禀赋,确保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加强预研预判和政策储备,积极防范和综合应对人口问题,切实保障人口安全。深化改革创新,协同管理。坚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引领,调整和完善生育政策配套支持体系,统筹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制度、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和人口治理机制综合改革,创新人口服务管
16、理和公共服务政策,不断探索新形势下解决人口问题的新方法,推进人口协同服务和管理。第三节 主要目标到 2020 年,全面两孩政策效应充分发挥,生育率保持适度水平,人口素质不断改善,人口结构逐步优化,人口分布更加合理,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64%,构成规模等级结构合理的 10 城镇群,基本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 2030 年,基本形成人口均衡发展态势,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基本实现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建成适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构建山海联动、协同发展格局,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人口总量。
17、总和生育率稳定在适度水平,人口总量持续增加。2020 年全市总人口达到 528 万人左右,2030 年达到 535万人左右。人口结构。劳动力资源保持有效供给,人口红利持续释放。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步下降,到 2030 年趋向正常。人口素质。出生缺陷得到有效防控,人口健康水平和人均预期寿命持续提高,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到 2020 年,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 1610 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 7以下,人均期望寿命 78.05 岁;到 2030 年,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 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加到 80 岁左右,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2 年以上。人口分布。人口流动合理有序,人口分布与区域发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小城镇发展、产业群集聚的协调度达到更高水平。人口空间分布更加合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20 年城镇人口比例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