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江苏大学学科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 年)学科建设工作在高校各项工作中处于龙头地位,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学科实力和水平是衡量高校办学层次的主要标志,体现了一所高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 “十三五 ”是我校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研究型大学的关键阶段,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学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我校学科建设工作的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和第三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校学科建设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一、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十二五”期间,在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
2、,在各学院、各学科、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研究生院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积极进取,扎实推进,学校的学科水平显著提升,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学科特色更加增强,学科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一)发展成就1学科水平显著提升紧紧围绕“提升内涵、强化特色” 这一主题,大力推进国家、省和校三级重点学科体系建设,通过重点建设带动整体发展,学科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工程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和化学 4 个学科进入全球 ESI 排名前 1%,并且排名逐年稳步提升,数量在全省并列第 4 位、全国并列第 36 位。这是我校学科建设历史上的重大突破,首次在国际上拥有一席之地。袁寿其和毛罕平教授分别入选动力工
3、程及工程热物理和农业工程学科的新一届学科评议组,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参加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的 25 个学科全线飘红,绝对排名或相对排名均显著前移。其中农业工程和食品科学与工程 2个学科进入全国前 20%并分别列第 5、第 8 位,机械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2个学科进入全国前 30%,创历次评估最好水平。22重点学科不断取得突破流体机械及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2 个学科继续保持国家重点学科称号,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继续保持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称号。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农业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含机械工程)3 个学科入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获 1.29 亿元建设经费,验收结
4、果全部为优秀;同时,在优势学科二期项目申报中,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农业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及其医药转化 6 个学科全部入选二期项目,并均被列为 A 等资助,获批建设经费 2.4 亿元,位居全省第一。管理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和食品科学与工程 4 个学科被遴选为省“十二五 ”一级重点学科,力学和临床医学 2个学科被遴选为省“ 十二五 ”一级重点(培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被遴选为省重点学科,实现了我校人文社会学科省重点学科的新突破。顺利完成了力学等 9 个首批校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等 15 个首批校重点建设学科的验收工作,并遴选了数学
5、等6 个学科为第二轮校重点学科、法学等 10 个学科为第二轮校重点(培育)学科。国家、省和校三级重点学科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3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十二五”期间,学校学科布局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学科的数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人才培养层次和结构得到进一步提升。学校实现了法学、经济学、教育学、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突破;通过申报和自主调整,新增专业学位类别 4 个,实现了我校所有学院硕士点的全覆盖。目前,学校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 9 个、非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博士点 4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35 个,专业学位类别 10 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 26 个,学位点覆盖 13 个学科门类中除历史学、军事学和农学
6、以外的 10 大学科门类,进一步完善了综合性大学的学科框架和学位授权体系。4学科特色更加鲜明“十二五”期间,全校所有学科开展了全面梳理工作,按照“以工科特色更加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若干学科国内一流”的建设要求,各学科既把握学科前沿与发展趋势,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又立足本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加强了学科方向的凝练与打造。在 “比较优势 ”基础上形成了相应领域的学科高峰和人才培养高地,形成了现代流体机械内部流动理论与设计、设施农业生物环境检测与控制、高性能种植收获机械3装备及技术、食品农产品品质快速无损检测技术及装备、新能源汽车等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在行业内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时,通过梳理和
7、打造,全校各学科,无论是重点学科,还是博士点、硕士点学科,都初步形成了 12 个特色较为鲜明的研究方向,通过特色的形成彰显我校的学科水平和实力。5流动站建设再攀新高学校不断完善博士后制度,加强博士后平台建设,推动学校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高,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努力致力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相关学科师资力量的提升。 “十二五”以来,学校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5 个,总数达到 13 个,实现了学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博士点全覆盖。招收引进博士后科研人员 581 人,为“十五” 、“十一五”期间博士后总人数的 3 倍多,其中外单位或脱产博士后 97 人,企业博士后106 人,外籍博士后 22 人,实现了
8、我校外籍博士后培养零的突破。学校博士后共获获各类博士后基金资助 600 余项,其中国家博士后特别资助 64 项,面上资助 289 项(不完全统计) ,江苏省博士后资助 211 项,各类博士后资助经费高达 4000 多万元。学校博士后工作各项指标跃居全国前列、全省领先,已成为各学院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渠道,各学科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6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制度建设是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实现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十二五”期间,国家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国家和江苏省分别召开了学科建设工作会议,学校召开了第三次党代会和第三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
9、议。在此形势下,学校出台了江苏大学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制定了我校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明确了校、院两级的职责,实行分层管理和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加强了全校各类学科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制定了江苏大学学科带头人遴选及考核办法,进一步完善了学科带头人负责制,明确了学科带头人的职责、权利和考核。制定了江苏大学校级重点学科遴选办法,完善了国家、省和校三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同时,为加强学位点的自我评估与动态调整,学校制定出台了 江苏大学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方案和江苏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动态调整实施办法(试行),进一步完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4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
10、机制,有力推动了我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二)主要经验“十二五”期间,学校学科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既得益于全校各级领导和师生的重视和努力,也是因为在学科建设工作中做到了三个始终坚持。1始终坚持学科建设在全校工作中的龙头地位学校始终突出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切实将学科建设作为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的核心。在全校师生中树立起了学科建设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始终处于龙头地位的理念,明确学科建设工作的主导意识和全局意识,把学科建设作为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学校各项工作都围绕着学科建设开展。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了梳理,通过学科建设整合学校资源,理清各项工作的轻重缓急,使政策
11、保障、人力配置、经费投入达到最优化,真正确立学科建设在学校工作中的龙头地位。2始终坚持学科建设重在建设的理念学校坚决克服学科建设重申报,轻建设的倾向,切实把加强领导,科学制定学科建设规划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各学院作为学科的载体和学科建设的直接责任单位,在学校学科建设总体布局和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各学科的现状、优势与不足、在全国同行中的位置以及影响学科上水平的关键指标等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对各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目标定位、主要研究方向应达到的水平等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对加强学科队伍建设、资源条件建设、促进学科发展的主要对策和措施等作出了明确而具体的安排。同时学校以“有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
12、” 作为衡量和检验各学科建设成效的主要依据,并把加强对各学科的考核作为加强建设的重要手段。3始终坚持学科建设以“突出重点、形成特色”为原则学校坚持以突出重点、形成特色为原则,制定了一系列学科建设的政策措施,着力加强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基础厚实、研究优势与特色突出的学科,抢占相应学科领域的制高点。随着国家、省和校三级重点学科体系的日益完善,学校逐步实施学科重点建设战略,按轻重缓急决定投资比重,对重点学科、重点方向、重点带头人等给予优先建设和倾斜投入。特别是在江苏高校优势学科一期、二期项目建设过程5中,学校对优势学科进行了重点支持和政策倾斜,以此来打造学校高峰学科。同时,学校还进行了学科梳理
13、工作,要求各学科在充分把握本学科发展趋势和前沿的基础上,紧紧围绕自身学科建设发展的现实需求,以科技发展、市场需求、特色打造为根本导向,调整学科结构和学科研究方向,使学科定位更加准确,重点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三)存在的不足之处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校学科建设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与不足,特别是与学校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研究型大学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有些学科横跨多个学院,学科和方向的集中度不够,没有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全国排名前 3 位的学科还没有实现突破;学科结构和布局还不够合理,基础学科发展较慢;学科团队较弱,院士尚未突破,长江学者、杰
14、青等国家级人才太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堪忧;重申报、轻建设,校内资源缺乏协同、学科建设精力投入不足的现象仍然存在;国家级平台缺乏,国家三大奖“苗子”不足,学科缺乏标志性成果和高水平公共实验平台支撑;学科国际化程度不高,海外留学研究生规模较小;学科氛围单一,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缓慢。这些都是制约我校学科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关键核心问题,需要我们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扎实工作和科学发展中加以克服和解决。(四)面临形势1加强学科建设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未来十年,是中国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全面改善国计民生、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十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
15、的机遇,同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又明确提出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继续实施“985 工程” 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211 工程” 和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学校学科发展面临着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建设等国家和区域战略又为学校学科建设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学校学科建设只有立足于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把握时6代赋予的发展机遇,深度参与国际合作竞争,全面推进内涵发
16、展,夯实基础、提升质量,发挥学科综合优势,才能在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中担当重任,在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做出贡献。2 加 强 学 科 建 设 是 高 水 平 、 有 特 色 、 国 际 化 研 究 型 大 学 建 设 的 必 然 要 求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了要把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然要求建设高水平的学科。高等教育的历史表明,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根本上取决于这所大学的学科发展水平,一所没有学科特色的大学就不会有知名度。在当前高等教育以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大提高发展阶段,高校之间的办学竞
17、争将更多地体现为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我校学科建设工作经过长期的积累,特别是经过近十年来的跨越发展,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为我校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和学科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当前我校学科的整体实力同发展势头强劲的兄弟院校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我们的思路、举措、政策和机制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需要。特别是国家正处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江苏正处于高等教育大省向强省转变的关键时期,高校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学校学科建设只有主动迎接挑战,进一步认识学科建设工作的战略意义,切实增强学科建设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更高的标准、更高的定位,在全校掀起加强学
18、科建设工作的新高潮,紧紧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努力在新的起点上开创我校学科建设工作的新局面。二、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把握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要求,全面落实党的“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凝练优势、协调发展”的建设方针,理顺学科建设机制、完善学科布局、强化学科内涵,巩固学科建设的基础地位和引领作用,努力形成具有江大特色的学科建设工作新格局,为学校高水平、有特色、
19、国际化研究型大学建设提供引领和支撑。7(二)发展思路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从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出发,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出发,科学规划全校学科布局,优化学位点结构,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实现各学科门类的协调发展。2突出重点,分类建设对已有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优势学科进行重点投入、重点打造;同时,培育一批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重点学科,大力提升具有支撑作用的基础学科,扶持一批新兴交叉学科。3凝练优势,培育特色切实学科加强内涵建设,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在学科方向凝练上狠下功夫,着力培养特色化亮点和差异化优势,切实增强学科发展后劲,在涉
20、及国家战略层面的研究方向上实现突破,抢占学科制高点。4协调发展,协同创新统筹学科建设的规模与结构,坚持一流学科、优势学科、基础学科等各类学科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促进新兴交叉学科的产生和发展。5强化考核,动态调整加强学科自我考核评价,建立基于建设目标的学科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学科动态监测与调整。建立学科准入、预警与退出的动态调整机制。将国家、省学位授权点评估结果及学校学科考核结果相挂钩,严格实施末尾淘汰制。三、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按照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总要求,坚持“学科特色更加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明显增强,
21、高端人才不断集聚,办学国际化水平全面提升的发展战略,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8加强学科内涵发展,创新学科建设机制,学校学科布局基本稳定,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学科特色进一步彰显。通过实施分类和分层建设、打造高峰学科、提升基础学科、发展新兴学科等相关措施,使若干优势学科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部分重点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基本建成符合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内涵的学科结构体系。(二)定量指标到 2020 年,学校学科建设工作的主要目标是:1优化结构,完善布局根据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强理学学科的建设,完善工学、医学、理学、经管和文史哲法教艺五大学科板块结构。调整、新增一
22、级学科博士点 13 个,力争实现理学、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突破;调整、新增一级学科硕士点 35 个。进一步优化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力争获批翻译、公共卫生以及工程管理硕士等专业学位授予权。2突出重点,提升水平建成 12 个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标志性学科和 10 个左右在国内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学科。获评国家一流学科 12 个,新增江苏高校优势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23 个。力争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 12 个。新增 ESI 排名前 1%学科(领域)12 个。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农业工程进入全国前 3 位,食品科学与工程进入全国前 5 位,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进入全国前 10 位,机械工程进入全国前 2
23、0%,管理科学与工程进入全国前 30%。3提升内涵,强化特色建成 23 个以主干学科为依托、相关博士点学科为支撑的特色学科群,每个学科打造 23 个优势研究方向,尤其是重点学科和博士点学科,要努力在涉及国家和区域战略层面的相关研究方向上凝练形成特色。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12 个。整合学科资源,积极投身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力争创造江大发展模式。4扶持新兴,鼓励交叉积极关注新的学科生长点,重点支持能派生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的研究方向。9进一步拓展 35 个学科特区,并以学科特区为突破口,建成 23 个处于高新技术领域,在行业大发展、服务社会、服务区域经济中能发挥独特作用并不断壮大的新兴学科和交
24、叉学科。四、主要任务和措施学科建设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十三五”期间通过扎实推进高峰学科打造、学科特色强化、学科国际化推进、基础学科振兴、学科实力支撑、博士后工作提升、学科管理创新等七大工程,显著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全面推动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一)高峰学科打造工程1加强顶层规划,科学谋篇布局按照“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形成特色”的要求,切实加强学科建设的顶层规划和战略布局,形成重点突出、协调发展,综合优势明显,能够全面支撑学校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学科新格局。从战略高度出发,明确农业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作为建设高峰学科的定位,以建设国内一流学科为目标,以相关优势学科为支撑,
25、积极参与国际开放与合作,建设成为学科“高峰”。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要以建设成为高峰学科的支撑学科为目标,在方向设置、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围绕高峰学科展开,并在行业内形成重要影响力、竞争力,建设成为学科“高地”。化学、数学等学科要以原始创新为目标,坚持把为高峰学科提供基础理论研究作为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着眼学科发展的主流、优势和未来,着力提高基础学科创新能力,并支撑和带动高峰学科以及其它学科发展。努力形成优势学科与一般学科、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理工学科与人文社科、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2打造一流学科,完善重点建设机制结合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学
26、科发展现状,以世界先进水平和进入 ESI 排名前 1为目标,采取优先发展、重点扶持等措施,使 12 个学科率先实现突破、率先进入国内领先行列、世界先进水平。以江苏高校优势学科为基础,结合教育部一流学科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模式,在农业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拟建设为国内一流学科内设10立学科特区,给予学科充分的人事和经费自主权。在队伍建设方面,率先保障相关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特别是高端学术领军人才以及创新团队的培养和引进;在研究生招生方面,给予指标倾斜;在办公场所、实验室建设方面,学校优先保证相关的用房及人员配备;在建设经费方面,学校也将给予充分的保障,倾全校之力打造国家一流学科。(二)学科特色强
27、化工程1通过凝练研究方向来打造特色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结合学科的历史和现状,开展新一轮的学科梳理工作,按一级学科凝练方向,强调学科方向与研究生招生方向、培养方向的有机结合。国家一流学科和江苏高校优势学科要以世界先进水平为目标,着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流研究方向;省重点学科和博士点学科要以江苏高校优势学科为目标,聚焦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力争若干方向达到国内领先;校级重点学科要以建成省级重点学科和一级学科博士点为目标,努力建成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人文社科要重点抓“名品”、“名师”、“名著”,努力形成特色方向和学派;医学、药学学科要加强基础和临床以及与理工学科的融合,努力增强科研实
28、力并逐步形成新的亮点。要通过学科梳理和方向凝练,让学科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进入研究方向并明确各自的定位,实现学科资源和方向的相对集中与稳定。2通过扶持新兴交叉学科来形成特色以多学科综合优势为依托,以设置学科特区为突破口,组织和完善新的学科建设组织形式,开展科研机构体制调整和学科结构调整,鼓励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产生,以此来形成新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十三五”期间,学校将通过联合争取创新项目来扶持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实行校内双聘、校内外联合聘任、组织跨学科论坛等途径,促进跨领域、跨门类、跨学院的学科交叉融合。同时,“十三五”期间学校还将设置35 个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并配备专门的研究场所和一定的研究经费,促使学科间的实质性融合交叉。特别要在理医结合、理工结合、生物与计算机结合、理工医文交叉等领域设置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以形成新的学科优势和方向为目标,积极培育新的交叉学科生长点,促进理工医药等学科的彼此支撑和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