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吴 中 区“十三五 ”现 代 农业发 展 规 划二一六年十二月目 录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条件 .1第一节 过去五年的 回顾总结 .1第二节 当前发展的主要瓶颈 .4第三节 未来面临的良好机遇 .5第四节 吴中农业的独特优势 .7第二章 总体思路与目标 .9第一节 指导思想 .9第二节 基本原则 .10第三节 发展定位 .12第四节 目标任务 .15第三章 产业布局与形态 .17第一节 打造“一湖二 岛三带” 空间布局 .17第二节 优化“新 6+1”主导产业形态 .20第四章 发展方式与重点 .26第一节 加强基础建设,构建具有吴侬特色的江南田园 .26第二节 发展农业园区,构建体现吴中实力的产
2、业集群 .28第三节 改善生态环境,构建具有吴地特征的生态屏障 .30第四节 注重质量品质,构建具有吴字招牌的品牌产品 .32第五节 培育职业农民,构建具有吴中亮点的经营主体 .34第六节 运用互联网,构建具有吴中特点的智慧农业 .36第五章 保障机制与措施 .38第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 .38第二节 加大扶持力度 .39第三节 创新体制机制 .40第四节 注重人才支撑 .41附录 1:吴中区“十三五 ”重点工程一览 表 .43附录 2:规划依据 .441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条件第一节 过去五年的回顾总结“十 二 五 ”期 间 ,吴 中 区 深 入 推 进 国 家 “四 化 同 步 ”发 展 战
3、略 ,加快 落 实 苏 州 “四 个 百 万 亩 ”产 业 布 局 ,坚 持 特 色 农 业 、生 态 农 业 、高效 农 业 目 标 定 位 ,大 力 实 施 “6+1”工 程 。五 年 来 ,农 业 产 业 结 构 体系 不 断 优 化 ,发 展 方 式 加 快 转 变 ,长 效 监 管 机 制 逐 步 建 立 ,现 代 农业 呈 现 出 蓬 勃 发 展 的 良 好 态 势 ,取 得 了 显 著 的 成 效 。2015 年 ,全 区实 现 农 业 总 产 值 42 亿 元 ,农 民 人 均 纯 收 入 2.59 万 元 。(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一是资源整合有序推进。全区基本形成沿太湖高效综
4、合区、西部丘陵生态林茶果区、东部平原传统农业区三大格局,“6+1”产业保持稳步推进,其中,种植业拥有 3 万亩茶叶、6 万亩苗木、7万亩果树,3 万亩蔬菜、2.5 万亩水稻;养殖业拥有 13 万亩水产、5万头生猪、20 万羽家禽和 2300 头湖羊(国家级保种养殖)。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例提升至 90%。已建成千亩规模以上农业园区(基地)13 个,其中国家级园区 1 个,省级园区 2 个,种养殖总面积达 11.5 万亩,西山、太湖、澄湖三大园区建设各具特色,初见成效。确立了优质水稻、特色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业“四个百万亩” 保 护发 展空间,落地上 图面积 59.18 万亩。二是农业产业化持续
5、加快。建立了一批蔬菜、苗木、粮油、水产等专业批发市场和茶叶、枇杷、杨梅、桔子、螃蟹、山羊等季节2性农产品交易市场。全区组建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 123 家,拥有入社农户数 2 万多户,带动非成员农户数 7 千多户,发展家庭农场 27 个。培育发展 28 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解决就业岗位4 千多个,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超 65 亿元,大幅度提高了就地就近吸纳农民就业的能力。三是休闲观光农业逐步拓展。各类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场所不断涌现,形成“春品茶、夏品果、秋品蟹、冬品羊” 等 8 大产品、20多条线路、188 家休闲农庄和观光采摘园,2015 年接待游客 295万人次。越溪旺山生态
6、农庄、东山三山岛入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金庭明月湾农家乐成为全市农家乐推广示范区, 三山村荣获2014 年度“ 中国最美休 闲乡村” 。(二)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一 是 形 成 特 色 化 。全 区 着 力 推 进 “6+1”产 业 工 程 提 质 增 效 ,围绕 一 杯 茶 、一 只 蟹 、一 棵 菜 、一 头 羊 、一 枝 苗 和 一 羽 鸡 以 及 一 粒 果 ,强 化 政 策 扶 持 、资 源 整 合 、龙 头 培 育 、平 台 搭 建 ,大 力 发 展 特 色 高 效农 业 。农 业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和 “一 村 一 品 ”、“一 镇 一 业 ”建 设 取 得 新 成效 ,东 山
7、 镇 被 授 予 “中 国 太 湖 蟹 之 乡 ”,光 福 镇 被 授 予 “中 国 花 木 之 乡 ”,碧 螺 村 、秉 常 村 获 评 全 国 “一 村 一 品 ”示 范 村 。二是形成标准化。坚持检查监管、检测和认证并重,着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体系建设,强化区级监管与镇村监管的协同配合,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控制检测体系,于 2013 年在省内首批、苏州大市率先完成无公害农(水)产3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工作。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密切合作,大力培育引进高产、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种,提高优势农产品良种覆盖率与更新率。强化主导产业特色农产品质量建设,狠抓农业投入品管理,积极
8、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模式。三是形成品牌化。品牌农业持续快速发展。通过深化与知名媒体战略合作,厚植“ 吴地优鲜,优先到家 ”品牌,有效提升了碧螺春茶等产业产品的品牌知名度。拥有中国驰名商标 2 只、国家级名牌农产品 2 只、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2 个、省名牌农产品 20 只、市名牌农产品 50 多只,有效提升了吴中特色农产品品牌美誉度和市场影响力。“洞庭山碧螺春 ”以 32.02 亿元品牌价值荣膺 2013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洞庭“碧螺春制作技艺” 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吴中区被授予“中国名茶之乡 ”荣誉称号。(三)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立足“山水 苏州、人文吴中 ”的目标定位,大力推 进森林资
9、源开发、生态湿地建设和水资源保护,完成湿地生态恢复项目 7 个,创建国家级湿地公园 2 个,林地绿地总面积达到 33.9 万亩,获评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单位。贯彻实施苏州市农业生态补偿政策,对列为“ 四个百万 亩” 保 护的水稻田、水源地、生 态湿地、县(区)级以上生态公益林等实施生态补偿,累计发放生态补偿资金近 6 亿元。着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化肥农药使用强度逐年有效下降,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 98%以上,畜禽养殖场污染物排放基本达标,循环农业建设有效开展,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得到有效推广,4乡村生活污水生态治理、农业面源污染连片综合治理、东太湖综合治理等得到有效实施,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持
10、续改善和提升。第二节 当前发展的主要瓶颈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吴中农业面临的要素资源、生态环境的瓶颈制约也不断凸显,“短板” 效 应从一定程度影响着吴中现代农业建设的速度和质量。(一)“小而散”的地域资源瓶颈制约随着土地开发强度的持续加大,农业生产用地不断被挤压、置换或调整,现有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越来越突出,根据吴中区土地利用规划,到“十三五 ”期末耕地保有量 为 20 万亩左右,耕地资源保护压力加大,仍处在初级规模化水平,虽然中部地区形成了一定的集约化生产,但西部林果茶地区分散经营的现状还没有根本改变,在生产过程中农户仍然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性和标准化,机械化、自动化管理水平难于提高,应对天气
11、变化、国内外市场波动等的能力还十分有限。同时,农民对土地流转费期望值越来越高,流转成本上升,在具体承包流转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体制机制和技术性问题,给现代农业发展造成了很大阻力。(二)“短而缺”职业农民瓶颈制约随着现代农业的深度推进,培育符合地方需求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 职业农民成为解决新形势下“ 谁来种地”的5必然要求。到 2015 年底,我区新型农民受训人数达到 1.71 万人,占比 35%。但从长久看,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总量不大。按照省里要求,到 2020 年,职业农民受训率达到 50%,按此计算,我区还有 8000 人的培训缺口。整体文化水平不高。95%以上的受训农民来源传统
12、农民,文化水平集中在初中、小学水平,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高素质、年轻化新型职业农民占比不足 5%。老龄化现象突出。55 岁以上的农民占比达到 90%以上,农民老龄化水平高出苏州大市平均水平。后备力量缺乏,返乡创业、兴农富农的浓厚氛围还未形成。(三)“脆而弱”的环境质量瓶颈制约吴中农业的根本优势在于太湖、根本出路也在于太湖。必须始终坚持把保持太湖生态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任何在环境、在质量、在安全上的“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对产业发展造成“致命一击 ”。而在当前,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 总体任务仍然较重,规模畜禽养殖场等综合治理的工作任务进一步加重,现代化、精准化、生态化耕作方式有待加快普及,
1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之路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农产品质量的全程监控与可追溯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第三节 未来面临的良好机遇未来五年吴中区农业面临的发展环境趋好,正处于难得的重大历史性机遇期。6(一)上级有要求,重视“三农”的局面不断巩固中央连续 12 年把 1 号文件锁定在指导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上,对“ 三 农” 工作高度重视,国务院和江苏 省相继发布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苏州市出台了农业“四个百万亩” 保护与发展政策,从地方立法上保护与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吴中区委、区政府坚持实施“ 6+1”农业产业化扶持发展战略,出台了农业园区建设、人才培育引进、种质资源保护、生态补偿等一系列支持现
14、代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政策优势转化为政策红利具有很大的挖掘空间,是吴中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强内生动力。(二)吴中有需求,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目前,苏州正在加速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吴中区以“根植吴文化、建设新吴中” 为主题导向,全面推 进“ 三大布局、四大红利”战略重点,推进“强 富美高” 新江苏新苏 州在吴中大地落地生根,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厚土壤和有力承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核心在于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根本目的是推进城乡共同富裕和繁荣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最大的“短板”在农业,最大的特色和潜力也在农业,农业在保障市场多元化供给、提升生态文明程度、传承“吴地” 特色文化、提高群众满意度等方面的作
15、用不可替代, 过去城乡“ 两条道 ”的发展模式不可持 续,加快 发展现代农业恰逢其时,形势所趋。(三)基层有期盼,农民增收致富的期望不断增强近 年 来 ,随 着 从 中 央 到 地 方 各 级 党 委 、政 府 对 “三 农 ”工 作 的 加7强 和 各 项 惠 农 政 策 的 实 施 ,农 村 经 济 得 到 了 较 快 发 展 ,农 民 收 入 实现 了 较 快 增 长 。但 我 们 也 清 醒 地 认 识 到 ,当 前 吴 中 农 村 经 济 结 构 仍不 尽 合 理 ,农 业 结 构 不 尽 优 化 ,农 民 致 富 渠 道 不 宽 ,农 民 增 收 的 期望 越 来 越 大 。发 展
16、 现 代 农 业 就 是 让 农 民 过 上 好 日 子 ,当 前 国 家 大 力支 持 下 乡 返 乡 人 员 创 业 创 新 ,“农 二 代 ”等 返 乡 做 农 民 的 期 望 增 强 ,通 过 深 入 挖 掘 农 业 的 产 业 增 收 功 能 ,创 新 多 种 形 式 的 增 收 致 富 途 径 ,充 分 发 挥 农 民 的 创 造 力 ,就 能 让 群 众 看 到 家 乡 田 野 上 的 希 望 。(四)市场有空间,互联网等新业态向农业不断渗透吴中目前的农产品综合自给能力约 40%,市场对吴中农业,特别是地产优质品牌农产品寄予厚望,一些优质产品甚至出现了“愁 产 不愁 销” 的市场 新动向。同时,新一代信息技 术与现代农业跨界融合,“ 互联网 +”培育和催生了农业发展的新机遇和新动力,淘宝、京东等互联网巨头不断向农业农村市场拓展和布局,苏宁、新希望、电信等产业巨鳄也纷纷将眼光聚焦农业,农业的物联网发展、大数据积累与开发、农产品电子商务、信息进村入户等领域呈现出一片“ 蓝海” ,必将全面推 进农业 的专业化分工,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有效降低生产和流通成本,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打破小农经济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约,成为吴中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第四节 吴中农业的独特优势吴中区有着发展现代农业的独有基础条件和资源禀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