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861820 上传时间:2018-11-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革灭殆尽(di) 暴霜露( bo)B 思厥先祖父(ju ) 胜负之数( sh)C 弊在赂秦(l) 为国者(wi)D 不得下咽(yn) 洎牧以谗诛(z)提示:A 项中“暴”读“p”;C 项中“为”读“wi”;D 项中“洎”读“j” 。答案: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六国互丧 互:交互。 盖失强援 盖:因为。B 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C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D 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提示:B 项中

2、“厌”应为“满足”。答案:B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可谓智力孤危 然后得一夕安寝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联网 BC D提示:“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至于”古义为“到了 地步”;“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答案:C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 不能容于远近 D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提示:B 项为名词作状语,

3、A 、C、D 三项为形容词作名词。答案:B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城之破也,妇孺不存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A BC D提示:被打破,被攻克;攻克;解除,破解;被攻占,被攻克;攻克,攻破。答案:B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 “其势弱于秦”中“于” 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齐人勿附于秦 B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 吾祖死于是 D 师不必贤于弟子提示:A 项中“于”为“和”的意思,B 项中“至于”为一固定短语,C 项中“于”是“在”的意思,D 项中“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答案:D阅读下面的文

4、字,完成 712 题。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 ”此言得之。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破灭之道也(规律) 率赂秦耶(全都) 固不在战矣(所以) 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诸侯之所亡(灭亡) 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A BC D提示:句中“道”为“原因,途径”的意思;句中“固”为“本来”的意思;句中“亡”为“丢失,失去”的意思。答案:A8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赂秦而力亏 而秦兵又至矣B 破灭之道也 暴秦之欲无厌C 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D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则秦之所大欲提示:A 项,表顺承/转折;C 项,因为/用;D 项,表列举/那么。答案:B9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6、(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类比论证 引用论证A B C D提示:第二段大量使用对比的论证方式。秦之得、诸侯之失,子孙之不甚惜、祖父之艰难,秦之欲无厌、诸侯之地有限皆是对比论证。最后引用古人之言,自然是引证之法了。答案:D10翻译下列句子。(1)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参考答案:(1)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2) (六国)以至于灭亡,是理所当然。11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论断是以怎样的方式提出的?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写此文的本意?参考答案:第一问: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在阐述这一论点过程中,先用双重否定摒除了

7、战争中强调客观因素(“兵不利,战不善”)的浅陋之见,既而又自为设问,针对“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论调进行了有力的驳解:“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第二问:“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和“苟以天下之大在六国下矣”。12作者在第二段中已把赂秦之害阐述清楚,为什么又引用一句古人之言作结?参考答案:作者在第二段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巧妙引用战国时苏代(苏秦之弟)劝阻魏王时的一段话,比喻精当,一语击中了秦欲难填的要害,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论点,在结构上也有收束之意。基础巩固?站起来,拿得到!1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

8、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弊在赂秦( ) 率赂秦耶( )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洎牧以谗诛() 日削月割( )A B C D答案:C解析:“赂”应读“ ”,“暴”应读“”, “削”应读“”。2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六国互丧 互:交互。 盖失强援 盖:因为。B 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C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清清楚楚。 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D 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答案:B解析:B 项,厌:满足。3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答案:D解析:A 项前“兵”指

9、“兵器”,后“兵”指“战略,战术”;B 项前“以”是“因为”,后“以”是顺承连词;C 项前“或”为“或许”,后“ 或” 为“有的人”。D 项两个“则”均为“那么”。4 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思厥先祖父 B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C 可谓智力孤危 D 而从六国破亡之 故事答案:B解析:A 项古义是指“祖辈”;C 项古义是指“智力和力量”;D 项古义是 “旧例”。5 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答案:D解析:A、B、C 三项都是被动句。能力提升?踮起脚,抓得住!阅读下

10、面的文字,完成 611 题。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6 下列各加点词的解释与指代,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与意思相同,指代的对象也相同。B与意思相同,指代的对象不同。C与意思不

11、同, 指代的对象相同。D与意思不同, 指代的对象也不同。答案:D解析:损失的,灭亡,指代秦国,指代六国。7 对下列句中“以”字的意思,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秦以攻取之外 以有尺寸之地 举以予人 以地事秦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洎牧以谗诛 不赂者以赂者丧A/ B/ /C/ D/答案:A解析:介词, “用”;连词,表结果;介词, “把”;介词, “因为”。8 分别选出翻译正确的选项。(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A 送给秦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愈厉害。B 秦国送给的越多,秦国所受的侵害就越厉害。C 六国送给秦国越多,秦国受到的侵害就越厉害。D 六国送给秦国的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越厉害。答案:D(2)然则

12、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A 然而诸侯的土地有限,粗暴的秦国的要求没有满足。B 然而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是没有满足的。C 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却没有满足。D 虽然如此,但是诸侯的土地有限,暴躁的秦国的要求是没有满足的。答案:C9 文中引用“抱薪救火 ”,想要证明的观点是( )A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B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C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D 不赂者以赂者丧。答案:B10“此言得之”的“之”字指代的是_。答案:上面说的道理11“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一语出自_和_。答案:史记?魏世家 战国策? 魏策拓展应用?跳一跳,够得着!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6 题。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

14、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苏辙六国论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李桢六国论 )1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窃怪天下之诸侯(私下)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过失) 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摈弃) 天下诸侯已自困矣(困窘) 未可专以罪秦也(有罪的秦国)兵连祸结,曾无虚岁(竟然) 向使有擅形便利如秦者(假使)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

15、劫(劫掠)哉A B C D答案:C解析:责怪;排斥,抵挡;认为秦有罪;挟制1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同现代汉语的意思或用法基本相同的一组是( )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而四国休息于内A B C D答案:D解析:古:崤山以西。古:挺身而出。古:休养生息。14 第段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A 喻证法 B 例证法 C 对比法 D 引证法答案:B15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B 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

16、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C 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 “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 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到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答案:A16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答案: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齐、楚、赵、燕四国在自己境内休养生息。(2)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答案:所以终于因自己的力量逐步削弱,而走向灭亡。17 默写下列名句。(1)六国破灭, _,_,_。(2)不赂者以赂者丧。 _,_。_。(3)思厥先祖父, _,_,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_,_ 。(4)有

17、如此之势, _,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答案:(1)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2)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3)暴霜露 斩荆棘 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8 将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杨子之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韩非子?说林上 )(1)其恶者贵,美者贱。答案:那个长得丑的很显贵,长得美的很卑贱。(2)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答案:丑的自己知道丑,我也就不觉得她丑了。(3)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答案:品行高尚却能去掉自认为高尚的念头, (这样的人)到哪里去会不好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