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前 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2006 2020年)要求, 河南省 编制了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年)(以下简称 规划 )。 规划是 规划期内河南省 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纲领性文件 , 是 规范 城乡建设 用地及 土地管理的 重要手段 ,是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 实行 土地用途管制的主要依据。 规划 全面 分析了 河南省 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阐明了 全省 土地利用战略 构想 、总体目标和完成总体目标需着力开展的各项工作,制订了各业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调整方 案,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规划以 200
2、5年为基期年, 2010 年为近期目标年, 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第一节 省情概况 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黄河中下游地区,承东启西、通南达北 , 土地总面积 16.55 万平方公里 。 现辖 18 个市, 108 个县( 市 ) 。 2005 年人口总量 9768 万人, 城镇人口 2998 万人, 城镇- 2 - 化率 为 30.70%; 2007 年底全省人口达 9869 万人, 城镇人口 3385万人, 城镇化率 为 34.30%。 全省人口密度 为每平方公里 585 人,其中东部平原地区达到 780 人,是我国土地人口 承载率 较 高的区域之一。 河南 省 地形呈
3、西高东低之势,省境北部 、西部 和南部环围着太行山、 伏牛山、 桐柏山 和 大别山,主要是山地和丘陵地区,为 河南的主要生态屏障;东部为辽阔的黄淮海平原,是全国重要的粮食和畜产品生产基地。平原、山地、丘陵分别占 土地 总面积的 55.70%、 26.60%、 17.70%。 河南省成矿条件优越,是全国矿产资源大省。 截止 2007 年底,全省共发现各类矿产 127 种,探明矿产地 1173 处。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 75 种,其中居全国首位的 8 种,居前 5 位的 26种,居前 10 位的 49 种 , 查明资源储量大且在 全 省经济发 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优势矿产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 、
4、钼、金、铝 、 天然碱、盐矿、水泥灰岩等。 2007 年, 河南省矿产资 源采选及后续加工业实现的工业增加值,占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增加值的 45.60%。 河南 省 是中部崛起战略区的重要省份 ,是我国东部产业转移和西部资源输出的重要枢纽和桥头堡。 2005 年 全省 生产总值10587.42 亿元, 2007 年 全省 生产总值 15058.07 亿元,比 2006年增长 14.40%, 连续多 年 保持全国第五位,中西部第一位。 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 农业大省和 粮食主产区。 经过长期的- 3 - 建 设,全省农业的基础条 件得到了很大 改善。农业的发展 , 土地 资源的保护和 高效利
5、用,使河南 省 用占全国 1.74%的国土面积,养育了占全国 7.47%的人口,用占全国 6.49%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 9.47%的粮食,除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用粮外, 河南省常年粮食及制成品的调出 量 都在 300 亿斤以上。 形成了 黄淮、豫北 、南阳盆地 等农业 开发区域 和 以豫北 豫中强筋小麦、豫南弱筋小麦、沿黄沿淮优质水稻、黄淮平原优质大豆及专用玉米等 为主体的优势农业 产业带。 这一种植业格局的形成,为建设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 2005 年 全 省粮食总产量 916.40 亿斤, 2006、 2007 连续两年超 1000 亿斤 ,占全国十分之一强。 河南省是新兴
6、的工业大省 。 2005 年 全部 工业增加值 4896.01亿元, 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 46.24%; 2007 年 全部 工业增加值 7508.27 亿元,占全省 生产总值的比重达 49.86%。 目前已 成为 全国重要的 食品 工业 基地 、 火电基地和煤炭基地,以铝工业为主的有色工业基地,以煤 化工 、石油 化工和 盐化工为主的化工基地,以成套设备、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为主的现代 装备 制造业基地和新兴纺织工业基地。 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2005 年全省铁路通车里程3761 公里 , 2007 年 达到 3944 公里,形成了以京广、陇海、京九、 焦柳、 宁西 等 铁路动脉为
7、主的铁路交通网 。 2005 年底 , 全省公路 通车 总里程达到 7.95 万 公里, 2007 年达到 23.87 万 公里,- 4 - 居全国 第一 ;其中 2005 年 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 2678 公里 ,2007年底 达到 4556公里 , 居全国第一 。全省 共有郑州、洛阳和南阳三个民用机场 ,其中郑州新郑国际航空港被列为全国八大枢纽机场 之一 。 2005 年新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 达到 297 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 4.47 万吨 ; 2007 年旅客吞吐量超过 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 6.56 万吨 。 此外, 随着 郑 州 石家庄、郑 州 武汉、 郑 州 西安、 郑
8、 州 徐州等铁路客运专线河南 段 相继开工,地方公路网在今后十几年 进行 大规模改造 提升 ,河南在国家交通网中将占据无以替代的重要战略地位。 河南 省 是 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 地上文物资源居全国第二位,地下文物资源居全国第一位, 文化 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 至 2007 年底, 拥有世界文化遗产 2 处 ,世界地质公园 4 个 ,国家地质公园 11 个 ;国家级 风景名胜 区 9 个,省 级 风景名胜区23个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9个 ,省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44个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8 个, 国家 历史文化名村(镇) 4 个,河南 历史文化名 村 (镇) 19 个
9、。 文化旅游资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居全国前列。 截止 2007 年底, 河南省共有 各类 自然保护区 35 个,面积7687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4.61%,其中国家级 11 个,面积 4430 平方公里。 - 5 - 第二节 上轮规划实施 成效 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97 2010年)批准实施以来,在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快速增长、土地供给约束日益加大的形势下,坚持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强化规划的控制和引导,妥善处理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关系,土地利用和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加强了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 田的保护,维护了国家粮食安全。 1997 2005年全省非农业建设年均占用耕地
10、 1.54 万公顷,比 1991 1996 年年均 1.93 万公顷降低了 20.21%。全省依规划核减各类开发区 45 个,占总数的 62.50%,压缩开发区面积 2.98 万 公顷,占总面积的 62.53%,遏制了城镇工矿用地 过快增长的势头。到 2005年底,全省耕地总面积保持在 792.53 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始终稳定在 689.47 万公顷以上,为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基础。 加强了规划的引导和调控,积极、有序地为经济建设提供用地 保障。在大力保护耕地的同时,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积极为京珠高速、阿深高速、连霍高速、西气东输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
11、程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一大批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及城乡批次项目提供用地保障,促进了全省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加强了建设用地内涵挖潜,推进了土地节约和集约利- 6 - 用。 2005 年与 1996 年相比,每公顷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从13.22 万元增加到 40.40 万元,增长了 2.06 倍,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占地由 17.02 公顷降至 4.91 公顷,降低了 71.16%,土地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规划期间,全省 加大城镇存量土地盘活力度,大力开展“三项整治” (空心村、工矿废弃地、粘土砖瓦窑整治) 。 自 2004 年开展 “ 三项整治 ” 工作以来,共整治集体建设用地 8.61 万
12、公顷 ,新增耕地 5.20 万公顷 ,利用 “ 三项整治 ”指标 1.42 万公顷,提高了全省集约用地水平。 加大了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补充耕地力度,总体上实现了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减缓了耕地下降的态势。 19972005 年,国家投资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重点项目 272 个, 省投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重点项目 211 个,加上 各省辖市安排 的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项目,全省累计整理复垦和开发补充 耕地 11.95万公顷。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全 省总体上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减缓了耕地减少的趋势。 加大了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促进了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的总体稳定和局部好转。 1997 2005
13、年,全省累计实现 退耕还林 14.26 万公顷, 水土流失 面积减少 106 万公顷,土地退化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通过规划实施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规范了用地秩序,推动了土地利用方式向集约利用转变,促进了经济 社会的协调发展。 - 7 - 第三节 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一、土地利用结构及分布 (一)农用地 根据河南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2005 年 全省农用地 (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 其他 农用地) 面积为 1229.00 万公顷, 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74.25%。 耕地 : 面积为 792.53 万公顷, 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47.88%。其中旱地面积 405.51 万公顷,
14、占耕地总面积的 51.17%;灌溉水田、水浇地和菜地面积 381.95 万公顷,占 48.19%。耕地集中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南阳盆地及豫西黄土丘陵区。 园地:面积为 31.81 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1.92%。分布面积 2 万公顷以上的有南阳、三门峡、信阳、商丘和平顶山五市,占全省园地总面积的 58.49%。 林地:面积为 301.91 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18.24%。分布面积最大的是南阳市,面积达 81.98 万公顷,占全省林地面积的 27.15%。 牧草地:面积为 1.44 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0.09%。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区,分布面积最大的是信阳市。 其他 农用地
15、:面积 为 101.31 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12%。 (二)建设用地 - 8 - 2005 年 全省 建设用地 ( 包括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 面积为 215.22 万公顷, 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3.00%。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 185.35 万公顷 ,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11.19%。其中 城市用地面积为 9.83 万公顷, 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总面积的 5.30%; 建制镇用地面积为 7.62 万公顷, 占4.12%;农村居民点面积为 140.43 万公顷,占 75.76%;独立工矿用地面积为 22.69 万公顷,占 12.24%; 特殊用地面积为 4
16、.78万公顷, 占 2.58%。 交通用地 : 面积为 11.72 万公顷, 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0.71%。其中公路用地面积 9.58 万公顷,占全省交通用地面积的 81.79%;铁路用地面积 2.02 万公顷,占 17.20%。交通用地占地系数平均为 0.70%,超 过 1%的有郑州、焦作、济源和漯河四市,其中郑州市最高,为 1.46%。 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 18.15 万公顷 ,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10%。其中水库水面面积 14.41 万公顷,占全省水利设施用地面积的 79.38%;水工建筑物面积 3.74 万公顷,占 20.62%。 (三)未利用地 2005年 全省未利用地面积 211
17、.14 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12.75%。其中荒草地面积 81.57 万公顷,占 未利用地面积的 38.63%;滩涂面积 31.61 万公顷,占 14.97%;河流水面 24.99万公顷,占 11.84%;裸岩石砾地、裸土 地等 50.77 万公顷,占- 9 - 24.05%。 二、土地利用特点 耕地比重较大, 土地利用率高,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小。河南省 2005 年耕地面积占全 省土 地面积的 比重为 47.88%, 土地利用率为 87.25%, 两项指标 均居全国前列。未利用地占 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12.75%,其中可开垦为耕地的 面积 9.96 万公顷左右,占 全省 土地总面积的
18、比重仅为 0.60%。 农用地分布规律明显。 由于受南北气候过渡性和东西地貌差异性的影响,农用地地域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耕地面积约有 75%集中分布于占全省土地总面积 55.6%的平原地区,约有 25%分布于占全省土地总面积 44.4%的山地丘岗地区。灌溉水田主要分布于 沿 淮地区,水浇地相对集中于豫北平原。林牧用地三分之二以上集中于山区。 大中城市较少, 城镇化率 低。 截止 2005 年,全省共有特 大城市 2 个, 大城市 7 个, 中等城市 14个,城镇化 率为 30.7%,比全国 同期 城镇化率 低 12.3 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较大。 全省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140.4
19、3 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8.48%,占全省建设用地总面积的 65.25%。 三、土地利用存在问题 人地矛盾尖锐,耕地总体质量不高。 据统计, 河南 省- 10 - 人 均耕地从 1996 年的 1.33 亩下降到 2005年的 1.22 亩,低于全国人均 1.44 亩的平均水平,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在现有耕地中高产田面积为 274.16 万公顷,仅占 34.53%;中低产田面积 518.37万公顷,占 65.47%。 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开发利用制约因素较多。 据国土资源专项调查与评价, 2005 年河南省共有宜耕后备土地资源9.96 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滩涂)和豫西、豫南、豫北等
20、低山丘陵区,对其开发既有来自生态保护等政策方面的制约,又有地形坡度大、水资源缺乏等自身条件的限制,开发难度较大。 建 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低。 主要表现在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集约利用水平低。一方面是城镇规模总体偏小,城镇用地内部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 土地利用效率 较 低 ;另一方面是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大,布局分散,居住环境差,人均用地严重超标。独立工矿用地中,部分企业规模偏小,分布过散,容积率低,土地产出效益较差。 扩大增量与盘活存量统筹不够。 由于盘活存量 建设 用地的投资收益机制尚未理顺,且 盘活存量 建设 用地投资较大、效益 较低 ,致使 存量 用地盘活较少,新增建设用地偏大, 建设用地总量增长过快,已超出了资源的供给能力。 土地生态 环境问题依然突出。 截 至 2005 年底,全省水土流失面积 约 300万公顷 ,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18.12%。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