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规划说明目录 - 北京市气象局.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86429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总体规划说明目录 - 北京市气象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总体规划说明目录 - 北京市气象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总体规划说明目录 - 北京市气象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总体规划说明目录 - 北京市气象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总体规划说明目录 - 北京市气象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i 总体规划说明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 - 1 - 一、规划背景 . - 1 - 二、规划依据 . - 1 - 三、指导思想 . - 1 - 四、规划原则 . - 2 - 五、规划范围 . - 2 - 六、规划期限 . - 2 - 第二章 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概念解析 . - 2 - 一、气象设施的概念和分类 . - 2 - 二、气象探测环境的概念 . - 2 - 三、现代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基本构成 . - 2 - 第三章 北京气象发展背景条件 . - 5 - 一、自然条件分析 . - 5 - 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 - 5 - 三、城乡规划情况 . - 6 - 第四章 北京市气象设施现

2、状概况 . - 7 - 一、总体概况 . - 7 - 二、气象设施现状概况 . - 7 - 三、存在问题及影响 . - 8 - 第五章 北京市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策略 . - 9 - 第六章 北京市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划 . - 10 - 一、 主要目的 . - 10 - 二、保护对象 . - 10 - 三、保护范围及保护规定 . - 10 - 四、气象台站探测环境保护规划概述 . - 14 - 第七章 规划实施 . - 20 - 一、部门职责 . - 20 - 二、规划实施 . - 20 - - 1 - 第一章 前言 一、规划背景 气象事业是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

3、活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其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长期以来,北京气象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气象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气象工作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安全运行和人民生产生活中的基础保障作用日益突出。近年来,首都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涉及交通、电力、供暖、农业、旅游等 20 多个行业, 气象服务 公众满意度稳步提升,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 为首都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是获取具有代 表性、准确性、连续性和可比较性气象探测资料的场所,关系到天气、气候预测预报和气象服务的准确性和针对性,是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全面提高服务能力的重要保证。编制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

4、划并纳入城乡规划,有利于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同时兼顾首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北京市实施 办法、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均明确提出要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纳入城乡规划。 2012 年 12 月 1 日正式实施的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第七条规定: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 构应当会同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等部门制定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依法纳入城乡规划。 2014 年 2 月 , 北京 市气象局、 北京 市规划委员会、 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启动了北京市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由北京市气象局牵头,委托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5、开展编制北京市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市规划委员会给予工作指导。 由于该规划专业性较强,本次工作采取跨界合作、专家指导的方式进行。其中涉及气象专业技术部分主要由气象部门完成,涉及空间布局部分主要由规划部门完 成。 二、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 天气雷达站( GB31223 2014)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 高空

6、气象观测站( GB31222 2014)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站( GB31221 2014)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 大气本底站( GB31224 2014) 地球站电磁环境保护要求( GB13615 2009) 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中国气象局) 中国气象局关于发展现代气象业务的意见(中国气象局) 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发展指导意见 (中国气象局 )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 2014 年 2020 年) (中国气象局 ) 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北京市实施 办法(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4 年 2020 年)(

7、 2005 年获得国务院批复) 北京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2006 版) 北京市各新城及镇、村相关规划 三、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国务院 2006 年 3 号文件关于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的总体要求,落实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总体部署,转变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强化科学管理,深化改革,综合统筹,合理布局, 提高 能力,推进观测系统发展速度、规模、质- 2 - 量和效益协调发展,提升观测系统稳定性、先进性、综合性 和观测资料可用性 ,将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法制轨道,确保获取的气象探

8、测信息具有代表性、准确性、连续性和可比较性,紧密围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提高气象预测预报、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 四、规划原则 分类保护、分级管理的原则。 针对不同台站的工作任务不同、探测范围不同,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要求也不同的实际情况,实行分类保护;针对不同台站的重要性不同,实行分级管理。 立足保护、兼顾发展的原则 。在城市化过程中要妥善保护气象设施和气象探 测环境,加强 不同需求、不同手段、不同渠道的观测系统规划和设计 ,合理 布局观测站网 。依法规范和加强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管理,保障气象探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9、,同时兼顾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近期规划与远景规划相结合原则 。立足现状,进一步协调台站周边用地及环境,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业性、技术性较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标准一方面要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又要兼顾到北京市的现实情况,在具体保护措施上,做到不低于相关政策法规规定的最低技术要求。 五、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北京市域。 六、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 2014 年 2020 年。 第二章 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概念解析 一、气象设施的概念和分类 气象设施:本规划所称气象设施,是指气象探测设施、气象信息专用传输设施和大型气象专用技术装备等。气象探测设施:是指气象台站进行气象探测使用的设施、

10、设备、仪器等;大型气象专用技术装备:是指专门用于气象数据采集、传输、加工的大型设备,如各种气象雷达、综合遥测气象仪器设备等;气象信息专用传输设施:是指专门传输气象数据、资料与加工产品信息的有线、无线通信系统、设备和线路,如卫星气象传输系统、计算机网络及有线通信光缆等。 二、 气象探测环境的概念 气象探测环境:本规划所称气象探测环境,是指为避开各种干扰,保证气象探测设施准确获得气象探测信息所必需的最小距离构成的环境空间。为了能获得反映大气变化真实自然状况的探测资料,根据世界气象组织( WMO)的有关规定,设置气象仪器和装备的气象观测场应当选在能反映某地较大范围气象要素特点的、不受局地地形影响的平

11、坦、空旷之处,要尽可能避开对气象要素代表性和气象仪器稳定性有影响的各类源体 ,也不应选在当地最多风向的下风方。 三、现代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基本构成 现代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是为满足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 气候变化的需求,综合地基、空基、天基观测手段,全面获取气象及其相关信息的系统。主要由大气成分观测、地面气象观测、天气雷达观测、高空气象观测、专业气象观测及气象卫星遥感观测系统构成。 1大气成分观测 大气成分观测是综合气象观测的组成部分,是对一定范围内大气化学成分和相关物理特性等进行长期、稳定、持续的观察和测定,为评估研究大气成分变化对天气、气候、环境以- 3 - 及人体健康的影响等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大

12、气成分观测分为大气本底观测、环境气象观测两类。 大气本底观测是为长期准确获取全球或区域大气成分本底变化基础数据资料而 开展的观测业务。开展大气本底观测业务的台站主要包括全球大气本底站、区域大气本底站。 全球大气本底站所在区域具有全球尺度代表性, 30 Km 50 Km范围内人为活动稀少、四周开阔、气流通畅;区域大气本底站所在区域具有较大区域尺度代表性, 20 Km 30 Km范围内人为活动相对较少、四周相对开阔、气流通畅。 环境气象观测是各级气象部门为满足当地气象服务需求而开展的大气成分观测相关业务。 2地面气象观测 地面气象观测主要由地面气候观测、地面天气观测、加密天气观测、雷电观测、雨滴谱

13、观测等站网组成。 ( 1)地面气候 观测 地面气候观测主要由国家基准气候站组成。 国家基准气候站是根据国家气候区划,以及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的要求,为获取具有充分代表性的长期、连续资料而设置的气候观测站,是国家天气气候站网的骨干。观测的项目主要包括云量、云高、能见度、天气现象、气压、空气的温度和湿度、风向和风速、降水、日照、蒸发、地面温度(含草温)、雪深、雪压、浅层和深层地温、冻土、电线积冰、辐射等。 ( 2)地面天气观测 地面天气观测主要由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组成。 国家基本气象站是根据全国气候分析和天气预报的需要所设置的地面气象观测站 ,大多担负区域或国家气象信息交换任务,是国家天气

14、气候站网的主体。观测的项目主要包括云量、云高、能见度、天气现象、气压、空气的温度和湿度、风向和风速、降水、日照、蒸发、地面温度(含草温)、雪深、雪压、浅层和深层地温、冻土、电线积冰、辐射等。 国家一般气象站主要是按省(区、市)行政区划设置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获取的观测资料主要用于本省(区、市)和当地的气象服务,也是国家天气气候站网的补充。观测的项目主要包括能见度、天气现象、气压、空气的温度和湿度、风向和风速、降水、日照、地面温度(含草温)、雪深、雪压、浅层和深层 地温、冻土等。 ( 3)加密天气观测 加密天气观测主要由区域气象观测站组成。 区域气象观测站根据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大中城市、特殊

15、地区和专属经济区的气象预报服务需求,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布局的基础上补充建设的自动气象站。主要观测要素包括气压、空气的温度和湿度、风向和风速、降水等。 ( 4)雷电观测 雷电观测主要由大气电场及三维闪电定位观测系统组成。 雷电的发生与大气电场强度密切相关,雷电观测站大气电场仪通过观测大气电场值(强度、极性)的变化情况来监测雷电;三维闪电定位系统,采用全 闪电探测技术,探测云闪发生起源点、云闪空间结构,为地闪预警提供更完备的信息。 ( 4)雨滴谱观测 雨滴谱观测仪可以实现对各种类型降水的降水量、颗粒大小和速率等的实时观测;能够计算得到各种降雨类型的强度、总量,可对天气

16、雷达降水估测进行有效校正。 3天气雷达观测 同时对强降水、雷暴、冰雹等灾害性天气进行监测。天气雷达的工作频段通常有 S、 C和 X 三个频段, S 波段天气雷达的频率通常在 2.7 3.0GHz, C 波段天气雷达的频率通常在5.3 5.6GHz, X 波段天气雷达的频率通常在 9.3 9.6GHz。 4高空气象观测 高空气象观测主要由常规 L 波段无线电探空站及风廓线雷达、云雷达、微波辐射计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GNSS/MET)等观测设备组成,主要观测大气垂直方向的气压、温度、湿度、风向和风速等要素的分布廓线。 - 4 - 常规 L 波段无线电探空站指气球携带无线电探空仪,以自由升空方式对

17、自地球表面到几万米高度空间的大气气象要素和运动状态等变化进行观测、收集、处理的活动和工作过程的台站,是可以比较准确测定大气温度、湿度、风向和风速、气压垂直分布廓线的重要方式,是大气垂直方向的基准观测数据。 风廓线雷达是指利用大气湍流对电磁波的散射作用对 大气风场等物理量进行探测的遥感设备,能够获取无降水大气准确的、连续的大气风场垂直廓线观测资料。 微波辐射计是指利用被动接收各个高度传来的温度辐射的微波信号来判断温度、湿度曲线的设备,能够获取晴空大气温度、湿度垂直廓线观测资料。 云雷达通过方向性很强的天线向空间发射脉冲无线电波,它在传播过程中和大气发生各种相互作用。利用雨滴、云状滴、冰晶、雪花等

18、对电磁波的散射作用来探测大气中的降水或云中大滴的浓度、分布、移动和演变,能够对风廓线雷达和微波辐射计在云、降水条件下获取的大气温度、湿度和大气风场垂直廓线观测资料进行 很好的校正。 导航卫星气象观测可通过测量导航卫星发射的载波信号在穿过大气层产生的延迟信号,遥感计算观测区域整层垂直大气水汽含量信息。 5专业气象观测系统 专业气象观测主要由交通气象观测、农业气象观测、生态气象观测等站网组成。 ( 1)交通气象观测 交通气象观测站主要布设于国家高速公路、市级高速公路及国道附近,以能见度、天气现象及道面状况监测为核心,并同时测量相关的基本气象参数,主要用于及时发现各路段及关键点的各种异常交通环境因素

19、变化和气象状况,观测要素主要包括能见度、空气温度、相对湿度、气压、风向和风速、降 水量、路面温度、路基 (-10 厘米 、 -20 厘米 )温度、路面状况、天气现象。 ( 2)农业气象观测 农业气象观测站主要包括大田农业气象观测站、设施农业气象观测站、特色林果农业气象观测站、休闲观光农业气象观测站四类。 大田农业自动站主要以监测作物根部、冠层温湿度、风向和风速等气象要素为主,观测形式为梯度观测。观测要素包括不同层次气温( 3 厘米、 5 厘米、 100 厘米、 150 厘米)、地温( 2 厘米、 5 厘米、 10 厘米、 20 厘米)、风速 /风向( 100 厘米、 150 厘米)、空气相对湿

20、度( 100厘米、 150 厘米)、太阳辐射、雨量、土壤 湿度等。 设施农业自动站主要以监测设施内小气候为主,观测要素包括设施内空气温度、湿度、太阳总辐射、 20/40 厘米地温、二氧化碳浓度等。 特色林果农业自动站主要以野外观测为主,观测要素包括空气温度、湿度、太阳总辐射、土壤湿度、 20/40 厘米地温、风速和风向、雨量等。 休闲观光农业自动站主要为北京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的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园林场所提供特定的气象服务,观测要素包括空气温度、湿度、太阳总辐射、土壤湿度、20/40 厘米地温、风速和风向、雨量等。 ( 3)生态气象观测 建设生态气象观测站主要目的 是获取森林、湿地

21、等重要区域的小气候观测要素,以便有效地对北京城市生态环境进行评估。生态气象站观测要素包括气温、 40/80 厘米地温、降水、气压、空气湿度、风、土壤湿度、总辐射、净辐射、光合有效辐射等。 6. 气象卫星遥感观测 气象卫星遥感观测是从大气层以外的空间对地球表面和大气进行遥感观测,观测的对象已由大气扩展到整个地球系统,由为天气预报业务提供观测资料发展到为气候和气候变化、农业气象、海洋气象、环境气象、资源气象,以及为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等各方面提供多种多样的气象观测资料。我国气象卫星以“风云”命名,分为 极轨气象卫星和静止气象卫星两个系列。 北京气象卫星地面站是气象卫星遥感观测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地处北

22、京市海淀区,承担我国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接收、处理、广播业务,同时承担国外美国 ( NOAA)、( EOS) 系列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和传输任务,承担对亚太地区进行 WMO 全球交换资料的分发。 - 5 - 第三章 北京气象发展背景条件 一、自然条件分析 1地理位置 北京位于华北大平原的西北隅,毗邻渤海湾,上靠辽东半岛,下临山东半岛,横跨东经115 25 117 30、纵跨北纬 39 28 41 05,总面积约为 16410 平方 公里。北京市东部与天津市毗邻,东南距渤海约 150 千米,其余均与河北省交界。 2自然及资源条件 ( 1)地形地貌 北京地处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带,北依军都山,西靠太行山北尾,

23、东北系燕山余支,东、南接冀北平原,呈三面群山环抱之势,山地约占 62%,平原约占 38%。山脊高度平均海拔 1000米左右,西、北、东北方向三座主峰海拔达 2100 2300 米,构成一道弧形天然屏障,与河北交界的东灵山海拔 2303 米,为北京市最高峰。中部、东南部是山前平原,向渤海湾平缓过渡,海拔约 100 10 米,形成一个背山面海的特殊地形,俗称“北京 湾 “。 ( 2)气候条件 北京地处欧亚大陆的东岸边缘,是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冬季最长,夏季次之,春、秋短促。年平均气温 10 13 摄氏度, 1 月份最冷,平均气温 -7 -4 摄

24、氏度, 7 月最热,平均气温 25 26 摄氏度,极端最低 -27.4摄氏度,极端最高 42 摄氏度以上。全年无霜期 180 200 天,西部山区较短。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 80%集中在夏季 6、 7、 8 三个月。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来自东南的暖湿空气受燕山及太行山的抬升作用,在山前迎风坡形成多雨区,而背 风坡形成少雨区。山前平原增温显著,风向日变化显著。 ( 3)土地资源 北京土地资源具有典型的大城市及其郊区用地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特点,土地利用的程度和效益较高。土地总面积 16410 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 11078 平方公里,占 67.5%;建设用地 3197 平方公

25、里,占 19.5%;未利用地 2135 平方公里,占 13%。 ( 4)矿产资源 北京山地有煤、铁等多种矿物和花岗石、大理石等优良建筑材料。已发现的矿种共 67种 ,矿床、矿点产地 476 处。列入国家储量表的矿种 44 种,其中:能源矿产 2 种;黑色金属矿产 4 种,有色金属 、贵金属及分散元素矿产 11 种;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 7 种;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 5 种;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产 15 种。共有产地 300 处,其中黑色金属产地 49处,有色金属产地 35 处,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产地 43 处,化工原料非金属产地 68 处,建材及其他非金属产地 75 处,煤炭产地 30 处。 (

26、 5)水资源 北京境内有大小河流六十余条,属海河流域,河流多为西北 东南走向。永定河、潮白河为本市两大主要水系。永定河源于雁北黄土高原,横切太行山之北,蜿蜒而下;潮白河源于坝上草原,纵贯军都山逶迤南下。两河分别停蓄于官厅、密云水库,尔后流 向东南,注入渤海。此外,流经本市的还有温榆河 北运河、拒马河和泃河 蓟运河等水系。除密云水库、官厅水库、怀柔水库、十三陵水库和海子水库等大中型水库外,近郊及市区还有昆明湖、玉渊潭、北海、前海、后海、陶然亭湖和紫竹院湖等小湖泊 30 余个,这些水库和湖泊对小气候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截止到 2013 年北京全市总共划分为 16 个区县,共有

27、 143 个街道办事处、 144 个建制镇,38 个建制乡, 2859 个社区居委会, 3938 个村委会;常住人口为 2114.8 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 802.7 万人,常住人口出生率 8.93,常住人口死亡率 4.52,长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6 - 4.41。 2013 年全市年国民经济总收入为 19500.6 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所占比值为 0.8%,第二产业总产值所占比值为 22.3%,第三产业总产值所占比值为 76.9%;城镇居民可支配年收入为 40321 元,农村人民年纯收入为 18337 元。 三、城乡规划情况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002 年

28、 5 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 2003 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 2004 年 1 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2004 年 2020 年),并于 2005 年获得国务院批复。该规划明确了北京城市性质与规模,并提出了市域空间布局与城镇结构要求。 1城市性质与规模 ( 1)城市性质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 2)人口规模 2020 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 1800 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 1.4%以内。其中

29、户籍人口 1350 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 450 万人左右。 2020 年,北京市城镇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 1600 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的比例为 90%左右。 ( 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2020 年, 北京 市建设用地 规模控制在 1650 平方公里 ,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 105 平方米 。其中中心城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 778 平方公里, 人均建设用地 控制在 92 平方米 ; 新城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 640 平方公里, 人均建设用地 控制在 112 平方米 ;镇及城镇组团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 212 平方公里, 人均建设用地 控制在 120 平方米 以内 。 2市域空间布局与城镇

30、结构 ( 1)城市空间布局 在北京市域范围内,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 的城市空间结构。 两轴:指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传统中轴线的南北轴。 两带:指包括通州、顺义、亦庄、怀柔、密云、平谷的“东部发展带”和包括大兴、房山、昌平、延庆、门头沟的“西部发展带”。 多中心:指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包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 CBD)、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顺义现代制造业基地、通州综合服务中心、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和石景山综合服务中心等。 ( 2)市域城镇结构 在“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 结构的基础上,形

31、成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结构。 中心城是北京政治、文化等核心职能和重要经济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其范围是上版总体规划市区范围加上回龙观与北苑北地区,面积约 1085 平方公里。 新城是在原有卫星城基础上,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具有相对独立性。规划新城 11 个,分别为通州、顺义、亦庄、大兴、房山、昌平、怀柔、密云、平谷、延庆、门头沟。 镇是建制镇的简称,是推动北京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重点镇和一般镇。- 7 - 第四章 北京市气象设施现状概况 一、总体 概况 北京地区的地面气象观测,始于清康熙十九年( 1680 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从

32、清乾隆八年( 1743 年)至中华民国建立( 1912 年)的 170 年中,先后有法、俄等国派人在北京进行地面气象观测。民国二年( 1913 年)春,设在北京的中央观象台建气象科与气象观测场,仪器设备与观测项目逐渐增加,观测工作开始走向正轨。 1950 年 3 月 1959 年 11 月,先后由军委气象局或中央气象局直属的中央气象台和观象台承担北京地区气象观测工作,执行全国统一制定的气象观测规范。 1958 年后,北京市着手开展全市大气探测网建设。 1962 年以后,贯彻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对探测网进行调整。 1970 年 1978 年,为获得城区气象资料,在北京市 31

33、 中学校内建设地面气象观测站。 1974 年 1978 年,增建延庆县马道梁( 1983 年 5 月撤消)、佛爷顶、怀柔区汤河口、门头沟区斋堂四个山区站和石景山区气象站,并重建海淀区气象站。 1985 年 1994年,在建国门古观象台设地面气象观测站。 1991 年 5 月起,各区县气象局成立,与原有区县气象站实现局站合一,挂气象局和气象站两块牌子。 二、气象设施现状概况 由于现代技术的采用, 1996 年以 后,北京地区的综合气象观测有了跨越式发展,地面和高空观测从人工观测逐渐发展到自动化观测。 21 世纪以后无人自动气象站在全市得到普遍推广应用,现代化的观测体系向天基、地基、空基一体化的观

34、测系统转变。至 2014 年,北京市气象部门已初步形成了天气雷达观测、高空气象观测、地面气象观测、大气成分观测、专业气象观测的综合立体气象观测业务体系,有效地提升了气象监测能力,特别是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实时监测和预警能力。 截至 2014 年底,北京地区已布设天气雷达站 2 个, L 波段高空气象观测站 1 个,风廓线雷达站 5 个,微波辐射计 4 个, GNSS/MET 站 55 个,国家基准气候站 1 个,国家基本气象站 2 个,国家一般气象站 17 个,区域气象观测站 306 个,大气电场仪 5 个,区域大气本底站1 个,环境气象观测站 7 个,交通气象观测站 79 个,农业气象观测站

35、 37 个,生态气象观测站 7 个;另外,还建有 北京气象卫星地面站 1 个。其中,重要气象设施主要包括天气雷达站、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一般气象站、区域大气本底站、 北京气象卫星地面站 。 表 1:北京市重要气象设施信息表 站名 台站的种类 详细地址 上甸子 大气本底站 国家一般气象站 密云县高岭镇上甸子村后山上 密云 国 家基准气候站 密云县东门外 北京(观象台) 国家基本气象站 高空气象观测站 大兴区旧宫东 延庆 国家基本气象站 延庆县城关镇妫水南街西莲花湖南岸 顺义 国家一般气象站 顺义区南法信乡刘家河村东 海淀 国家一般气象站 海淀区西苑操场海淀公园内 佛爷顶 国家一般气象站 延庆县佛

36、爷顶山 汤河口 国家一般气象站 怀柔区汤河口西梁 怀柔 国家一般气象站 怀柔区怀柔镇刘各长村 433 号 平谷 国家一般气象站 平谷区兴谷开发区中罗庄北 通州 国家一般气象站 通州区西门外取中庄 朝阳 国家一般气象站 朝阳 区东直门外酒仙桥东风南路 昌平 国家一般气象站 昌平区昌平镇西关路 27 号 斋堂 国家一般气象站 门头沟区斋堂镇东斋堂村 门头沟 国家一般气象站 门头沟区滨河路 22 号 石景山 国家一般气象站 石景山区福田寺村 丰台 国家一般气象站 丰台区小屯路 170 号 大兴 国家一般气象站 大兴区黄村镇军义大街 房山 国家一般气象站 房山区长阳镇军留庄村 霞云岭 国家一般气象站

37、房山区霞云岭乡霞云岭村 北京观象台雷达 天气雷达站 大兴区旧宫东 市气象局雷达 天气雷达站 海淀区紫竹院路 44 号 北京气象卫星 地面站 气象卫星地面站 (极轨、静止 ) 海淀区东北旺乡后场村路 55 号 - 8 - 图 1: 北京市重要气象设施分布图 三、存在问题及影响 1. 气象探测环境屡遭破坏 近年来,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气象探测环境不断恶化,保护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经统计,全市一半以上气象台站面临严重、棘手的探测环境保护问题;多个气象台站探测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基本失去治理和恢复的可能。 2013 年中国气象局组织了全市台站上报探测环境评估报告,本市所有台站

38、的平均得分是:一般站 71.4,基本站 77.8,唯一的基准 站为 67.7。例如:亦庄荣华路综合商务中心城市项目建设遮挡北京观象台天气雷达,密云国家基准气候站观测场南侧新建的县医院工程、门头沟国家一般气象站观测场南侧拆迁安置房建设工程等均对观测环境造成了破坏,甚至是比较严重的破坏。 2.探测环境破坏影响观测信息质量 观测环境的破坏,直接影响到了我市气象探测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连续性和可比较性,影响关键气象观测信息的获取。例如:密云县新建县医院项目,已经危害了密云国家基准气候站的气象探测环境,对气温、湿度、风向和风速、能见度、辐射等观测数据造成直接影响。 3. 观测信 息质量直接影响预报预警

39、效果 准确及时的预报预警对我市防灾减灾、重大活动气象服务和人工影响天气等工作至关重要,不准确的观测信息导致了不准确的预报信息,对我市气象灾害防御等各项府服务工作造成严重影响。天气雷达是我市做好灾害性天气,特别是强对流、强降水、雷暴及冰雹天气的监测预警工作的重要手段,对天气雷达探测环境的破坏,直接影响了气象部门天气监测预警及短时临近预报预警能力。 四 . 气象探测环境状况堪忧的原因 气象探测环境状况堪忧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 一是城市发展影响气象探测环境。随着北京城市、人口的扩张, 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原来相对偏远地带现在成了规划建设区域,城市建设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探测环

40、境保护形势严峻。 二是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破坏气象探测环境的事件往往涉及多方利益,协调难度比较大。一些小的破坏事件能够依法协调和制止,但部分较为严重的破坏事件执法困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不起效用,进行行政处罚于事无补,相关单位拒不配合的现象时有出现。 三是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机制还不够完善。目前,规范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 保护条例等,气象部门行政执法效果有限,还未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纳入城乡规划。- 9 - 第五章 北京市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策略 气象探测工作是整个气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防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人民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保护好气象探测环境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气象探测环境遭到破坏,将直接影响这些地区气象观测资料质量以及气候变化分析和气象预报服务工作,也影响了我国气象探测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