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历史[整理]《国内近代史》随想(李侃)随想打印版.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4868 上传时间:2018-11-0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8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历史[整理]《国内近代史》随想(李侃)随想打印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考研历史[整理]《国内近代史》随想(李侃)随想打印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考研历史[整理]《国内近代史》随想(李侃)随想打印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考研历史[整理]《国内近代史》随想(李侃)随想打印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考研历史[整理]《国内近代史》随想(李侃)随想打印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中国近代史笔记(李侃)笔记第一章 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一、清朝的衰:1 经济:鸦片战争前,中国是清王朝统治下的一个独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着主要地位,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逐渐增长。但是,在封建生产关系的桎梏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因素发展缓慢。2 政治: 18 世纪下半叶,清王朝已经走上衰败的道路。其吏治腐败,军备废弛,财政枯竭,土地高度集中,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广大人民生活每况愈下,整个社会动荡不安。自

2、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农民的反抗斗争连绵不绝。1796 年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遍及鄂、川、豫、陕、甘五省,参加群众数十万,绵延近十年。1813 年爆发的天理会起义,波及豫、鲁、冀等省。3 军事:军队也很腐化,武备废弛。鸦片战争前,清王朝拥有八旗军 22 万和绿营兵 66 万。但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都以腐败不堪,军官不理营务,克粮冒饷,花天酒地。士兵不勤操练。至于沿海的水师,大都老弱无用,战船多半都是用薄板旧钉锭成,遇击即破。这样腐败的军队根本没有战斗力。 二、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1 战前的世界:正当清朝国势日趋衰微之时,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却非常迅速。1640 年,英国爆发资产

3、阶级革命。18 世纪,英国出现“工业革命” ,工业生产的发展突飞猛进,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家。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欧美大陆各国相继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到 18 世纪,西方资本主义获得长足发展。2 西方的殖民扩张: “掠夺是一切资产阶级的生存原则”,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开始寻找新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市场,开拓更为广阔的殖民地。以英国为首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早就对中国及东方各国怀有野心。16 世纪末,英国殖民势力开始侵入印度,并于 1600 年建立东印度公司,以垄断东方贸易。1793 年,英国派遣马嘎尔尼率使团来华,提出开放

4、宁波、舟山、天津等地为商埠,割让舟山附近的岛屿与广州附近的地方,减轻税率等侵略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拒绝。尔后,英国兵船多次侵扰我国东南沿海。 除英国之外,法国、美国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亦将殖民扩张的触角伸向东方,加紧向包括中国在内的远东地区进行侵略扩张。俄国则致力于对中国领土的扩张。17 世纪中叶,武装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和贝加尔湖以东地区。1689 年,中俄两国经过平等协商,订立了尼布楚条约,1727 年,又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这两个条约规定了两国东段和中段边界。18 世纪中叶起,沙俄侵略者不断侵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我国领土,相继吞并了西部哈萨克和北部哈萨克。西方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以及随之而来

5、的疯狂的殖民扩张,使古老的中国面临着一场空前的挑战和危机。 第二节 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 一、鸦片泛滥和中国的禁烟:1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和中外贸易。 闭关政策:A内容: “闭关政策”指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的政策。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来华的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和场所、活动范围、中外交往等做出限制,设立公行制度,独揽一切进出口贸易的权利,限制对外贸易。B表现:限制通商口岸、限制出口通商的种类和数量。四关贸易: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公行制度:洋行-公行-十三行:官方特许的垄断性商业组织;严格限制外商在华居住、行动。C目的:防止汉人的反抗,其根本原因是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的限制 “朕临御多年,当

6、以汉人为难治,以其不能一心之故。”(康熙)D原因 :防止郑成功等的反清力量,害怕西方殖民者与汉人勾结威胁自己的统治;对付西方殖民者的骚扰;思想上保守、夜郎自大,认为中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根本不需要外国的东西,对外贸易可有可无。经济上的自然性对闭关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性。E评价:是在当时世界已经进入到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中国国内资本主义萌芽已有一定发展,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已经侵入到中国的情况下。清政府顽固地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所以,它不是顺应时代潮流,而是逆时代潮流而行,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危害甚大。它保护了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不利于本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妨碍了中国人学

7、习西方、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更加助长了清朝统治者的顽固保守,不求进步力求维持现状的反动思想。 中外贸易:中外贸易逆差,以英国为例从 18 世纪中期起,在中国的对外贸易国里,英国居首位。中英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出超地位。在 18 世纪的 100 年中,英国输送到中国的现银达两亿多元。直到 19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在正当贸易方面,每年仍出超达二、三百万两白银以上。长期以来,英商就是以大量白银弥补对中国的贸易逆差的。为改变这种状况,他们一直想扩大英国工业品在中国的销售市场。但问题是英国本上输入中国的商品中没有一样是中国人欢迎的。英国最早输入的王牌货是毛织品,但东印度公司在 1800年前

8、向中国贩卖毛织品一直是亏本的。这一点外国资产阶级也供认不讳:“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一毛织品贸易,这个词必然是失败” 。东印度公司运来中国的第二宗货物是金属品,以铅料、锡料、铜料为主,还包括少量的金属制品如刀子、钟表等,但销路有限,有时还亏本。惟一能保证获利的是从印度运来的棉花,但数量不大,因为这与英国本国新兴棉纺织业的需要相冲突,不能全部解决中英贸易上的逆差问题。2鸦片泛滥及对中国社会的腐蚀作用: 总:18 世纪上半页,鸦片开始作为毒品输入中国。最早由葡萄牙、荷兰商人输入,18 世纪50 年代以后,英国成为最大的鸦片贩子,19 世纪大量泛滥。 主要原因:英国资产阶级为了扭转中英贸易逆差、获取高

9、额利润,坚持进行鸦片走私贸易,极力破坏中国的禁烟法令。 好处:A 鸦片贸易能够给鸦片贩子带来高额利润。B 是英国获取巨大财政收入和推销商品掠夺原料的重要手段。 中国因素:鸦片贩子破坏中国的禁烟法令之所以能够发生作用与中国的腐朽堕落有直接关系。 后果:A 在精神上、生理上,广大中国人民受到了极大摧残。B 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中国社会的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影响。C 进一步清政府的统治危机。3林则徐领导下的禁烟运动和虎门硝烟 人民的呼声:鸦片泛滥的最大受害者是人民,他们对清政府的明禁暗弛表示不满,受害最大的地区是广东,很早人民就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 1838 年 12

10、月 12 日发生的广州万人大示威,清政府保护侵略者镇压人民的策略这次大示威是人民群众反抗侵略者的表现。 清政府内部驰禁派与严禁派的斗争(1836-1838)。驰禁派:驰禁派代表清王朝中腐朽的大地主、大官僚阶层,他们与鸦片贸易存在密切的厉害的关系,他们不愿意放弃在鸦片贸易中所获得的丰厚的经济利益,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明禁暗运。首先由许乃济提出禁烟效果不好为由,变通它法:A 将鸦片变成一般商品 B 禁止官兵吸食 C 允许内地种植。他的论调是着眼于堵塞白银外流解决封建国家的财政困难,其意符合外国鸦片贩子和本国各种牵连的要求,这种论调是与中国人民为敌的。严禁派:严禁派代表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他

11、们看到烟毒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危害和对封建国家造成的危机,从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出发主张严禁鸦片。罪有代表的是黄爵滋的上书,他认为过去禁烟成效不大是因为官吏不力。他认为应采取“重治吸食,严禁鸦片”的主张。道光:林则徐给皇帝的上书中有 “若犹泄泄视之,数十年之后,中原几无御敌之兵,且无可充饷之银”道光皇帝的态度由摇摆不定转向强硬。 禁烟斗争: 林则徐反对侵略的策略思想A动员人民群众与侵略者起来进行坚决斗争。林则徐在沿海发现当地人民对侵略者十分忿恨,民心可用,但是他在组织团练上,要由开明绅士来组织。在组织水兵、壮兵时要“驾驽必须得法” 。B对侵略者要劝之以理,诫之以威。从维护国家利益出发,认为禁烟是

12、正义的,他也认识到禁烟不能局限在说理范围内“英人欺弱畏强”又增集兵炮,加强海防 C区别对待,以夷制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都以各国的利益出发,林则徐采取“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的口号。目的是分化瓦解侵略者以减少压力还提出“ 苟以悔改,尽许回头”的口号。D 待以守为战,以逸待劳。根据双方力量对比提出的,因为英国有各种武器,相对其武力较弱,而不能与英军打突击战。总;这些思想大都代表了当时中国的最高策略思想,大多没有实行。英国阻止禁烟的手段: A包砒烟贩,阻挠禁烟 B违抗具结,通过美国烟贩更加猖獗 C故意制造纠纷,进行战争挑衅。二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沿海官兵、人民)1穿鼻海战:鸦片战争爆发

13、前中、英之间在虎门南面穿鼻洋海面上的战斗。清道光十九年五月林维喜事件发生后,英国驻华商务监督查理 义律既抗拒交出林案正凶,又阻止英船自愿具结。清钦差大臣林则徐于九月十七日下令,严索林案正凶,限令英国商船 3 日内,或具结入口,或开回本国,不得滞泊伶仃洋面。此前九月初九英国商船“担麻士葛” 号,不听义律乱令,前来具结,保证“永不夹带鸦片”,随即被引入黄埔,进口贸易。林则徐本着“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的原则,保护其安全,并传见船主弯喇,面加奖励。这为正当贸易的英国商人开一先例。九月二十八日,又一英国商船“撒克逊” 号(船主当啷)也遵令前来具结。义律恼羞成怒,即派“ 士密”号( 又称“窝拉疑”号)

14、和“华伦”号两兵船于中午赶至穿鼻洋,阻止正报关入口的“ 撒克逊”.号。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正欲向前查究,“士密” 号竟先开炮,前来攻击,衅端遂开。关天培遂令本船兵弁开炮还击,并挥令后船协力进攻。英国侵略者挑起的穿鼻洋海战爆发。关天培亲自挺立水师船桅杆前,拔腰刀督战,厉声喝称:“敢后退者斩。”适有英船炮弹飞过桅边,剥落桅木一片,从关天培手面擦过,皮破见红。关天培奋不顾身,仍复持刀屹立,又取银锭先置案上,有击中敌船一炮者,立刻赏银两锭。其本船所载 3 个铜炮最称得力,关天培督令弁兵对准“士密”号连轰数炮,将其船头(粤人呼为头鼻)打断,船头数十人纷纷滚跌入海。水师提标左营游击麦廷章,督率兵弁,连轰两炮

15、,击破“士密”号后楼,英兵亦随炮落海,左右舱口,间有打穿。“ 华伦”号畏不向前,未致受伤。激战约一个时辰之久(中午 12 时至下午 2 时),“士密”号帆斜旗落,且御且逃,“华伦”号亦随同遁去。清军水师 3 只兵船受击进水,兵丁死 15 名,伤数十。这次战争,清军由于遭到突然袭击,英军武器又占优势,所以损失较大。尽管如此,仍奋勇抗击。林则徐在十月十六日向道光帝的奏折中说,关天培奋勇督战,士兵英勇抗击。“收军之后,经附近渔艇捞获夷帽二十一顶,内两顶据通事认系夷官所戴,并获夷履等件,其随潮漂淌者尚不可以数计。”道光帝阅后朱批:“可嘉之至。”2内阁会议:1839 年 8 月初,林则徐在广东收缴和销毁

16、鸦片的消息传到了英国,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及鸦片贸易集团立刻发出一片战争喧嚣。他们纷纷致书英国政府,主张立即发动侵华战争。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既是英国资本主义扩张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英国政府蓄谋已久的政策。鸦片战争前的 1837 至 1838 年间,英国正处于第二次经济危机之中。为摆脱困境,转嫁危机,英国资产阶级加紧对外扩张。1839 年 10 月 1 日,英国召开内阁会议,讨论并决定武装侵略中国。1840 年 6 月,乔治懿律率领由兵船 16 艘、武装汽船 4 艘、运输船 28 艘、士兵 4000 余人(后增至 15000 人)、大炮 540 门组成的“东方远征军”,相继从印度、开普顿等地到

17、达中国广东海面,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 三、战争的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1840.6-1841.1 穿鼻草约过程:自 1840.6 月下旬英军封锁珠江口至 1841 年 1 月下旬 清政府对英宣战之前,历时约 7 个月。在这个阶段,英军实施封锁珠江口、占领定海、北上天津以武力逼迫清政府就范为主要内容的侵略方案;中国方面除广东积极备战外,总体上持消极抗战的态度。由于道光皇帝采取“羁縻”政策,林则徐、邓廷桢等抵抗派遭到打击和排挤,妥协派琦善、伊里布等逐渐取得了对英交涉的大权,义律向琦善提出割地丧权的所谓“穿鼻草约” 。特点:英国侵略军对中国东南沿海进行骚扰,中英双方互有胜负。说明:中国禁烟失败,

18、鸦片战争的指挥权落入了投降派手中。2第二阶段:1841.1.27-1841.5.27 广州和约过程:战争的第二阶段,自 1841 年 1 月 27 日清政府对英宣战始,至 5 月 27 日广州和约订立为止,历时 4 个月。在这个阶段,清政府虽然宣战,但并无真正抗战的决心。道光皇帝派往广州主持军事的奕山、杨芳等官僚昏庸无能,在对英作战中一触即溃,终于签订了屈辱的广州和约。广州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对奕山等向英军的求和行径无比愤怒,奋起抗击英军,爆发了三元里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特点:A清政府由原来的组织抵抗转为妥协投降,和战不定,道光皇帝对英军宣战兵没有决战到底的决

19、心 B 弈山所行政策 “防民胜于防寇”。3第三阶段:1841.5.28-1842.8.29 南京条约过程:战争的第三阶段,自 1841 年英军再度进攻厦门开始,至1842 年 8 月 29 日签订南京条约为止,历时一年。在这个阶段,英军以进攻江浙地区为重点,以武力逼迫清政府彻底就范。清政府虽调集重兵赶赴浙江,但在前线溃败后便一意求和,最后被迫在南京订立了城下之盟。进攻路线:厦门定海镇海宁波南京台湾 特点:英军以进攻江浙和长江下游为主,皇帝由原来的和战不定转为一意投降。总之,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采取妥协投降的路线而广大人民坚决反抗侵略,人民群众是反侵略斗争胜利的主力军。四鸦片战争英国胜利中国失败的

20、原因1战争决策目标的差异。英国:英国在决战前对于决策目标十分明确,而中国缺乏明确的决策目标。英国从商品贸易的的战略目标出发英国人已经在做以武力入侵中国打开中国大门的准备工作-以英国军舰为基础联合印度军队,作战路线由南向北,时间 4 月份左右。中国:从战争开始到最后战败始终没有明确的战争目标处于被动状态。中国长期闭关锁国,使得中华民族对外界一无所知。道光皇帝认为战争的爆发是归咎于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他没有了解到鸦片贸易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大门,扭转中英贸易逆差的手段。虽然清政府对于英军也有抵抗的表现,但目标还是不明确的,打到哪里算到哪里。林则徐虽做了抵抗的准备,但也只限于广东沿海一带,初期没有人认识到

21、英国的真正目的。道光只是想一昧赶走敌人,先想速胜,后转为速败。2双方兵力的优势。就武器装备来说中国军队处于劣势,就人数来说中国多于英军。中国在道光年间的正规军有 80 余万人,另外还有乡勇、团练。英军全国总兵力为 10 万,最初派往中国的总兵力为 4000 人,后来派来了援军最多不过 15000 人左右,但从各个战役中中英双方各有优劣,但从实践中关键性战役英军占有优势。清朝军队废弛。例如,浙江沿海各炮台只有林亮光会用炮位发射,打仗时多为文臣或皇帝的亲戚领兵。在战争中劣势能变为优势,优势也能变为劣势,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作战部队,如果中国军队上下同心,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并非不可能。 3英军胜利的必然

22、与偶然英:有利条件:国力雄厚,坚强的经济实力加强了英军的战斗力。船坚炮利;不利条件:远离本土,动员较多兵力来华作战,十分困难,后勤补给困难。对于中国的地形、地貌,在中国作战,英军始终没有中国人熟悉。越深入内地,英军的军舰将失去用武之地。英国发动的是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它不仅遭到世界正义人士的反对,也遭到英国人民的反对。中国:有利条件:中国是大国,人口众多,具有雄厚的战争潜力。清军在人数上大大超过了英军,而且兵源充足可以得到及时的补充。在本土作战,无论是物资补给、军队调动,都是熟悉的,特别是战争由沿海深入到内地后,中国的有利因素可以得以发挥。中国所进行的是正义战争,中国人民的抵抗情绪高昂,清朝

23、只要号召人民起来抗战,必将给英军带来灭顶之灾。五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订立和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1、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南京条约 1842 年 8 月 29日,耆英、伊里布与璞鼎查在南京签订了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内容: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要:(一)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二)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三)赔款 2100 万元。(四)英国商人“ 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五)废除“公行”制度。影响:南京条约签订后,1843 年 7 月 22 日,英国强迫清政府补订了五口通附粘善后条款即虎门条约。通过虎门条约,英

24、国又取得了一些重要特权:(一)领事裁判权。条约规定英国人在通商口岸犯罪时,“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中国政府无权处理。(二)片面最惠国待遇。条约规定中国在将来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时,“亦准英人一体均沾”。(三)居住及租地权。条约规定英国人可以在能商口岸租赁土地,建房居住。后来,外国侵略者利用这项特权在通商口岸建立租界。附约:另外,虎门条约中还附有海关税则。其中规定的进出口货物税率比鸦片战争前大大降低,还规定凡未列入本税则的进出口货物,一律“值百抽五 ”。南京条约及虎门条约 签订后,西方资本主义和国对英国所获取的侵略利益十分眼红,纷纷接踵而至,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25、。望厦条约1844 年 7 月 3 日,中美签订了望厦条约。在这个条约中,美国除享有英国在南京条约中所取得的各项特权,还新增了以下几项重要的侵略权益:(一)扩大领事裁判权的范围。条约规定美国人与中国人或其他各国人的在中国发生的一切诉讼,均由美国领事审理,中国政府不得过问。(二)进一步加强协定关税权。(三)美国兵船可以到中国各港口“巡查贸易 ”。(四)美国可以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医院等。 黄埔条约 : 1844 年 10 月 24 日,中法签订了黄埔条约。通过这个条约,法国也取得了中英、中美条约中规定的全部特权,与此同时还获得了在各通商口岸自由传教的权利。从此,传教成为西方侵略势力对中国进行政治

26、、经济、文化、渗透的一个重要手段。与沙俄签定的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以后,沙俄加紧向我国东北和西北边疆大肆进行以掠夺领土为中心的侵略扩张活动。1851 年 8月 6 日,签订了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沙俄攫取了在新疆设立领事、领事裁判权、通商免税、建立贸易圈等种种政治的和经济的侵略特权。 比利时、瑞典、挪威等西方国家也接踵而至,要求“援例” 订约。清政府根据所谓“一视同仁” 的原则,一律允准。与此同时,葡萄牙还乘机篡夺了中国对澳门的管辖权。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欧美资产阶级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锁链。从此,中国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强力驱使下,被卷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 第三节

27、战后十年的中国社会一、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1 中国社会战后的变化.政治上:1840 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它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统一的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开始被割裂,国家主权(领土主权、海关主权、司法主权等)遭到破坏,中国已经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经济上:战前,中国在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逐渐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中国逐渐被纳入世界殖民主义体系,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

28、矛盾的变化: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战后,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身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从此,中国人民肩负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中国历史进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时期。2 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 近代城市的出现:战后,在东南沿海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其中以上海发展最快,自 50 年代起,上海的出口贸易占全国出口的一半以上,取代广州而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1845 年 11 月,英国驻上海领事巴富尔强迫清政

29、府地方官吏议定土地章程,在上海划定一个区域作为英国人居留地,这是外国侵略者在中国设立租界的开端。在租界里外国侵略者排斥中国的主权,实行独立于中国的行政系统和法律制度,使租界成为“国中之国” ,成为他们进行政治和经济侵略的基地。买办势力和早期产业工人的出现 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出现了一批为外国商行推销商品和收购土货的买办商人,他们与外国侵略者有密切的联系和共同的利害关系,经济上又有相当的实力,受到清朝地方大吏的器重,买办商人开始在政治舞台上显露头角。鸦片战争后不久,在五口通商地区的外国资本主义企业中,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一批近代产业工人。其人数虽然不多,但却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显示了中国社会

30、阶级关系的新变化。3 思想与学风的转变: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在思想文化领域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在封建士大夫集团中,出现了一批注意研究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倡言改革,以强国御侮的有识之士,林则徐、魏源等是其主要代表人物。林则徐: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还在鸦片战争前,在主张鸦片,坚持抵抗外国侵略的同时,林则徐就派人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情况,搜集有关资料,翻译西书,编成四洲志。魏源:魏源则根据四洲志及其他中外文献资料,综述各国历史、地理及中国应采取的对外政策,编写成海国图志一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第二章 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节 太平天国

31、起义一、洪秀全和金田起义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国内外形势: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倾销,破坏了沿海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传统手工业。鸦片输入的年年激增,使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等问题比战前更为严重。清政府为了支付战费和赔款,借端进行搜刮,亦使百姓负担更为加沉重。再加上剧烈的土地兼并,沉重的地租剥削和连年灾荒,广大劳动人民陷于失业、破产、饥饿、死亡的困境,社会矛盾日益激化。鸦片战争后十年间,汉、壮、苗、瑶、彝、回、藏等各族人民的起义和抗租抗粮等斗争,不下 100 多次,几乎遍及全国,天地会势力更遍及长江和珠江流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发生发展起来的。洪秀全理论的形成:

32、 1843 年,多次的科场失意的洪秀全,在极度的愤懑不平中阅读了传教士梁发数年前赠给他的基督教布道小册子劝世良言。该书内容宣传拜上帝,敬耶稣,反对崇拜偶像邪神,鼓吹天堂永乐、地狱永苦等教义。洪秀全读后反应强烈,决意按照书中的启示,祈祷上帝,自行施洗,以示“去旧从新”,并开始从事传教活动,他的同学冯云山和族弟洪仁玕等首先受洗。组织基础: 1844 年,洪秀全、冯云山离开花县,辗转到广西贵县赐谷村一带传教,农民受洗礼入教者 100 多人。不久,冯云山转入桂平山区活动,在贫苦群众中开展艰苦的宣传、组织活动。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在紫荆山区建立起一个被称为“拜上帝会” 的组织,团聚了会众 2000 多人。

33、此期间,洪秀全亦先后撰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作品,把基督教教义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宣传天父上帝是中外古今共同的独一真神,批评了相陵相夺相斗上杀的世道人心,主张建立像唐虞三代那样的“大同” 社会。自后,他们进一步积极开展宣传和组织发动工作,不断扩大影响,壮大组织。2、起义的爆发:经过积极的酝酿和准备,起义的条件基本成熟。1850 年春夏间,洪秀全发布金田“ 团营”令。1851 年 1 月 1 日,洪秀全率众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气势磅礴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从此开始了。一、定都南京和北伐、西征。1.从今田起义到永安建制:金田起义后,即遭清军围追堵截,经过半年多的辗转反侧艰苦奋战,于同年

34、 8 月,攻克了永安州。在永安,太平军进行休整补充,并颁行了天历,制订各种制度。1851 年 12 月 17 日,洪秀全颁布封王诏令: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西王以下各王俱受东王节制,太平天国的中央政权组织初步形成。2.定都南京: 太平军在永安停留了半年多的时间,清军 3 万多人亦陆续开到永安,形成了对州城的包围。1852 年 4 月 5 日深夜,太平军顺利突围,而后直逼省城桂林。因清军防守严密,久攻不下,太平军遂转进全州。6 月 3 日,太平军攻打全州,冯云山不幸中炮身亡。太平军随即撤离全州,出广西入湖南。先克道州,建立土营。6 月,攻打湖南省城

35、长沙,不克,西王肖朝贵阵亡。随后,太平军轻取岳州,组成水营。1852 年底,太平军入湖北。1853 年 1 月,攻克武昌三镇。2 月,洪秀全、杨秀清统率大军,水陆并进,蔽江东下,以摧枯拉朽之势,连克江西九江、安徽安庆、芜湖等地。3月 8 日,太平军兵临南京城下,3 月 20 日占领南京,改称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3.北伐和西征:定都天京后的斗争形势: 太平军占领南京后,清政府命钦差大臣向荣率清军17000 余人到达南京城东孝陵卫,成立 “江南大营”;另一钦差大臣琦善率直隶、陕西、黑龙江马步各军约万人至扬州,成立“江北大营” ,围困天京。太平天国从金田起义后,仅仅经过两年多的战斗

36、,便席卷了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六省,最后奠都南京,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这是因为太平天国起义是一次反对清朝反动统治的正义战争,它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再加上太平军严明的组织纪律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从而使起义获得了迅猛发展。北伐和西征:奠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立即分兵北伐和西征,对清政府统治区实行了大规模的主动出击。北伐:A 目的:北伐的总目标是直捣清朝的都城北京。B 过程:1853 年 5 月,林凤祥、李开芳等率军约一万九千人,自扬州出发,开始北伐。10 月,北伐军进攻天津受阻,屯据静海、独流。1854 年 2 月,北伐军南撤至山东连镇待援。在自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林、李

37、二部分别在连镇、高唐州为清军围困,虽经艰苦奋战,终因弹尽梁绝,敌众我寡,为清军攻陷,北伐亦告失败。C 北伐的影响及教训:太平军的北伐,是太平天国史上英勇悲壮的一页,它兵锋直抵清朝的心脏地区,严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给北方人民的反抗斗争造成了有利的形势。由于北伐军孤军深入,得不到后方的有力支援,又没有主动联系和发动群众,因而最后陷于失败。太平军的西征: A 西征的目的:太平军在北伐的同时,还派兵西征。西征的战略目的在于确保天京,夺取安庆、九江、武昌三大军事据点,控制长江中游。B 过程:1853 年 6 月,胡以晃、赖汉英、曾天养(壮族)等率太平军溯江西上,当月克安庆,9 月,下九江。此后,西征军分

38、为两支。一支由胡以晃率领,专意经略皖北。一支由韦俊率领,自九江沿江西上,再克武汉三镇,随后入湖南,先在岳州大败曾国藩湘军,欲攻长沙,后因湘潭失利被迫放弃攻打长沙计划。7 月,湘军反扑,先后攻下岳州和武汉三镇,进逼九江。1855 年 1 月,太平军派石达开率大军西援,先在湖口、九江大败曾国藩湘军,而后三克武汉三镇,进军江西,短短三个月,江西大部落入太平军手中,迅速扭转西征战场局势。在江西大捷时,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又在天京外围组织了一场激烈的破围战,大败清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解除了威胁天京三年之久的军事压力。C 西征的作用:太平天国通过三年多激烈的军事斗争,在长江中下游,取得了重大成就,控制了从武昌

39、到镇江长江沿岸的城镇,安徽、江西、湖北东部以及江苏的部分地区都为太平天国所掌握。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一、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1、内容: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土地分配:天朝田亩制度的基本内容,是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把土地按每年产量的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然后好田坏田互相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凡 16 岁以上的男女每人得到一份同等数量的土地,15 岁以下的减半。同时,还提出“丰荒相通” 、以丰赈荒的调剂办法。除了解决土地问题之外,天朝.田亩制度还对农副业生产和分配等问题,做了一系列具体规定。生产和分配,都由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两” 来实行管理,每

40、25 户为一“两”。分得土地的农民,都要参加农副业生产劳动。在分配问题上,规定每“两” 生产的农副业产品,“ 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25 家中婚丧等事所需要的银钱粮食,都由每“ 两”所设的国库开支。鳏寡孤独、疾病残废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都由国库供养。太平天国的领导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2、评价: 积极性:天朝田亩制度所提出的平分土地方案,是农民阶级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否定。它反映了当时广大贫苦农民强烈地反对地主阶级残酷剥削的要求,以及获得土地、追求平等平均的理想社会的渴望。消极性:但是,天

41、朝田亩制度所规定的分配土地和“通天下皆一式”的社会经济生活方案,是要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众平等,是农民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这种方案不可能使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相反,它将使社会生产力停滞在分散的小农经济的水平上,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理想化、固定化。因此,它又具有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天朝田亩制度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封建落后性,这个矛盾是由农民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决定的。太平天国领袖们绘制的平分土地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图案,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二.各项制度和措施。1.太平天国的管制:太平天国的最高领导为天王。天王之下设王、侯两等爵位;设丞相、检

42、点、指挥、将军、总制、监军、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等职官。爵位和职官不分文武,军政兼管,既处理政务,又带兵打仗。2、政权机构:太平天国的政权机关,分中央、省、郡、县四级。省、郡、县为地方政权,县以下为基层政权。3、基层组织: 在天朝田亩制度中,对乡官的组织系统、任务和职权,都作了明确规定。乡官制度是按照太平军的编制,把广大居民起来,每五家设一伍长,五伍长设一两司马,四两司马设一卒长,五卒长设一旅帅,五旅帅设二则师帅,五师帅设一军帅,一军共有 12500 家(其中由五“ 伍”二十五家组成的“两”为最基层单位)。军帅以下的各级官吏,一般由当地人民推举,或由上级官员委派,他们被称为“乡官”

43、。此外,还规定“寓兵于农” 的乡兵制度,这种乡官制度是一种军政合一的组织。4、城市管理:在城市管理方面,太平天国一度在天京完全废除私有财产,生活必需品由圣库按定额供给。居民按性别分别编入男馆女馆,夫妻不得同居。男子除参军者以外,都要参加生产或在政府机关中服役;女子大致与男子相同。商业也被废除。对于手工业,则由诸匠营和百工衙统一经营管理。匠营和百工衙只是为供应太平天国的需要而生产的,产品直接分配给各单位,不经过市场进行交换,生产者除吃穿之外别无报酬。5、女权问题:在妇女问题上,废除买卖婚姻。禁止娼妓、缠足、买卖奴婢等。他们还建立了女军,并设立了女官。这些措施对封建宗法制度起了冲击作用。但是,洪秀

44、全、杨秀清等领导者仍沿袭历代封建帝王的妃嫔制。6、文化教育: 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太平天国对孔子和儒家经书的正统权威进行了冲击。金田起义后,把儒家经斥之为“妖书” ,宣布:“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否则问罪也。”这样空前猛烈地冲击孔孟及儒家经书,无疑具有革命意义。但是太平天国并没有对儒家思想进行任何实质性批判,而把儒家中一些基本内容如等级制、三纲五常、天命论等,都保保留了下来。 太平天国在考试制度上也进行了一些改革,“无论何色人,至丞相,下至听使,均准与考”;考试的题目 “不本四书、五经”。此外,还颁行了“天历” 。7、外交: 在对外交往中,太平天国对外国资本主义的

45、侵略本质认识不足,他们因宗教形式相同而错误地把侵略者当成“洋兄弟”,表示允许外国侵略者“ 自由出入” 及“货税不征”。8、评价: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机关,颁布和实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表现了反封建的革命精神。但是,太平天国毕竟是农民战争,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者,它不能创造新的生产方式,不能建立一个符合历史发展的新的社会。在太平天国控制的地区内,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清朝封建统治势力虽然受到很大的打击,但远没有被彻底摧毁,它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会重新复活。农民阶级的一些弱点,在起义队伍尤其是领导集团中,也越来越明显地反映出来。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在高潮中已包含

46、着走向衰败的危机。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英、法发动第二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1856 至 1860 年,正当太平军与清军在长江中下游激烈争夺的时候,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了新了侵华战争。因其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所以被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也称“英法联军之役 ”。2.借口和序幕: 1854 年和1856 年,英、法、美借口 “修约”,向清政府提出一系列侵略要求,为清政府拒绝。为此,他们决心发动一场新的侵略战争以达到目的。1857 年 12 月,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 ”,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 ,组成英法联军 5600 余人在珠江口集结,炮击广州,并登陆攻城占

47、领广州。3.战争的第一阶段和天津条约及其附约的签定: 第一阶段战争:1856 年 10 月 -1858 年 6 月天津条约:1858 年 4 月,英法联军按照本国政府指示,驱舰北上,直抵大沽,以迫使清政府就范,与此同时,英、法、美、俄四国公使随军北上。1858 年 5 月 20 日,大沽失陷。26 日,联军侵入天津城郊,并扬言要进攻北京。清政府慌忙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赶往天津议和。 天津条约 及其附约:天津条约的内容:6 月 26 日、27 日,中英 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分别签字。主要内容有:公使常驻北京;增开牛庄(后定为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定为台南)、淡水、

48、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英、法等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修改税则,减轻商船吨税;对英赔款银 400 万两,对法赔款银 200 万两。天津条约附约的签定:11 月,桂良等在上海又同英、法、美三国分别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鸦片贸易合法化;中国海关由英国人“帮办税务”;海关对进出口货物照时价值百抽五征税;洋货运销内地,中纳按价值 2.5的子口税外,免征一切内地税。影响:天津条约和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的签订,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二、英法侵略战争的再起和北京条约1战争的第二阶段:1858-1860北京条约英、法政府远不满足从天津条约攫取的种种特权,蓄意利用换约之机再次挑起战争。 1859 年,英、法公使率军来华换约,因拒绝按照清政府指点的地点与路线换约,战事再起。在中国守军痛击下,英、法侵略军惨败。1860 年春夏,英、法侵略军再度来华,发动扩大了的侵华战争。于 8 月攻陷大沽,占领天津,进犯北京。10 月初,侵略军占领圆明园,在大肆抢掠后,纵火焚毁。随后,英法联军占领安定门,控制了北京城。10 月 24 日、25 日分别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2北京条约 的内容: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不仅承认天津条约的完全有效,而且又规定:增开天津为商埠;准许英、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